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推进馆校融合 同频共振协同育人

2024-11-06 00:00:00于佩鑫张娜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25期

摘要:广州工商学院秉承新时代育人理念,积极推进“百千万馆校共育”项目,通过实施“百千万馆校共育”项目,深度推进馆校融合,探索将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等展馆资源有效转化为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路径。项目旨在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在保存原真性的“基石”上,添加红色资源利用的“新味”,创新馆校融合的“新配方”,实现同频共振协同育人的目标。该文深入剖析了“百千万馆校共育”项目的探索历程、实施机制及其成效,为馆校共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以期推动红色文化教育的创新与传承,为培养具有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青年学子贡献力量。

关键词:百千万馆校共育;红色资源;大学生;协同育人;红色文化教育;新视角;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268.1;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9(a)-0189-05

Deep Integration of Museums and Schools and Resonant Joint Education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Guangzhou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College's "Millions of Museum-School Joint Education" Project

YU Peixin, ZHANG Na

(Guangzhou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850, China)

Abstract: Adhering to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of the new era, Guangzhou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College actively promotes the "Millions of Museum-School Joint Education" project.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project, the college deeply integrates museums and schools, exploring the path to effectively transform the resources of revolutionary museums, memorial halls, and other exhibition halls into red cultur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 project aims to delve into 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 and contemporary value of red resources, preserving the authenticity as the "cornerstone", while adding a "new flavor" to the use of red resources, and innovating the "new formula" for museum-school integration to achieve the goal of resonant joint education. This paper will deeply analyze the exploration process,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Millions of Museum-School Joint Education" project, providing new perspectives and idea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useum-school joint educ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red cultural education, and contribute to the cultivation of young students with a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historical mission.

Key words: Millions of Museum-School Joint Education; Red resources; College students; Joint education; Red cultural education; New perspectives; New ideas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文化遗产作为文明的载体,不仅延续了历史文脉,也维系着民族精神的纽带,对加强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国家高度重视博物馆红色文化教育工作,推出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教育资源与博物馆藏品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强化红色文化教育的影响力。

我国作为博物馆大国,已备案博物馆6 000余家,具备丰富的博物馆资源储备。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等不仅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的宝库,更是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场所。如何有效地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已成为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的重大课题[2]。

1 项目基本情况

馆校共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其核心在于通过学校与博物馆的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互补。在这一模式下,博物馆的丰富藏品和历史背景成为教学的生动教材,而学校则提供系统的教育规划和专业指导。协同育人模式强调多方面的教育主体共同参与教育过程,形成育人合力。在馆校共育项目中,博物馆、学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各方都是重要的教育主体[3]。

“百千万馆校共育”项目是广州工商学院在品牌活动“博物馆走进广工商”的基础上凝练提出的馆校协同育人项目。2019年10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为契机开始举办“博物馆走进广工商”活动,先后与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广州起义纪念馆等文博馆合作,至今已成功举办五届,广受学校领导认可和师生喜爱。2021年3月,在长期实践基础上首次提出在5年时间(2021—2025年)内走访调研百家文博馆、形成千份共育成果、惠及万名师生的“百千万馆校共育”项目。自项目确立以来,坚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在保存原真性的“基石”上,添加红色资源利用的“新味”,创新馆校融合的“新配方”,现已形成品牌活动、教学融合、红色研学、科研竞赛4大共育体系。

项目探索中借鉴了社会文化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在社会互动和文化参与中发生的。情境学习理论也被纳入考虑,它认为知识是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实践获得的。在实施过程中也参考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育应当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其在多个智能领域的全面发展。同时,终身学习理论也被纳入考量,强调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态度[4]。

2 项目开展情况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爱国则国家必兴必强。如何发挥好博物馆的“大学校”作用,让青年学子与千百年来遗存下来的文物“对话”,真实触摸历史脉搏、感知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是“百千万馆校共育”项目的核心要义。

2.1 以需求融合为基,聚焦资源优势,共创育人特色品牌

传统馆校合作多集中于中小学,活动形式也以参观、讲座为主。然而,“博物馆走进广工商”活动作为广州工商学院的一项创新实践,自2019年起至今的五届系列活动不仅限于传统的参观和讲座,而是拓展到了展览巡展、话剧表演、文创开发、红色研学、主题游园等多种形式,形成了多元化的馆校合作模式。

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实现了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每一场活动都是一次生动、形象的红色文化宣讲,使红色资源得以有机融入高校校园生活,深化了馆校之间的共鸣,共同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历史。经过5年的持续开展,“博物馆走进广工商”活动已经成为广州工商学院红色文化宣传的一张亮丽名片,不仅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认可,也深受师生们的喜爱和赞誉。

2.2 以教学融合为本,汇聚馆校力量,共促教育落地有声

博物馆不仅是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也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平台。加强馆校合作、推进博物馆融入教育体系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切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5]。为深入探索博物馆资源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提高馆校融合的深度,学校与学院达成共建红色教育实践基地的合作关系,通过馆校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不断完善基地建设,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持续丰富教学形式,增强思政教育趣味性、互动性和体验性,提升教学质量,努力打造馆校合作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基地的样板。

广州工商学院坚持“课堂+殿堂”和“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从认知、体验、发现、探究、实践、推广6方面将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程、实践课程、专业课程(“Photoshop”“网页设计与制作”“广告策划与设计”等)。在课程的设计与执行阶段,校方教师团队与博物馆团队进行了深入的对话与协作,致力于课程结构与教学材料的持续优化。通过这种以探究为基础的教学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在课堂内获得的知识体系,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2.3 以实践融合为要,活用红色资源,共促教育走深走实

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一件件文物记载着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风雨沧桑始终生生不息。在行动与实践中深入了解红色文化,学习红色革命精神,赓续红色基因是博物馆和学校的不二选择,红色研学应运而生。但目前市场上的研学多集中在中小学生,“只游不学”“娱重于学”现象普遍。博物馆与学校联动优化课程设计、共同推进研学高质量发展,正是一种被期待建立的馆校合作教育机制,消除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之间的鸿沟,协同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让博物馆真正成为学生“行走的课堂”[6]。

广州工商学院利用每年暑假时间,与博物馆开展暑期红色研学,从早期的“游+学”已转换为“游+学+研+产”的实践机制。学校组织研学队利用假期走访广州市各大文博馆,学习广州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知识,调研广州文创产品市场情况,利用假期研发出“纸短情长”书信文化系列,和和美美、穗穗平安品茶文化系列,以及馆校合作帆布袋系列文创产品,已投入产出并在校园内售卖。

2.4 以项目融合赋能,突出育人成效,共促教育生动出彩

参与“百千万馆校共育”项目的学生们,在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后,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系统的参观访问、专家讲座、交流探讨及实践操作等活动,学生们不仅拓宽了视野,更在知识与技能上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种系统的学习经历激发了学生们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类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竞赛的热情。竞赛成为学生们学习红色文化的有益补充,实现了以赛促学、赛教融合的教育理念。将竞赛元素巧妙融入教学过程,为教育领域带来了创新的视角,同时也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

通过这种教学与竞赛相结合的方法,学生们得以在实践中体验教育环境,将理论知识有效地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锻炼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7]。

3 项目实施成效

博物馆是进行社会教育的课堂, 学校是为学生提供专门教育资源并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机构,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拥有不同的教育资源,只有发挥各自优势才能实现双方的共享共赢。

3.1 成品牌显特色,让“红色资源”活起来

近年来,博物馆教育领域的发展日益显著,馆校合作已然是最为重要且绕不开的内容之一,各学校和博物馆围绕馆校合作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和实践探索,形成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广州工商学院的“百千万馆校共育”项目,以其独特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效果,不断深化与完善,开辟了一条具有特色和显著成效的馆校共育新道路。该项目在2021年荣获广东高校学生工作优秀案例三等奖,随后在2022年广东省博物馆馆校合作优秀教育项目中获十佳项目荣誉,赢得了博物馆界与教育界的广泛认可。这一系列荣誉不仅是对项目成果的肯定,也是对馆校合作模式在教育领域创新价值的认可。

3.2 强思想革教学,守“红色阵地”不移位

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本大计,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在这一宏伟蓝图中,将博物馆的红色资源融入教育体系,已成为构建全面大思政工作格局的重要策略。通过将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结合,我们不仅能够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够有效地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广州工商学院与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合作建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基地,于2021年荣获省级实践教学基地立项,这标志着高校与博物馆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合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双方联合推出的系列实践探索,致力于为学生群体提供更深层次的思想启迪和价值观念的引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3 做实事下实工,书“红色文化”新成绩

随着“百千万馆校共育”项目的不断深入,馆校双方在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方面均得到了显著增强,为馆校融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该项目巧妙整合了博物馆的丰富藏品与专业资源,与学校的教学优势相得益彰,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元化、互动性强的学习平台,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这种资源共享和互相支持的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学生不仅在学术探索中获得了深刻的认识,更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了能力的转化与提升。项目的成就得到了广泛认可,2021年荣获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2023年更是荣获广州市最佳文旅志愿服务项目荣誉。这些成就不仅彰显了项目在教育创新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卓越表现,也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在学术探索和社会实践中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3.4 举旗帜展形象,传“红色血脉”正能力

为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现博物馆资源与学校“德学”教育的有效衔接,广州工商学院“百千万馆校共育”项目一直致力于与各大博物馆、纪念馆合作,进一步深化馆校之间的同频共振,推动共同发展,开创无距离无边界的学习模式,形成互帮互助的共建格局,推动可持续性的共建发展。通过开展一系列深具影响力的活动,项目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获得了新华社、《羊城晚报》、广东省教育厅等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2022年,该项目荣获广东省教育系统党史学习教育优秀宣传成果特等奖,这一荣誉不仅是对项目在教育创新和社会影响力方面卓越成就的认可,也是对其在推动青年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党史、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方面贡献的肯定。

4 馆校共育启示与展望

在馆校共育的实践中,尽管其潜力巨大,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实践机会,但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4.1 加强交流沟通,变“单枪匹马”为“多方合作”

馆校共育涉及多方资源,包括博物馆的展品、教育资源与高校的教学计划、师资力量等。这些资源在整合过程中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协调难度大等问题,同时博物馆与学校之间的资源在性质、分布及利用方式上也存在差异,如何有效整合这些资源,确保它们在馆校合作中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馆校合作的快速发展,要求双方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明确各自的资源优势与需求,通过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信息的快速对接与共享,同时强化跨部门协作,确保合作项目的顺利推进。在馆校合作的策略上,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既可以采取引入外部资源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向外拓展来丰富合作内容。合作可以深入到展览的每个环节,与展品紧密结合,形成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同时,也可以探索独立的资源开发,以培育和发展独具特色的教育项目。为了更好吸纳各自优势资源,馆校之间必须无缝对接,这是两种教育理念的碰撞,也是两种教育方式的融合,“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只有在互相了解对方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实现“馆校合作”的互补与互动[8]。

4.2 探索数字展示,变“循规蹈矩”为“开拓创新”

教育内容与方式的创新不足也是馆校共育面临的重要挑战。传统的馆校合作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与接受,缺乏对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培养,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因此,需要探索更加多元化、创新性的教育内容与方式。

在博物馆行业迈向高端发展的新时期,技术革新如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正成为提升其服务效能的关键因素。面对这一趋势,探索如何有效整合数字化工具以创新馆校合作的教学展示方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许多博物馆已经通过社交媒体账号、官方网站和微博等数字渠道,推出了多样化的“云端文化体验”和在线虚拟展览。这些数字化的展示手段应当与馆校合作的教学课程紧密结合,开发出虚拟教学项目,以超越传统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让学生即使在家中也能享受到博物馆提供的教育体验[9]。

4.3 建立评价机制,变“软性要求”为“刚性约束”

评估与反馈机制的缺失是影响馆校共育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缺乏科学、全面的评估体系,难以准确衡量合作项目的成效,也无法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为避免馆校合作模式流于形式,建立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至关重要。这一体系不仅对教育项目进行回顾和总结,更重要的是,它为持续的改进和教育项目的优化提供了基础,推动馆校合作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在评价过程中,博物馆工作人员和学校教师需要对教育项目的实施情况、教学成果及学生的参与程度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评估,并且要认真考虑学生的反馈、体验和建议。通过这种持续的评价机制,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的内在规律,推动定制化教育项目的开发,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特定需求,从而不断提升教育课程的整体质量[10]。

4.4 促进持续发展,变“短期项目”为“长期事业”

资源投入与持续性的挑战也是馆校共育不可忽视的问题。馆校共育项目的成功实施需要长期稳定的资源投入,这包括资金、人力和物力等关键要素。然而,资金短缺和人员变动等现实问题往往导致项目面临资源不足和持续性弱的双重困境。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必须采取积极措施,争取来自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化的支持渠道,以确保项目拥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此外,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合理规划资源使用,可以提高资源使用的效率,确保每一份投入都能发挥最大的效用。同时,建立馆校合作的长效机制至关重要。通过定期的会议沟通、合作协议的签署等形式,不仅能够巩固双方的合作关系,还能够为项目的长期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这种机制有助于形成持续的合作动力,推动馆校共育项目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发展。

5 结束语

ibugszG5hwpWD9OPBJ6h57SaxbR8ufovO8WuPGyvyAU=

广州工商学院的“百千万馆校共育”项目,以其创新的馆校融合模式,成功地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实践,深化了大学生对红色精神的理解和传承。通过这一实践,我们见证了教育与红色文化传承相结合的强大力量,以及它在塑造具有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中的重要作用。期望更多馆校协同推动红色文化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携手培育一代又一代具有深厚民族精神、广阔国际视野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青年,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共同书写人类文明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刘润为.红色文化:中国人的精神脊梁[J].红旗文稿,2013 (18):4-9,1.

[2] 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 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J].求知,2021(6):4-10.

[3] 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28

[4] 宋娴.中国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机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5] 艾虹,吕晓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博物馆资源开发利用:以承德博物馆为例[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4,44(2):14-19.

[6] 刘晓哲,魏巍.充分运用红色资源的理论价值及实践价值[J].人民论坛,2022(2):85-87.

[7] 杨智平.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育人体系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6):88-90.

[8] 王诗宇.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发展模式探究:以大连博物馆“馆校合作”实践为例[J].大连大学学报,2023,44(6):129-134.

[9] 刘晓华.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3(8):102-106.

[10]武夫强.馆校合作视域下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播路径研究:以潍坊市博物馆实践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3 (11):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