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该文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并提出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该文分析了文化自信的内涵、意义,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之间的紧密联系;概述了跨文化交际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内容,指出目前跨文化交际课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不足的问题;最后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具体方法:一是融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二是融入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三是融入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跨文化交际课程不仅能丰富课程内容,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增强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自信;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教育;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7;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9(a)-0164-05
A Study on Integrating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ur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fidence
YANG Shaobo
(Civil Avi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Tianjin, 3003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confidence in a globalized world and proposes practical approaches for integrating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urse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s and significance of cultural confidence, as well a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ultural confidence. It also outline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nten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urses and highlights the current inadequacy of integrating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inally, the paper suggePA5o4CxkhhPiGltLcFD8Lw==sts specific methods for integrating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urses: incorpora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ical thought,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and including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 customs. Integrating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urses not only enriches the course content but also enhances students' interest and engagement, thereby strengthening their cultural confidence in intercultural exchanges.
Key words: Cultural confidenc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urs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ultural education; Practical research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1]。面对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与碰撞,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与自豪感至关重要。文化自信在促进跨文化沟通中的平等交流、保护和传承本国文化遗产、提升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了加强青年学子对文化的理解,培养青年人的文化自信,高等教育体系中开设多门文化类课程,如跨文化交际、中国文化、中外文化对比等,其中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重要课程,主要任务是向学生讲授文化、交际、文化价值观、言语交际、非言语交际等相关理论知识,并通过跨文化交际案例带领学生掌握跨文化理论在实际场景中的运用,引导学生掌握跨文化分析方法,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认知,树立全球意识和文化自信,增强处理跨文化交际差异的能力和适应不同文化的能力[2]。然而,现阶段跨文化交际课程中中国文化教育,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尚不足[3-4],有必要开展跨文化交际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这样不仅能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价值的理解,还能在跨文化沟通中保持文化自信,维护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5-6]。
1 文化自信的内涵和意义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的认同、肯定和自豪感,它基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理解与信任[7]。文化自信对于国家和个人具有重要意义。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持续发展、不断强大。从国家层面来看,文化自信的意义包括6个方面。第一,文化自信能增强国民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归属感;第二,具有文化自信的国家和民族能够维护和发扬本民族文化,延续、发展传统文化,为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第三,文化自信有助于提升国际形象和影响力,坚定文化自信的民族和国家能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第四,文化自信有助于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第五,文化自信有助于促进一个国家中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包容,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从个人层面来看,文化自信的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文化自信有助于个人形成强烈的自我认同感和自豪感[8];其次,文化自信能够使个体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保持精神上的独立,不盲目崇拜或排斥外来文化,也不盲目否定自己的文化;最后,文化自信有利于人们适应多元文化环境,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总之,文化自信既是国家前进的强大动力,也是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驱动力,于个人、于国家都有重要的价值。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一直是国家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柱。从古老的神话传说,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争鸣,到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再到书法、国画、京剧等艺术形式,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过去时代的遗迹,也是连接古今的桥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中国人的价值观,至今仍在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的联系紧密。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自信和国家软实力的源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们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和历史记忆,形成了独特的社会规范与价值观体系,这些构成了文化自信的基础。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个人能够建立起稳定的身份认同,进而产生对自己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此外,通过国际交流等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广泛传播,这能够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尊重,进而强化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文化自信又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例如,现代艺术家们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之中,使得传统文化以新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这种古老与现代相结合的做法,既保持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又赋予了其新的生命力。此外,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采取措施保护文化遗产。例如,通过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设立文化保护区等方式,促进传统技艺代代相传。同时,通过举办各种文化节庆活动,如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不仅让国人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3 跨文化交际课程概述
跨文化交际课程不仅是语言学、教育学、国际商务、国际关系等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而且已成为大学生文化素养提升和文化自信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教育中,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高校学生能力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学习跨文化交际课程,学生能够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学会如何在多元文化环境中有效地进行沟通,这对于减少文化冲突、促进和谐共处至关重要。此外,跨文化交际课程能够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与发展,帮助他们建立国际视野,为开启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跨文化交际课程内容通常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跨文化理论,另一部分是跨文化实践,涉及理论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跨文化理论部分一般包含跨文化交际概述、交流、文化、价值观、克拉克洪-斯托特贝克构架、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言语交际、非言语交际这8个模块的内容。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跨文化交际课程实践部分的内容包括社会规范与文化差异、日常对话中的跨文化差异、社交礼仪中的文化差异、宴请招待中的跨文化交际策略、教育中的跨文化差异、商务往来中的跨文化差异、婚姻及家庭中的文化差异这7个模块的内容。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总体看来,跨文化交际课程涉及的理论(如克拉克洪-斯托特贝克构架理论、文化维度理论)大多出自西方学者,跨文化交际实践部分侧重从中外文化对比的视角分析不同情境中文化差异因素对交流的影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情况看,虽然跨文化交际课程已经涵盖了较为全面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案例,但鉴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以及其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目前的融入程度还不足以充分展示中国文化的深度和广度。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意义
如上文所述,现阶段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讨相对有限,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跨文化交际课程能够让学生接触到更为丰富多样的文化知识,从而丰富课程内容,增加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提升跨文化外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第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跨文化交际课程可以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第三,在跨文化实践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能够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从而更有效、有力地推广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吸引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了解中国文化。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实践路径
5.1 融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哲学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个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
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可以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跨文化理论和实践部分的教学。理论方面,教授“价值观”理论时可以讲解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不同派别的核心价值观,并探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克拉克洪-斯托特贝克构架”理论教学部分,介绍有关“社会关系”的文化价值观时讲解儒家思想中关于家庭与社会关系的论述,探讨这些关系如何影响个人行为和社会结构。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教学部分,讨论“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时学习儒家思想中的集体主义思想,以及集体主义倾向如何影响人们在跨文化环境中的行为。
跨文化实践方面,教授“社交礼仪中的文化差异”时可以讲解中国传统的社交礼仪,如敬老尊贤、礼貌待人等,并引入传统人物故事、名言,以此启发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例如,通过讲述孔子尊师重道的故事,让学生领悟在社交场合中尊敬长辈和老师的重要性;引用《礼记》中的名言解释礼节背后的深层含义。此外,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传统的礼仪规范,如见面问候、餐桌礼仪等,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些礼仪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应用。教授“商务往来中的跨文化差异”时,探讨道家思想中顺应自然和寻求平衡的理念如何体现在中国的商业文化中,以及如何在跨文化商务环境中运用这些理念。在分析“教育中的跨文化差异”时,可以介绍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对教育的影响,如重视教育、尊师重道等,探讨这些传统观念如何塑造了中国教育的特点,并与其他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进行比较。例如,通过介绍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学生可以了解儒家思想如何强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以及这种制度如何影响了中国的教育体系。此外,还可以通过对比分析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教育理念,让学生理解儒家思想中的尊师重道是如何体现在师生关系和课堂教学中的,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
5.2 融入中国传统文学艺术
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唐诗、宋词等经典诗歌,以其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闻名;四大名著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京剧、昆曲等传统戏曲,以其独特的表演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受到人们喜爱。这些文学艺术作品不仅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跨文化交流中了解中国文化的宝贵资源。
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融入跨文化理论和实践部分的教学。理论方面,在讨论价值观时,通过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和情节,探讨这些作品如何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讲解文化洋葱模型和文化冰山模型时,举例说明文学作品如何反映出中国文化的深层次结构。讲解言语交际时,通过分析古典诗词中的用词和表达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国语言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跨文化实践方面,在教授“日常对话中的跨文化差异”时,引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对话片段,探讨这些对话如何反映中国人的交流习惯。例如,通过分析《红楼梦》中的对话,学生可以了解中国人的交流方式,如间接表达、含蓄委婉等特征。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模仿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对话情景。在教授“社交礼仪中的文化差异”时,引入古代文学作品中描述的礼仪规范,如《礼记》等,让学生了解中国礼仪文化的历史渊源。通过讲解《礼记》中的礼仪规定,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人对待不同场合的礼仪要求,如见面礼、餐桌礼仪等。在教授“教育中的跨文化差异”时,介绍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教育理念,如《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探讨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与其他文化背景下教育理念的异同。
5.3 融入中国传统节日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0]。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可以将中国传统节日习俗融入跨文化理论和实践教学部分。
跨文化理论方面,在讨论价值观时,通过分析传统节日和习俗,探讨这些习俗如何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例如,春节的家庭团聚体现了重视家庭和睦的价值观。讲解文化洋葱模型和文化冰山模型时,举例说明传统习俗如何反映中国文化的层次结构。例如,春节习俗中的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等行为,对应文化洋葱模型的不同层次,放鞭炮对应洋葱模型表面的行为层,寓意吉祥的春联对应洋葱模型中间的象征层,家庭团聚对应洋葱模型的价值观层。在讲解言语交际时,通过分析传统习俗中的用词和表达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国语言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跨文化实践方面,在分析日常对话中的跨文化差异时,可以引用传统习俗中的对话片段,通过多元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讨这些对话如何反映中国人的交流习惯。例如,分析端午节期间的祝福语和对话,如“端午安康”背后的文化意义和言语特点及其反映出的中国文化的内涵。
6 结束语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更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本文探讨了如何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旨在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不仅丰富了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内容,还通过向学生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与认同,培养了他们的文化自信。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哲学思想、艺术形式、节日习俗等,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从而建立起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文化自信不仅有助于他们在跨文化交流中保持积极开放的态度,而且能够让他们在国际舞台上更加自信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王昱.文化自信培养融入新时代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探索及思考:以英释国学经典选读课程为例[J].当代外语研究,2024(4):52-60.
[2] 吴远青.课程思政视域下“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路径探索[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24(3):35-44.
[3] 王琰,唐中黎.新时代跨文化交际课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策略与路径[J].外语与翻译,2024,31(2):69-74,98.
[4] 文秋芳.对“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思考:课程思政视角[J].外语电化教学,2022(2):9-14,113.
[5] 尹婷婷.“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海外英语,2024(13):119-122.
[6] 张兆琴,卢静,王玉婷,等.“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视域下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3(12):55-58,123.
[7] 袁明旭,袁爱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诉求体系阐释[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4(4):16-25.
[8] 刘霞.文化自信视域下英语学习者“中国优秀文化失语”现状及对策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4(7):4-8.
[9] 李婷.中国传统文化在课程思政中的融入探究[N].山西科技报,2024-05-07(B7).
[10]白洁,李光燕.中华优秀传统节庆文化的思想意涵、当代价值与传承路径[J].攀枝花学院学报,2024,41(4):9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