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创建高品质学校是提高教学质量路径的有益探索,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四川省在高品质学校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可为其他各地高品质学校建设提供有益思路,为中国特色优质教育发展贡献“四川样本”。具体而言,以聚焦品质课堂为关键点,以文化育人为突破点,以培养高素质带头人校长为支撑点,以打造优质教师队伍为发力点,由此建设一批高品质实验学校,推动更多学校实现高品质发展。
【关键词】高品质学校 四川经验 基础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4)13-06-04
彭丹 /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南充 637009)
近年来,高品质学校、高品质教育逐渐成为教育热门话题。高品质学校由谁提出?因何而创建?如何界定高品质学校的实质内涵?如何推动高品质学校的成功创建?这些问题是打造高品质学校应思考的问题。四川省对高品质学校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向全国推出“四川经验”,贡献“四川力量”。
一、逻辑背景
(一)政策引领:国家高度重视学校品质的提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其中提升学校品质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一环。“高品质学校”正式被提出是在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针对“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向往更为迫切”这一需求,明确提出“面向全体中小学校长,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校长办学治校能力,打造高品质学校”。201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协同扩大优质教育供给,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率先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研究发布统一的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协同开展监测评估,引导各级各类学校高质量发展。”此外,2020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其中,高品质学校应顺应教育事业总体战略部署,成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国家十分注重高品质教育的发展和高品质学校的积极落实,对此寄予深切期望。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高品质学校的创建正当其时。
(二)现实需要:解决学校发展难题的主动作为
学校发展是一个动态、复杂、持续深入的过程,在教育未普及之前,学校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学生有学可上、有教育资源可享的目标。在教育普及之后,学校发展将实现学生上好学、拥有优质教育资源,以及实现学校特色建设、内涵发展作为主要追求目标。此外,尽管择校和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随着教育普及有所缓解,但是在一些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无序择校和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依旧存在。因此,部分区域通过开展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共享高品质教育资源,以提升学校品质,让每一所学校获得切实发展,从而真正解决学校发展的难题。此外,有学者通过对名优校长的调查发现,某地三分之一以上的校长既没有形成系统的办学理念,也没有形成有规律性的办学方法。[1]其中典型问题包括片面性、随意性、盲目性三个方面。例如对于课程建设方面,一味专注于校本课程开发而忽视国家课程落实,未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又如对于学校改革方面,应在精准分析学校条件的前提下,因地制宜进行相应变革,从而实现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但是在实际改革中,部分学校因为上述过程的复杂性,通过“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或直接盲目照搬现有模式变革,结果成效不大,甚至产生副作用。因此,面对学校发展的现实难题,只有经过科学且系统的顶层设计,基于自身条件和学生实际需求进行改革,才会产生最佳效果。
二、高品质学校的内涵解读
就目前研究而言,学者们对于高品质学校内涵的界定聚集度较高,并且逐渐达成统一又稳定的共识。有学者提出:“学校品质是质量、内涵、文化、特色、信誉的集合体。”[2]还有学者将高品质学校概括为“高定位、高品位、高质量、高认同”,强调创建“有温度、有人性、有故事、有美感”“原生态、去功利、致良知、可持续”的现代学校。[3]虽然学者们对于高品质学校的界定在描述上有所不同,但是从其实质内涵来看,存在相同的本质特征,即高品位和高质量。“高品质学校是品位和质量都高的学校,既能根据政策要求和教育规律找准自身发展定位,又能根据办学条件和学生需求采取适宜的教育教学策略。”[4]高品质学校的创建作为一项实践性的工作,正在负责办学治校的人员对此更具有发言权。当前对于高品质学校创建的讨论未达成一致,但这并不阻碍现实中高品质学校的建设。相反,正是因为相关观点的多样性和开放性,才更能体现高品质学校建设的复杂性、生成性的特点,从而进一步拓宽人们视野和激发人们的创造力。观点多样并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当面对各种界定和看法时,如何抓住重点关切而不迷失方向。
三、创建高品质学校需紧扣的四大重点关切
高品质学校的创建不仅需要把握学校发展的阶段性、特殊性,而且应该充分考虑学校发展过程中的一般性、普遍性,围绕高品质学校建设的重点关切展开研究,从而保证方向正确而不迷失。重点关切具体表现为以下四大方面。
(一)关键点:高品质学校应聚焦品质课堂
学校教育的改革是创建高品质学校的必经之路,其关键在于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高品质学校建设从课程和课堂开始。”[5]因此,提升学校品质应始终聚焦高品质课堂,即坚持教育教学规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堂。首先,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直接关乎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品质课堂的重中之重。高品质课堂应基于课程标准,落实学科课程的核心素养培养,聚焦学科素养、学习乐趣、问题反思、学习实践和成效,并且教师应基于学生的现实情况,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其次,变革课堂教学模式。打造双向、合作互助的新型教学样态。教师可以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互相合作以及教师解答等形式,达到新知识和重难点学习的目的。另外,还应适当采取小组合作形式,赋予学生明确的任务,让他们在小组中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以收获良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一项调研中,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根据自身条件打造主体性反思型高品质课堂,真正体现了“学生主体、师生同学、合作探究、注重反思、‘双核’并重”[6]的课堂理念。最后,建立多元评价体制。高品质课堂评价立足于立德树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评价重点应包括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实施情况、学生课堂表现、作业设计与安排等方面。评价方式不应局限于教师评价,还应将小组内部评价、学科代表评价、教导主任等上级领导评价纳入评价体系,通过多元的评价主体和形式保障高品质教学的发展。例如四川省双流棠湖中学经过对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不断探索,构建了“三段智慧课堂”教学模式[7],并遵循多元评价策略,这对建设高品质课堂带来显著成效。
(二)突破点:高品质学校应走向文化育人
学校文化是高品质学校建设的一大亮点。[8]首先,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需要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来充实,从而实现育人无痕、浸润人心的效果。在学校管理中,物质管理和制度约束只能管住人,却管不住心。而校园文化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人、引导人、滋润人的作用。例如四川省成都市东光实验小学在高品质学校建设中,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将无形的校园文化、校园精神以有形的实物体现出来,如通过足球文化长廊展示学校足球特色和精神。[9]其次,在创建高品质学校中,每个学校的文化理念定位不同,各有特色。有的学校基于自身发展历史总结过去经验构建校园文化;有的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并结合所属区域历史发展构建校园文化;有的学校结合未来教育发展态势,建设引领未来发展、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例如四川省成都市金沙小学就是结合所属区域历史文化构建学校文化的代表,作为没有文化积淀的新建学校,它以成都市金沙遗址博物馆为代表的金沙文化,来构建自己的学校文化。[10]最后,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需要经历三个时期。一是文化形成期。学校在重新解读核心理念与校训的基础上,构建特色鲜明的文化体系。二是文化内化期。校园文化只有在特定场体现出来并被人们所感受,才能达到教育人、引导人的作用。三是文化生成期。这个时期要求师生能将校园文化中的精神和价值观用自己的行动或语言自然地展现或表达出来,并且潜移默化地传达给其他人。叶玲在探索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中学高品质学校构建时,提到要着眼文化建设,并从文化体系的形成、文化的内化形式、文化的外在表现、生成文化形态四个方面来建设学校文化。[11]
(三)支撑点:培养高素养带头人校长
校长是引领学校高品质发展的“第一负责人”,责任重大。校长作为高层的管理者和领路人,其办学理念、管理方式直接影响学校的发展。社会对高品质学校建设具有高期待,也正因如此提高了对校长的要求。首先,校长应具有大局观念和未来意识。高品质学校的校长应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引领全体教职工,最终形成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还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未来教育问题,从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出发,结合教育规律,准确把握趋势,确认学校的改革方向和办学理念。例如四川省冕宁县幼儿园赵颖园长在立足现在、审视未来的基础上提出“天然儿童、阳光随行”的办园理念,从而把握学校改革发展的主动权。[12]其次,校长应具备科学的办学思维。一所高品质学校的创建过程是长期、复杂的。校长需要有清晰科学的认知,具有“办什么学校”“怎样办学校”的系统规划,能在精准分析学校目前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和谐发展。另外,对于校长来说,其职责不只提出办学理念、构建学校文化,还包括以敏锐的眼光识别优秀人才。最后,校长应采取实实在在的行动。校长的职责不只是开展顶层设计,还需要将理念构想落到实处。纸上谈兵只会让学校发展停留在原地,甚至倒退,实干才是立校之本。因此,校长需做好管理和指导团队工作,明确学校发展任务和目标,带领教师共同解决教育中遇到的重难点问题。
(四)发力点:打造优质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的素质(包括教师的精神状态、能力水平、创造价值形态等),是办出一所高品质学校的关键。”[13]教师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主力军,是学校建设的重要主体。为实现教师与高品质学校发展的双向联动,学校可从建立民主管理制度、加强教师培训、加强教师教育研修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赋予教师参与议事决策的自主权。目的是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机会、提供平台,在民主的对话中激发他们参与学校事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融通各方智慧。学校要赋予教师平等参与学校管理事务的权利,最大程度地听取教师对于学校各项工作的看法与意见,与他们共同讨论重大事项的决定和问题解决方案。例如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南区学校致力于实现教师参与议事决策常态化,定期组织教师围绕特定主题开展对话,推动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教师在讨论中碰撞出创造性想法,为推动学校高品质发展提供强大的力量。[14]其次,完善教师培训机制,激发教师发展内在动力。一是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采用多种培训形式或手段。例如采用集中培训、网络研修、教师交流轮岗等培训方式来不断拓展教师的视野,提升其能hp0RDEQ9QmwVO7UTeJ39vZeUYKoEbrMyWpKyWmPqqGk=力。二是不断更新教师的培训形式和内容,促进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培训目标的制订必须符合教师需求,并且具有可行性和可实现性。培训内容应该以该区域发展的实际现状为依据,瞄准当地教师培训需求靶心,制订具有差异化、分类化的培训内容,提升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适切性。最后,加强教师教育研修。在教育研修中,教师相互探究、迸发智慧,获得专业成长,从而提升学校办学品质。学校对于新入职教师可以实行师徒制,加快新入职教师的成长。还要加强学科教研组的建设,通过名师或专家指导带动教师专业发展,从而创办一所有文化、有内涵、有良好声誉的高品质名校。四川省在高品质学校建设过程中,建立起省域“学习共同体”,以此促进教师专业交流和共同发展,例如多次组织“高品质学校建设研讨会”论坛,组织专家和教师共同讨论高品质学校建设发展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其中,成都二十中在创新学科教研组建设方面做了大量探索,主动为教研组赋权,同时通过采取名师引领、优势学科辐射等措施,促进教研工作和学校高品质发展。[15]
四川省尤为重视高品质学校的创建,并且取得了丰富的实践成果,为全国各地推进高品质学校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四川经验”。总之,创办高品质学校需将关键点(聚焦品质课堂)、突破点(走向文化育人)、支撑点(培养高素养带头人校长)、发力点(打造优质教师队伍)贯穿全过程,以全局性、重点性、内涵式推动学校高品质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涛,崔勇.高品质学校建设的“四川样本”[J].人民教育,2020(10):47.
[2]王定华.启动学校品质提升[J].人民教育,2015(12):27.
[3]孙志明.高品质学校的核心内涵与内生发展路径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18(2):65-69.
[4]同[1]48.
[5]易国栋.高品质学校建设的七中解读和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21(3):19.
[6]同[5].
[7]刘凯.走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高品质课堂:棠湖中学“三段智慧课堂”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19(8):72-74.
[8]霍国强.高品质学校建设的关键要素及经验启示:基于四川省“高品质学校”建设的分析[J].教育科学论坛,2022(9):4.
[9]王志坚,王明宪,王慧,等.“四位·四度”,从新优质迈向高品质:一所“成都市新优质学校”的实践探索及其典型经验[J].教育科学论坛,2022(7):72-75.
[10]赵德钊.文化建设:新建学校高品质办学之路——以成都市金沙小学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0(12):24-26.
[11]叶玲.新办校建高品质学校的构想与实践:以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中学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3(5):7-10.
[12]崔勇.坚守学校高品质发展的初心[J].教育科学论坛,2022(12):1.
[13]林良富.高品质学校的治理要点[J].人民教育,2020(5):50.
[14]金艳.赋权增能:让教师与学校高品质发展双向奔赴[J].中小学管理,2022(12):35-37.
[15]胡林.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筑基学校高品质发展:成都二十中教研组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20(8):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