【摘 要】具身认知理论是在吸纳具身哲学精髓的基础上兴起的新一代认知科学,强调身体感知器官与环境的深度融合、交互。其理论应用于高中语文课堂,不仅符合高中生身心发展需要,而且能优化教学方式,推动课程标准落地。具身认知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主要涉及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写作教学等方面,针对教学环境创设的探讨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文章以具身认知理论为指导,提出鼓励师生具身参与、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优化课堂教学环境等策略,进一步充分发挥具身认知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环境创设中的潜能。
【关键词】具身认知理论 高中语文 教学环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4)13-56-05
具身认知也被称为身体性认知、体现认知,在凝练认知发展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主张思维和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和发端于身体的,是个体在实时的环境中产生的。在此背景下,具身认知教学环境就是学习者通过自己的肢体动作进行学习和认知的环境,即学习者采用沉浸式学习方式对知识进行认知,从而培养相关能力的学习环境。这种教学认知环境与传统教学相比,突出了学习者身体的中心地位,强调学习者身体对知识和任务的感知和参与。基于此,借助具身认知理论来指导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利于改变当前高中学生认知、身体和环境三者割裂化的现状,明确身体在认知中的重要作用。此外,构建具身语文课堂教学环境,可以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有利于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和认知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具身认知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环境创设中的应用价值
以往的教育一般将学习局限于“脖子以上”的智力活动,忽视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心的统一,提倡通过身体活动来促进学习。因此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环境创设时,运用具身认知理论可打破以往课堂的局限之处,实现教学过程中的“身心一体”与“主客融合”。该理论与教学结合不仅符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需要,而且对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方式优化及推动课程标准落地具有重要意义。
(一)契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需要
从心理层面看,高中生的就学年龄一般在十五岁到十八岁之间,处于由少年期转向青年成熟期的过渡阶段。此时,他们具有一定的闭锁心理,课堂上往往不愿轻易发表观点,以免在课堂上“出风头”。与此同时,大多数高中生又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不希望教师过分干涉和包揽学习事务,渴望获得更多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机会,以及更多的信任和自由度。[1]基于此,将具身认知理论应用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的闭锁心理,深化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缓解高中生在课堂上的过度谨慎情绪,鼓励他们更加主动、积极地表达。
从教学层面来看,在以往的离身教学中,教师偏重于知识技巧的讲解,如诗歌教学侧重对语言风格、意象、情感进行常规分析,文言文教学侧重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记忆,小说教学侧重对语言艺术、人物形象的解读,等等,这样的教学方式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形成固有思维模式,难以真正深入地理解文意。因此,针对高中生这一阶段的心理特点,创设一个灵活、开放且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具身化地参与到学习中,并能够通过身体活动和亲身体验来加深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学生更有效地掌握与吸收知识,真正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二)促进教学方式优化
在以往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中,部分教师往往扮演着“讲解者”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采用单一的讲授形式。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教师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传输大量的知识,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推进,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方式不断优化,如何让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是当下教师任务的重中之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本文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将学生视为“完人”进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灵活应对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将以生成性为显著特征的具身认知理论应用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能够使教师不断尝试课堂多样化教学情境的创设,采取更加适合学生实际情况且更加动态高效的教学方式,进而向“引导者”角色转变,促使学生与知识间的联结更加紧密。
(三)推动课程标准落地
课程标准作为指导高中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了“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等要求。这些要求对未来语文教学环境的发展方向同样做出了指引,即良好的教学环境构建需以“身心融通”“交互共生”的情境方向进行规划。具身认知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理论,强调感知经验、身体与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在该理论与教学结合的视域下,教育者需重点关注受教育者的身体体验与知觉运动,重视学习环境与学习者身体和心智发展的多角度有机结合,这与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课程理念高度契合。
基于此,用具身认知理论指导语文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实现教学环境的具身转向是未来发展的应然追求。以具身认知理论为切入点,将教学环境与课程标准结合不仅能够进一步凸显语文教育实践化、综合化及全方位育人的导向,而且能够为语文教育的具身化实施开辟新的实践路径。教师可以运用具身认知理论对教学环境进行具身性的整体设计,让学生在积极互动、共生共长的学习模式中实现对语文的感知、理解和应用,在特有的情境体验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通过对教学环境具身性的思考与创设,不仅能够带给学生更好的课堂感受和体验,而且能够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投入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课程标准的落地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具身认知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环境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具身认知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学术界关于教学与具身认知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写作教学等方面。
(一)教学设计与具身认知理论结合的研究
对具身认知理论视域下的教学设计进行研究,主要从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身体感受与动机、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任务等方面展开。贾丽娜等人提出具身教学设计应注重学生的身体自由度与参与动机,关注学生的身体感受和情感体验,并为其创造有利的物理和心理活动空间,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促进学生产生较强的学习动机。[2]李恒提出教学设计要注重生成性与差异性,倡导教师设计更具开放性和创新性的活动任务,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背景知识、经验水平等,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活动、策略和评价方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3]董媛、尹向毅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创设活动情境、以任务驱动为载体、以文化育人为主线探讨“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教学,并基于小学生的学龄特点设计三大具身化的任务,以期能够发展学生抽象思维,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情,建立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深厚情感。[4]
(二)教学策略与具身认知理论结合的研究
对具身认知视域下的教学策略研究,主要从教学内蕴、教学现状及成因、教学情境与活动等方面展开。董芬从具身认知理论的内涵、意义出发,提出要构建具身性的动力环境、注重知识学习的具身认知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身感受等教学策略,以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5]霍梦园从具身认知理论出发,对提升教师的教学胜任力进行研究,谈及促进教师教学目标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开展身体参与的多元体验教学活动、创设融“身”于境的教学情境与实施“人”在场的教学反思策略四个方面。[6]安晨提出改变“脖子以上”的学习观念,创设具身学习的教学空间,构建具身学习的教学环境,提倡具身学习的教学方式。[7]
(三)写作教学与具身认知理论结合的研究
对具身认知理论视域下的写作教学研究,研究者主要从提出优化策略、创新教学方式、设计活动环节等方面展开。王佳琪、于忠海分析了当前初中生语文写作中出现的作文内容空洞化、选题主旨神圣化、写作方法格式化等问题,并提出在“大我”和“小我”中提炼作文主旨的教学策略,以期能够培养学生创造力及审美力。[8]冯芹对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进行具身化的分析研究,提出教学需关联学生的生活体验、前置多元活动、生成关联性的意义问题与组建反思障碍点,以期能够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完成思维的进阶。[9]陈幼玲从具身的视角提出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以创设教学情境、重视学生身体体验与感受表达、增设活动课程以营造和谐氛围,以此来指导作文写作教学,证明具身认知理论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10]
综上所述,目前学术界有关具身认知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有一定研究,但该理论在与教学结合的过程中仍有待完善。首先,具身认知理论的理论性较强,多侧重对哲学、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对教学实践领域的研究总体较少。其次,对具身认知理论与高中语文教学的研究较少,对语文学科教学的研究内容大多集中在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写作教学、古诗词教学、散文教学等方面,缺少对教学环境创设策略的研究。因此,需要进一步探讨具身认知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环境中的应用策略,以期为高中语文教学环境创设研究提供参考。
三、具身认知理论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环境的创设策略
通过分析具身认知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发现,具身认知理论对高中语文教学环境创设的指导性不足,高中语文教学环境仍存在离身性等问题。因此,应以具身认知理论为指导,创设有利于学生感知、参与、体验的高中语文教学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鼓励师生具身参与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主体参与性,而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的两大主体,都应该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共同打造多方动态交互性课堂,从而增进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教师要主动求新求变,全面理解掌握具身认知理论的精髓要义、实质内涵,树立具身化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育实践的指导思想,决定着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应用,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教师要改进教学方式,必须理念先行,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系统性学习具身认知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观点及教育领域的应用实例,在理解具身认知理论在教学设计、课堂活动组织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应用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文言文、古诗词、散文、小说等不同文体的特点,运用具身认知理论进行设计和实施以学生体验和感知为基础的教学活动。例如在教授李白的《蜀道难》时,教师可以设置角色扮演、模拟活动等任务,让学生成为诗中的“行者”,体验攀爬蜀道的艰辛。与此同时,学生可以通过模拟攀爬山峰、穿越峡谷等动作,具身感受诗歌中蜀地的险峻和壮美。此外,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不断优化教学方案,真正做到将具身认知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具身参与教学。
学生要提高学习参与度,力求身心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主张身体的感觉、运动和体验与认知过程密切相关。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之一,要有意识地参与到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与教师共同打造优质高效课堂。在参与课堂讨论与互动、面对小组合作任务或教师的提问时,学生应努力思考、多方交流,在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拓宽自己的思维视野,同时,也需要主动参与课堂实践,以身体运动促进认知深化。例如在学习《红楼梦》片段“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让学生模拟林黛玉进贾府的场景。学生应踊跃参与,在角色扮演活动中亲身体验林黛玉的情感变化,通过自身的身体感知与情感体验,深化对林黛玉性格特点的理解和记忆。
(二)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具身认知理论突出认知的生成性和动态性,认为认知与身体、环境相互交融的过程是动态的、发展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教师要基于认知的生成性和动态性特征,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营造积极健康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高中语文课文体裁丰富,涵盖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多种文学形式。教师要根据高中生身心发展特征、不同题材特点及文章内容,选取恰当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有趣、有效的学习氛围。例如针对富有哲理性和思想性的课文《赤壁赋》,教师可以通过举办辩论会,引导学生对作者想表达的中心思想展开讨论,在辩论中深入理解课文哲理,同时锻炼学生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针对文化底蕴深厚和内涵丰富的课文《劝学》,可以鼓励学生制订学习计划表,分享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和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有声语言,肢体动作也是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与有声语言相比,肢体语言表达情感、传递信息更直观,含义更丰富。因此,教师需要巧妙运用身体语言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可视化,给学生带来更加直观、具体的理解。当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敏锐地观察到有学生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时,可以采取既不影响教学进度又不干扰其他学生注意力的方式,即肢体语言提醒。教师应在继续授课的同时,缓步走向该学生,并在其课桌上进行轻微而富有寓意的点触,这样的动作既能够有效地引起该学生的注意,又能够保持课堂的连贯性和其他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而精准地运用各种教学手势,如竖起大拇指以表达对学生的赞赏和肯定,伸出食指轻置于唇边以传达“安静”的暗示。这些手势的运用不仅富有亲和力,而且能够显著增强教学效果。此外,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肢体语言进行深入的观察与分析,以便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从而针对不同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特点,灵活调整教学策略,进而促进学生在身体、认知与环境之间的有效整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三)优化课堂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基本条件,具有激励、凝聚和熏陶等多重作用。以往的教学将认知、身体与环境割裂化,忽视学生的身心体验。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认知的环境嵌入性,主张认知与身体密切相关,身体处于环境之中,环境又是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知、身体与环境处在一体化关系之中。因此,高中语文教学策略不仅要改进社会环境,而且要构建合理的物理环境,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成效。
1.创设具身化教室环境
课堂物理环境的创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保证教室环境的具身性、先进性、可操作性,才有利于真正实现高效的教与学。目前部分高中学校的课堂环境呈现出封闭、规整的特点,教室中的座位大多采用秧田式的固定摆放方式,限制了活动空间,不利于教师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基于此,首先,应改变秧田式排列座位,选用圆形排列法、马蹄形排列法、小组式排列法、竞争排列法、面对面排列法等形式,以消除座位主次之分的意涵。没有了场地的限制,师生能够快速且便利地开展合作式、探究式、互动式、讨论式等各种方式的学习。其次,学校环境的美化和教室的布置不容忽视,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孩子在他周围——学校走廊的墙壁上、教室里、工作室里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精神面貌的形成都具有重大的意义。”[11]因此,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一个优美的教室环境对学生成长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与成长的环境,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在教室的墙壁上打造图书角、卫生角、信息角;在窗台摆设盆景、金鱼缸、装饰画;在室外走廊布置板报墙,设置“每月一巧思”等主题活动,如作文墙、佳句园、问题口袋、竞赛天地等,鼓励学生根据不同主题进行绘画、书写、剪纸等多种元素的创作,打造学生理想中的教室。
2.创设具身化教学环境
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思想认识,树立理性的多媒体使用观。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明晰多媒体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并结合个人教学特点创造性地将多媒体应用于教学之中,在理解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工具。
其次,教师要自觉地学习多媒体技术,不断提升课堂情境创设的创意水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元素有机融合,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课件。同时,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形式的课堂互动活动,如小组协作、角色扮演等,调动学生具身化地参与课堂,提高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例如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时,教师可以配合精美的插画和视频给课堂融入故事和情景,并依照“剧本杀”的游戏流程设计课件,通过合理设置“抽取角色—梳理人物关系—调查身份—问询追问—辩护指证—投票总结”等一系列有趣且充满挑战性的任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再借助多媒体展示表格,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套子”等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对角色的自我辩护,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厘清人物关系、发生事件,理解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这种具身化教学不仅更贴近学生的需求,而且能够促进教学主体和教学环境的良性生成,为高中语文课堂环境的优化注入新的活力和强劲动力。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人的身体经验和感知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具有契合高中生身心发展需求、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师教学方式、推动课程标准落地等作用。本文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提出了高中语文教学环境创设的可行性策略:一方面,通过鼓励师生具身参与、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等实现路径,打造温馨、和谐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优化课堂教学环境,通过改变课堂的座椅布局及营造智能化的高中语文课堂,构建学生具身性的物理场域。然而,囿于具身认知理论内涵的丰富性、高中语文教学的复杂性及个人实践经验的匮乏,所提出的策略可能不够全面,实践效果也有待进一步验证。因此,今后应继续深入学习和探讨,不断完善具身认知理论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环境创设策略,以期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胥飞龙,阮志红.高中生心理特点与语文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19):29-32.
[2]贾丽娜,田良臣,王靖,等.具身教学的设计研究:基于身体参与的多通道整合视角[J].远程教育杂志,2016,34(1):82-89.
[3]李恒.具身认知视域下的教学设计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3,39(9):50-56.
[4]董媛,尹向毅.具身认知视域下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教学设计[J].基础教育研究,2023(13):57-59,63.
[5]董芬.具身认知理论下的课堂教学意蕴及其策略研究[J].教育导刊,2013(12):19-21.
[6]霍梦园.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中学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现实考察及提升策略:以语文教师为例[D].深圳:深圳大学,2019:61-65.
[7]安晨.基于具身认知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与路径[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2(5):19-21,50.
[8]王佳琪,于忠海.走出作文模式化的“具身”写作教学理念与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2(15):87-89.
[9]冯芹.具身认知:指向思维进阶的写作教学[J].中学语文,2023(20):78-79.
[10]陈幼玲.具身认知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界,2021(13):28-29.
[11]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吕玢,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2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