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波德莱尔所处的19世纪正是诗歌绽放异彩的黄金时期,他的诗歌创作风格在那个时代独树一帜。在巴黎这座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大都市,波德莱尔敏锐地察觉到现代性社会的种种转变。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极大地影响了后续作家的创作。其作品中的反叛性和非理性精神是现代性的体现。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现代社会中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被明显地割裂开来,面对现代性带来的种种问题,人们很容易陷入一种迷茫之中。本文拟从波德莱尔的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出发,分析其诗歌创作中的现代性书写,以及其对于当今现代性生活体验的反思和启示。
[关键词] 波德莱尔 诗歌 现代性 《巴黎的忧郁》
[中图分类号] I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7-2881(2024)29-0125-04
波德莱尔创作中的现代性特征在其多部创作中均有体现。目前,国内针对波德莱尔现代性的探讨主要聚焦于其整体诗歌创作风格及诗集《恶之花》,而对于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的研究则主要围绕其译介工作、比较研究以及美学风格展开,其中关于现代性的深入分析尚显不足。本文旨在整合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与现代性相关理论内涵,对《巴黎的忧郁》中所体现的现代性生活进行整体把握与深入探究。本文共分为三个核心部分:第一部分探讨现代社会的基本内涵;第二部分分析《巴黎的忧郁》中现代性生活的具体表现;第三部分则探讨波德莱尔诗歌中现代性在当代的价值与意义。通过这三个部分的分析与研究,本文旨在揭示《巴黎的忧郁》中展现的波德莱尔笔下的现代性生活图景。
一、现代社会的基本内涵
波德莱尔将现代性的特性概括为“过渡、短暂、偶然”,这些现代性特性正是他所处的19世纪现代社会的特性。作为一个生活经历丰富的漫游者,波德莱尔在巴黎大都市的生活无疑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灵感,波德莱尔曾言,这里“艺术、现代生活和审美在短暂性、瞬间性和现实性中融为一体”[1]。
1.“现代性社会”的基本内涵
S.N.艾森斯塔特曾指出:“现代性应当被视为一种独特文明,具有独特的制度和文化特征。”[2]“现代”(modernus)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公元5世纪,在充满断裂性的中世纪,现代性概念的萌芽逐渐展现出了其独特性内涵。
如果要谈论现代性,那么就不可以跳过“现代性社会”。从马基雅维利到霍布斯再到洛克,现代性国家的概念被逐步建立起来。现代性国家的政治构想摆脱了中世纪以神为中心的神学基础,将人作为社会的核心,个人成为最高的价值。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蓬勃发展,商品经济打破了以庄园经济为核心的经济制度,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得以完整化,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被商品化了。除此以外,随着理性思想的不断传播壮大,启蒙思想家们认为,理性主义是神学的对立面,一切自然事物都要接受理性的审判。韦伯指出,理性是现代社会组织形式的内在根基,并由这种理性的组织方式阐发出了其著名的“铁笼”理论。
综上所述,现代性社会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不应该仅从字面含义上来理解,它涵盖了政治、经济以及哲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现代生活锻造出了现代意义上的个体,锻造出他们的感受,锻造出他们的历史背影。同样,这个现代个体对现代生活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复杂经验。”[3]在某种意义上而言,人们对于现代性社会的种种体验本身就是一种“现代性”。
2.波德莱尔笔下的巴黎现代社会
本雅明称波德莱尔是一位游荡的抒情诗人。波德莱尔出生于巴黎,成长于巴黎,他短暂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徘徊于巴黎的街头巷尾。19世纪的法国巴黎经历了长期而激烈的革命斗争,资本主义工业大肆发展,巴黎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随着城市改造的不断推进,巴黎逐渐由一个肮脏、狭窄的城市转变为宽敞明亮的现代化大都市,人口数量也因此急剧增加。完成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之后的巴黎,物质、财富、地位将城市一分为二,掌控物质财富的政客、贵妇、中产阶级等与游民、乞丐、妓女等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波德莱尔的笔触正是聚焦这些被都市边缘化且被异化的小人物。
《巴黎的忧郁》中,对都市的描写深刻揭示了都市生活的复杂性。在都市的街道上,一切皆有可能发生,都市的生活充满了与陌生人的相处与邂逅。都市生活的漫游者穿梭在人群中,以其敏锐的目光捕捉着巴黎社会中发生的一切,“波德莱尔紧紧抓住了都市人群在现代社会中聚集在狭小空间的独特性,既不了解对方又能安然无恙地相处在一起。这就要求个人在面对陌生的一切时能快速反应,以获得生存空间”[4]。在波德莱尔的笔下,巴黎的都市生活是现代与传统的混合产物。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每一个个体的行为与主观思想也发生了改变,顶层人民的生活与底层人民的生活差距不断拉大。《穷苦人的眼睛》中,波德莱尔这样写道:
六只眼注视着这崭新的咖啡馆,共同欣赏着,只是由于年龄不同,欣赏的程度也稍有区别。父亲的眼睛在说:“真漂亮!真漂亮!好像这可怜世界的金子都镶在这墙上了。”男孩的眼睛在说:“真漂亮!真漂亮!可这房子只有和我们不同的人才能进去。”至于最小的孩子的眼睛,都已经看得入迷了,只表现出一种深深的愚蠢的快乐……我转过头来看着你的眼睛,我亲爱的……可这时,你对我说:“这些人像车门似的大眼睛真使我难受,你不能请店老板把他们从这里撵走吗?”[5]
从上述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地位的差异在巴黎社会的不同阶层之间产生了明显的区隔。大都市的生活方式为波德莱尔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创作灵感。在充满活力与多元文化的都市中,波德莱尔深入体验了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这种弥漫着现代性气息的生活氛围,不仅激发了波德莱尔对现代社会的深刻思考,还促使他的创作价值观及写作方式不断演变。波德莱尔在探索现代都市生活的复杂性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随着他对现代性理解的加深,其创作路径亦随之重塑,展现出更加多元和深刻的艺术内涵。
二、《巴黎的忧郁》中的现代性生活的体现
波德莱尔在《巴黎的忧郁》开头便这样写道:“总之,这还是《恶之花》,但更自由、细腻、辛辣。”在这部诗集中,“漫游者”形象以及风格中的忧郁气质值得人们细细品味。
1.诗歌创作中的“漫游者”形象
“漫游者”(flâneur)一词最早出现在15世纪,在19世纪开始变得流行起来。爱伦·坡给“漫游者”下了一个较为精确的定义,即“漫游者拥有追寻者与被追寻者的双重身份。他隐匿于人群,并以局外人的身份记下城中见闻”[6]。
波德莱尔所生活的时代,本雅明将其称为“是夜游症泛滥的伟大时代”[7]。波德莱尔重塑了漫游者的形象,将其指称为拥有现代性使命的艺术家。“他的激情和他的事业,就是和人群融为一体。对一个十足的漫游者、热情的观察者来说,生活在芸芸众生之中,生活在兴衰继替、短暂和永恒之中,是一种莫大的快乐。离家外出,却又觉得处处是家;了解这个世界,深居世界的中心,却又为这个世界所不知;这个观察者是一个处处得享微行之便的君王。”[8]但与市民漫游者不同,作为诗人和艺术家的漫游者既要走入“人群”,又要保持冷静、独立、旁观的态度。波德莱尔笔下的漫游者不再是闲逛的中产阶级,而是寻找灵魂庇护所的艺术家。他们有充裕的时间,随心所欲地在城市漫步,观察着巴黎各式各样的人,以一种理性的视角看待现代化大都市的迷惘与痛苦。正如波德莱尔在《人群》中描写的那样,漫游者们主动将自己置身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即便在这喧嚣之中他们也会感受到孤独的气息,却也以一种独特的姿态,用敏锐的眼睛观察着周遭世界的每一个细微之处。他们拥有不同寻常的头脑,善于深入思考各种复杂而深刻的问题,这种持续的思维探索不仅成为他们生活的乐趣源泉,更塑造了他们独特的个性与世界观。漫游者们将“游荡”视为一种精神上的享乐,这种生活哲学与那些追求个人私利或沉溺于懒惰之中的人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身份的转换、职业的变迁以及环境的更迭中,他们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心灵激荡与狂喜。对他们而言,与陌生人擦肩而过的瞬间所激发的微妙情感,其珍贵程度甚至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爱情,因为这种偶遇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与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是构成他们生命丰富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诗歌创作风格里的忧郁气质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一历史时期,整个西方世界深陷于精神上的压抑与惶惑之中,人们经历着生活上的焦虑、孤独、空虚与无聊,同时伴随着肉体上的沉沦。身处这一时代背景的波德莱尔,其诗歌创作深刻体现了这种弥漫的忧郁气质。波德莱尔的诗歌通过否定性体验,生动描绘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世纪病”心态。在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里,他不仅捕捉到了浪漫主义尾声中的忧郁情绪,还进一步对这种忧郁进行了深入的阐发与探索。
正如波德莱尔在《巴黎的忧郁》中所描绘的那样,当时巴黎社会在蓬勃发展、熠熠生辉的表象之下,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苦难:“在那一头,在这一排店棚的尽头,我看到一个可怜的卖艺人,就好像是自觉羞愧,他逃到了这华丽的一切之外……他穿着这样滑稽的褴褛衣衫,……他不笑,也不哭,不跳舞,也不做任何手势,不叫喊,也不唱任何歌曲,不唱欢乐的,也不唱悲哀的。他也不乞求。他哑然静坐。他放弃了,他认命了,他的前途已成定局。”[5]巴黎一面有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展现了现代都市的活力与魅力;然而另一面是与繁华形成鲜明对比的苦难现实。特别是在那些本该充满欢声笑语的节日里,卖艺老人的孤独身影与周围人群的热闹形成强烈的反差,显得尤为孤独和凄凉。这位老人的生活状态,深刻揭示了在大都市光鲜亮丽的外表之下,仍存在着亟待关注的社会问题,边缘群体处境艰难。
随着工业资产阶级的崛起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蓬勃发展,巴黎成为现代性大都市。这一历史变迁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伴随着农村地区的衰落和农民阶层的经济困境。波德莱尔这位着意于现实的诗人,选择将笔触深入城市的暗角,探寻其中的诗意。他笔下的街道,表面虽显辉煌,实则充满罪恶。而那些看似举止优雅的人们,其内心往往隐藏着道德的缺失。这种深刻的描绘,让一股难以言喻的忧郁氛围弥漫于字里行间,在读者心中投下了一层淡淡的阴影。
三、波德莱尔诗歌中现代性的当代价值
波德莱尔对现代性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他对画家居伊的评论作品《现代生活的画家》中,波德莱尔在居伊的画作中探寻到了现代性的意义,他指出,人们需要“从流行的东西中提取出它可能包含着的在历史中富有诗意的东西”[9]。波德莱尔这种具有流动性的现代性观念对于现今社会也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1.对人类生存的关注
波德莱尔身处19世纪这一动荡时期,置身于巴黎大都市之中,他深切地体验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基于这样的背景,他明确提出,文艺作品应当以当时社会生活作为其核心表现对象。在波德莱尔亲身经历的巴黎大都市现代化漫游生活中,他深刻感悟到社会现代化进程给人类生存带来的诸多挑战与问题。
《假银币》中,“我”的朋友施舍给可怜的乞丐一枚假的银币,我在内心为他的行为做了种种辩护,但最终发现这只不过是他的伪善,是他对底层人民生存的蔑视与不在乎,他这种作恶的行为令“我”所不齿。《天赋》中,四个小男孩聚集在一起谈论自己的生活,波德莱尔在最后写道:“太阳下山了。庄重的夜占据了空间。孩子们分了手,每个人都朝着莫测的未来,依随着客观环境和偶然,去完成他的使命,败坏他的名门或是向着荣誉的顶点攀爬。”[5]孩童纯洁天真,他们看似天真的话语和谈论的却是成人世界的种种问题。波德莱尔意在提醒人们,现代生活虽带来了诸多便利与进步,但其背后也隐藏着不容忽视的暗面,交织着忧郁与悲哀的情绪。面对诸多关乎人类生存的核心问题,我们不应采取回避态度,应勇于正视并深思其背后的复杂性。
2.对精神文明的重视
因法国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及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而来,个人的精神需求不幸地被忽视了,这导致了在大都市生活的人们的迷茫与异化。社会整体的快速发展与个体精神世界的成长之间出现了明显的脱节,这种脱节不仅难以修复,还进一步加剧了社会边缘化现象的严峻性,使许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个体在寻找归属感与安身立命之处时面临更多挑战。
生活在大都市的底层群众是波德莱尔的主要描写对象。他以一种现实主义的笔法书写他们的苦难与不幸,真实地向读者呈现出现代生活中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波德莱尔以其独特的笔触,揭示了现代性社会所带来的清醒与迷失的并存状态。他敏锐地洞察到,在城市繁荣的表象下,隐藏着道德的隐忧与人性的复杂面貌。波德莱尔对巴黎现代社会的批判,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揭露,更是对现代性进程中人类精神文明发展轨迹的反思。他内心的困惑与挣扎,正是那些置身于现代性变革中的人们内心真实感受的生动体现。
四、结语
波德莱尔的诗歌创作与文学理念对后世文坛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在中外文学批评与美学领域仍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经济全球tpRSRdNxnyVG7IZY9LS3tnP7q2gTG6U5h8tIv3mi7RA=化进程的加速和时代的不断变迁,人类精神世界的发展在某些方面可能滞后于物质文明的飞速进步,这一矛盾所引发的精神文明挑战已成为当今时代的核心议题之一。在物质与精神的激烈碰撞中,尤其是在现代性都市生活的快节奏与时代浪潮的强烈冲击下,波德莱尔以其独特的视角始终聚焦于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度探索。因此,对波德莱尔诗歌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是对其个人艺术成就的挖掘,更是为当下人文精神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与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 汪民安,陈永国,张云鹏.现代性基本读本[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2] 艾森斯塔特.反思现代性[M].旷新年,王爱松,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3] 汪民安.现代性[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 赵嘉程.漫游者形象与都市现代性书写[J].名作欣赏,2021(35).
[5] 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M].亚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6] 曹明伦.人群中的人:曹明伦译文自选集[M].北京:中译出版社,2021.
[7] 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M].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8] 弗里斯比.现代性的碎片——齐美尔、克拉考尔和本雅明作品中的现代性理论[M].卢晖临,周怡,李林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9] 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M].郭宏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