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实证应用研究

2024-11-07 00:00何佳
基础教育研究 2024年13期

【摘 要】基于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广西组织专家组对X县小学数学学科情况展开深入调研,发现部分教师教学观念比较落后,学校并没有形成实质性的校本教研,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对此,文章提出以下改进建议: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统筹督导,建设适应边境地区小学的研训体系;教研机构要创新教研形式,提高教师成长驱动力;学校要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提升教师素质;教师要重视转变教学方式,增强教学实效。

【关键词】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 小学数学 学习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4)13-10-04

何佳 / 广西教育研究院,高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育研究(南宁 530021)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专项课题“广西‘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研究”(2021ZJY001)

为了客观反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业质量,改进教育管理和促进教育教学,推动义务教育质量不断提升,2021年5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组开展了第三周期国家义务教育数学学习质量监测工作,广西X县参与了本次监测,X县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是我国与东盟各国沟通交流的重要窗口,其教育的发展对于促进民族团结、保障国家安全、树立国家形象、推动跨境交流等发挥着重要作用。2023年11月,《202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X县小学数学学习质量监测结果报告》(以下简称《监测结果报告》)发布,本文据此进行分析和研讨。

一、《监测结果报告》显示X县小学数学学业表现及问题

根据《监测结果报告》“主要发现”栏目的数据分析,笔者对X县小学四年级数学学习综合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如表1所示。

结合表1 X县小学四年级数学学习综合情况和《监测结果报告》中更详细的内容,可以得出X县小学四年级数学学科的优势:①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整体表现良好;②数学教师探究教学程度较高;③资源配备与使用情况良好。另外,基于《监测结果报告》可总结出X县小学四年级数学学科存在问题如下:①学生数学学业表现总体较差,从量尺分数、表现水平、数学学业不同指标的表现来看,X县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学业表现达到优秀的数值均低于全国;②学生数学学习情感态度与习惯整体表现中等偏下,体现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自信心、数学学习焦虑程度、数学学习习惯等方面;③学校数学教育教学情况问题集中且较突出,如存在小学数学周课时数普遍偏高、数学教师课堂管理能力偏弱、教师培训不到位的情况;④数学教研活动有待改进。《监测结果报告》显示,X县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师报告本学期数学教研员低于全国2.4个百分点,存在教研员配备数量不足、到校指导较少的情况。另外,一些教师认为当前教研活动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教研次数太少、教研活动缺乏专业指导、教研级别过低。

二、X县小学数学学科调研基本情况

为了更加具体、客观地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加强监测结果应用,深度挖掘《监测结果报告》中的相关信息,促进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发展,笔者参与专家组进一步对X县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况进行调研分析。

(一)调研方式和过程

本次调研主要以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两种方式结合展开。专家组先对X县小学四至六年级的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再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和《监测结果报告》进行分析,专家组通过送教展示、专题讲座、常规检查、课堂听课、校本教研等形式开展实地调研。

(二)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1.问卷调查评价工具

本次小学数学学科问卷严格按照测量统计学标准设计,并在问卷设计完毕之后反复预试,各项量化指标符合测量统计学要求,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对了解X县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情况有较强的参考性。

2.问卷调查基本信息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从学校、年级等基本信息,分析参与调查的学生的基本情况,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知,本次调查面向X县8所小学的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学生群体,共覆盖876名学生。

(三)实地调研背景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学科实践超越了传统知识授受的学习方式和通用的探究学习,代表学科育人变革的新方向。”[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综合与实践领域也是课程标准修订中变化较大的一个内容,这一领域的变化顺应了“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变化趋势,学生可以基于真实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但在以往的随机课堂观察中,发现有的教师仍然以讲授型教学为主,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如何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一线教师,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显然,解决该问题已经成为一线教师的燃眉之急。

三、调研情况结果及原因分析

(一)调研发现的优点及原因分析

1.教师的教学准备充分,授课态度认真

通过分析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管理与实施等方面,了解到教师很重视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用心钻研教材,注重教学方法创新,并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实地调研中,发现授课教师精心准备整堂课,努力向学生呈现完整的教学设计。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本次调研规格较高,是由广西教育厅组织专家组进校调研,县教育局、学校较重视;二是调研规模较大,参训人员为多个县区50多名小学数学骨干教师;三是学校办学质量较高,授课教师所在的X县第一小学是该县口碑较好的学校,综合实力较强,参与研课的教师团队经验丰富。

2.学生作业的书写整体质量较高

在常规教学检查中,我们随机抽检了三、四年级部分班级的学生作业,观察到学生作业书写较为工整,同时发现教师对计算练习较为关注。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一是该校教师对学生成绩的重视程度较高,对学生作业的工整度和正确率均作出明确要求,以此确保学生能够按照既定标准完成作业;二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通过布置系列作业训练提高学生计算方面的能力。

3.教师能够有效地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

无论是在问卷调查,还是在实地调研中,都发现教师较重视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使用。例如在校本教研的评课议课环节中,有较多教师关注到授课教师使用了微课,也有较多教师在评课内容中对教师信息技术使用的情况进行评价,可能原因如下:一是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工程的持续推进,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较为熟练;二是X县的小学普通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比例较高,资源配备比较齐全。这也与《监测结果报告》的数据相吻合。

(二)调研发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部分教师教学观念比较落后

调研发现,该校部分教师仍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缺乏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布置的作业以机械性的作业居多。例如在教学中,教师虽然采用“先扶后放”的教学策略,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是能感觉到教师并不相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以是非题为主,学生只需回答“是”或“不是”以及“对”或“不对”,缺乏对问题的思考和理解,其思维在课堂上无法得到有效训练。又如在学生的作业中,教师除了比较注重计算的练习,还布置了许多考查知识记忆和抄写性的作业。从教师主体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四点:一是教育背景不足。本科师范类学历的教师数量相对较少,且部分教师年纪偏大,教龄较长,他们没有充分学习教育理论,对于教学观念的认识比较浅薄。二是缺乏反思意识。一些教师较少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客观反思和评估,无法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改进,这样容易陷入固化的教学模式中,难以更新教学观念。三是缺乏专业培训。由于各种原因,一些教师参加过的相关专业培训或者工作坊等活动较少,对最新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了解不多,缺乏与其他同行进行交流和分享的机会。四是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较深。一些年纪较大的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较深,这些观念可能与现代教育理念不适应,导致他们对于现代教育理念的认知和应用存在偏差。

2.学校并没有形成实质性的校本教研,缺乏专业引领

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学校并没有形成实质性的校本教研,缺乏专业引领。例如在当地教师展示课的环节中,授课教师对本节课把握不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教学主次不分,教师的教学思路不够清晰,未充分把握教学重难点。例如在教学收集数据时,教师提问:“你们是怎么数的,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这个问题指向学生学过的数数的有序性知识,但是教师却用了较多的时间进行反复强调和巩固。又如教师简单地将数据意识的培养理解为让学生了解数据统计的意义,并通过微课呈现统计在各行各业的使用情况,但没有考虑到这样的介绍是否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其二,教师评课的内容缺乏实质性,很多评课浮于表面。体现为未能深入思考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恰当、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否主动等,而是更多停留在信息技术的使用、教师的教态等方面,缺乏对教学本质的思考。其三,部分教师评课观点落后甚至出现偏差。例如部分教师认为板书是教师上课提示用的,且只要用到微课就是亮点,完全不考虑微课是否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等。造成这类现象的原因如下:一是缺乏专业引领。在调研中发现,学校的校本教研具有低水平重复的特点,通常由集体备课、开展听评课等固定形式展开,教研效率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本次展示的教学设计重难点出现偏颇。二是缺乏研讨专题,未形成校本教研机制。在调研中发现,学校开展校本教研往往缺乏实质问题与研讨专题,从而造成教研效率低下,教师也没有对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系统、全面分析,因此导致教师评课的内容浮于表面,缺乏实质性。另外,在校本教研中,教师没有预先收集相关材料,导致研讨过程中没有交流内容。如果每学期校本教研都能侧重一个主题,那么便能增强研究的针对性,教师可能更愿意参与,从而解决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3.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在调研中,有一堂课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完整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开展实地调查,与同桌合作制订方案,在对比交流中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方案。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空间由教室拓展到校外,由数学知识拓展到生活中的知识,由寻求唯一答案转变为探索合理解释。这极大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但同时这样开放的教学设计面临着三个突出的问题:第一,学生面对如此开放的教学内容,无从下手,课堂积极性并不高。第二,学生表达能力比较欠缺,无法勇敢、完整、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交流效果不佳。第三,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无法主动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制订方案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不能进行准确计算。原因如下:一是该校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未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上述教学中体现为学生面对没有遇到过的任务时,不知道从何处入手,缺乏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二是该校的教师对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不足,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三是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这可能是由各种主客观原因导致的。

四、X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进建议

笔者通过分析《监测结果报告》,到学校进行实地调研、深入课堂教学观察、实践等,基于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学校、教师等主体,提出以下四个关于X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进建议。

(一)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统筹督导,建设适应边境地区小学的研训体系

建设适应边境地区小学教师需求的数学学科研训体系,是提升数学教师素养,保证边境地区小学数学教师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教育行政部门需着力做好四项工作。一是组建专家团队,深入研究边境地区数学教师的独特需求,提供精准决策支持和专业培训服务。二是统筹规划,设立针对性强的边境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专项培训项目,旨在培养一支数学骨干教师队伍,引领和示范学科教学。三是指导边境各县依据实际需求,制订科学的教师培训计划,重点对年轻教师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科学规划培养年轻教师。四是协调高等学校与优质中小学校资源,支援边境地区数学教师的研修与培训工作,形成一个行政主导、研训结合、点面并进、校县协作的全方位支持服务体系。

(二)教研机构创新教研形式,提高教师成长驱动力

一是引进教育教研水平较高的导师,打破教研“弱”生态。与教研水平和能力相当,且都处于较低水平的教师共同开展教研,一线教师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且还会在低水平的教研活动中出现自满与停滞的状态。打破教研“弱”生态的最有效方法,是引入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和水平的导师,定期引领整个教师队伍进行研讨和学习。例如可基于名教师工作坊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外聘专家进行课堂诊断,等等。

二是采用“临摹式”教研形式,鼓励教师迈开改革的步伐。对于低水平的教研群体,让他们自己进行教学研磨的效果并不好。对此,初期阶段可以采用“临摹式”教研形式,减轻他们理论研读、教学设计等环节的压力,借助高水平的课堂教学成果,让他们在本校进行移植和临摹,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步让他们迈开改革的步伐。当然,在“临摹式”教研的过程,需要强有力的导师引领。

三是开展任务驱动式教研,推动教师内驱力发展。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他们最困惑的是如何将新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通过开展任务驱动式的教研活动,可以一个个任务推动教师进行教研。教研机构要思考与协调如何设计任务,导师需要同时跟进,遇到问题及时解决。

四是进行富有边境地区特色的小学数学学科课程建设。教研机构要召集专家团队和优秀的边境地区一线教师,结合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依据边境地区的具体情况,制订小学数学学科校本化课程开发、小学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的课程建议指南,以课程构建为契机,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引导边境地区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将小学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并通过校本培训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学校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提升教师素质

一是开展教师培训。学校可通过“种子教师”培训、校级全员培训等,落实新课程方案与“双减”政策,实现课程方案和各科课程标准全指导、全覆盖。通过集智备课,引导教师突破学科边界,开展跨学科教研。二是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校应以教师业务提升为目的,购置班主任管理、教育理论、教学实践指导类相关书籍,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积累和专业素养提升。还应完善集体备课室、录播室等专业研修场地及其设施,助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另外,还可以通过教师基本功能力测试等系列活动,打磨教师基本功。以新时代教师基本功修炼及信息技术2.0培训考核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四)教师重视转变教学方式,增强教学实效

一是重视学科实践,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基于课程标准转变教学方式,使每一节课都能发挥育人价值。首先,要注重创设真实情境,重视情境素材的育人功能,在真实情境中设计合理问题,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其次,要选择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积极尝试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等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探究、体验、反思、合作、交流等活动,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感悟。最后,要重视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积极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重视学科实践,让学生充分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2]

二是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要科学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根据本地本校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要对作业进行精心设计,提高作业效果。

三是缩小两极分化,实现均衡发展。使学生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是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对此,教师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还要注重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并且注意做好个别辅导工作,关注学困生和留守儿童,主动与他们的家长沟通,适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崔允漷.学科实践:学科育人方式变革的新方向[J].现代教学,2023(13/14):9.

[2]孔凡哲,史宁中,赵欣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主要变化特色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10):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