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农村地区文化生活的丰富和发展是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农民文化生活随着时代发展有所变化,但是当前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着文化生活没有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而发展,反而更加单调的问题。因此,如何进一步丰富农村地区文化生活,提高农民参与公共文化生活的积极性,对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主要采取实地研究的方法,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和实地调查访问,认真总结山东省农村地区文化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不断健全山东省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生活。
关键词:山东;农村;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9(a)-0179-06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ultural Life in Rural Areas of Shandong Province
—Based on a Survey of Seven Cities and Seven Villages
WANG Nan
(Jinan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 Jinan Shandong, 250307, China)
Abstract: To achieve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the enric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life in rural areas are essential. In recent years,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in rural areas has been continuously improving, and the cultural life of farmers has chang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However, there is still a problem in rural areas where cultural life has not developed with the enrichment of material life, but has become more monotonous. Therefore, how to further enrich the cultural life in rural areas and improve the enthusiasm of farmers to participate in public cultural life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This article mainly adopts the method of field research, based on survey data analysi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visits, carefully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in cultural life in rural areas of Shandong Province, attributes and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starts from the problems and causes, seeking effective response measures on this basis, in order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service system in rural areas of Shandong Province, and further enrich and improve rural public cultural life.
Key words: Shandong; Rural areas; Cultural life; Curr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Analysis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 生态、组织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 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仅越来越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而且对文化生活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但是与城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相比,很多地方农民的文化生活比较单调,给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农民的文化生活现状进行一番深入调查和研究,发现问题,找准解决措施, 从而为乡村文化振兴补齐短板、夯实基础,实现农村地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鉴于此,笔者分别对威海市乳山市育黎镇汪水村、聊城市荏平区乐平铺镇南街村、德州市平原县恩城镇河圈村、淄博市经开区北韩村、临沂市兰陵县新兴镇古林村、枣庄市驿城区峨山镇夏庄村、菏泽市定陶区马集镇袁堂村展开调查,围绕农村文化生活现状,以7个农村为调查重点,并辐射临近村镇,通过发放电子调查问卷、电话访谈等方式进行调查,从而对当前山东农村文化生活状况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1 调查结果
通过对山东省7个不同地区农村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从村民基本情况、主要文化活动、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群众性文化活动、政府文化供给及农村祭祀活动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如下:
(1)村民基本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中老年人口居多,40 — 65 岁的平均占比为 45.38%,最高占比 为68.00%;文化程度以初中(37.18%)、高中(26.68%)学历为主,占比基本能达到 70.00%左右。由此可见,农村中青年人口流出比重很大,村里以50岁以上的居民为主,主要以种地为生,深刻地反映出农村留守问题,大部分村庄存在后继无人、 农业凋敝的情况。
(2)主要文化活动。调查结果显示,村民的主要文化活动排名前三位的是刷手机视频(64.29%)、看电视(50.21%)、看书刊(43.07%),而跳广场舞与打扑克(麻将)的占比低于以上三项。这主要与农村无线网络普及、60岁左右的村民普遍会使用智能手机、手机视频对村民的吸引力变得越来越大有关系,而看书刊的目标人群主要是村里的适龄儿童。在“你一般通过网络了解哪些方面的信息”的调查中,占比最高的是“国内外时政新闻”(68.91%),其次是 “农业种植和畜牧业养殖”(38.24%)及“唱歌、广场舞等文艺活动”(37.18%),说明农村居民政治素养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关注国家大事,同时娱乐与耕种并重,这是超过调查预期的。
(3)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调查结果显示,在“本村是否有农家书屋或文化活动室” 的调查中,大部分村庄一半以上的村民明确表示有(59.87%),也有一部分村民表示没有或不清楚。在“你会到农家书屋或文化活动室看书、娱乐吗”的调查中,大部分村民会选择偶尔(44.33%)及从来不去(35.5%)。大部分村庄是有农家书屋或文化活动室的,但基本不开放,导致很多村民不清楚或者直接认为没有。在“本村是否有公共体育设施”的调查中, 大部分村民给出了肯定的回答(84.24%)。在“你会到以上场所进行锻炼吗”的调查中,大部分村民会选择偶尔去(53.99%)及经常去(30.46%)。可见,绝大多数的村庄拥有基本的公共文化设施,但村民的利用率并不高。
(4)群众性文化活动。调查结果显示,在“本村会定期举办文艺演出吗”的调查中,“偶尔会”(52.94%)的占比最大。在“如果村里需要组织文艺活动,你会积极参与吗”的调查中,72.06%的村民选择了“会积极参与”。在“在本村或附近村每年会有庙会或其他民俗活动吗”的调查中,64.08%的村民给出了肯定的回答。由此可见,山东农村地区是有一些群众性文化活动的,而且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比较高,村两委应该在村民文化活动组织中有所作为,以此增强群众满意度和凝聚力。
(5)政府文化供给。在“本村有免费的电影放映活动吗”的调查中,“经常有”占比较大的两个村庄 分别为62.20%和 48.81%,其他村庄占比都在 30.00%左右,占比最低的为 25.00%,但如果加上“偶尔有”(47.69%)的比例,基本能达到 80%以上。在“你了解政府的文化下乡活动吗”的调查中,不同村庄的情况不同,有的村庄村民选择“了解”的比例能够达到 71.96%,有的村庄则只有 30.00%,平均占比 59.03%。在“你最期待的政府文化下乡活动有哪些”的调查中,呼声最高的是“文艺演出”(79.41%),其次是“观看电影”(62.39%)、“送书下乡”(44.75%)及“戏剧表演”(47.06%)。可见,地方政府是有文化下乡活动的,也会有免费电影放映活动,但是在下乡频率上因地而异,这与村两委及乡镇文化工作站的工作是否到位有关系,但是广大村民对政府的文化下乡活动是有所期待的,通过电话访谈可知,很多村民希望政府在文化下乡方面有更多的作为。
(6)农村祭祀活动。调查结果显示,在“每年会有祭路、祭神活动吗”的调查中,选择“有”的比例为 35.29%,其余村庄大部分村民认为“没有”(68.49%)类似活动。在“你相信祭路、祭神等活动能够起到所起到的作用吗?”的调查中,只有一个村庄的村民选择“相信”,占比 44.86%,其他村庄以“不相信”(45.59%)居多,说明村民的科学意识有所增强,需要进一步的科学普及。
2 山东省农村地区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山东省农村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结合调研活动及调查者在农村的生活经历,将当前山东省农村地区文化生活现状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以下几点。
2.1 文化形式单一,活动参与机会较少
目前山东农村地区的主要文化活动以看电视、刷手机视频为主,以个体文化消费为主,属于个体性文化。当然,农村的文化活动中也有一些小集体性的文化活动,比如一些年纪较大的男性村民会聚在一起打扑克或下棋,一些农村妇女会选择现在比较流行的广场舞,但诸如文艺演出、民俗表演等大的集体性活动则较少。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村庄只是偶尔会在春节期间举办文艺演出,一般由村两委主办、群众参与,有些农村地区每年二月初二还会举办庙会,庙会上会有一些文艺演出、戏剧表演、民俗表演等,但商业气息严重,逛庙会有时候更像赶集,可见群众性的文化活动种类比较单一,举办频率偏低。有些村庄有自己的高跷队、秧歌队、锣鼓队等,每年春节过后都会到各村演出,但是演出频率不高,因此,大多数村民参与村级文化活动的机会较少。
2.2 文化设施、文化阵地利用率低
山东省近些年重视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基本实现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在全省行政村的全覆盖,绝大多数农村纷纷建立农村文化小广场, 部分小广场还配备了篮球场、体育健身器材和休闲凉亭等设施。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公共文化场所的使用情况不容乐观, 甚至出现很多村民不知道本村设有农家书屋及文化休闲室的情况。目前,大部分农村虽然有文体活动设施,但也存在着文体活动设施数量少、条件差、功能单一的问题, 很多娱乐室闲而未用,铺满灰尘,文化中心使用率低。例如,农家书屋只有挂牌而没有藏书,有的则是数量少、更新周期长;文化活动室只有场所而无设备和内容,或者长期不对外开放,只有采访或上级检查时才会开放;对于公共体育设施,很多村庄配备并不齐全,有的只有篮球场,没有台球室、乒乓球室等,甚至仅有的篮球场面临着年久失修、不能正常使用的情况。同时,群众经常去以上场所的频率很低, 一些公共体育设施只有在村里外出求学的学生放假时才会偶尔使用。
2.3 有效公共文化供给不足,政府供给与农民需求错配
多年来,山东省各地政府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文化惠民、图书下乡、电影放映等活动,极大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了群众一定文化需求。不过通过实际调查来看,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文化下乡活动频率不高,甚至有些居民不知道政府文化下乡活动,可见政府文化下乡的普及率还有待提高。在文化下乡的内容上,很多地方主要以戏剧为主,如山东济宁地区组织的“千场大戏进农村”,山东鄄城地区组织的“一村一年一场戏”。戏剧进农村,易于引起年长村民的共鸣,但对农村的一些青壮年和孩子缺乏吸引力,导致这一类群体的观看度不高。另外,现在很多农村书屋的图书内容也缺乏吸引力,需要在民意调查的基础上再进行图书的选购或捐赠。有的文化馆,活动内容陈旧,类型单一,时尚感缺失,吸引力明显不足,难以满足当前日益丰富的多元化文化需求[1]。农村电影放映的频率不高, 放映内容以红色题材电影居多,种类比较单一,无法满足村民的多样化需求,电影放映时间有时也脱离村民的生活实际,经常在村民还没吃完晚饭时就开始放映,因此前去观影的村民寥寥无几[2]。
2.4 落后思想观念、陈规陋习有待剔除
由于有关部门针对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相对薄弱,加上农民本身缺乏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从而导致一些农民在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了错位,使得封建的落后观念在农村占有一定市场,一些村庄占卜算命等封建落后习俗对农民的影响较大。通过调查,山东省农村地区还存在祭祀乱象,该类祭祀活动一般会由农村妇女自发组织和参与,大多选择冬季举行,而天干物燥容易引发火灾,给乡村管理带来安全隐患。另外,有一些村庄存在赌博现象,形成了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
3 山东省农村地区文化生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原因主要在于政府、村组织、农民等方面,主要表现在文化管理体制、财政体制、供给生产体制等方面存在障碍[3]。
3.1 部分基层政府重经济轻文化,职能认识有待纠偏
由于文化建设工作的特殊性,与经济发展成果相比,文化效益很难体现,同时也缺乏相应的考核指标,形成了文化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状[4]。文化建设不受重视,导致文化活动的开展比较容易流于形式,缺乏实质内容,比如一些基层干部认为建个书屋,弄个大院,建个文化广场就完成目标了;还有一些基层干部认为文化建设不显山不露水,像这种不能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工作费力不讨好。因此,在具体工作上,基层政府更多是完成上级政府规定的量性指标,如一村一书屋、一村一场所等,而文化下乡、文化惠民及免费电影放映等文化活动也是完成即可,在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上则有待提高,甚至有的地方连基本的硬件设施都没有。
3.2 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文化投入有差异
从调研情况看,缺乏经费是导致当前农村文化工作难以开展的重要甚至是首要因素。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以及文化活动等公共产品仅靠政府拨款是远远不够的,应采用组织多主体参与和投资的办法,才能保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足够的经费来源。但目前山东很多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投入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拨款,以政府作为唯一主体,这既增大了政府投资和管理的负担,也不利于整合社会力量,调动积极性[5]。因此,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变得非常被动,发展也不均衡。在调查中发现,村里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庄,村级文化设施建设就会比较齐全和现代化, 而经济条件一般的村庄则会比较落后或陈旧。另外,也有一些村庄因为距离城市比较近,城镇经济比较发达,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相对完善。
3.3 村集体组织能力有待提高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乡村全面振兴需要更多的“领头雁”“好班长”。在乡村文化建设中,村组织的作用非常重要。在调查中发现,不同的村庄在组织村级文艺演出频率上是不同的,有的村不仅在春节期间组织演出,而且在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国庆节等节庆日也会组织活动或演出,群众参与度也比较高;而有的村庄,活动缺乏组织,群众多以自发活动为主,比如跳广场舞、拉二胡唱戏等,主要的公共文化活动较少,很多村民表示,集体性的文化活动不如以前多了,村集体凝聚力有所减弱。这固然与无线网络的普及、农村人口青壮年流失等方面有一定的关系,但更与村组织在文化活动组织方面的不作为有关。
3.4 农民自办文化的主体意识欠缺,集体意识淡化
目前,农民“自办文化”成为新时代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织形式。但大多数村民文化水平较低,缺乏一定的才艺和技能,又缺乏专业人才的指导,因此,很多活动多以自娱自乐为主,缺乏主动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人翁意识。同时,农民缺乏参与公共文化生活的内驱力,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村庄配有农村书屋和文化活动室,但是村民前去读书的寥寥无几,政府的文化下乡演出和电影放映活动,也很难吸引农村年轻人前去观看。
4 山东省农村地区文化生活发展对策
针对山东农村公共文化生活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拟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对策与建议。
4.1 提高基层干部思想意识,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体制机制
只有使广大基层干部从思想认识上意识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及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该有的责任,才能在服务本地区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有所行动。通过实际调查,笔者认为在农村公共文化生活方面,政府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继续完善,以保障农民群众在看书读报、听广播、看电影及参与大众文化活动等方面的基本文化权益,重点补齐全国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等五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的薄弱点[6],有关部门应对公共文化工程的实施和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不断提高标准和要求,不能局限于有没有,还要问问群众好不好。其次, 要不断提高政府文化供给的质量,建立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反馈机制,根据农民的需求制定相应的服务项目, 从而实现供需的有效对接。要重点关注农村中的留守儿童和老年群体的需求, 针对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开展针对性的小型文化活动,解决政府供给与农民需求错配问题。在农家书屋的配备上, 应更加考虑农民的实际需求,增加农村种植养殖的相关书籍。最后,应结合农民传统节日,积极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努力做到有特色、有规模,并形成常态化机制,不断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
4.2 建立多元融资机制,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要不断加大地方财政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建立农村文化经费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比例[7],以此推动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为农村文化活动的经常性开展提供经费保障。在此基础上,要积极探讨并实现投资方的多元化,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实现社会各界、企业或个人以赞助、自愿捐助等形式投资农村的公益性文化建设事业,充分发挥政府、公众、企业、非营利性组织等多方合力,实现社会化的多元共建格局[8];应建立城乡对口扶持机制,鼓励城市的非营利性组织或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向对口农村的文化事业给予捐赠,以此来不断拓宽经费来源,逐步建立社会、组织和个人相结合的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体系,特别关注公共文化设施落后的偏远农村。
4.3 培育农民的文化自觉意识,激发农民参与文化生活的内生动力
农民不仅是农村文化的主体,还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9]。现在一些农村中的年轻人开始追求多样化、高层次、参与性更强的公共文化活动[10]。因此,要真正繁荣农村文化生活,不能少了农民的参与,应更多地发挥农民参与文化生活的主动性、自觉性,重视培养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一方面,对于普通群众,由村级干部经常性地组织简单易学的文化活动,让他们放下手机走向广场,逐渐培养活动参与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强其参与文化生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对于已具初步发展基础的农民自办文化,从政府引导、政策支持等方面,助推其发展。农村有一大批能吹拉弹唱舞、会编会导的艺术人才,把他们组织起来,因势利导,发挥农民建设文化的主体作用。对于村中有一定才艺的民间艺人和文化能人,应发挥其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以点带面, 带动其他村民的广泛参与,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4.4 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文明风尚
通过调查发现,农村有充满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在调查的7个村庄中, 淄博市经开区北韩村有俚曲、磁村花鼓、五音戏等民俗文化, 聊城市茌平区乐平铺镇南街村有茌平剪纸、东昌木版年画、临清京剧艺术等民俗文化,而且有相应的传承人和特色表演。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戏曲、技艺是需要保护和传承的,但是目前存在着年轻人学习传承的意愿不强、民间技艺后继无人的情况,因此应不断健全传承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加强省、市、县级传承人队伍建设,培育传承人。同时,也要经常性地开展民间戏剧与技艺等民俗文化的展演活动,让年轻人多了解、多接触,产生兴趣,自觉投入民俗文化的传承中来。农村地区通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新风, 营造积极向善的良好风气,逐渐杜绝陈规陋习。
5 结束语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而农村精神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公共文化生活的开展。本文经过调查分析,山东农村地区文化生活主要存在着文化活动形式单一、文化阵地利用率低、有效公共文化供给不足及陈规陋习有待剔除等问题,这与部分基层政府重经济轻文化、文化投入整体不高、村集体组织力不强及农民自办文化的主体意识欠缺等方面有关。这就需要在完善基层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制、建立多元融资机制、培育农民的文化自觉意识及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做到有效提高,使农民文化生活更加“五彩缤纷”。
参考文献
[1] 胡智锋,杨乘虎.免费开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创新[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8(1):139-147.
[2] 周新辉,马婷婷,刘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启示:以山东省东平县为视角[J].理论界,2015(2):54-58.
[3] 孙浩.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的体制性障碍研究[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1(6):59-70,124.
[4] 周新辉,刘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多维思考:以山东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22):203-206,246.
[5] 程玲玲.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走出的思想误区[J].学理论,2011(29):7-8.
[6] 闫平.关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以山东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例[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9(10):33-38.
[7] 刘佳.山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6.
[8] 梁立新.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参与机制创新研究[J].学术流,2014(2):191-195.
[9] 纪丽萍.加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J].江苏社会科学,2015(5):146-152.
[10]孟令国.文化权利维护视角下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6):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