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治理理论的高考选科选考现实困境与策略探析

2024-11-07 00:00于新茹
基础教育研究 2024年13期

【摘 要】通过吸取改革经验,优化选科机制,新高考的选科选考不断完善。但从多个主体角度来看,选科选考仍面临一些现实困境,如增加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的难度,学生与家长对选科认识不足,高中与高等学校之间缺乏信息交流渠道。从协同治理视角来看,可参考以下合理选科选考策略:强化高中在选科中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关注学生和家长的利益需求,引导学生理性选择;提高高等学校在高考选科选考中的参与度,打破信息壁垒。

【关键词】高考改革 选科选考 协同治理理论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4)13-38-04

一、研究背景

为了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人才选拔质量,国务院于2014年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截至2022年9月,全国29个省份已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前三批14个省份的新高考已平稳落地,第四批7省区的新高考将于2024年落地,第五批8省区的新高考将于2025年落地。[1]由此来看,新高考改革正平稳推进,取得丰富成效。前两批试点上海、浙江、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均采用“3+3”的选科模式,第三批试点结合前两批改革经验,改变了选科模式,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则采用“3+1+2”的选科模式,要求物理和历史两科中选择一科。高考综合改革重视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促进考试公平,与此同时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应加强与高考综合改革的衔接,优化课程设置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使人才培养的一体化。如何有效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选择科目?更好地加强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保障学生下一阶段的培养?这些都是新高考改革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科学选考,新高考改革打破传统文理分科,积极探索“3+3”和“3+1+2”的选科模式。[2]近几年,高考改革试点经验逐步制度化、考试形式日趋灵活化、招生录取模式日渐多样化。[3]这不仅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尊重学生多元化选择,维护社会公平,而且有利于促进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考试评价等多个领域的变革,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4]但新高考改革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境,例如复杂的选科制度导致升学信息成为了新的竞争点,信息支持进一步扩大了阶层差距,从而影响学生的教育获得。[5]并且新高考改革涉及高等学校、高中、学生、家长等群体,而不同群体之间信息零散化、分散化,且彼此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不完整也会产生一系列问题。[6]第一,家长对高考改革关注度较高,但实际了解程度偏低,主要依赖学校获取信息,可目前并未形成相关的家校社协同机制。[7]第二,尽管新高考改革强调发展学生的特长和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选择权,但是因为学生选科受到家庭经济条件、文化氛围、对不同科目的理念等因素的多重影响[8],学生选择力度不升反降,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选科焦虑,而且增加了学生、家长等多主体之间的选科逻辑冲突。[9]而这种信息缺失、选考素养薄弱、认识不足,可能会造成学生个性化发展弱化,导致改革陷入实施无序和低效的困境。[10]第三,对高等学校理工人才培养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物理和化学作为理工专业学习的基础,高考未选考物理或化学而报考了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基础薄弱,可能会陷入专业课程学习困境,最终造成补考率、重修率较高,甚至转专业。[11]高中作为选科主阵地,应积极发挥引导选科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理性选择高考科目,提高学生的决策水平,同时高等学校作为选科制度的执行者和调控者[12],发挥主导选科的龙头作用,相关部门要深化高考评价改革,健全高考反馈机制。[13]在高考综合改革过程中要正确看待发展中的问题,重视多方利益诉求,鼓励多方参与,实现协同治理。[14]

综合来看,新高考改革是一项复杂系统的过程,是多方+ODw+HhdVbyKBllLI9tGoQ==参与的协调过程,从多主体角度出发分析高中选科选考所面临的困境,重视其他主体的利益需求,解决学生在选科选考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难题,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新高考改革各组织系统之间的协同,为学生选科提供科学指导,最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理论基础

协同治理理论是以自然科学中协同学和社会科学中治理理论为基础的交叉理论,协同学是由物理学家哈肯提出,说明各系统之间相互作用,通过相互合作发挥协同效应,从而产生质变现象。这一理论打破了各学科之间的界限,主张各学科之间融合协同,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而且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15]“治理”一词起初是用于与国家公共事务相关的管理活动或政治活动[16],在20世纪末学者开始治理理论的本土化研究,有学者认为治理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17]也有学者认为治理就是对合作网络的管理,为实现与增进社会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等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18]

协同治理理论主张治理主体的多元且协同,自组织组织是治理系统的重要主体,协同治理系统是多元开放的。[19]作为现代社会新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强调通过社会组织的共同工作,实现社会系统的有序和持续发展,对各种社会要素的协调整合为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20]该理论强调平等、协调、多元等,主张多方相互合作。新高考选科涉及多方利益主体,强调各方利益主体的动态协调,是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过程,协同治理理论对于新高考选科具有一定的适用性。高中合理选科需要多方主体的支持,教育相关部门作为重要的行政组织,高中、高等学校作为重要的教育场域,学生和家长作为自组织组织,新高考改革顺利推进离不开各个系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综上,基于协同治理理论构建高中选科指导模型,如图1所示。

四、基于多主体角度的高考选科选考现实困境分析

(一)增加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的难度

高等学校本科招生会对部分专业进行科目限制,学生的科目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未来大学专业的报考。据调查,S省高等学校2023年针对本省招生的学科专业门类共有89种,通过数据筛选,选择了其中617个专业布点并对其报考科目进行分析。其中,工学类专业共有287个,要求物理学科必选的有155个,要求化学学科必选的有35个,大部分工科专业只要求物理和化学学科任选其一。在26个理学招生专业门类中,有9个专业要求选择物理和化学或化学和生物的学科组合。在8个农学招生专业门类中,基本要求物理、化学、生物选择其一即可。只有临床医学专业要求物理、化学、生物三科必选。不限专业的共有28个学科门类,大多集中于文学、教育学、法学、经济学、哲学、艺术学、管理学。理工农学、医学类专业强调理科的基础性,基于学生的不同选科背景和学科基础,如何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亟待解决的难题,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必然要进行新的探索。另外,学科交叉与融合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规律,尤其在当下“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建设下,“工农”交叉、“理工”交叉、“医工”交叉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物理是理工的基础,化学是农学、医学的必要科目,生物是学科交叉的催化剂,这些学科的基础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学科交叉能力的必要条件。而在这一发展背景下,对于未选择物理或化学或生物学并报考理工、农学、医学类专业的学生,高等学校如何有效进行知识传授以解决现实问题,并培养学生学科交叉理念是一项难题。

(二)学生与家长对选科认识不足,缺乏信息支持

高考选科给予了学生多元化的选择,尊重学生差异化、个性化发展,但学生和家长在面临多种选择下,缺乏相应信息支持,对选科的认识不足,会造成盲目选科,甚至影响后续大学专业报考的问题。并且学生选科受到家庭经济水平、个性兴趣、某科目成绩、职业规划等多种因素影响,在复杂的选科机制下,需要信息支持和科学引导,学生才能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组合,最大限度地助力自身未来发展。因此,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信息资源成为了当下学生及家长需占领的新高地,这需要一定的经济成本,经济实力拉大学生选科的差距。一方面,有研究表明,家庭收入较低和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学生高考选科满意度较低,重点高中和私立高中的学生选科满意度高于一般高中,城市高中学生的选科满意度高于县级高中。[21]可见城乡教育差距、高中办学水平差距、家庭收入差距都会影响学生的选科认知。另一方面,高考综合改革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选科作为改革过程的重要部分,从顶层设计到各省(区、市)试点需要时间,加之家长之间对选科政策的了解也存在差异[22],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学生和家长的选科心理焦虑进一步增加。

(三)高中与高等学校之间缺乏信息交流渠道

高考综合改革不仅是基础教育领域的新探索,而且影响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在高中层面,由于城乡教育差距和家长对教育重视程度的差距,欠发达地区或家庭经济实力较弱的学生对高等教育的了解主要来源于高中的信息传播。但目前有的地区的高中与高等学校之间缺乏信息交流渠道,学生只能通过网络或中介机构了解大学专业,这无疑拉大了学生之间的信息差距,对于学生选科有一定影响。在高等学校层面,由于有的学生盲目选科报考,在进入大学后出现学业倦怠现象,由此对大学人才培养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高中与高等学校应加强信息交流,这不仅能提高学生选科的合理性,而且有助于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五、基于协同治理理论的高考选科选考策略

(一)强化高中在选科中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高中要发挥学生选科主导作用,提高学生认知水平,正确引导学生理性选择科目。因此,增加高中职业生涯指导规划课程,帮助学生树立职业发展意识尤为重要。生涯指导规划承担着指导学生合理选科的重任,还要向学生渗透未来职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所需的核心能力,主要内容包括自我定位、学业规划、专业指导、职业规划。[23]高中作为学生未来大学专业及职业选择的关键阶段,开展职业生涯指导教育不可或缺。有研究表明,高中职业生涯指导能明显提升学生对高中选科的认知,从而提高学生高考选科匹配度。[24]此外,如果要提高学生的决策水平,要使学生详细了解不同科目组合对未来报考专业的影响,那么高中要积极了解不同专业对选科的要求,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实际情况、人生规划,科学合理指导学生选科,避免学生在后续学习中因基础薄弱而陷入学业困境。

(二)关注学生和家长的利益需求,引导学生理性选择

学生是选科选考的主体,在选科过程中应关注学生和家长的利益需求,采取多种方式使学生和家长了解选科机制和信息,避免学生盲目选择,缓解他们的选科焦虑。可以通过建设家校协同机制,加强政策宣传,增加学校与家长的交流。例如学校可以组织政策解读讲座,为学生和家长解答有关高考改革的相关疑问,强化学生和家长对选科的认可度。高中可以与高等学校开展合作,充分利用省域内高等学校资源,邀请一些高等学校相关人员来校交流,开办高考咨询会,使家长和学生能对高等学校情况和大学专业招生进行详细了解。学校还可以通过邀请本校优秀毕业生与学生和家长交流他们的大学学习经历和本专业情况。

(三)提高高等学校在高考选科选考中的参与度,打破信息壁垒

高考选科选考突出了信息的重要性,学生的理性选择离不开信息支持。选科选考机制涉及多个利益相关者,这一过程不仅关涉高中、学生、家长,而且应当重视高等学校这一主体。一方面,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培养方式会直接影响他们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非理性选科也会影响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面对当下信息不对称、信息缺失等问题,更加凸显健全高中与高等学校交流机制、实现信息共享的重要性。因此,应提高高等学校在高考选科选考中的参与度。另一方面,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教学研究、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对于学科专业发展、行业产业发展信息了解更多,加强与高中交流能够对学生选科进行有效指导。例如可以通过开展讲座或线上会议等多种形式,与学生交流学校的专业情况、课程设置,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相关职业所要求学习的内容,从而选择合适的科目,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一定的把握。

【参考文献】

[1]新华网.教育部:全国29个省份已启动高考综合改革[EB/OL].(2022-09-15)[2024-06-10].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4835/mtbd/202209/t20220915_661428.html.

[2]刘海峰,朱佐想,朱沛沛.从实证数据看高考科目变迁的政策逻辑[J].中国高教研究,2023(6):35-42.

[3]黄巨臣,李乐帆.高考改革十年回眸:成效、问题与改进[J].教育与经济,2022,38(4):30-39.

[4]王新凤.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效果、多元冲突及其应对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22(7):41-47.

[5]鲍威,金红昊,肖阳.阶层壁垒与信息鸿沟:新高考改革背景之下的升学信息支持[J].中国高教研究,2019(5):39-48.

[6]刘盾.新高考改革之现实审思与理论分析:以考试科目、次数及赋分方式为重点[J].复旦教育论坛,2017,15(3):11-17.

[7]黄晓玲,杨德军.高考改革试点中家长对选科的认识及意向的调查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22,20(5):21-27.

[8]张建珍,梁晓雨.新高考制度下家庭背景对高中生科目选择的影响分析:基于浙江省2017—2020届高考毕业生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6):47-58.

[9]周建华,单正义,覃红霞.新高考是否促进了学生自主选科?:基于CatBoost回归树模型的实证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3):12-25.

[10]张善超,李宝庆.新高考选科选考改革的困境与纾解:基于信息传播理论的视角[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3,44(5):205-212.

[11]刘希伟.选择性与统一性:高考科目改革再审视[J].全球教育展望,2023,52(11):3-12.

[12]沈甸,蒋梦凯.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视角下新高考科目选择的制度分析[J].中国考试,2023(7):38-47.

[13]袁靖宇.深化高考综合改革的若干问题:基于新高考江苏样本的考察[J].中国高教研究,2022(7):36-40.

[14]钟秉林,王新凤.新高考的现实困境、理性遵循与策略选择[J].教育学报,2019,15(5):62-69.

[15]张纪岳,郭治安,胡传机.评《协同学导论》[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82(3):63-64.

[16]李汉卿.协同治理理论探析[J].理论月刊,2014(1):138-142.

[17]李泉.治理理论与中国政治改革的思想建构[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38-145.

[18]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87.

[19]徐双敏,宋元武.协同治理视角下的县域社会治理创新路径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4(9):69-76.

[20]吴翠丽.协同治理理论视域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10):33-37.

[21]刘海峰,韦骅峰.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对高考选科认识及意向的调查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23(12):1-9,17.

[22]同[7].

[23]王迎春.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与实施[J].教师教育论坛,2023,36(12):81-83.

[24]肖立宏,薛海平.加强生涯规划指导能否提升学生新高考选科匹配度:基于对北京市学生调查的实证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4(2):3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