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认同是连接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重要桥梁,而民族节日又对民族地区建立文化认同有重要的积极影响。“三月三”节日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凝聚着众多少数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时至今日更是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成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推动文化繁荣的民族节日品牌性符号。因此,该文以广西“壮族三月三”为例,对政府与少数民族群众的互动行为进行观察描绘,揭示出文化认同的建构基础是“情感性认同、利益性认同、价值性认同”三种不同层次的内容,还指明应当从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出台惠民经济政策和加强文化认同教育三种路径来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认同的建构。
关键词:文化认同;“壮族三月三”;少数民族;民族节日;上巳节;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9(a)-0174-05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in Minority Areas from the Angle of National Festivals
—Taking March 3rd of Zhuang Nationality in Guangxi as an Example
HU Qianqian
(School of Marxism, Kangda College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Lianyungang Jiangsu, 222000, China)
Abstract: Cultural identity is an important bridge connecting ethnic ident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and ethnic festivals have an importan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cultural identity in ethnic areas. The March 3rd Festival embodies the common historical memory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the long history of the Chinese nation. Today,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it has become a brand sy0a551a7193c50693dc89446e7319a12541ff997cdd554e9f75d989fcdeb33e7cmbol of 0a551a7193c50693dc89446e7319a12541ff997cdd554e9f75d989fcdeb33e7cethnic festivals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prosperity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Therefore, taking the "March 3rd Festival of Zhuang Nationality" in Guangxi as an example, through observing and describ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ethnic minorities, it revealed that the construction basis of cultural identity is three different levels of content: emotional identity, interest identity and value identity. It also points out that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from three ways: building a cultural exchange platform, introducing economic policies to benefit the people and strengthening cultural identity education.
Key words: Cultural identity; March 3 of Zhuang nationality; Ethnic minorities; Ethnic festivals; Shangsi Festival; National culture
经济全球化之后各国诸多方面的联系都在加强,每个人都会涉及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等不同层次的认同问题。而少数民族群体既要加强对自身族群的认同也要加强国家认同,国家认同和族群认同的对立统一关系则需要“文化认同”来进行平衡和连接,文化认同构成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中介形式[1],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建构文化认同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正如节日“三月三”不仅是壮族的节日还是中国的传统“上巳节”,所以“壮族三月三”不仅是具有民族记忆的文化载体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特点。因此,本文选取广西“壮族三月三”作为分析的案例来探析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借助民族节日建构起普遍性的文化认同。
1 文化认同的理论内涵
认同在汉语的解释为“承认同一”和“认可、赞同”,主要指情感上对某一个群体具有认可和赞同的偏好,因此认同具体指在行为上和自身的价值观上向群体的行为、价值观趋同的心理过程。“认同”的英文释义为“identification”具有承认属性和鉴定的意思,而该词的词根“ident”从词根层面解释等同于“same”,译为相同,即认出相同的东西。认同强调的是一种“共性”,体现在主体接受、容纳,将“我”意识扩展成“我们”,将自己定位到群体中去。由于每个人都在社会中扮演着多重社会角色,角色形成的不同身份将在内心对身份所属群体形成不同层次的认同。但从人的自然属性来看,人的血缘族群是先天形成的一种身份,这种血缘族群经过时间的发展形成本族所特有的文化氛围,文化赋予血缘族群社会属性形成民族身份;民族身份在形成之后每个人都会自觉地认可自己的身份,并且在与其他民族群体交流中更加确认自己的身份,对自己所属的民族群体形成心理上的依赖和信任,形成“族群认同”;而本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在对血缘族群影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被本族群所普遍认可的表征,即形成“文化认同”。
有学者将“文化认同”定义为“民族成员对本民族文化的承认、认可、赞同,由此产生归属意识,进而获得文化自觉的过程”[2]。也有学者认为“文化认同”是对族群文化接纳后化为自己内心价值观并指导自己实践中的行为[3]。 建构主义国家关系理论认为国家的身份是在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个人的身份在生下来之后天然地由血缘来区分,那么个人组成的“族群”则同时具有个人和国家的两种属性:一方面是同一血缘宗族之下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是与其他群体接触后在互动中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属性。而文化认同正是在该族群与其他族群互动之后,该族群的个体成员在确认“我”和“他”的不同之后,从而对群体“我们”产生认可,个人与族群形成新的互动关系,群体用共同的认知文化感染个体向自己靠拢,个体认可并自愿接受群体文化的影响。本文的“文化认同”主要指少数民族在某一个民族节日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在节日活动中的参与性而产生的,超出本民族情感后更大范围上对该地区文化的一种心理认可。因此,以广西“壮族三月三”为例,剖析政府和少数民族成员参与节日活动的互动过程,探析本地区各民族都认可的一种心理归属感的基础和路径。
2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认同的构建基础
春秋时期开始盛行的“上巳节”于汉代成为通行的节日,此后至唐朝已然十分繁盛,宋代之后此节日逐渐没落。“三月三”后传入我国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成为少数民族盛大而隆重的传统节日,尤其在广西“壮族三月三”已成为重要的文化名片。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保护、发展本民族传统节日之际,不断努力利用民族节庆增强本地民众自身的身份认同,并在民族政策的支持下建构本地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在形成的过程中往往受到多方面的影响,笔者以“情感性认同、利益性认同、价值性认同”三种不同层次的认同为分析范式,探析文化认同的构建基础。
2.1 情感性认同:民族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和教育的载体
一直以来我国对于各个民族和各个地区的发展都给予了政策方面的支持。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针对不同时期、不同任务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当时社会、民族地区发展实际的政策。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首次提出了对待和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确定了平等互助、民族区域自治等基本指导思想,并于1958年3月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我国的民族政策的逐渐演变和细化,为实现团结和谐友好的民族关系打下良好基础,少数民族在奉行平等团结的民族关系中感受到了尊重和认可,从情感上对党和国家形成赞同认可的心理特征。
三月三,是壮族的传统节日,在1983 年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将“三月三歌节”作为壮族的全民性节日,至此“三月三”成为广西的重要民族传统节日。“壮族三月三”由政府确定为民族节日并将其作为广西地区的文化品牌。三月初三这一天每家都要做五色糯米饭和染彩蛋,用黄栀子、枫树叶、红蓝草等植物果实根茎和糯米进行浸泡蒸煮,这样独特方法制作的食物代代相传成为保存人们记忆的重要载体。而随着“壮族三月三”在广西的确立,壮族以外的民族也可以在这天参与到节日的庆祝中,品尝五色糯米饭,感受其魅力。“壮族三月三”使得壮族的民族文化得以保存和发展,也为该民族的生存和劳动增加了诸多乐趣[4] 。歌节会是“壮族三月三”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每次歌节会持续两三天,歌节会活动包括“以歌传情、赛歌赏歌、游艺自娱,有抛绣球、斗蛋等活动”,在游艺活动中将节日本身的价值观和文化观传递到参与活动的成员心中。“壮族三月三”活动会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场合举行,既有节庆的活泼又有纪念的庄重,用音乐和食物作为媒介将隐藏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明显的文化观念、文化思维、文化模式作为无形的语言传递给民族成员。而在群体认同的建构过程中,情感性的因素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三月三歌节会”的各项活动中,抛绣球、赛歌等活动作为承载共同情感的标志物突显出来,使各民族成员产生共情。不同的情感会让群体成员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形成不同的文化认知,因此,国家对“壮族三月三”的大力支持,不仅促进了本地民众对该节日的积极参与,还能使他们在节日气氛中感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强化群体内成员的认可和赞同,使得各民族成员在情感上认可该民族节日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2.2 利益性认同:民族节日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并改善民生
“壮族三月三”在2014年入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当年被当地政府定为地方性法定节假日,将民族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假日会更好地维护当地民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广西“壮族三月三” 是广西少数民族的财富,也体现了政府运用民族自治权促进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2019年定于3月25日至4月25日,在全区各地集中开展‘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活动,自治区层面牵头开展的主要活动有37场,全区14个设区市组织开展的活动约900场。”[5]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借助“壮族三月三”持续发力,在2022年围绕“壮族三月三·桂风壮韵浓”“壮族三月三·相约游广西” 两个板块开展系列活动,内容丰富、庞大、强势,带动了经济复兴。还采用“1+6+N”活动框架以“壮族三月三”为基底,开展广西特色产品直播带货活动;举办“中国东盟网红大典活动”,组织100名中国和东盟国家主播进行直播带货,联合国内大型电商平台、本土电商平台开设“三月三”电商节广西专区。借助民族节日助力农产品走出去,运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模式有力带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6]。 2023年“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更是在广西各个区开展协同活动,从自治区层面到南宁、桂林、北海等囊括各个地级市,结合各地特色在“三月三”的民族节日品牌下形成规模效应,从文化上举办民歌艺术节,从经济上开展“e网乐购”活动,从民生上发起“全民健身动起来”系列赛事活动,从生态上进行绿色生态文化旅游宣传活动等[7]。总之“壮族三月三”节日已成为广西重要的文化景观和旅游资源,成为促进本地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民族节日的确立使得少数民族享受到实在的利益。
根据马斯洛的个体需要层次理论,可以得知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建立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低层次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以后才会产生更高的精神需求,因此政府在利用政策发展当地经济改善人们生活状况时,必然会增加民众心理的幸福感。“壮族三月三”节日为本地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带来重大的机遇,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当地民生,促进了本地区各民族成员价值性认同的形成。
2.3 价值性认同:民族节日实现跨民族交流与和促进民族和谐
除了春节和中元节以外,“壮族三月三”是广西最隆重的传统民族节日。所以,它的举行吸引了全国各地人民来参加节日活动。在庆祝“壮族三月三”举办的节日活动中,不仅有挖掘“壮族三月三”特有的活动,如民族歌舞、游艺、群众聚会、歌圩,还有吸收其他民族的特色活动,如舞龙、耍狮、芦笙踩堂、斗马、斗鸟、赛马等。在同一个文化场所,各民族居民共同参与节庆活动,感受着具有民族特色的风俗和娱乐,充分体现了民族节日成为多民族交流融合的契机这一文化现象。
民族节日通常作为当地的一个盛大的传统节日为各民族相互交流提供契机。“壮族三月三”作为民族文化的纪念性节日活动可以更好地彰显壮族及本地各民族有趣、淳朴的生活。“壮族三月三”已成为周期性、仪式性的地方性民族节日,开展“壮族三月三”活动不仅需要政府部门进行宣传,还离不开普通民众、各种团体组织的共同努力和参与,活动的顺利举行是政府与社会相互交流、共同努力的结果。民族节日成为跨民族、跨地区的一种节庆活动,是跨民族交流的重要平台,并且在加强交流之际也深化了本民族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识,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节日和文化习俗也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壮族三月三”作为一种跨越民族和地区的重大节庆活动,为各民族的交流与对话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各民族积极交流对话的过程中,双方的价值观念会不断进行碰撞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节日的精神和价值就会作为一种社会共识而显现,彼此的价值观也不断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价值性认同。价值认同形成后不断内化人的习惯和本能的行动,进一步增强该地区成员对本地区的文化认同。
3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认同的构建路径
任何认同的实现都不是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某种认同的主体针对所要建构的认同形态,去选择一些有针对性可实施的具体建构路径付诸实践过程,并最终完成该种认同的建构,因此文化认同也应当具有独特的建构路径。根据前文文化认同的分析范式,需要从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加强文化认同教育、出台惠民经济政策三个层面加强文化认同的建构。
3.1 搭建文化交流平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提出表明各民族的命运融合在一起,同时中华文化是各个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个民族文化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要想少数民族自觉地对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形成一种认可的态度,更要加强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荣誉感。通过塑造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形象,不断增强各个族群成员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从根本上铸牢民族团结和睦的精魂。
“三月三”不仅是壮族的“歌圩节”,还是我国传统的“上巳节”,“壮族三月三”除了“歌圩节”外还有扫墓、祭社区神(如隆林县)习俗[8](目前并非“三月三歌圩节”的主流形式内容),而中原地区有“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在“三月三”要举行祭祖大典,这都是文化重合的重要内容。中华文化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向心力是因为各民族的交流融合,为了凝聚文化认同应当借助民族节日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搭建文化交流平台,让各个民族的文化借助节日的契机交流融合,文化融合得越多,少数民族文化认同与中华文化认同重叠部分就会越大。
3.2 加强文化认同教育,传承民族历史记忆
教育是培养文化认同的重要方式,通过教育手段,使个体自发并自觉地接受群体所提供的价值和规范。利用教育的手段,使个体接受某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情感、价值观和目标,使个体成员对民族群体形成一种心理上的亲近感和认可感。在形成文化认同的过程中,文化也要借助自身的价值导向去内化和感染群体中的成员,使其成员个人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群体的价值取向相统一。首先,政府可以在当地中小学开展一些基础性的、关于本民族文化的特色课程;其次,在地方艺术院校培养山歌声乐专业特长生,成立壮族山歌歌唱团队,并由教师带队向当地歌圩节中的赛歌优秀演唱者进行学习,开展一系列民歌进校园的活动,推动优秀文化产业的发展;再次,建立关于“三月三”文化的博物馆、开发“三月三”主题的文创产品,做出广西特色的文化品牌;最后,通过 VR、5G 等互联网科技手段,更新“三月三”传统文化传播方式, 在学校、非遗博物馆、街道社区、商业文化区等创设“三月三”节日模拟体验馆,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山歌对唱、抛接绣球的情境虚拟化,丰富教育场域[9]。
民族节日作为一种传承民族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当民族节日在本地举行时,本地不同族群、不同年龄的居民皆可以从盛大又热闹的活动中获得学习经历,通过节日活动的理念、文化氛围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染,族群成员们也在交流与联系中产生在本民族归属感之上的一种文化认同,即对中华民族所共处家园的一种认可和荣誉感。因此,要通过教育和学习的手段,在参与民族节日活动、传承历史记忆时,培育出内心的情感性认同并最终升华为文化认同。
3.3 出台惠民经济政策,利用节日促进经济发展并改善民生
一方面,在少数民族地区使少数民族民众形成对当地的文化认同及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除了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培育价值性认同、加强文化认同教育培育情感性认同外,最重要的是出台惠民经济政策,实实在在地维护并发展当地人民的各项利益。马克思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文化认同作为价值共识从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这就从内在决定了物质利益对文化认同的价值共识建构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强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该地区民众的物质文化需求能得到满足。事实上,政府对“壮族三月三”节日活动的举办与宣传给予大力支持,不仅促进了该地区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切实保障了民众利益,改善了民生。简言之,要通过落实具体的政策,推动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首先,给予民歌保护与“三月三”文化品牌开发支持,推进壮族文化传承;其次,利用各项惠民政策,使“三月三”文化在电商、文创生产线、品牌联名等新兴产品上进行结合并创新推广;再次,开发“三月三”旅游线路将广西各个城市旅游线路进行规划串联,将广西民族传统文化与国风、衍生文创、景观打卡等进行融合,以“三月三”为基础促进民族特色和风情与城市经济、文化记忆等协同发展[10];最后,在品牌创建的视角下,坚持以保护促发展,不断完善现有的公共管理机制和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切实保障民众利益的情况下,改善当地经济发展状况、民生状况,使当地民众心里产生利益性认同并最终转化为文化认同。
另一方面,在建构文化认同的过程中,要将在民众间达成共识的价值理念重点摘录,利用该理念凝聚民心的作用使得各民族力量汇聚一处从而增强国家认同。 除了达成共识的价值理念外,通过向少数民族实施优惠政策、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来保障少数民族的基本文化权益。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做到各个民族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从而有效增强少数民族地区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我国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以及感召力。
4 结束语
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或地区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本民族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特征,也是一个国家的形象名片。文化认同以文化为核心在群体中建立一种广泛的认可和心理赞同,并将这种心理内化为行为表现出来。民族节日对促进群体心中民族记忆的浮现及文化认同的建构有着积极作用,借助民族节日来解析文化认同建构所需的建构基础和建构路径,通过深刻观察描绘政府与群众的互动,更好地解读民族节日所蕴含的社会功效。
参考文献
[1] 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1):106-113.
[2] 詹小美,苏泽宇.文化自觉的认同逻辑[J].贵州社会科学,2017(1):107-112.
[3] 林彦虎.论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共识建构的双重动力[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6(2):43-50.
[4] 黄新宇.《又是一年三月三》:壮族文化符号的主旋律呈现[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2,39(6):76-80.
[5] 廖志荣.2019年“壮族三月三”广西900多场活动邀您嗨翻天[EB/0L].(2019-03-25)[2024-03-07].http://www.gxnews. com.cn/staticpages/20190325/newgx5c989de8-18160881.shtml.
[6] 2022年“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消费品牌活动新闻发布会[EB/0L].(2022-04-01)[2024-03-07].http://www.gxzf.gov.cn/zt/xwfb/xwfbh0401_126746/xcsl/t11701609.shtml.
[7] 吴丽萍.壮乡喜庆三月三八桂大地客如云[N].广西日报,2023-04-28(6).
[8] 许晓明.族群认同与壮族三月三文化再造:云南马关县个案[J].民族艺术,2019(3):123-127.
[9] 范桂松,徐婧文.壮族“三月三”传统节日文化的开发路径创新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16):129-133.
[10]宾阳,莫曲.“壮族三月三”点亮南宁文旅市场[N].中国文化报,2023-04-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