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传统民间经典,讲好当代中国故事

2024-11-06 00:00:00李沣润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25期

摘要:2024年8月10日,由追光动画制作的动画电影《白蛇:浮生》正式上映。该片以中国民间故事《白蛇传》为蓝本,以现代动画技术为载体,在大荧幕上重新演绎了这一经典中国神话故事。在中国电影工业逐渐趋于成熟、中国文化越来越需要“走出去”、大众越来越期望看到“中国故事”的当下,艺术创作者应该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向受众进行展示和传播?《白蛇:浮生》或许给出了一个答案。该文以案例分析法为研究方法,以电影《白蛇:浮生》为研究对象,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探讨该片如何用重新演绎经典民间故事的方式,以古见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关键词:动画电影;电影工业;神话故事;《白蛇传》;中国文化;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9(a)-0062-05

Performing Traditional Folk Classics and Tell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Stories

—Taking the Movie White Snake: Afloat as an Example

LI Fengrun

(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cau, 999078, China)

Abstract: On August 10, 2024, the animated film White Snake: Afloat, produced by Light Chaser Animation Studios, officially hit the theaters. Drawing inspiration from the Chinese folk tale Legend of The White Snake, this film utilizes modern animation technology as a medium to reinterpret this timeless classic cherished by the Chinese people on the big screen. As China's film industry gradually matures, the urgent need for Chinese culture to "go global" arises, and the public's anticipation for witnessing "Chinese stories" intensifies.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how should artistic creators narrate Chinese stories effectively and disseminate China's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a wider audience? White Snake: Afloat might offer an answer. This paper adopts a case study approach, with the film White Snake: Afloat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to explore from a 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how the film retells a classic folk tale to present and propagate Chinese stories and culture in a contemporary light, bridging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Key words: Animated film; Film industry; Mythologiccbd04dea2c0a453f47af92d131088f93ac4e1d0f356b539cadd16c85b4df455bal story; Legend of the White Snake; Chinese culture; Cultural dissemination

提起属于中国人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中,又以《白蛇传》的故事最被大众所熟知。从话本到舞台再到大荧幕,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今天,几乎每一个时代的观众都拥有着属于自己心目中的“白娘子”和“许仙”的形象。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电影工业能力的发展和国内电影制作技术的进步,《白蛇传》这一经典的中国民间爱情故事再次被国内卓越的动画制作团队“追光动画”以系列动画电影的形式搬上了大荧幕。《白蛇:浮生》紧接系列电影第一部《白蛇:缘起》,讲述南宋年间,白蛇(小白)寻找到恩人转世的许仙,开启这一世姻缘的故事。电影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了南宋的临安,通过繁华的宋代市井风貌和经典造型,展现白蛇(小白)为了寻找和拯救许仙而经历的一系列冒险和挑战。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大众口味越来越刁钻、社会环境越来越追求效率最高与收益最大化的当下,将经典民间故事以如此复杂且高投入的方式进行全新的演绎无疑需要巨大的勇气与坚韧的定力。从现实层面看,其对中国文化的传播意义无疑是深远且重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重新演绎经典,唤醒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

列维-斯特劳斯认为,语言的深层结构“同时构成文化现象(使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原型,以及全部社会生活形式借以确立和固定现象的原型”。他将这一从语言学中吸收而来的结构主义方法严格贯彻到他的神话研究之中,认为神话同人类一切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一样,都具有双层结构,其中内在结构支配着外在结构。因此,神话的表面意义总是不同于真实意义[1]。而黄永林教授则认为,民间传说是民间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是千百年来民众集体精神和智慧的结晶。深入分析其深层集体意识所体现的文化意蕴,揭示其所体现的国民精神与国民性格的复杂性,这些传说故事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思想的进步性[2]。自唐朝第一次出现以“白蛇”为主题的故事开始,到清乾隆年间最终出现如今广为流传的《白蛇传》故事为止,故事的主题几经转变。从单纯地说明妖魅害人到鼓励有情人大胆追求爱情和幸福,从单纯恐怖的神怪传说到动人心弦、感人至深的爱情悲剧故事。不难看出,《白蛇传》这一经典民间故事的寓意和内涵已经变得越来越丰富,而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也越来越深厚,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国民精神与国民性格的复杂性,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的进步性。但从创作思维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神话的创作思维,就是将潜意识的思维和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进行移植和同构,经逻辑构思加工,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表述出来。这与动画创作思维的迸发原理是相同的[3]。

从历史的角度看,我国动画电影在发展过程中事实上曾经经历过两次高峰期: 第一次高峰期是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的动画电影主要借鉴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和民族元素,比如水墨、木偶、剪纸、皮影等。代表作有《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牧笛》及《阿凡提的故事》等。这一时期的中国动画因其风格独特而被业内誉为“中国学派”,并在世界动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许多日本漫画家,如手冢治虫、宫崎骏和高畑勋等,都受到了这一时期中国动画的影响。第二次高峰期是改革开放到20世纪80年代末,这一时期的动画电影则多依托于我国优秀的神话故事,如《哪吒闹海》《天书奇谭》等。

正因如此,追光动画团队将《白蛇传》的故事以系列动画电影的方式重新演绎无疑是非常正确的选择。动画作为一种天然具有全年龄段传播优势的媒介,对于普通观众,尤其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新青年一代和有亲子共同观影需求的观众来说,接受程度无疑会高过其他电影类型,从而有利于作品的大众传播。同时,选择在特殊时间点(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上映该电影,则能够唤醒隐藏在中华儿女骨血之中、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从而为影片造势,也唤起国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了解和兴趣。

作为一个文化传承从未中断过的民族,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古以来便拥有着非常特别的继承性和发展性。《白蛇:浮生》正是符合这一特点的典型作品,影片首映时有观众感慨:“这是属于这个时代的‘白蛇传说’。”[4]

由此可见,《白蛇:浮生》的第一个成功点和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影片以传统民间故事为蓝本,以动画技术和视听语言为媒介,用当代中国人所能接受的新方式对众所周知的经典进行全新演绎,让传统和经典在符合当代生活环境和文化语境的前提下,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对故事进行全新呈现,从而潜移默化地唤醒观众的文化认同感。

2 借经典民间传说,以今人视角讲好“中国故事”

现如今,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改编经典用作电影剧本已经是一种常态。正如郭晨慧老师所说:“经典民间故事改写或者是经典文学改编如今已是影视剧剧本的重要来源,这些已有的经典文本文化底蕴深厚,艺术元素丰富,还可以提供坚固的叙事框架。”[5]一方面,经典故事和文学作品为电影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文本;另一方面,经典故事和文学作品拥有的受众群体作为电影作品的潜在观众群体,无疑拥有不可忽视的潜在商业价值。因此,经典民间故事和经典文学作品,实际上是影视创作者取之不尽的灵感宝库。

在2013年8月19日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1年后的今天,在电影《白蛇:浮生》的观影过程中,观众似乎能在片中得以窥见一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方法和形式。

2.1 美术设计中的审美意境与文化蕴涵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道:“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段话体现了“空”的思想。而中国古典绘画受这一哲学思想的影响,大量运用留白的手法,形成白而不空、虚KIXo27/0plh2GL6HftqOwRZyy79Hn+mVPYRXhCxdt9U=中有实的特点。在电影中,追光动画大量借鉴了这一手法。小白在影片开场的回眸和许仙与小白二人在石桥上撑伞相对时,薄雾遮盖群山的背景,给画面制造了大量的留白,从而使画面白而不空、虚中有实,突出角色主体的同时,又体现了中国传统水墨画清净空灵、娓娓而来之感。

除了借鉴中国传统绘画的典型手法外,《白蛇:浮生》还采用了许多意象,并由这些意象营造出了独属于该片的“中式意境”。曹冬栋教授认为,所谓意象,简单地说,就是含象之意,在客观物象中融入了主体的某种情感、某种意旨,形成意与象的结合,这样的象就称作意象。众多关键意象对于整体意境的塑造及主体对意境的感知有着不同寻常的美学意义[6]。邓凡副教授认为,电影美术设计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创作方式,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是当代美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对电影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7]。

因此,在该片中,得益于优秀的美术设计,动画团队塑造了“临安”和“江南”两个意象。作为南宋的都城,临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首先,从政治角度来看,临安是南宋时期的行政中心,对维护国家统治和社会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南宋朝廷在此进行了大量的政治决策,影响了整个国家的政治走向。经济方面,临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商品流通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市民文化也随之繁荣。这也让西湖成为最热闹、最繁华的去处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商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在文化方面,临安也是文化艺术的中心。唐宋以来,无数文人雅士在这里留下许多千古绝唱。让临安的文化形态展现出雅与俗的互化、古与今的统一、真与幻的和谐,以及温与刚的融合。

与“临安”浓烈热闹的市井气息和盛世景象不同,动画团队塑造的“江南”则更显诗情画意。与其他地域文化略有不同,江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是中国“诗性”文化的代表。江南一个显著的地域特色就是多雨和多水,多水的地理面貌被化成“画面”映照在电影中,使其意境增添烟雨迷蒙的氛围和幽细柔婉的质感。这里是前作《白蛇:缘起》500年后小白和许仙转世重逢的地方,烟雨朦胧的西子湖畔,以一支碧玉簪再续前缘,才子佳人再相会。在烟雨江南的氛围中,这份重逢便再次多了一种“宿命感”和“轮回感”。而傍晚湖心船上许仙吹响的笛声,则与这江南水乡诗情画意的氛围一道,为观众奉上了一出难得一见的视听盛宴。

2.2 符合现代审美的民间艺术再创作

如何判断一个动画造型的塑造是否成功并具有民族性呢?有一种说法是:评判一个动画造型是否塑造成功的主要标准是能否体现出角色的内在精神。而民族性并非简单的民族元素堆砌。当民族元素的运用只是为了表达角色身份背景而丧失了为角色传神写意的作用时,民族元素就只能作为一种机械符号在动画中运用与罗列[8]。由此可见,如何让动画造型完美地贴合人物形象并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一直都是动画电影制作中一个绕不过去的挑战,其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决定了一部动画的最终成败。

在《白蛇传》的故事文本和以往绝大多数以《白蛇传》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中,许仙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都处于一个相对固定的框架之中。从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里读者不难发现,传统民间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往往以文弱书生的形象呈现在观众眼前。这一传统在相关的影视作品中也是常规的做法,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

而从影片的最终呈现来看,这一习惯无疑被制作团队打破了。从《白蛇:缘起》到《白蛇:浮生》,动画制作团队分别将主角许宣和许仙设置成了一个生长在民间最为普通的活泼少年和一个悬壶济世、心地善良的民间郎中。正如《白蛇:缘起》中,小白见到许宣时说的:“这种感觉,不同。”而到了影片《白蛇:浮生》中,这种与以往传统《白蛇传》故事的不同,同样延续到许仙身上。王亚莉老师在论文《〈白蛇: 缘起〉中的民间艺术再创作》中对传统《白蛇传》的影片有这样的总结:“多数《白蛇传》题材影片中,白素贞的强大法力和许仙文弱外表形成强烈的反差,白素贞为爱情的义无反顾和许仙在得知真相后畏惧退缩又形成强烈反差,这两种强大的反差在本质上是一种不平等的状态,不仅体现出男女性别在爱情中的不同等地位,也更深层次地表达出艺术作品在其所处时空中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与渴望。”[9]而通观影片,尽管其是“白蛇三部曲”在故事上最贴近《白蛇传》原著的一部,但许仙的不同依然是明显的。不论是许仙对小白的多次舍命相救,还是在得知真相后对小白的认可和依恋。都让许仙这一角色与传统故事中的许仙完全不同。从懦弱畏缩到机敏坚韧,从自私自利到身具大义。影片呈现的,是一个完全符合现代社会对男性期待的男性角色。因此,观影时,当许仙见到小白的真身白蛇,依旧坚定地说出那一句“赤绳早系,白首永偕”时,无数观众才会如此动容。《白蛇:浮生》无疑为观众在电影世界中打造出了一个有关爱情和婚姻的美好“幻境”和圆满的期待。作为前作《白蛇:缘起》的后续,也是《白蛇传》的正传故事,与原著相同,这是一个感人至深,情节凄美的爱情故事;与原著不同,这是一次以尊重原著故事为前提,在男女平等观念下,符合现代人审美,且符合当代人价值取向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经典民间故事的全新演绎。因此,或许可以这样讲,《白蛇:浮生》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民间艺术再创作,既尊重了原著,也完美地契合了今天的社会价值取向,更传承和宣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无疑是一场非常完美的“多赢”。

2.3 符合当今审美期待的经典民俗与民风呈现

法国导演居伊·德波在自己的著作《景观社会》pdWMnEPXJ0ZUXSDwZkIjrw==中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景观是对物的生产的真实反映,是生产者的虚假对象化。”[10]实际上,正如居伊·德波所说的那样,当代人在进入消费社会的同时,就如同进入了“景观社会”。在这里,先进的数字影像技术能够帮助创作者制造出更新奇、更震撼、更烦冗复杂的画面[11]。观众也因此享受到了对应的乐趣,并对影片的视觉观感有了更多的期待。在传统的好莱坞制片模式下,诸多以科幻、奇幻类影片见长的公司通过技术的更新和营销手段的跟进,让全球电影进入到一个视野广阔的形式美学时代。放眼国内,以《精灵王座》《大圣归来》《大鱼海棠》《流浪地球》等经典作品为代表的一众国产电影,也都在形式美学上投入了庞大的资金和人力,诸多精致震撼的场面甚至对电影本身有了品牌代言意义。

但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大众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提高。因此,观众事实上并非对任意景观都乐于消费。所以,景观制造不能只提供给观众影像形态,还需要让画面具有语言表达功能,从而让画面成为参与叙事的编码符号,服务于文本。《白蛇:浮生》在这一点上选择了另辟蹊径,没有掉进传统电影常见的“视觉奇观陷阱”,而是将大量的精力放在了影片的细枝末节上。影片中大量呈现了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风俗,如闲时听戏、夜游西湖、端午赛龙舟、钱塘江弄潮、元宵节放花灯等场景,以及新婚夫妻“结发同心”“洞房花烛”“交杯对酌”这样的中国传统民俗婚俗,还展现了医生悬壶济世、百姓互帮互助、为官清明廉洁等古时民风,都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脉相承的传统美德。

综上所述,《白蛇:浮生》的第二个成功之处在于,该片站在今人视角,在保留传统审美意境与文化内涵的前提下,以符合当代中国国民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且符合当今观众审美期待的形式与画风,重新演绎了国民心中的经典文本,并在这种民间艺术的再创作过程中呈现了中华民族经典的传统民俗、淳朴的古时民风及令人肃然起敬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应该建立在人民对本民族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认同和传承之上。从这一角度讲,以《白蛇:浮生》为代表的“白蛇”系列动画电影无疑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3 从“我”出发,让中华文化与世界共情

近年来,诸如《一代宗师》《我不是药神》《白日焰火》《流浪地球2》《新神榜:杨戬》《白蛇:缘起》等一系列优秀国产电影纷纷出现,并以自己的方式向世界讲述着当代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细究起来,这些电影无一例外,都是从“我”出发,以电影为载体,以全世界人民共有的通感为基础和落脚点,同时将中国元素、中华文化、中国的国民思想及中华民族独特的哲学观和思维方式融入影片的故事中,向全世界观众进行讲述。

通观全片,《白蛇:浮生》也同样继承了这一点,并且对此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挖掘和宣扬。影片以“爱情”这一人类最普遍和朴素的情感为核心,以中国民间经典传说故事为文本,通过对影片中故事和主人公所处时代的风土人情之呈现,向全世界呈现了一幅难得一见的南宋时期中国先民安居乐业的太平景象。与此同时,影片用精美的画面呈现了诸如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独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民风民俗,更用大量的笔墨呈现了中国古时夫妻新婚之日的种种婚俗。这些元素和场景的呈现,让观众在体会浪漫、感受故事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了解独属于中国人特有的亲情观、爱情观、家庭观、人生观和生命观。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讲,这样的方式可谓喜闻乐见,事半功倍。

因此,《白蛇:浮生》的第三个成功之处在于,和其他在世界范围内引起重大反响的优秀国产电影一样,影片真正地做到了:从“我”出发,让世界看见中国形象,听见中国声音,感受中国故事,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与之产生深刻的心灵共鸣,从而让世界得以重新认识中国,也让中华文化真正走向世界。

4 结束语

作为一部由经典民间传说故事改编而来的动画,《白蛇:浮生》注定有其不完美的地方存在。例如由于人物形象的改动过大,导致影片中部分的人物动机和戏剧冲突与该系列前两部略显割裂。再如,由于影片篇幅限制,片中部分人物的前世今生并未交代清晰,导致影片的部分人物略显“工具人”等。但瑕不掩瑜,《白蛇:浮生》为“白蛇三部曲”画上了一个相对圆满的句号,同时也开启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的新篇章。可以说,《白蛇:浮生》再次证明了国产动漫的强势崛起,在这一次一次的可喜进步中,中国电影人也正在重拾属于自己的文化自信和创作自觉。

站在今天的视角上来看,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世界经济持续动荡、世界局势越来越复杂多变的今天,面对多元文化冲击,我国的现实压力不可谓不大。然而,作为拥有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泱泱大国,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面对挑战是唯一的选项。中国电影创作者只有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在点滴进步中坚持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在传统文化的宝库中挖掘和发现符合时代潮流和契合时代主流价值观的中华文化切片,并将其以最合适的方式呈现给世界,才能不断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从容地迎接未来的挑战,并让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融入世界。

参考文献

[1] 视界心理.现代美学史笔记 6 结构主义美学[EB/OL].(2021- 11-11)[2024-02-03].https://zhuanlan.zhihu.com/p/432032337.

[2] 黄永林.民间传说文化意蕴的二重性[J].文化遗产,2007(1):108-112.

[3] 崔丽丽.论神话传说对中国动画的影响[J].群文天地,2012(18):107.

[4] 钟菡,张熠.上海出品电影“霸屏”热门档期[N].解放日报,2024-08-02(1).

[5] 郭晨慧.《白蛇:缘起》的艺术创作与商业价值[J].电影文学,2019(15):139-141.

[6] 曹冬栋.《白蛇:缘起》的审美意境与文化蕴涵[J].电影文学,2019(11):117-120.

[7] 邓凡.《白蛇:缘起》美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J].电影评介,2019(8):110-112.

[8] 范子莹,金辉.前世今生:动画电影《白蛇·缘起》的民族美学研究[J].今传媒,2024,32(5):78-81.

[9] 王亚莉.《白蛇:缘起》中的民间艺术再创作[J].电影文学,2019(19):141-143.

[10]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4.

[11]徐云飞.《白蛇·缘起》的消费语境与民间故事再演绎[J].电影文学,2019(17):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