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儒家北学精神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路径探究

2024-11-06 00:00:00唐元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25期

摘要:延续两千多年的儒家北学,具有厚重的内蕴和鲜明的特色,是京津冀地区深度连接、水乳交融的血脉,可以作为京津冀协同视野下文化认同建设十分有价值的抓手。以文化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和文化人类学视角,可以梳理出燕赵儒学具有朴实、敦厚的学术气质,致广大、重经世的学术追求,实事求是的学术方法,兼收并蓄、锐意进取的学术胸怀,是京津冀地区凝结的文化特质,能够深入滋养协同发展的文化土壤,促进打造具备核心文化价值的良性文化环境,深掘内在、辐射广域、以文化人、多维开发,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以文化人;京津冀协同发展;传统文化;儒家北学;文化环境;文化习得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9(a)-0184-05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the Spirit of Confucian Northern Studies into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by Educating People Through Culture

TANG Yuan

(College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Sanhe Hebei, 065201, China)

Abstract: The Confucian Northern Studies, which has lasted for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has a profound connotation and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It is the bloodline of deep connection and integration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and is a very valuable lever to solve the cultural identity construction bottlenecks under the coordinated vision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Through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cultural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Yan Zhao Confucianism has a honest and sincere academic temperament, a broad and pragmatic academic pursuit, a practical and realistic academic method, and a compatible and progressive academic mindset. It is a cultural characteristic condensed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which can deeply nourish the cultural soil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promote the creation of a excellent cultural environment with core cultural values, deeply explore the inner world, radiate the wide area, educate people with culture, and develop in multiple dimensions. It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path for the comprehensive and high-quality promotion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Key words: Educate people with cultur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Traditional culture; Confucian Northern Studies; Cultural environment; Cultural acquisition

2024 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的阶段。在十年成就的基础上,依托京津冀地区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致力于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促进京津冀文化共同体的深度认同,构筑同心同频的文化内涵,是深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拓展所直面的挑战。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文化认同,已经成为学界关注的要点问题,如强调文化认同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分析京津冀三地的皇城文化、漕运文化和直隶文化的各自特色,认为三地要加强联合,打破制约[1]。将传统的京派文学研究扩展至“大京派”文学研究[2]。京津冀地区文化动能的调动,也呈现出多维研究,如提出从区域文化产业带的角度,构建京津冀运河廊道系统,打造运河文旅新高地[3]。从京津冀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角度,总结遗产类型[4],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机制[5],构建文化遗产景观体系[6]。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分析集聚特征[7],资源配置效率等[8]。但目前学界对京津冀地区的文化特质,还有待更加明晰深入地提炼,对京津冀地区一体化视野下的文化资源激活与文化环境优化,还有待更加积极主动地彰显。

1 儒家北学的学术风格与文化价值

目前,京津冀地区在历史上很早就作为一个具有共同特点的地域被认知,具有整体的空间结构和文化心理。儒家学术是其中持续动能最强、特点最为鲜明、理论与方法供给最为突出的脉络之一。京津冀地区一直是儒学发展的重要区域,形成了儒家北学流派。先秦时期,燕赵之地初创劝学与事功的儒学地域风格;两汉时代,河北学者以学理与文献引领儒学上升;魏晋时期,确立起贞刚质朴的北学特色;隋唐时期,儒家北学显示出裒集大成且注重创新性的特征[9];金元时期讲求体用兼修,质朴务实;明清时期注重实事求是,勇于怀疑;近代时期表现为治学济世、实用新变[10]。儒家北学形成了朴实敦厚、经世致用的学术追求;词义贞刚、重乎气质的学术风格;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学术方法;兼收并蓄、锐意进取的学术胸怀。京津冀地区具有充分体现出地域特色和厚重支撑的传统文化积淀,可以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强劲的文化地缘内驱力。

以历史上持续不断的华北地区儒家优秀学者、优质著作和重要思想为代表的儒家北学,作为两千余年来扎根于斯、成长于斯、盛放于斯的耀眼成就,一直是京津冀地区深度连接、水乳交融的血脉,既有厚重的内蕴又有鲜明的特色,是解决京津冀协同视野下文化认同建设这一当前难题,十分有价值的抓手。自古燕赵地区就被认作是一个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区域,是今日京津冀地区文化性格的渊源。燕赵儒家北学沿承朴实、敦厚的特色,于学术路径上偏重于致广大、道问学的目标和方法,重史识、重文献、重经世致用,广有杰出的大师,频现丰硕的成果。探索弘扬儒家北学精神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义和作用,搭建文化转化路径,有助于彰显京津冀文化圈的地域特色和时代影响,弘扬重点文化区域的精神内涵,促进文旅开发,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掘内在,辐射广域,为京津冀协同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提供精准的文化资源、厚实的文化基础和强劲的文化动能。

2 精心提炼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文化特质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是当之无愧的全国文化中心,是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也是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文化中心。要更好地发挥文化中心的引领效果,需要提升多方面的文化软实力。京津冀三地文化的协同效应的发挥,是首都北京作为文化中心体建设的重要基石,也是京津冀地区作为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显著着力点。

华北地区一直是中国儒学重镇,儒学大师层出不穷。今天的京津冀地区的行政划分和治所名称与古时不同,从先秦时期开始,燕、赵地区,就被认作是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区域。战国时期赵国的荀子,在战国学术界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可看做是河北地区的学者在儒家学术史上的第一次精彩亮相。在孔子去世后,儒学分裂而争夺,此时河朔地区能够孕育出荀子这样的划时代的大儒,在儒学动荡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及至西汉,今天的京津冀地区主要归属于当时的冀州和幽州,是汉代儒学恢复、上升时期的重要学术根据地,涌现出重要的儒家学者和著作,并且燕赵之地的民情与学风的结合,继续得以彰显。《汉书·地理志》中,将赵地的风俗特征总结为:“赵、中山地薄人众,犹有沙丘纣淫乱馀民。……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对燕地总结为:“蓟,南通齐、赵,勃、碣之间一都会也。初太子丹宾养勇士,不爱后宫美女,民化以为俗,至今犹然。……其俗愚悍少虑,轻薄无威,亦有所长,敢于急人,燕丹遗风也。”[11]班固将“悲歌慷慨”和“敢于急人”总结为燕赵民风的典型特征,这个观点在后世一直被持续认同。如韩愈《送董邵南序》:“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12]曾国藩《劝学篇示直隶士子》:“前史称燕赵慷慨悲歌,敢于急人之难,盖有豪侠之风。”[13]在悲歌慷慨的气韵激荡之下,燕赵学术逐渐展现了积极用世、勇于开拓的魄力和性情,又在入世深、尚实效的作风引领下,凝聚出重实学、重济世的学术特质。

我国幅员辽阔,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区域性的文化特征也广泛存在,那么,首都地区应该如何建设区域性文化和中心性文化的交融?事实上,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中华文化的发展史已经给了我们答案。北京长期作为国家的首都,海纳百川,兼容荟萃,是各派各支文化的汇流焦点,也是争端分歧的争辩台,在开放与发展中,形成了首都文化圈的文化性格与精神。这正是儒家北学精神中兼容并包、经世致用的文化特色的表现。这是华北地区文化地理面貌的熔铸,也是自古以来华北学术与教育的提炼,北学学术中的精华,为首都文化奠基,为首都的文化地位和文化视野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助推了北学学术的进步和精练。对儒家北学精神的继承和弘扬,移风易俗,踔厉奋发,可以打通古典与当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积极的当代文化资源搭建畅通的路径。

3 深入滋养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文化土壤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文化软实力建设,需要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的根茎脉络,这条从肥沃的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营养线,应该来自历史的纵深之处,来自文明的共通之域;既能打通古今脉络,又能为今日发展提供动能;既能促进高质量发展、服务社会,又能塑造民众、嘉惠民众,成为京津冀地区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文化动能。目前,对北京文化、华北文化的总结,更多集中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器物、景点和民俗等方面,而缺乏对文化精神内核的提炼和内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充分激活本地文化的内蕴,是京津冀协同高质量发展的必备养料。

文化与地理的互相养成,是文明发展的重要筋脉。京津冀地区所在的燕赵大地,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背靠太行山与燕山山脉,广阔平原开放铺展,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四季分明,劲风萧萧。《明一统志》言京师“古幽蓟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形胜甲于天下”[14]。这样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滋养出河朔地区的文化环境,阔大淳厚,坦荡刚健,悲歌慷慨,尚侠重义。此种文化气韵与积极入世、自强刚健、兼济天下的儒学的追求十分契合。

在儒学发展史上,河朔地区的儒学大师和名著从未断代,并形成鲜明的学派类型。自荀子作为河北儒学的辉煌起点和深厚基点以来,儒家学派在华北大地延续二千余载,名家辈出,事功不绝。汉代有“毛诗学派”代表学者毛苌,有今文《诗经》学派的代表学者韩婴,有设计独尊儒术政策的大儒董仲舒,有提出“实事求是”原则的河间献王刘德,有世为文宗的安平崔氏家族。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学术的南北特色之分,“案北朝诸君,惟魏孝文、周武帝能一变旧风,尊崇儒术。考其实效,亦未必优于萧梁。而北学反胜于南者,由于北人俗尚朴纯,未染清言之风、浮华之习。”(皮锡瑞《经学历史》)[15]南学北学的风格区别,古来最重要的总结出自《北史·文苑传》:“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16]南、北学在汉唐之间的大分裂时代,更加明显地沾染了地域的气质,北学的风格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儒学的塑造。隋唐时期,华北地区又涌现出刘焯、刘炫、孔颖达、魏徵、贾公彦、啖助等多位儒学大师。宋金元时期,赵秉文、王若虚、窦默、刘秉忠、张文谦、王恂、郭守敬、刘因等著名学者成绩卓然。明清时期,孙奇逢、颜元、李塨、纪昀、朱筠、朱珪、翁方纲、崔述、王源、刁包、王馀佑、雷学淇、王萱龄、郑杲、梁以樟等学者皆能以儒学垂名后世,成一家言。贞刚朴重的精神,贯穿于儒家北学演进之始终。

历代华北地区儒家学者以切实、入世的追求为主流,以建立事功、追求新变为热望,体现出勇武与朴实的气质,具有明显的群体特色。在北京长期成为国家首都之后,加之天津作为重要港口和驻兵地,直隶作为护卫京畿的重地,来自全国的学者、学派和主张荟萃于此,加强了首都文化圈的宏大和丰富,但有着长久积淀的京津冀地区的儒学特色并没有失去。这是京津冀一体化的心理认同所需要具有的历史和文化根源。文化力是由文化影响能力和文化吸收能力共同组成的,儒家北学在京津冀地区的文化土壤中有长期的文化积累,是沉淀在这片大地中的文化凝结,也应成为新时代文化观念建设中的基本文化单位,在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4 促进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文化环境

加强京津冀地区的文化认同,带动京津冀协同y3cw/z40MrdMwodvFnDzaQ==发展的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离不开良好的文化环境的打造。一个良性的文化共同体,必然拥有良性的文化环境。文化环境“用以描述人对周围世界的界定、判断和选择过程,解释人的经验和行为互动的实际情境”[17]。京津冀地区的文化历史十分深厚,拥有众多的文化符号,可以形成充实的文化集丛,富含展开文化传播的文化环境资源。例如,刘勇《北京历史文化十五讲》研讨了北京的众多历史文化符号:皇宫与王府、胡同与四合院、山水园林、寺庙与教堂、雕塑门墩与牌楼、历代帝王陵、名人故居与会馆、庙会与节庆、饮食与服饰、京味艺术、京味文学、京城老字号、北京话、天桥潘家园等[18]。但文化符号不仅具有形式,也承载着意义和理念。文化符号的内在,是核心文化价值,也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系,这种力量可以协调社会在稳固持续的状态中运行,并发挥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的功能,提供良好的社会秩序,养成更加高素质的大众群体。

从文化研究的历史来看,具有从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过渡的趋势,儒家北学的内涵是扎根于文化环境和文化土壤中的,一直与河朔地区的风土民情息息相关,所以非常适合作为促进大众文化发展,达成以文化人实效的路径。京津冀文化的特质,具备良好的体系性和延展性,文化体系的内聚和整合会形成强大的文化能量,将京津冀这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区域打造成既富有地域文化根基,又饱含大国文化中心的包容性、开放性和体系性,具备充分生长力和向心力的文化核心区域。

对儒家北学学术的弘扬,也有利于促进在文化发展研究中受到普遍关注的文旅开发。近年来,文旅开发成为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路径,“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作为周末短途游的品牌口号深入人心,京杭大运河廊道的保护与开发带动三地携手发展生态文明和文化产业的融合,重要的文化遗产地与非遗文化名片也成为三地之间的文化纽带。儒家文化作为既有学术内涵又有实体性开发潜力的领域,可以为京津冀协同文旅开发提供更加丰富的思路。

例如,可以响应国家版本馆建设,建设儒家北学版本馆,侧重儒家北学文献的收藏和展出,并形成儒学文献的馆藏、交流、服务的重点基地。致力于保藏、展示国家版本资源的国家版本馆,目前由位于北京的中央总馆文瀚阁、位于西安的文济阁、位于杭州的文润阁、位于广州的文沁阁组成。以已经开放运营的杭州国家版本馆(文润阁)为例,这座场馆充分体现了地域文化特色,美学上追求“宋韵”,珍本善本侧重浙江文献,首批的四大展览也侧重地域文化——“潮起之江”重要窗口主题版本展、“文献之邦”江南版本文化概览、“盛世哲学”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展、“千古风流”浙江历史文化名人专题展等。杭州国家版本馆特色鲜明,参观者众多,已经成为杭州和江南文旅的新颖招牌,为这一种文献保藏和大众文化培育的创新性场馆彰显出成功的案例。儒家北学作为具备地域文化特色和文化保藏价值的领域,作为版本馆建设的资源,可以成为北京中央总馆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可以成为串联京津冀各地的善本文献和乡邦文献的空间网络。将国家版本馆的建设思路向更细致的地域性、流派性的特色版本馆深入,以北京、西安、杭州、广州的4座版本馆为带动,形成版本馆的文化网络,可以为地方性、类型性的文献保存提供优质的平台。

版本馆的社会服务功能也可以覆盖更多的人群,通过研学实践、教学基地、学术讲座、文艺文创品牌开发等方式激活民众读书向学、以文化人的积极性,增加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地域文化版本馆的建设,还可以增强民众对本地文化的认知,发扬文献版本作为实物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增进社会对文化遗产的纵深性了解,增进社会对文献文物保护的自觉,促进文化安全建设。

版本馆与图书馆的联动也可以深入展开。在京津冀地区,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天津图书馆、河北图书馆等重点图书馆可以进行善本联展,可以在版本馆中设置京津冀各行政区域的文献专厅。在全社会涌现文物热、考古热、遗址热的环境中,激活文献热、典籍热。文献和典籍不仅是书籍实物,更是文化载体的传承,亦是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等优秀人物的鲜活人生和精神遗产。版本馆建设对文献的保存和整理开发亦有重要的作用。珍稀古籍文献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无比宝贵,保存十分不易,但目前对古籍文献的保护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古籍文献资源需要大量专业人才进行整理和研究工作,版本馆也可以成为这项工作的有效桥梁。在京津冀地区文化出版的协同开发工作中,儒家北学,在古籍文献整理、丛书类书汇编、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启蒙教育、大众教育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潜力和价值。

对优秀的学术文化价值的激活,对文化环境的优化和文化景观的打造,亦有积极的意义。响应“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文旅宣传主题,短途旅游的目的地,可以增加以京津冀地区儒家学者的家乡和遗址联动的儒家文化之路,可以响应文化主题公园概念建设京津冀国学主题公园,设计一系列表现儒家主题文化符号景观,类似江西婺源婺女洲以理学文化为中心建造的抱玉塔。可以用京津冀国学大师、传世经典、学派思想为纽带,结合生态与文化,寓教于乐,打造文化景观旅游地标。并且可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打造国学文化与京津冀地域文化品牌,使儒家北学精神成为队伍建设、干部素养建设的重要内容,利用儒家北学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促进民众的文化认同和综合素养。

5 结束语

综上,京津冀地区既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来源区域,也是新时代优秀文化创新发展的核心区域。京津冀三地文化的协同效应的发挥,是首都北京作为文化中心体建设的重要基石,也是京津冀地区作为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显著着力点。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既体现于政治、经济的层面,也不可或缺地需要扎根于文化的层面。燕赵儒学朴实、敦厚的学术气质,致广大、重经世的学术追求,实事求是的学术方法,兼收并蓄、锐意进取的学术胸怀,在明晰儒家北学的群体特点的基础上,发扬光大,以文化人,同心同频,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实心理认同提供历史文化依据,可以成为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文化作用路径。

参考文献

[1] 刘勇,姚舒扬.文化认同与京津冀协同发展[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3):35-40.

[2] 刘勇,陶梦真.京津冀文脉的历史涵养与“大京派”文学的时代建构[J].当代文坛,2021(1):115-122.

[3] 丁煦诗.京津冀运河文化产业带战略优化与产业集聚发展研究[J].新型城镇化,2024(3):48-52.

[4] 任云兰.整合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促进京津冀旅游产业协同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12):19-22.

[5] 岳菊,戴湘毅.京津冀文化遗产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以文物保护单位为例[J].经济地理,2020,40(12):221-230.

[6] 张一,张春彦.京津冀线性文化遗产景观体系构建:以太行东麓遗产带为例[J].中国园林,2018,34(10):71-76.

[7] 马立平,鲍鑫,熊璞刚.京津冀地区文化产业集聚水平及特征分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9(3):29-33.

[8] 潘玉香,赵梦琳,朱文宇.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文化产业资源配置效率评价与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7):49-54.

[9] 唐元.论先秦至隋唐时期儒家北学的发展演变[J].保定学院学报,2023,36(6):53-59.

[10]唐元.论从金元至近代河朔北学的地域特色与发展演进[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2(4):14-19,50.

[1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655,1657.

[12]韩愈.韩昌黎文集校注[M].马其昶,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47.

[13]曾国藩.曾国藩文选[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357.

[14]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72册[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6.

[15]皮锡瑞.经学历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1:182.

[16]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2781.

[17]尹建民.比较文学术语汇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38.

[18]刘勇.北京历史文化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