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

2024-11-06 00:00凌刚强
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 2024年10期

摘 要:物理作为初中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一般在八年级开始学习,其很多内容都离不开实验的辅助与支持.受以往教育观念的影响,实验教学的开展面临着不少问题,很难达到“双减”政策下减负增效的要求,对实验教学模式与内容的创新、改进势在必行.基于此,文章对“双减”背景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并分享部分个人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双减”政策;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4)29-0095-03

收稿日期:2024-07-15

作者简介:凌刚强(1995.10—),男,江苏省昆山人,本科,中学二级教师,从事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研究.

我国教育部门颁布与推进的“双减”政策,主要目的在于减轻学生的校外培训负担与课后作业负担,缓解课堂学习任务与压力,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慢慢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在“双减”背景下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做好减负与增效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帮助学生减轻课堂学习负担,带领他们在愉悦、轻松的状态下学习物理知识;另一方面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确保学生在实验助力下能够提升学习效率.下面以实验教学为例,简要分析教学策略.

1 精心设计实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导入既是一节课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环,有着特殊的作用,可以统领全局,决定一节课是否高效.在“双减”背景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要想高效开设实验教学,教师需从新课导入环节切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物理小实验,利用实验现象引出新课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学习新知识,奠定高效课堂的基调,符合“双减”的要求[1].

例如,在“声音是什么”教学中,教师先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音频材料,包括小鸟叫、狗吠、打雷、刮风、下雨、唱歌、弹琴和汽车喇叭等,由此引出问题:这么多的声音听起来感觉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大家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带领学生根据听到的声音一起分析思考问题,鼓励他们大胆发表个人看法及观点.接着,教师现场操作以下微实验:将直尺按紧不发声和用手轻轻拨动发出声音,往一个杯子中倒水与倒完水后静止,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倾听和对比声音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什么时候没有声音.通过讨论互动发现,当物体振动时才能产生声音,由此引出新课内容,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声音的奥秘.

2 巧妙设计趣味实验,驱使学生主动探究

虽然物理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是实验是惯用且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将理论知识以有趣的现象呈现出来,驱使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索,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满足“双减”的要求.

比如在开展“静电现象”教学时,教师可先与学生一起操作一个极具趣味性的实验,用一把塑料尺在衣服或头发上面反复摩擦数次后,慢慢靠近一堆碎纸屑,描述实验现象,发现这时塑料尺可以吸附很多碎纸屑,直观认识摩擦起电现象.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小实验:把两根玻璃棒在丝绸上面反复摩擦数次再靠近,把两根橡胶棒在毛皮上面反复摩擦数次,靠近.可以看到无论是玻璃棒还是橡胶棒均相互排斥,表明携带同种电荷.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分别取出一根在丝绸上摩擦过的玻璃棒与在毛皮上摩擦过的橡胶棒,然后靠近,他们发现玻璃棒与橡胶棒相互吸引,得出异种电荷相互吸引.随后,教师告知学生橡胶棒带正电荷,玻璃棒带负电荷,让他们据此对实验中出现的静电现象进行解释,找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静电现象.教师始终围绕“静电”引出一系列趣味性实验,带领学生在有趣的氛围中学习静电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3 科学演示物理实验,

帮助学生理解原理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性教学手段,是学生理解物理原理的关键方式,关系到他们整体学习水平的高低.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围绕具体教学内容与需求,科学演示相应的物理实验,对原有实验装置进行重新组合或适当改进,从而打造适宜的物理教学环境,为学生带来大量用眼观察和亲自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辅助他们深层次理解与掌握理论知识[2].

以“杠杆”教学为例,教师先拿出指甲剪、剪刀、镊子、起盖器和羊角锤等实物,指导学生结合课本中出现的一些工具展开分析和讨论,研究以上实物的共同特点,带领他们初步认识生活中的杠杆.接着,教师现场演示杠杆的使用,如用指甲剪剪指甲、用剪刀剪纸、用镊子夹东西、用起盖器开饮料瓶、用羊角锤拔钉子等,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和认识杠杆,初步发现杠杆的异同之处,进而认识有关杠杆的基本概念.之后,教师设置疑问:如果一个杠杆处于平衡状态,那么力和力臂之间存在着何种关系?让学生提出猜测和展开研究,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钩码和杠杆,演示杠杆平衡这一实验,研究杠杆中两个力与两个力臂之间的关系,增强探究意识与学习能力.

4 善于引入生活实验,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物理是一门典型的生活化学科,不少知识内容都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课本中很多知识在生活中都有迹可循,生活教学成为一大特色.针对“双减”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来说,教师应善于引入生活化实验,将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物品、材料等直接携带至课堂,利用生活素材设计和操作物理实验,拉近物理课堂同生活之间的距离,带领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思考,增强他们的学习效果[3].

在进行“光的折射”教学时,教师先将生活中十分常见的清水、筷子与瓷碗摆放在讲台上,利用这些生活素材现场演示实验.将瓷碗拿出来摆在桌面上,再慢慢往瓷碗倒入适量的水,然后将筷子插到水里,提问瓷碗里面水的深度是否发生变化,从侧面来看筷子在水面处出现何种变化,让学生仔细观看、分析和探讨,自主组织语言进行描述.接着,教师继续操作实验,让光线由空气斜射到水里,引领学生观察与探讨问题.如此,教师借助生活素材设计与操作物理实验,为学生带来一定的亲切感与熟悉感,使其结合实验展开学习,促使他们深刻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5 制造大量实验契机,锻炼学生操作技能

“双减”背景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实验应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价值及功效.实验当然不能仅仅由教师单独设计、操作与完成,还需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验操作机会,进一步训练与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为此,初中物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为学生创造大量的实验契机,尝试以自主形式或合作方式来操作实验,深入研究实验现象与原理,亲历学习过程,锻炼物理实验操作技能.

例如在讲授“力 弹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谈话导入法:有人指出力是在人肌肉紧张情况下产生的,请问无生命的东西是否也能够产生力?引起学生质疑、思考和讨论,提示他们采用身边一些实物进行有关力的小实验,如按压、举起、拉伸、推拉、弯曲等,切实体会力的存在,初步认识力的作用.接着,教师要求学生自己想方设法把气球、弹簧、橡皮筋的形状进行改变,自由交流各自的感受,让他们根据实验现象知道形变与弹力.之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分别给一把塑料尺向下施加大小不一样的压力,观察塑料尺的弯曲情况,给同一根弹簧施加大小不一样的压力与拉力,观察弹长度变化程度,据此进行假设.如此,教师基本上将实验操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体会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发生变化,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形变及弹力的概念.通过切身体验,结合实验加深知识理解,学生能够利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6 适当增加物理实验,有效拓展教学范围

教材作为一切教学行为和规划的基本切入点与主要依据,关系到所有教学的落实和质量高低.对于“双减”背景下的初中物理课实验教学,要想进一步突出实验教学的功效,教师需树立大教材观.除合理利用教材内容以外,还要以此为依托适当增加实验数目与探究范围,安排一些辅助性实验,有效拓展实验教学的空间,丰富教学资源,扩充教学实践,让学生获得更多机会来操作实验,助推他们更好地研究物理理论知识,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在实施“液体的压强”教学时,教师先出示生活中的水坝和潜水员在水中潜水的图片,结合问题:人们建设水坝时,为何要设计成下宽上窄?为什么潜水员在潜水时到达水的深度不同需穿不一样的潜水服?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以上现象,分析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及个人认知指出与液体的压强有关,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新课学习中.接着,教师拿出一些实验器材,包括水槽、清水、粗针、皮筋、橡皮膜、塑料瓶等,让学生尝试来设计和操作实验,感受液体的确存在压强,让他们在实验操作中认真观察液体压强有何特点.之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实验.在课堂中,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

7 依托现代教育技术,善于模拟物理实验

初中物理属于自然科学类范畴,涉及大量与自然现象有关的知识.实验则是一种常用且重要的教学构成部分与手段,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大部分实验都以实际操作为主,有的实验不易操作,现象不够明显,需要加以改进.为在“双减”背景下高效完成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任务,教师应依托现代教育技术对部分特殊物理实验进行模拟展示,转变实验呈现形式,将微观变化以宏观化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助推他们顺利高效地完成学习.

在学习“探索更小的微粒”过程中,教师设计提问导语:大家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不过这些微粒在物质内部是怎么排列的?有人知道吗?是密实排列还是存有间隙?是静止不动还是不断运动?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言.接着,教师操作实验:先往一个量筒里面加入10 ml清水,再往里面加入10 ml酒精,然后轻轻晃动量筒,尽可能让清水与酒精混合均匀.这时,学生能够看到一个神奇的现象,那就是10 ml的清水与10 ml的酒精混合到一起时,总体积并非20 ml,而是比20 ml少.为帮助他们消除心中的疑惑,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动画演示清水与酒精混合到一起后分子的运动情况,使其直观看到液体分子之间存在间隙,不同液体的分子大小不同,当清水与酒精混合时将会填充空隙,从而消除心中疑惑.

8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转变以往纯粹以演示实验为主的教学模式.以此为出发点,吸引学生积极踊跃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完美结合,共同构建完整的物理教学体系,在实验助力下深入探究物理科学的奥秘与神奇,促进学生高效理解物理原理,最终实现减负增效的效果.

参考文献:[1] 邱郿.“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改进策略[J].当代教研论丛,2023,9(10):66-69.

[2] 夏兴.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双减”政策[J].智力,2023(27):104-107.

[3] 谢彩玲.践行“双减”政策,让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更高效[J].第二课堂(D),2023(4):10.

[责任编辑:李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