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该研究以巴蜀地域文化及其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应用为背景,旨在探讨巴蜀地域文化融入国际中文教育的价值与策略。文章首先概述了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丰富内涵,并深入分析了其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在此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法,以成都师范学院“汉语桥”线上团组项目为例,探析巴蜀地域文化融入国际中文教育的具体策略,提出在课程中要注重文化内容的选择,并采用以地域文化为纽带、以文化体验为桥梁、以多元文化为视角、以创新教学为手段的课程教学策略,旨在通过创新教学手段,提升文化教学效果,促进国际中文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与中华文化的广泛传播,为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文化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国际中文教育;巴蜀;地域文化;跨文化传播;文化教学;“汉语桥”;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9(a)-0140-05
A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Value and Strategies of Integrating Bashu Regional Culture into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Taking the "Chinese Bridge" Online Group Program at Chengdu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HE Chunyan
(Chengdu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44,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s Bashu regional cultur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ing as its background, aiming to explore the value and strategies of integrating Bashu regional culture into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First,outlines the unique charm and rich connotations of Bashu culture and conducts a thorough analysis of its application value in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On this basis, using the case analysis method and taking the "Chinese Bridge" online group project of Chengdu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e study explores specific strategies for integrating Bashu regional culture into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t proposes selecting cultural content with emphasis in the curriculum and adopting teaching strategies that utilize regional culture as a link, cultural experience as a bridge, multiculturalism as a perspective, and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as a means. The aim i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cultural teaching through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promote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quality, facilitate the widespread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for cultural teaching in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Bashu; Regional cultur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al teaching; "Chinese Bridge"; Teaching strategies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中文教育作为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的重要桥梁,其地位日益凸显。鉴于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广博内涵,以及国际中文教育作为第二语言教育的特性,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国际中文教育领域便高度重视文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深入探究文化教学的内容与方法这两大核心议题。如何在这一领域内实施有效的文化教学,一直是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挑战之一[1]。在这一背景下,地域文化的融入成为国际中文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地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地域文化融入国际中文教育,不仅可以增强语言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提升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能帮助学习者在全球视野下更好地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2]。因此,如何有效地将地域文化融入国际中文教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线上汉语教学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3]。2020年10月,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开发了“汉语桥团组在线体验平台”项目[4],该平台通过实时互动的中文授课及丰富多彩的线上课程,将优质的中文教育资源和丰富的中国文化活动带给全球中文学习者,搭建起一座跨越国界的桥梁,不仅深化了语言教学的维度,拓展了国际中文教育的边界,更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成都师范学院“汉语桥”线上团组项目依托巴蜀地域丰富的文化资源,以“游成都,学汉语”为主题,通过线上教学的方式,将巴蜀地域文化与国际中文教育相结合,为全球中文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既学习语言又体验文化的平台。该项目不仅传授中文知识和技能,还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全球视野,力求使学习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全面了解和感受巴蜀文化的魅力。本研究以该项目为例,旨在深入探讨巴蜀地域文化融入国际中文教育的策略,分析其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文化体验活动等方面的创新与实践,以期为全球中文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同时,本研究也期望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国际中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推动地域文化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深入应用与推广。
1 巴蜀地域文化概况
巴蜀地域文化是“包括四川省与重庆市两者及邻近地域在内的、以历史悠久的巴文化和蜀文化为主体的、包括地域内各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自古至今的地区文化的总汇”[5]。巴蜀文化作为这两个地区文化的总称,既包含了各自独特的特点,又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融合,形成了共同的文化特征,其独特魅力与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1 历史文化
巴蜀文化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巴国和蜀国的时期[6]。巴文化以重庆市为中心,而蜀文化则以德阳、成都地区为中心。这两种文化在战国时期逐渐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巴蜀文化。巴蜀地区在历史上曾是多个朝代的重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瑰宝,如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等。
1.2 民俗文化
巴蜀地区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既有传统的节日习俗,如春节吃汤圆、端午节划龙舟等,也有独特的民间信仰和娱乐活动。例如,四川的茶馆文化源远流长,人们喜欢在茶馆中品茗养性、听评书、看围鼓,充分展现了巴蜀人民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此外,巴蜀地区还有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民俗活动,如川剧变脸、龙舞等,深受人们喜爱。
1.3 饮食文化
巴蜀饮食文化以其独特的麻辣风味和丰富的菜品种类而闻名于世。川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其用料广泛、味多而色浓的特点深受食客喜爱。火锅、串串香、宫保鸡丁、麻婆豆腐等都是川菜中的经典菜品。此外,巴蜀地区的小吃也极具特色,如赖汤圆、担担面、豆花面等,都是传统小吃中的佳品。
1.4 艺术文化
巴蜀地区的艺术文化同样丰富多彩。川剧是巴蜀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之一,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方式和戏曲风格而闻名于世。川剧的变脸、旋舞、喷火等特技表演更是让人叹为观止。此外,蜀绣也是巴蜀地区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以其精致细腻、色彩鲜艳的特点而闻名于世。蜀绣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承载了巴蜀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以上文化元素相互交织、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巴蜀文化这一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贡献了重要的力量。在“游成都,学汉语”线上团组交流项目中,深入挖掘和展示巴蜀文化,有助于各国汉语学习者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2 巴蜀地域文化融入国际中文教育的应用价值
2.1 增强文化认同感与多样性
2.1.1 深化文化理解
巴蜀地域文化融入国际中文教育,首先意味着将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文化景观展现在国际学生面前。通过讲述三星堆的神秘、金沙遗址辉煌的历史、都江堰的古人智慧、峨眉山的秀丽以及成都平原的富饶,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深入的文化理解有助于打破文化隔阂,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2.1.2 展现文化多样性
巴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造就了巴蜀文化的多样性。在国际中文教育中融入巴蜀地域文化,可以让国际学生了解到中华民族内部文化的多元性,认识到中华文化并非单一同质,而是由众多地域文化共同构成的一个丰富多彩的整体[7]。这种多样性的展现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包容性和全球视野。
2.2 提升中文教学质量与效果
2.2.1 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的中文教学往往侧重于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而忽视了文化的渗透和熏陶[8]。将巴蜀地域文化融入国际中文教育,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使课程更加生动有趣。通过教师介绍巴蜀地区的方言俚语、民间故事、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等,学生可以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深入了解巴蜀地区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习俗,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2.2 强化语言实践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交际。将巴蜀地域文化融入国际中文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例如,通过模拟巴蜀地区的日常生活场景进行对话练习,或者组织学生参与巴蜀文化的体验活动,如制作川菜、观赏川剧变脸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语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3 推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
2.3.1 扩大文化影响力
巴蜀地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国际传播有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通过国际中文教育平台,将巴蜀文化介绍给世界各地的学生,让他们了解巴蜀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俗风情和文化艺术成果,从而激发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之情。这种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有助于增进中外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理解。
2.3.2 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
巴蜀地域文化的融入为国际中文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机会。学校可以组织线上线下的文化交流活动,如巴蜀文化讲座、展览、演出等,邀请国内外学者、艺术家参与交流和研讨。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进中外学生之间的了解和友谊,还可以促进学术界、艺术界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
2.4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2.4.1 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文化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为了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充分考虑文化因素的影响,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跨文化意识[9]。通过学习巴蜀地域文化,国际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和共同点,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这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的国际环境,提高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2.4.2 拓宽国际视野
巴蜀地域文化的融入为国际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户。通过学习巴蜀文化,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西南地区的自然地理、历史沿革、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信息,进而拓展他们的国际视野,深化其全球意识。这种视野的拓宽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格局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为未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巴蜀地域文化融入国际中文教育的策略
3.1 文化内容选择侧重点
3.1.1 日常生活用语与文化体验并重
在直播课程中,设置了“生活在成都—日常生活用语”系列课程,不仅教授了基本的中文自我介绍、时间表达及日程安排等实用语言技能,还融入了与时间表达相关的文化介绍,如四川人的生活习惯、时间观念等。这种设置既注重语言教学,又兼顾了文化体验,使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深入了解巴蜀地域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
3.1.2 特色美食与文化的深度结合
“食在成都—吃火锅”这一课程,不仅介绍了川菜百菜百味的特点,还详细讲解了四川火锅的吃法、点菜的顺序及蘸碟的制作等,使学习者在了解四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四川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将美食与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和实用性。
3.1.3 地标建筑与文化的全面展示
“游在成都—春熙路”课程,以“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为主题,全面展示了春熙路的地标建筑、商业氛围、文化传统等。通过对比“IFS”与太古里的现代与传统风格,讲解了成都人民生活的“快”与“慢”,使学习者在了解成都地标建筑的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巴蜀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3.1.4 民俗与艺术文化的巧妙融合
录播课程则更加注重文化专题的深入挖掘,如“休闲在成都—茶文化”,该课程不仅介绍了四川茶叶的种类和茶道等知识,还通过录播视频的形式,带领学习者跟随教师的步伐,在成都人气公园——人民公园喝茶品茗,观赏川剧表演。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不仅能够领略到四川茶文化的独特魅力,亲身感受到四川人民的休闲生活方式和社交习俗,还能将传统川剧变脸和脸谱颜色的意义融入其中。这种民俗与艺术文化的巧妙融合,不仅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和趣味性,还提高了学习者对巴蜀地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3.2 文化教学策略
3.2.1 以地域文化为纽带,增强语言学习的实用性
在国际中文教育中,融入地域文化可以极大地增强语言学习的实用性[10]。巴蜀地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国际中文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学习与巴蜀地域文化相关的日常用语和表达方式,学习者可以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从而增强语言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例如,在“食在成都—吃火锅”课程中,学习者不仅可以学习到火锅的制作和吃法,还能深入了解四川人的饮食文化和社交习惯。这种将语言学习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方式,使学习者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语言,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此外,教授巴蜀地域特有的方言和俚语,可进一步增强语言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使学习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3.2.2 以文化体验为桥梁,提升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通过巴蜀地域文化的体验和学习,学习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社会习俗、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从而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而巴蜀地域文化的融入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身临其境的文化体验方式,使学习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巴蜀地域文化的魅力,并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加自如和得体。此外,通过参与实地考察和文化交流活动,学习者可以亲身体验巴蜀地域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3.2.3 以多元文化为视角,培养学习者的全球视野
在巴蜀地域文化的融入过程中,还应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全球视野。全球视野是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要求学习者具备跨越不同文化和国界进行交流和合作的能力。通过对比巴蜀地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异同,学习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例如,在“行在成都—天府机场、地铁、高铁与共享单车”课程中,通过了解四川不同的交通方式及其特点,学习者可以思考全球化背景下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这种将地域文化置于全球视野下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思考能力和全球视野。同时,通过引入国际视角和跨文化对比,学习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巴蜀地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地位和影响,从而增强全球意识和国际竞争力。
3.2.4 以创新教学为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兴趣
在国际中文教育中融入巴蜀地域文化时,还应注重教学手段的创新。创新的教学手段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使巴蜀地域文化的融入更加生动、有趣和有效。通过采用“直播+录播”的教学模式、设置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和文化活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辅助教学等,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游在成都—春熙路”课程中,教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习者身临其境地漫步于春熙路,感受其独特的商业氛围和文化传统。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习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巴蜀文化的魅力,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通过引入游戏化学习、互动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可以使学习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巴蜀地域文化的知识和技能。
4 结束语
成都师范学院“游成都,学汉语”线上团组项目,通过语言与文化结合教学、文化体验活动等多种方式,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巴蜀文化的认知,使得巴蜀文化得以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广泛传播,有效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与理解。这一实践证明了地域文化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语言学习的辅助工具,更是跨文化沟通的桥梁。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更多元化的地域文化融入路径,评估其长期效果,并关注如何在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同时,提升国际中文教育的整体质量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祖晓梅.新时期中国文化教学与传播的新探索:以《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5(1):5-7,19.
[2] 李晓鹏,沈铁,刘爽.对外汉语教学中地域文化渗透的社会意义[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2):165-167.
[3] 李宝贵,刘家宁.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转型向度、现实挑战及因应对策[J].世界汉语教学,2021,35(1):3-13.
[4] 田笑笑.“汉语桥”线上团组体验营项目实践效果与经验总结:以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汉字文化,2023(16):88-90.
[5] 林向.“巴蜀文化”辨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90-94.
[6] 王川,胡聪.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阈下巴蜀文化的特征与时代意义[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2(3):1-10.
[7] 刘宏伟,刘熠琳.国际中文教育促进地方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以邯郸文化为例[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1(2):90-95.
[8] 杨薇.国际传播视域下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的内容选择[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41-46.
[9] 张英.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研究:兼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等级大纲建设[J].汉语学习,2004(1):53-59.
[10]李徐静,李晖.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地域性研究:以赣文化区为例[J].学理论,2014(30):2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