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围城》是钱锺书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方鸿渐的生活和情感困境。方鸿渐在经历了求学无果、求职不顺、婚姻不幸后,在围城中不断寻求出路,却又被困在新的围城。钱锺书通过对方鸿渐这一人物的塑造,反映了当时知识界的样态,通过描写以方鸿渐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职场、婚姻中的生存体验,传达出“围城”这一人生主题意蕴。本文对《围城》的生存体验进行分析,以期更加深入了解作家在作品中反映的人生哲理。
[关键词] 生存体验 作品存在 《围城》
[中图分类号] I2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7-2881(2024)29-0028-04
钱锺书的《围城》讲述了以方鸿渐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人生困境。作为一部著名的讽刺小说,《围城》融入了作者对人生的体验。本文就《围城》中蕴含的生存体验进行分析,挖掘作品背后蕴含的超越性价值。
一、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
1.迷茫的未来
小说对方鸿渐的海外求学经历并未过多描写,他接受准岳父周经理的资助去国外留学,出国之后他见到了更广大的世界,却把求学这件最重要的事情抛在脑后,到了要回国的时候,只能匆匆买一个假博士文凭去敷衍家里人。留学这条路并未给他“镀金”,他只是像游客一样去欧洲游历了一番,并没有学到真知识。在国外换了三家大学的他,最后只能拿到“克莱登大学”的假文凭。回国之后家里人却认为家族里出了个留洋的“博士”,要带他“出出风头”,于是让他以留洋博士的身份去演讲,结果他拿错了衣服,把衣服里的讲稿弄丢了,只能脱稿演讲,出尽了洋相。
方鸿渐没有获得博士学位,他没什么真才实学,骗不了真正有学问的人。他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要选择什么,最后什么都没学到。这种迷茫心理使他仿佛困在一座围城之中,一直找不到出口,也找不到方向。
回国之后他通过周经理的关系进入了一家银行,而这样的生活让他感到无聊和空虚,每天都过着一样的日子,做着机械的工作,同时在周家寄人篱下的生活让他更加难以忍受。周太太过分关心他的感情生活让他无所适从,给他安排的相亲被他搞砸了之后,方鸿渐更加受到周经理的冷落,以至于最后撕破脸。周经理介绍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也没办法再做了,方鸿渐只有辞职。在收到三闾大学的聘书之前,方鸿渐不知道这个聘书是自己的“情敌”赵辛楣希望自己离开上海的“手段”。刚来到三闾大学,势利的校长高松年便给了他一个下马威,不肯承认自己假文凭的方鸿渐被高松年降为副教授,并且“许诺”说一学期之后再提升他的职称。作为校长,这样做表面上看是他为学校、老师、同学着想,实则是他将学校作为施展权力的场所。高松年对三闾大学里老师的明争暗斗并不是不知情,他希望这种斗争存在,当事情失控的时候再由他出面当和事佬,这样做既稳定了他的地位,又能落得一个好名声。学校里面的派系斗争并不少见,身处这样一种环境,即使方鸿渐想独善其身也很难出淤泥而不染,不会站队的方鸿渐在这样的环境下慢慢地被边缘化也是必然的。
随着赵辛楣因汪太太事件突然离开学校,方鸿渐在三闾大学就更难待下去了,校长高松年随便找了一个理由,认为方鸿渐思想有问题,就将他解聘了。战乱时期,方鸿渐难以找到工作,这时他与孙柔嘉在香港结了婚。到了上海之后,方鸿渐通过赵辛楣的关系在报社找到一份工作。可是好景不长,报社被敌伪方收买,方鸿渐的上司不愿为敌伪工作,方鸿渐也不愿再在报社工作,毅然决定辞职。又一次失业的方鸿渐这次有了家庭的负担,本就岌岌可危的婚姻又因为方鸿渐的辞职雪上加霜,小说在方鸿渐和孙柔嘉的争吵中结束了。方鸿渐的人生并没有结束,在那个时候他希望赵辛楣帮他找工作,他希望去重庆工作,逃离上海这个“围城”,摆脱自己一事无成的状态重新开始。方鸿渐每一次职业选择都不是出于自己的喜好或是自己努力,第一份在银行的工作是通过前岳父介绍的,第二份、第三份工作都是赵辛楣介绍的,就连最后他想去重庆,也希望赵辛楣给他介绍工作。在动荡的时局中,普通人想追求稳定的事业本就很难,这种困境并不是软弱的方鸿渐能够解决的,最终导致他只能陷入一次又一次的迷茫。
2.家庭的“围城”
方鸿渐出生在一个没落的旧式乡绅家庭,父亲方遯翁是当地较有名望的士绅,这样的家庭环境让方鸿渐从小就深受儒学的影响。方遯翁是封建知识分子的代表,他固守老旧观念,认为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封建的家庭氛围,导致方鸿渐一直被家庭的“围城”所束缚。方鸿渐与周家的婚事是方遯翁决定的,方鸿渐想要摆脱这种包办婚姻,方遯翁便以生活费作为要挟,痛骂了他一顿。之后因周小姐的英年早逝,方鸿渐便有了追求自由恋爱的机会,但方遯翁还是有意无意地干涉方鸿渐的婚姻,在方鸿渐与孙柔嘉的婚姻中,这个封建的大家长并未起到正面作用,反而使两人关系恶化。方家这种旧式的家庭看不惯孙柔嘉自由、随性的作风,认为她不是所谓的贤妻良母,没有在家相夫教子。方鸿渐去三闾大学教书,方遯翁要求他将工资的三分之一寄到家中补贴家用,动不动便要方鸿渐这位长子承担家里的责任。方遯翁是很骄傲有这个“博士”儿子的,可这种骄傲无形之中成了方鸿渐的压力,他知道自己没什么真才实学,可在这种封建家长制度下,他不敢跟父亲说实话,不敢说自己的文凭是假的。父亲想让他学成归国,可是出国后,他早已忘记父亲的嘱托。出国后的他逃离了家庭,完完全全地松弛了下来,直至荒废学业。
回国后的方鸿渐迫不及待地想要去上海,一方面是急于找工作,另一方面是想逃离家庭的束缚。之后方鸿渐从三闾大学又回到上海,父亲想掌控他和孙柔嘉组成的小家庭,受过新式教育的孙柔嘉当然接受不了这样的控制,方鸿渐尝试摆脱父亲对他的控制,减少了与家里人的联系。对方鸿渐来说,与家庭的关系是复杂的,一方面他不满家庭的保守,想要摆脱父亲对自己的控制;另一方面他又是爱自己的父母的,甚至能够理解他们的行为,这种矛盾的心理使他感受到巨大的痛苦。长期在父亲和自己的小家中周旋的生存困境,也是他苦闷的来源之一,方鸿渐走不出自己家庭的“围城”,只能被困在家庭里,继续小心翼翼地活着。
3.婚姻中的“围城”
小说中,方鸿渐跟鲍女士、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四位女性有过情感纠葛。作者在书中用了很多的笔墨来描写方鸿渐与这四位女性的感情经历,这四位女性让他对爱情和婚姻有了由浅入深的体验,最终也使他进入婚姻的“围城”。
回国的轮船上,方鸿渐邂逅了鲍小姐,鲍小姐的自由洒脱吸引了方鸿渐,他就这样落入鲍小姐这个情场老手的圈套。当他以为鲍小姐是真的喜欢他,快要沉溺于这段感情的时候,鲍小姐就换了一副面孔,下船投入了自己未婚夫的怀抱。方鸿渐这才知道鲍小姐只是把他当作在船上无聊的消遣而已,下了船她就回到现实世界,不会被船上的经历所影响。这是方鸿渐在回国后学到的第一课,是对他的感情观影响深刻的一次事件。
苏文纨是方鸿渐的大学同学,在留洋回来的船上遇到了方鸿渐,她出身于一个家世较好的家庭,是个典型的大家闺秀。她留学海外,获得了博士学位,苏文纨喜欢方鸿渐,但却不肯放低自己的姿态。虽然方鸿渐认为苏小姐在各方面都是个不错的女性,但内心却很抗拒和她结婚。另一方面,苏小姐的态度也是很暧昧的,她自命清高,内心却很虚荣,她很希望方鸿渐像自己的追求者一样也能围着她转,很享受这种众星捧月的感觉。苏文纨最后发现方鸿渐原来喜欢的是自己的表妹唐晓芙,她气急败坏,匆匆选择了一个追求者结婚。方鸿渐并不喜欢苏文纨的清高,这也就注定他们走不到一起。
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是小说中一个完美的女性形象。方鸿渐一见到唐晓芙就被她深深吸引住了,唐晓芙不仅漂亮可爱,而且还聪明有主见,她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却又很理性,对自己不喜欢的人能够果断地拒绝。方鸿渐喜欢唐晓芙身上的率性洒脱,一方面是被她的性格吸引,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她的这种特质是方鸿渐身上欠缺的。但唐晓芙向往的是纯粹的、真正的爱情,她认为方鸿渐并不是自己要寻找的那个人,最后两个人并没有走到一起。
最后与方鸿渐走进婚姻的殿堂的是孙柔嘉,他们的结合并不能说是纯粹为了爱情,方鸿渐也并没有像喜欢唐晓芙那样喜欢孙柔嘉,他们的结合其实是双方互相没有选择的结果。孙柔嘉和方鸿渐都找不到比对方更好的对象,再加上三闾大学的老师们的促成,方鸿渐就这样走进了与孙柔嘉的婚姻“围城”。在两人的相处过程中,孙柔嘉发现了方鸿渐的懦弱,认为他没有男人的担当;方鸿渐觉得孙柔嘉天天为琐事无理取闹,在婚前柔柔弱弱的,婚后其实一点也不柔弱。双方的父母在他们的婚姻中不仅没有起到调和的作用,反而激化了他们的矛盾。孙柔嘉认为的爱情,实则是两个人的互相将就。方鸿渐觉得“结婚后才发现娶的总不是从前那个人,而是换了一个人”,这也是因为双方还不甚了解就匆匆结婚了。婚姻里的鸡毛蒜皮消耗了两个人的感情,导致他们陷入婚姻的“围城”,这种困境又难以解决,最后方鸿渐想要逃离这个家庭,而孙柔嘉却拼命拉住他。拼命想要冲出“围城”的方鸿渐,又因自己的软弱被困在这里。方鸿渐缺乏解决问题的勇气,而这就导致了他陷入恋爱、婚姻、事业等方面的困境。
二、走出人生的“围城”之困
1.日常悲剧的生命体验
日常悲剧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挣扎、追求而又不可得的悲剧。文学可以反映人的生活,日常生活的真实可以反映在小说当中,与之相对的小说也是现实生活的投影。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在身世、经历等方面与现实中的人物相似。通过日常生活反映的悲剧,也同样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够获得一种超越性存在。《围城》围绕方鸿渐的日常生活展开,方鸿渐作为社会的个体,身上能够反映当时社会知识分子的普遍特征。作者通过方鸿渐展开第三人称叙事,反映了其工作、婚姻和心理状态的普遍困境,以及在时代的洪流之下知识分子的迷茫人生。
这种日常悲剧书写在现当代文学中并不少见,巴金的《寒夜》、茅盾的《子夜》都是以小人物的视角反映时代困境,他们的悲剧一方面有其自身的性格原因,另一方面也深受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响。这种描写小人物日常的悲剧以小见大,从个人命运反映时代命运。方鸿渐的日常悲剧也是在时代的背景下产生的。
2.“围城”的主题意蕴
《围城》开篇写道:“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多如此。”这个“围城”不仅是主人公方鸿渐一个人的“围城”,还是当时的知识分子共同面对的问题。“围城”的困境也反映在小说中其他人的身上。苏文纨在婚前高姿态,在婚后不免要为赚钱四处奔走,落入俗套,嫁给了不如自己的追求者。孙柔嘉也在自己的困境中经历着“围城”。小说中,所有的人物都没有圆满的结局,都在自己的“围城”中苦苦挣扎,不管怎么选择都是从一个“围城”进入另一个“围城”。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如果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一直追求,而追求到了又会有新的欲望。人在“围城”中无法摆脱自己的困境,“围城”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人的生存状态,如方鸿渐与孙柔嘉虽然是夫妻,但从来没有交心过,他们每一次的沟通都仿佛是一次争吵,两个人都没有试图走进对方心里,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也就没有办法摆脱这个“围城”。
方鸿渐在家庭里得不到认同,在社会上也得不到认同。这种孤独感是他必须面对的问题,这是他自己的“围城”,但他并未想过要改变现状,这种懦弱的性格正是他痛苦的原因。
3.《围城》中的超越性价值
作者将对生活的体悟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在生活中汲取灵感,作品深受时代的影响,但《围城》的超越性价值是跨时代的,因此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小说的故事背景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正值抗战时期,方鸿渐这样普通的知识分子,有知识却无法学有所用,已经受新思想的深刻影响却又不能抛弃旧家庭。这种困境就是当时普通人的困境。钱锺书对普遍性生存经验的理解十分深刻,“围城”现象源自人们对自我的禁锢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方鸿渐从家庭的“围城”中走出,以为获得了解放,没想到却走入一个又一个新的“围城”,陷入人生新的困境。
钱锺书说《围城》是他“锱铢积累”的作品,其中的讽刺语言、经典的比喻都具有深厚的意蕴,使作品在21世纪的今天也能够引发人们的共鸣和思考。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不仅能够反映现实、更是人们反思现实反思自我的镜子。
参考文献
[1] 李海宏.对孤独人生的抗争——《围城》主题意蕴的研究[J].极目,2023(4).
[2] 李书涵.日常悲剧——以《围城》中方鸿渐为例[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23(S1).
[3] 任凌俊.《围城》的悲剧色彩探究[J].作家天地,2024(4).
[4] 叶芬芳.《围城》中方鸿渐的“围城”人生[J].牡丹,2022(4).
[5] 李敏魁.《围城》小说中知识分子人生困境分析[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5).
[6] 邬宇航.浅谈《围城》的哲学意蕴[J].作家天地,2022(17).
[7] 李冰玉.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与主题价值[J].作家天地,20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