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该文以中国知网(CNKI)1982—2023年所收录的纽马克与其翻译理论研究相关的731篇中英文学术期刊为数据源,借助CiteSpace软件的信息可视化分析功能,对纽马克及其翻译理论相关论文的刊载量、高频关键词、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进行直观呈现,并通过历时与共时分析,对纽马克的相关研究基础与重点进行了述评与展望。研究发现,国内对纽马克翻译理论的研究已具较大规模,研究数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研究领域不断升维,研究内容逐步超越了“文本类型”“交际翻译”“语义翻译”等理论概念,开始以“文化传播”“商务文本”等为主题,关注如何更好地让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完成从处理国内事务到处理国际事务的转变,完成理论构建到实践应用的过程,实现翻译理论研究到实证研究的转向。
关键词: 纽马克;翻译理论;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研究综述;研究转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9(a)-0154-06
A Research Review of Peter Newmark's Translation Theory
—Visual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XU Shurong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01, China)
Abstract: Taking 731 Chinese and English academic journals related to Newmark and his translation theory in CNKI(1982-2023) as data source, the publication volume, high-frequency keywords, research status and research hotspots of Newmark and his translation theory related papers are presented directly in the paper. Through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analysis, the basis and focus of Newmark's relevant research are reviewed and prospected. It is found that domestic researches on Newmark translation theory have reached a large scale, with the number of researches showing a fluctuating upward trend, and the research field is constantly increasing. The research content gradually exceeds the theoretical concepts of "text type",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and "semantic translation", and begins to focus on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business text". Related researches have completed the transition from dealing with domestic affairs to dealing with international affairs, from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to practical application, and from theoretical research to empirical research in translation.
Key words: Newmark; Translation theory; CiteSpace; Visual analysis; Research review; Research direction
“西方现代翻译理论被认为起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伴随着现代语言学、信息论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 其中,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1916—2011)作为一位卓越的语言学者,其代表的语言学派核心观点为:“语言的含义由使用者的社交背景(the social context of situation)来确定,因此,语义学的研究不仅需要界定语法结构及关联,还需要阐明文化因素如何影响语义场景”[2]。基于上述理念,纽马克对于翻译类别、翻译教学、翻译性质及翻译规则都进行了精辟论述。1981年,纽马克的第一部著作《翻译问题探讨》问世,他在这部著作中介绍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概念,以及文本的六大功能,包括表达、信息、号召、审美、应酬和元语言功能[3]。在1994年,他提出新的翻译概念——翻译关联法。纽马克的理论弥补了奈达的理论缺陷,但相较而言关于纽马克翻译理论的综述研究却寥寥。 本文选取中国知网中所有关于纽马克翻译理论研究的相关文献(1982—2023年)作为研究对象,利用CiteSpace工具进行数据可视化处理,并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来横向识别和跟踪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核心主题及时代话题。同时,还结合历史和现实,纵向深入挖掘国内学者对于纽马克翻译理论的研究路径及发展趋势,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全新的视野和指导。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获取,通过输入关键词进行高级搜索以提取文献(检索日期为2023年5月1日)。笔者对CNKI数据库收录的中英文文章进行了分别检索,分三次进行:第一次检索以“纽马克;翻译理论”为主题进行高级检索,不限制论文发表时间,在文献总库中检索到2 938篇,其中学术期刊664篇;第二次检索以“纽马克;翻译理论”为主题,在CNKI的北大核心、CSSCI、CSCD、AMI核心期刊来源中进行检索,检索到论文46篇;第三次检索以“Newmark”作为主题词(经试验加上其他关键词文献数量一篇)检索,共找到960篇文献,剔除其他学科及不相关主题,获取纽马克翻译理论研究相关的文献19篇。
1.2 研究方法
本文应用文档数量统计方法,借助由美国Drexel大学的Chan Chaomai所研发的“CiteSpace 6.2 R3 ”视觉化的数据处理工具来解决上述问题。“CiteSpace 运行生成的可视化图谱为网格图,分析的对象可以针对施引文献(原文献)和被引文献(被别人引用的文献),形成的网络图中的节点会因不同的分析项目而代表不同的含义”。该软件可基于Java语言分析高影响力作者,以及机构、中介中心性、关键词共现和聚类等现象,了解当前某一学科或某一理论的发展现况,洞悉研究热点及研究前沿等,从而帮助学者了解当前的研究趋势,探测知识领域中潜在的新趋势。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图谱可以多元、分时和动态地展示某一学科的宏观结构及发展脉络,将科学与技术完美结合。
本文将搜集到的文献转换成CiteSpace可辨识的Refworks文件格式,并通过关键词的共现、突现和聚类方法,对1982—2023年纽马克的翻译理论相关研究进行了图像化分析。
2 数据分析
依据检索结果来看,改革开放后首次对 “Newmark'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Techniques”这一主题进行研究的是王宗炎教授,1982年其撰写的文章 《纽马克论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刊发于《中国翻译》;而这篇文章也是我国第一次针对纽马克关于译介观点的内容进行阐释和评估的工作[4]。关于纽马克翻译理论研究,国内第一篇核心期刊为1992年刘树森发表的《纽马克的翻译批评理论简析》,第一篇引入的外文文献为1993年发表的Paragraphs in Translation。据此,将 CiteSpace软件数据分析时间在1982—2023年时间跨度内进行分别设置。
2.1 文章发表年度分布和比较
依全年的出版物发布总数,笔者描绘出各类相关研究主题的论文发行量的变化轨迹,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由图1可知,自1982年至今,纽马克翻译理论研究的相关文章刊发数量一直呈波浪式增长态势(2023年的数据截止到5月份,CNKI预计的数据是39篇)。由图2可知,在中国30年来的翻译研究中,翻译主流学界对纽马克翻译观的研究经历了兴起(1992—2000年)—螺旋上升(2000—2017年)—回落(2017—2023年)三个阶段。由图3可知,外文文献发文趋势为:萌芽(1993—2004年)—沉寂(2004— 2011年)—发展(2011—2022年)三个阶段。这说明国内主流译学界的研究趋势相较国外翻译研究动向存在滞后性。
根据图1国内总体发文数据,可把纽马克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1)初始阶段(1982—1989年);(2)成长阶段(1990—2005年);(3)兴盛阶段(2006—2014年);(4)稳步增长阶段(2015—2023年)。在初始阶段,每年的文献发表数量较低,低于或等于两篇;成长阶段,每年发布的文章数目不超过10篇;进入兴盛阶段时,年度出版的文章总数为15—50篇;稳步增长阶段,年发刊数量有所浮动,为16—39篇。可见,2008—2022年,中国学者对于纽马克翻译理论的研究兴趣持续高涨,且年平均发布文章数量始终维持在约30篇。
2.2 研究热点的共时与历时分析
2.2.1 关键词共现
“CiteSpace采用渐进的共同引用网络以揭示某个科学分支或者研究主题的发展轨迹”[5]。笔者运用CiteSpace中的共同引用网络进行词汇频率分析,也就是通过计算某个研究主题的文章中关键字的使用次数的方式,由核心关键词作为起点,深入挖掘并找寻相关的研究焦点及前沿趋势。关键词构成了整个文本的基础和灵魂。当某个关键词在一个特定的时段里频繁出现在研究内容中时,说明它成为当下阶段的研究重点。图4展示的是CiteSpace所产生的关于纽马克翻译理论研究的热点地图,表1则列出了CiteSpace在1982—2023年收集到的有关纽马克翻译理论的高频关键词与高中心度关键词。
关键字共同出现在多个文档中的现象被称为“共现关键词”, 它能清晰地揭露某段时间里相关的文章主题和焦点问题所在。图4中,热点知识图谱由各个节点连线组成,节点代表的就是关键词,节点越大,出现频率越高;节点越小,出现频率越低。节点间的连线反映的是不同关键词存在的共现关系,连线的粗细程度与它们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可能性成正相关。由图4可知,图谱以“纽马克”为基本节点进行了延伸,构成了一个基于高频共现词网络形成的知识图谱。虽然这是搜索的基本节点,但并不是研究频率最高的。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中研究频率最高的还是他的交际翻译理论与语义翻译理论。由表1可知,出现频率较多排名前十的关键词分别是“交际翻译”“语义翻译”“纽马克”“翻译策略”“翻译理论”“文本类型”“翻译”“公示语”“翻译方法”“翻译技巧”,这些高频关键词为译者把握纽马克翻译理论研究的热点提供了依据。
“中介中心度的概念反映了某个关键词在整个词网中发挥‘媒介’作用的程度,即该词汇控制的关键词之间的信息越多,其中介中心度就会越大。”[6] 如表1所示,除了与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语义翻译理念及文本类型说有关的内容之外,频率最高的是 “外宣翻译” 和 “翻译技巧”。这说明对于纽马克的翻译理论研究除了单纯的理论研究外,更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因其翻译理念注重文化背景阐释,对于外宣文本的阐发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2.2 关键词聚类与突变分析
CiteSpace的突出词汇识别技术可以依据词频的历史演进与变动轨迹,从中筛选并提炼出突现词,从而揭示并跟踪科学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及进展情况[7]。而所谓的“突变词”就是那些短期内频繁出现且频率急剧上升或者下降的术语,它们独特的动态特性能够更为精确地捕捉到某个特定学科的前沿研究状况[8]。根据软件筛选标准,1982年以来,关于“纽马克翻译理论研究”达到突变词频率的年度为2004—2023年。图5为CiteSpace软件检测到的22个突现关键词。
观察图5发现,每个高突现关键词都包含两个元素:一是实现值,二是突现时间。具体来说,每一根加粗的线条长度表示该关键字出现的时段范围,也就是研究焦点延续的时间长短。以“广告翻译”为例,它首次出现在2006年并一直到2009年才消失,这表明2006—2009年关于如何利用纽马克翻译原理来引导广告翻译操作的研究问题一直被探讨。据图5可知,突现持续时间最长是“翻译标准”,突现时间为2004—2010年,强度为1.65;强度最高的是“外宣翻译”与“翻译策略”,强度分别达4.36和5.57。总的来说,突现词的集中度相对平均,而且由于研究的前沿性取决于关键词的出现频率,因此各个阶段的起止时间有交叉,并非泾渭分明。
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以及突现值的比较分析,国内对纽马克翻译研究的热点具体如下:
(1)理论介绍阶段(2004—2005 年) , 观察到一些关键词的变化率较高的情况出现,这些高突现的关键词汇包括 “translation standard”和 “translating practice”, 前者的持续时间为6年,后者的持续时间为2年。辛献云、陈婧等人就阐述了从纽马克的文本范畴理论看翻译标准的相对性和多重性,以及对于翻译理论和翻译标准的再探讨[9]。这表明期间纽马克翻译研究者更多关注其对翻译标准制定的规约性要求,此时关于纽马克翻译理论指导实践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与上述关键词聚类、共现及时区分析的结果一致。
(2)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并行补充阶段(2006—2010年),突现值较高的关键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理论应用的有广告翻译、旅游资料、外宣翻译;理论研究的有等值、原则、文本、关联理论、文本功能、翻译家和翻译方法,这两大方面研究出现的频率相近,看起来联系不大,而实际上是当时中国与中国译学界内部迅速发展的缩影。 “改革开放以来,翻译对国家各项事业的先导作用愈发明显,引发了应用翻译研究的异军突起。”[10]当时正值改革开放30年即将到来之际,国内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内外各方面交流愈发密切,因此服务于文本实用性的广告翻译、文本功能、关联理论获得较高突现值。2008年是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这一年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成功举办,上海外国语大学的6位博士生获得了翻译学博士学位,这是“翻译学”作为独立专业后首批的博士。根据CNKI的数据,2008年以“翻译”为主题的文献达9 871篇,比2007年增加了8.12%。此后翻译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综上,翻译作为独立学科地位的提升、对外交流的需要增加及更多翻译学术活动的开展使得对翻译家和翻译方法的关注度也随之提高,两者相互促进,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
(3)理论成熟应用阶段(2011—2023年),这段时间突现值较高的关键词有英译、翻译技巧、新闻标题、《红楼梦》、科技英语、文化传播、新闻英语、字幕翻译。本阶段对于翻译理论相关概念研究明显减少,更多翻译实践研究出现,因此可认为到达理论的成熟阶段。2011年以来,我国文学翻译研究的主要焦点集中在外宣翻译、文化传输、字幕翻译及翻译技艺上,这一热潮延续至今并展现出未来国内纽马克翻译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因此应引起学者的关注。相较之前几阶段,此阶段的纽马克翻译研究不仅继续深入讨论翻译技术,还涉及国际宣传与文化的推广,同时也有关于科技和文学等领域的研究,使得其研究范畴更为广泛多样。
3 研究现状分析
纽马克一贯认为,“翻译理论必须源于实践。任何理论如果脱离了实例的证明就毫无意义。”[11]研究结果也表明,纽马克翻译理论的研究与其指导的翻译实践研究是一种双向影响的互动过程。首先,国内研究人员对于纽马克翻译思想的引进为中国翻译提供了新的角度,之后伴随着国内学者的实践实证,译者对于纽马克翻译的认知解读更加全面,并在翻译实践中推动了理论本身的发展。国内纽马克翻译理论研究的成绩与不足大致如下:
(1)研究初具规模。虽然国内纽马克翻译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但研究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形成了较大的研究规模。自2006年以来每年发文量均在15篇以上。相关译论研究的发展速度和周期性特征显著。1982年,王宗炎先生率先将该理论引进国内,随后杨建钢、郭建中等人才对纽马克的翻译理论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释。穆雷又引介卡特福德的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并借此将其全面展示给研究者。在该理论进入中国的前7年发文量很少,但后来开始爆发式增长并最终趋于稳定。
(2)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国内对纽马克的译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涵盖了多个学科,如翻译准则、翻译技法、实际操作、商务、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电影电视、对外宣传、新闻报道、旅行观光、通告信息、文化和信息的传输等超过10种不同的主题。其中,外交翻译和文化传递方面的实证研究占据了最大比重,相关研究领域结合当前中国发展现状和时代命题,推动了文化传播与交流。
(3)理论应用分布不均衡。当前国内纽马克翻译研究取得稳步发展,但各语种之间的翻译研究不够平衡。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英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对汉语与日语、法语等语种之间的翻译研究相对较少,导致不足以验证纽马克翻译理论在不同语种间的适用性。
4 结束语
本文利用CiteSpace可视化的数据处理方法绘制相关图表,详细分析了从1982—2023年的中国知网(CNKI)所搜集的关于纽马克翻译理论的研究,梳理了数据库中中文期刊、核心期刊及外文期刊在内的纽马克翻译理论的在国内的发展脉络,并分析了该领域论文刊载量、研究热点及研究不足。研究发现,纽马克理论研究在国内已经初具规模,近40年来其研究热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在近10年步入稳中求进阶段。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目前翻译理论已经进入新世纪的文化转向和解构主义阶段,但纽马克经典的翻译思想和翻译方法依然在今天的翻译研究中占据重要的一席,发挥着它的实践效用和时代价值。对纽马克的翻译理论研究进行梳理,整体把握和呈现纽马克及其翻译理论,对于了解翻译研究的阶段脉络、提炼翻译转向的关键因素,以及指导和深化翻译研究与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中国的译者,学习和研究纽马克的翻译理论精髓并将之细化内化深化,有助于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话语体系,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参考文献
[1] 屠国元,肖锦银.西方现代翻译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J].中国翻译,2000(5):15-19.
[2] 李文格.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76
[3] 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Oxford: Per-gamon Press,1981.
[4] 王宗炎.纽马克论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J].中国翻译,1982(1):11-17.
[5] 陈悦,陈超美,等.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CiteSpace实用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66.
[6] 张继光,张政.国内葛浩文研究状况的CiteSpace分析[J].外国语文,2015,31(4):96-103.
[7] 冯佳,王克非,刘霞.近二十年国际翻译学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4(1):11-20.
[8] 王赟.功能语言学视阈下的翻译研究二十年回顾:基于 CiteSpace 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J].语言教育, 2019,7(3):58-65,97.
[9] 辛献云.从纽马克的文本范畴理论看翻译标准的相对性和多重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74-76.
[10]刘虎.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综述(2000~2019):以《中国翻译》文献计量研究为例[J].外文研究,2021,9(2):80-88,109.
[11]张美芳.从经验、文本到解构翻译概念:西方翻译教科书管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