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融入高校教学与实践的路径探索

2024-11-06 00:00:00黄荣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25期

摘要:家国情怀体现了个人对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和国家富强所肩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现实中,高校家国情怀培育面临着工作队伍水平不足、外界因素不良影响等方面的挑战。该文以地质学专业为例,为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需挖掘元素以丰富专业教学内容、提升要义并多途径融入地质学专业教学与实践当中。该文以普通地质学课程、野外地质实习、“一封家书”活动、震后应急考察等实际案例,探讨将家国情怀融入地质学专业教学与实践的有效做法。为增强育人实效,应多从育人队伍、宣传工作、活动经费与育人平台等方面给予保障。

关键词:家国情怀;高等院校;地质学专业;教学与实践;路径探索;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9(a)-0125-05

Path Exploration of Cultivating Family and Country Sentiment in Teaching and Practice

—Takin0UrGxKjmoJbkCxLun7alIw==g Geological Major as an Example

HUANG Rong

(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Sun Yat-sen University, Zhuhai Guangdong, 519080, China)

Abstract: The patriotism reflects an individual's sense of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towards family happiness, social harmony, and national prosperity,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alent cultiv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reality, the cultivation of patriotism in universities faces challenges such as insufficient work team level and adverse external factors. This article takes the geology major as an example. In order to enhance students' patriotism,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elements to enrich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content, enhance the essence, and integrate them into the teaching and practice of geology major through multiple channels. This article explores effective ways to integrate patriotism into the teaching and practice of geology through practical cases such as the course "General Geology", field geological internships, the "One Letter to Home" activity, and post earthquake emergency inspection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more guarantees should be provided in terms of education teams, publicity work, activity funds, and education platforms.

Key words: Family and Country Sentiment; University and colleges; Geological major; Teaching and practice; Path exploration; Educate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家风与家教的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1]“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它体现了个人对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和国家富强所肩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将家国情怀融入专业教学与实践当中。

1 家国情怀的内涵与意义

1.1 何谓“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2]。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建构大学生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情感基础,是开展爱国主义知、情、意、行相统一教育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思想保证,是时代新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价值内核[3]。

在家庭层面上,重视个人对家庭的重要意义,肩负起热爱家庭、爱护家人、促进和睦家庭关系的责任。在社会层面上,心系社会发展,肩负为社会人民服务的责任感与担当意识。在国家层面上,热爱中华优秀灿烂文化,热爱祖国领域疆土,并能主动加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当中。总体上来说,家国情怀是指对家庭、社会与国家满怀热爱与情感,通过思想与能力的提升,来促进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祖国富强。

1.2 培育“家国情怀”的意义

家国情怀的培育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发展需要的满足,还有助于激发个体内需,促进社会与个体的共同进步[4]。步入新时代,培育家国情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建构家国一体社会共识的需要,是促进时代新人全面发展的需要[5]。高校应抓住时代机遇,固本强基、培育人才、搭台定标,营造浓厚的家国情怀氛围[6]。坚持从中华优秀文化中汲取家国情怀培育的养分与力量,在实践锻炼中以丰富的活动、广阔的平台夯实教育成果[7]。

2 高校家国情怀培育的现存问题

2.1 工作队伍培育水平不足

高校参与家国情怀培育的工作队伍主要包括思政教师、班主任与辅导员等,然而由于缺乏专业知识、社会阅历和政治敏感度等原因,培育和弘扬家国情怀主旋律的作用不足。家国情怀的理念有待深化,内容有待完善,方法有待创新,环境有待优化,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效果和作用不太理想[8]。

一是对家国情怀的元素挖掘不够深入和实在,或者仅挖掘基础浅显的元素;二是较少能对家国情怀的要义进行全面分析和解读,容易陷入大而空的境地;三是未能及时将家国情怀元素融入专业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更新较为迟缓,导致家国情怀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2.2 外界因素的不良影响

世界格局和国内发展大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从外界因素来看,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面临着文化殖民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社会现实问题和信息技术发展等方面的挑战[9]。因此,在面对诸多社会现实问题时,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进而影响了家国情怀意识的培养。

以地质学专业为例,地质学科为我国资源勘探和防震减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然而因其在野外勘察、样品采集与运输、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等方面的艰苦与耗时,容易使学生产生误解,进而有转专业、毕业后不从事本行业等情况[10]。因此在面对就业与生活等现实问题时,一些大学生倾向于脱离看似辛苦与耗时的地质人才成长之路。

3 家国情怀融入高校教学与实践的路径——以地质学专业为例

3.1 挖掘家国情怀元素,丰富教学内容

针对家国情怀覆盖范围较广的情况,结合地质学科和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从古到今,由大及小,通过对优秀人物和事迹的分析,挖掘对于地质类大学生培养重要的家国情怀元素,以此丰富地质教学内容。在此过程中,要有重点地开展专题研究,避免出现“大而空”、面面俱到等情况,也要与时俱进挖掘家国情怀在新时代的要义,避免出现“炒冷饭”、千篇一律等情况。

3.1.1 传承历史,充分挖掘传统的家国情怀元素

在人类发展历程当中,唯有不朽的家国情怀能历久弥新,代代相传而愈发灵动。在地质领域,有耳熟能详的李四光、黄大年等优秀人物,也有西沙科考、抗震救灾英雄的先进事迹,因此可以从人物及英雄事迹中,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元素,提取有益的价值观念。

以地质专家李四光先生为例,他积极服务国家需要,不断攀登科学高峰。李四光先生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第四纪冰川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时刻以科学救国为己任,毅然把富民强国、开发地下资源作为终生的奋斗目标。他不断开拓创新,攀登科学高峰,为祖国的科技进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殚精竭虑,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地质人才,使得中国地质事业能够蒸蒸日上、蓬勃发展。从李四光先生的生平事迹,可以挖掘许多如今仍有特殊意义的家国情怀元素,包括把个人抱负与国家需要相结合、不怕艰苦解决难题、孜孜不倦培育地质学人才等。

以“抗震救灾”精神为例,自强不息,同舟共济。多难兴邦,忧患砺党。我国川藏高原地区地质环境脆弱、地震灾害多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从汶川大地震的紧急救援、玉树地震的应急响应、芦山地震灾害恢复重建,在抗震救灾家国情怀的号召下,举国同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我国探索出了一条自强不息的防灾减灾救灾之路,形成了一整套科学救援、科学安置和科学重建的体制机制。这种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生死考验中的家国情怀丰碑,也是应当在地质事业中予以坚持与发扬的精神支柱,从中可以提取诸多重要的家国情怀元素。

3.1.2 与时俱进,挖掘最新家国情怀元素

时代在发展,思想在进步,为避免教学内容的亘古不变、枯燥乏味,更好地与时代接轨,应当与时俱进加入最新涌现的社会先进人物和事迹,并积极从身边的人和事中挖掘最新家国情怀元素。

现今地质人物和事迹。积极关注国内外地质行业动态,从期刊文章、新闻报道、评奖等途径,了解最新前沿资讯和研究动态,从当今时代涌现的优秀人物及事迹中,寻找家国情怀元素,丰富教学内容。如今的行业优秀人物,包括积极响应号召投入地质行业建设的英才,他们或为矿产勘查、石油勘探、地震考察等行业出力,或致力于地球深部构造研究,或致力于解决“卡脖子”攻关难题,为守护美好地球家园而努力。高校要注重从现当代地质人物与事迹中挖掘包含的家国情怀的元素。

身边优秀人物和事迹。从身边人、身边事中挖掘家国情怀元素,不仅体现在地质行业研究中,更拓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其中包括响应号召奔赴基层开展帮扶工作、地震灾后到现场开展应急救援工作、不怕路途遥远或条件艰苦而奔赴野外开展地质工作等。身边人和身边事总是容易为人所忽视,然而正是因为熟悉,使得他们成为挖掘与宣传家国情怀不容忽视的良好素材。值得一提的是,在挖掘爱国爱社会元素的时候,不得忽视挖掘热爱家庭和家人的事迹。

3.2 提炼家国情怀要义,多途径融入专业教学与实践

在挖掘家国情怀素材的基础之上,注重通过多种途径来融入地质学专业的教学与实践当中。这既要在室内课堂和野外教学中结合课程思政来开展,又要在校内活动与社会实践中给予重视和引导。

3.2.1 室内教学:以《普通地质学》为例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阵地,也是地质专业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思想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高校应当做好思政课的方案设计,从源头加入家国情怀元素。更为重要的是,在专业知识与实验技能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讲述地质界的榜样人物、相关事迹和工作精神等,在传递课程知识点的同时讲解思政案例,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于无形中灌输家国情怀。作为地质学各专业学生的入门基础课,《普通地质学》能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打好知识基础,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以《普通地质学》课程为例,研究将家国情怀融入课程教学的具体举措。

就教学内容而言,比如,讲述地震这一章节的时候,可以先介绍地震波、地震强度、地震分布、预报与预防等基础概念。在此基础上,展示近年来各类地震的灾后现场图,以及各行业参与抗震救灾的工作,包括拯救受难同胞、寻找发震机理、投入灾后重建等。以抗震救灾解读案例,将家国情怀融入课堂,引导学生对地震和地球内部构造产生正确认识,增强投身祖国防震减灾事业、守护美好家园的使命感。又如,在讲述冰川及其地质作用这一章节的时候,先介绍冰川的形成、运动、剥蚀、搬运与沉积作用,展示冰蚀地貌和冰水沉积物等基础概念。在此基础上,延伸讲述李四光先生对第四纪冰川的不懈研究,他克服万难穿梭于祖国大地,开展详尽的调查并发表了许多关于中国冰川的研究成果。以李四光先生的家国情怀融入课堂,以名人榜样力量活化课堂内容,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排除困难做研究的决心。

就教学方式而言,讲述基础概念主要由专任教师负责,对于家国情怀融入课堂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可以邀请名人专家、学生代表来讲述,重点在于对人物事迹的讲述和学习心得的分享。充分利用各类硬件和软件设备,使其成为展示家国情怀的载体,加强视、听、说相结合的效果。并在课内外的作业布置中,注重考量学生对家国情怀的学习体会、实践运用效果等。比如,在介绍地球内部构造这一章节的时候,可以翻转课堂,请学生来介绍黄大年先生的事迹,包括他给地球做CT,让中国地球物理勘探进入了“深地时代”等伟大事迹,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学习感悟,提高学识与思想,努力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

3.2.2 野外教学:以云南地质实习为例

野外教学是地质类大学生的重要课程,对认识地层岩石、地质现象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认识到充分搜索与掌握第一手地质资料的重要性。大部分的野外地质实习点在荒山野岭,需长途跋涉方可抵达,其考验学生的意志力、体力,因此成为培养家国情怀的良好切入口。在野外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关注自己所学知识对于守护地球家园安全的重要性外,可以同步引导学生关注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和乡村全面振兴,引导其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地质知识助力区域发展,实现产业兴农等目的。野外地质实习主要包括路线踏勘、实地测量剖面、独立填图等环节,以云南野外地质实习为例,研究将家国情怀引入野外地质教学的具体做法。

在野外实习开始之前,以家国情怀为引子,介绍前辈克服重重困难完成某片区域地层剖析、图像绘制或产状量取的案例,给予学生思想上的感性认知。比如,前有杨遵仪先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克服战乱带领地质学子在云南澄江地区考察并为后期发现澄江动物群提供线索;后有诸多学者克服植被覆盖率高和地层出露不佳等困难,在云南地区开展从古生代到中新生代的地质勘查等。

野外实习过程中,在充分教授学生技能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时刻谨记前辈的家国情怀并以此鞭策自己,提高实习成效;邀请在实习工作区做出优秀成果的教师现场授课,讲述考察的过程与形成的成果等;引导学生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讲述野外实习的感悟与思想收获;寻找实习地点附近能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实践点,如红色革命基地、新农村建设基地、抗震救灾纪念馆等;从各种途径充实教育资源,加强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担当意识。

在野外实习结束后,可以对吃苦耐劳、实习成果好的学生给予嘉奖,形成身边典型人物示范效应;可以请师生结合实习经历来探讨为何大学生亟须增强家国情怀与地质野外教学深度结合,尝试形成典型案例进行推广。

3.2.3 校内活动:以“一封家书”为例

依托党团班一体化建设,以“家国情怀”为主题开展校内活动。一是组织学习最新的家国情怀理论知识,在校内开展业界先进人物和事迹的展播与宣传;二是可以邀请曾参加国家重大战略、专项研究的专家学者,优秀的基层选调生,援疆援藏代表,社区服务或支教志愿者等来校交流,讲述自身经历并与学生交流;三是可以围绕“家国情怀”为主题进行校内师生代表评选,挖掘并宣传身边典型的人物和事迹,打造榜样的力量;四是可以开展“家国情怀”主题活动,包括朗诵、舞蹈、书法等多种形式的特色活动,号召师生共同参与。通过上述校内活动的举办,引导师生重视并以实际行动培育家国情怀。

在校内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注重在众多美好品质中凸显家国情怀,以活动“一封家书”为例,倡导春节留校的学生为家人写一封信,信件的原件邮寄至学生家中而影印件在校内展示。此活动以怀旧、念家为主调,引导学生通过手写信件来表达对家人、家乡的想念之情,进而转化为自己的努力服务社会的动力。通过阅读他人信件,也能通过共情来启发其他学生爱家爱国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可以举办家书朗诵活动、最美家书评选活动等,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营造浓厚的家国情怀氛围。

3.2.4 社会实践:以震后应急考察为例

在接到关于抗震应急救灾、资源勘察、工程灾害评估、矿产资源普查等任务时,在积极号召师生参与的同时,需注重培养家国情怀的意识,在踏实做好眼前工作的同时重视其对于国家和社会产生的价值。除了做一些地质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征兵入伍、援藏援疆志愿活动、三下乡支教活动等实践活动,彰显家国担当。在系列社会实践后,加强对后续先进人物和事迹的深入挖掘与宣传报道。

比如,接到震后针对地表破裂的考察任务时,要号召相关研究领域的师生发扬守护家园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克服对余震发生、目睹灾后人员伤亡和设施损坏的惧怕心理等,解决在交通、天气和食宿等多方面遇到的困难,在室外努力用所学知识去丈量地表破碎情况、断层走滑位移等,在室内用所学知识进行解译,为后续国家的防震减灾与灾后重建提供相关技术资料及数据支撑。在此类社会实践中,需重视家国情怀元素对支撑地质行业发展、守护国家地质安全等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可以在师生完成相关工作后,对震后应急考察事迹做系列宣传报道,并邀请相关师生就其经历和经验做分享。

3.3 做好提升家国情怀培育实效的保障工作

为提升家国情怀培育的实效性,使其能有效融入学生的培养当中,高校应注重从育人队伍、宣传工作、经费扶持、育人平台打造等方面开展相关工作以给予保障。

3.3.1 育人队伍建设

高校要注重培育一支优秀的家国情怀育人团队,包括教师、实验技术与行政管理人员等,各方发力以助力地质教学和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这既要求育人队伍本身习得家国情怀的要义,更要求育人队伍能与时俱进学习新理论、新方法,充分理解家国情怀的要义,创新人才培养的手段,将家国情怀元素融入实际育人工作当中。高校可充分利用家国情怀专题培训来提升育人队伍的水平,通过考核对人员形成一定的约束力,并结合评优机制来提升其工作积极性。

3.3.2 宣传工作开展

高校可以在校内公共区域,以海报、照片、视频等形式,张贴或播放关于先进人物的事迹,着重突出其蕴含的家国情怀,这其中包括:校内先进人物的事迹,如优秀教师代表、国奖获得者代表及支教、扶贫和参军代表等;校内师生参与抗震救灾、资源勘查、灾害防治等工作的相关事迹等。从视觉到听觉,从大人物、事迹到身边人和事,多途径融入家国情怀。此外,高校应充分利用官微、官网、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对上述提及的人物和事迹进行更大范围的宣传。通过上述途径有助于突破家国情怀的大而空、看不见、摸不着等困境,给予师生们立体的感知。

3.3.3 活动经费支持

从人员队伍的建设、教学实践的开展、宣传素材的呈现、活动赛事的举办等,每个环节都需要高校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才能将家国情怀的培育工作落到实处,避免陷入无米之炊的困境。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大型专项活动外,更需在日常活动中强调家国情怀相关元素,比如,张贴家国情怀大字标题、宣传画、在教学讲义中加入家国情怀人物与事迹等。

3.3.4 育人平台打造

围绕家国情怀主题,与地质博物馆、科普基地、实验教学中心等机构,联合打造育人平台,充分给予学生锻炼和提升家国情怀的机会。比如,对于在地质博物馆担任讲解员志愿者的学生,引导其除了为公众讲解地质知识以外,还需讲述地质工作对守护国家和社会地质安全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与上述机构的合作,能拓宽育人场所,提供多样学习机会,有助于学生从实际工作中提高家国情怀素养,避免出现零敲散打、边缘化育人等现象。

4 结束语

家国情怀对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要积极挖掘家国情怀元素、丰富教学与实践内容。在此基础上,提炼家国情怀要义,并多途径融入室内教学、野外教学、校内活动、社会实践当中。为进一步提升家国情怀培育的实效,高校要提升育人队伍的工作水平、积极开展宣传工作、提供一定的活动经费、协同打造育人平台等。以家国情怀元素融入地质学专业的教学与实践,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家庭、社会与国家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并通过实际行动来守护地球家园,从而实现地质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的接续与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祖国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二〇一九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2-04(1).

[2] 徐文秀.多一些“家国情怀”[N].人民日报,2012-01-20(2).

[3] 李振跃.厚植家国情怀 培育精神家园[N].光明日报,2020-01-14(6).

[4] 杨波,袁俊辉.家国情怀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价值意蕴、现实阻梗与策略探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 42(9):56-59.

[5] 骆郁廷,任光辉.时代新人与家国情怀[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2):174-180.

[6] 钟秋华,朱志明.时代新人视域下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探究[J].教育评论,2020(8):101-105.

[7] 冯刚,王莹.时代新人家国情怀的培育路径探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3(5):16-22.

[8] 毛奎. 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9.

[9] 宋丹.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1.

[10]黄荣,张照,王伟涛.在高校本科地质教育中落实“五育”并举的路径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23,32(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