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诗话》考论

2024-11-06 00:00:00卢高媛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25期

摘要:《吴兴诗话》是清代学者戴璐所撰的一部地域诗话,著录了顺治初年至嘉庆初年浙江湖州地区有代表性的诗人及诗作,所录诗歌多属酬唱类作品,对地方望族的文学活动和人际交往也多有描述。地域诗话在编纂体例、题旨上具有一定的共性,在诗歌采摭、人物传述上则各有偏重。《吴兴诗话》既沿袭了清代地域诗话的一般性特征,又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是湖州目前唯一存世的保存最完整的地域诗话,对深入研究湖州地方文化有重要意义。该文旨在就《吴兴诗话》作者、版本及体例等方面的内容做一些相关考察与订正,为进一步解读和研究《吴兴诗话》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吴兴诗话》;戴璐;湖州;地域诗话;清代文学;地方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9(a)-0001-05

A Study on Wuxing Poetry Talk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Poetry Talks in the Qing Dynasty

LU Gaoyuan

(Huzhou Normal University, Huzhou Zhejiang, 310000, China)

Abstract: Wuxing Poetry Talks is a regional poetry talk written by scholar Dai Lu in the Qing Dynasty. It records representative poets and poems from Huzhou, Zhejiang Province from the early years of Shunzhi to Jiaqing. The recorded poems mostly belong to the category of tribute songs, and also describe the literary activities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of local aristocrats. Regional poetry has certain commonalities in compilation style and themes, but each has its own emphasis on poetry collection and character narration. Wuxing Poetry Talks not only follows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poetry talks in the Qing Dynasty, but also has a certain degree of innovation. It is currently the only well preserved regional poetry talk in Huzhou and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in-depth research on Huzhou's local culture. This article now conducts some relevant investigations and revisions on the author, version, and style of Wuxing Poetry Talks, providing some references for further interpretation and research of Wuxing Poetry Talks.

Key words: Wu Xing Poetry Talks; Dai Lu; Huzhou; Regional poetry discourse; Qing Dynasty literature; Local culture

地域性是清代文学的显著特征,地域诗话的大量涌现也正说明这一点。近年来学界研究已经证明,地域诗话与史传志乘、地方总集等相辅相成,都是构建地方诗史的重要内容。随着地方文献古籍保护与整理工作的逐步推进,地域诗话也必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吴兴诗话》与清代其他地域诗话一样,具有极高的文学文化价值,同时在流传过程中也存在各种问题,现就其作者、版本及体例等方面的内容做一些相关考察与订正。

1 《吴兴诗话》的作者

戴璐(1739—1806年),字敏夫,号菔塘,号吟梅居士,室名石鼓斋,乌程(今浙江湖州)人。乌程戴氏是湖州远近闻名的科第世家,戴璐祖父戴永椿,字翼皇,号卯君,雍正元年癸卯(1723年)进士。其父戴文灯,字经农,号匏斋,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年)进士。戴璐为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年)进士,其幼子戴鼎恒为嘉庆十四年已巳(1809年)进士。从戴永椿、戴文灯、戴璐到戴鼎恒,戴氏凭借“科第传家,四世进士”的成绩奠定了家族的显赫地位。关于戴璐仕宦经历,据黄叔璥《国朝御史题名》记载,“由工部郎中考选湖广道御史,转礼科给事中、吏科掌印,历官太仆寺卿”[1]。戴璐于嘉庆十一年丙寅(1806年)卒于扬州梅花书院山长任上,后归葬湖州。戴璐在京期间与湖州籍士人、官员来往密切,曾多次受邀参加在京郊陶然亭举行的同乡集会。戴璐好治文史,在国家典制、郡邑掌故、方志舆地等方面躬耕多年,著述颇丰。今见诸文献史料著录者有七种,分别为《六科汉给事中题名录》《吴兴科第表》《藤阴杂记》《锦江脞记》《史垣牍略》《石鼓斋杂录》及《吴兴诗话》。这些著作大多失传,今可见者仅存《藤阴杂记》十二卷和《吴兴诗话》十六卷。《藤阴杂记》初版为嘉庆五年庚申(1800年)石鼓斋刻本;后有光绪三年丁丑(1877年)吴兴会馆重刻本。该书是一部记录京师科场逸闻、官署典章、城区沿革、雅集题咏等内容的笔记杂录,材料翔实,考证严谨,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综合其生平、著述、交游情况来看,戴璐有浓厚的乡邦情节,重视同乡情谊,热爱家乡文化;好交游酬唱,诗风近唐人;对典章制度、郡邑掌故、科举情况特别关注。掌握这些情况,可以为进一步解读和研究《吴兴诗话》提供一些参考。

2 《吴兴诗话》的版本

《吴兴诗话》的版本情况在各类目录文献中的著录差异很大,例如《中国古籍总目》《中国丛书综录》仅著录“民国五年刻本”,孙殿起《贩书偶记》则说有“嘉庆元年刊”“民国丙辰吴兴刘氏嘉业堂刊”两种版本[2]。《新订清人诗学书目》著录“嘉庆元年(1796年)戴氏自刊本”“民国五年(1916年)刘承幹刊《吴兴丛书》本”“吴兴严氏随分读书斋抄本”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丛书集成续编》本”几种[3]。此外,最新出版的《清代浙江集部总目》汇总的版本较多,有“嘉庆元年(1796年)戴氏自刊本”“嘉庆二年(1797年)石鼓斋刻本”“民国五年(1916年)刘氏嘉业堂刻吴兴丛书本”,以及若干“清刻本”“清钞本”[4]。《吴兴诗话》各版卷首都有戴璐自序,末尾署款“嘉庆元年丙辰(1796)秋八月菔塘戴璐书于京师槐市斜街之石鼓斋”。笔者对比了国家图书馆藏的“嘉庆元年刻本”以及“嘉庆二年刻本”两种版本,二者版式完全相同,皆为半叶十行二十字,单鱼尾,白口,四周双边。但后者有文字缺漏的现象,比较粗糙。国图的“嘉庆元年刻本”无牌记,“嘉庆二年刻本”有牌记,书名右侧明确题“嘉庆二年镌”,左侧有“石鼓斋藏板”。《吴兴诗话》嘉庆刻本在光绪年间已不多见,现今最通行的是民国五年丙辰(1916年)吴兴刘氏嘉业堂刊《吴兴丛书》本。该本以光绪李中龢抄本为底本,张兆琳在嘉业堂《吴兴诗话》卷末跋语中详述了李抄本的由来,兹录于下:

此吾师李伯笙先姑丈手抄本也。师讳中龢,以清道光丁亥生,光绪丁酉卒,春秋七十有一,道义、文学卓著一时。同治丁卯科举人,光绪戊子补授慈溪县教谕……兆琳于己丑春侍师于慈湖学舍,讲文之暇,旁及掌故,曾语兆琳曰:“吾邑戴菔塘先辈《吴兴诗话》一书流离兵燹,原板遗亡。经余考残补缺,手写此帙,慎毋忽诸。”兆琳识之不敢忘,洎乎师归道山,谨为藏之。频岁奔走携之以随风潇雨晦,浏览遗墨,往往溯音容而感梁木焉。矧夫一乡风雅悉萃斯编,璀璨满目,爱不释卷。尝以是书询之乡先生,罕有知者,益叹是书之存于天壤间,几等于凤毛麟角也。藏之行篋,忽忽将廿年矣。沧海横流,风韵蕃变,苍茫身世,宁能长此保存耶。吾师往矣,生平手泽不止此而为兆琳所及,见者只此不尤足宝哉。思付之梓,因循未果。今者适吾乡刘翰怡京卿,搜辑乡贤遗著,见是书而爱之,借校付印,以广其传。兆琳以为此举诚不朽盛业,而追维吾师手抄之功实不可没,故志其端末如此。吴兴张兆琳谨记[5]。

张兆琳在文中讲到了李中龢为抄录《吴兴诗话》不辞辛劳,考残补缺,为的是将家乡湖州之风雅荟萃传与后人。而张兆琳本人亦不忘其师遗志,在社会动荡的恶劣环境中将其小心保存二十年,直到刘承幹从钱恂处得知此抄本的存在,方得以校勘付印,最终广传于世。

此外还有民国元年壬子(1912年)吴兴严氏随分读书斋抄本,书中有严启丰朱笔圈点,朱墨笔眉批、校改痕迹,具有极高的校勘校注价值。严启丰在卷四的批注中讲述了抄得此书的因缘:“余前闻沈毅老云及乡先哲戴菔塘太仆辑有《吴兴诗话》十六卷,吾乡文献赖是不坠等语,余心志之。物色海王村各书肆,积久未得。顷于胡馨吾先生处获见是书,系李伯笙手抄本,为之狂喜。当即借抄,手录未竟一册,闻馨吾先生出使法国,不日出京。因亟雇人分钞,一星期间居然竣事,书中笔迹不匀,成是之故。”又卷十六末有批注:“壬子改历之岁十二月十五日上午校毕。书中第十六卷有阙文数则,觅得善本再校补。”[6]从叙述中可知,严启丰在抄录过程中发现李抄本并不完整,由此更见嘉庆原刻本之重要。在《吴兴诗话》版本流传的过程中,无论是张兆琳、严启丰、刘承幹、胡惟德还是钱恂,他们都为搜集和传续乡邦文献付出了一片赤诚之心。因此,《吴兴诗话》的出版和流传不仅是湖州文学传统的延续,同时也是湖州文人精神的诠释。建国以后,《丛书集成续编》和《续修四库全书》影印了刘氏嘉业堂刊本《吴兴诗话》,杜松柏先生《清诗话访佚初编》影印的是日藏嘉庆刻本,但是不全,只有八卷。比较遗憾的是目前尚无点校本通行,而各版本之间的差异也非常值得关注。

3 《吴兴诗话》的体例

清代诗话创作风气大盛,随着地域文学批评意识的增强,出现了大量地域诗话作品,其中浙江的数量位居各省之冠。如以浙江地区为对象的陶元藻《全浙诗话》、潘衍桐《缉雅堂诗话》等,或以浙辖某地为对象的童庚年《台州诗话》、吴文晖《澉浦诗话》、梁章钜《雁荡诗话》等。戴璐自言《吴兴诗话》仿朱彝尊《明诗综》体例而行之。《明诗综》所确立的编纂体例对后世地方诗歌总集、诗话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采用小传、辑评、诗话与诗选相结合的形式,如宋弼《山左明诗钞》、郑王臣《莆风清籁集》等。清代地域诗话也多采用此种体例,现以《吴兴诗话》为例,从文本出发对其特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3.1 征文考献,繁复博杂

《吴兴诗话》网罗宏富,记述清代湖州诗坛盛况,著录相关奇闻轶事及掌故,并综述一郡中名卿贤士嘉言懿行。《吴兴诗话》收录诗人二百余家,征引文献数十种,书中既有引前人之旧说,又采诸书以相考证,或触类旁通,或补缀遗缺。其中不少内容来自公务之余的阅读、探访,以及与友人的书信、谈话。如卷二“严我斯”条引吴陈炎《旷园杂志》、于敏中等《日下旧闻考》,同卷“孙在丰”条引王士禛《池北偶谈》、陈尚古《簪云楼杂说》等。

3.2 因诗存人,因人存诗

诗话编纂体例的主要类型大抵从宋代基本确立下来,一般分为以诗见事、因诗存人及格法类分三种。其中以时为序、以人系事是清代地域诗话编纂的常见体例,其余两种较为少见。《吴兴诗话》以诗人时代先后为序,能成家者列其名,附录以人物小传、琐闻和诗作。相较于所收人物的数量,《吴兴诗话》选录诗歌四百余首,人均选诗不到两首,相较而言这个比例并不高,符合“因诗存人、因人存诗”的编纂原则。也就是说若人物名声有限,而诗作可圈可点,则以诗存其人;若诗作品质不佳,而人物名声卓著,则诗赖人以传。这种编排更为客观,也有利于突出重点,同时避免遗漏。

3.3 以事为要,不参己见

乾嘉时期,考学之风大兴,地域诗话编纂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戴璐在《吴兴诗话》自序中说撰写此书的目的:一是为“补郡志旧闻之缺”;二是为“前贤芳躅不致湮没”;三是为“一邦文献借以留贻”。基于此,该书在记事方面去取较为谨严,考义辨正的内容居多,极少掺入戴璐本人的观点。例如卷三“谈九乾”小传说:“康熙丙辰[十五年,1676]进士。”后有按语说:“先生于康熙壬寅方卒。”由此可知《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中“谈九乾(1602年-?)”的生年记载错误,应改为不详,卒年则应补正为康熙六十一年壬寅(1722年)[7]。又卷十六“郭文志”条说:“书屏大令癸丑试长邑,以癸丑暮春初命题集兰亭字为诗,一时和者甚众,各体皆备。”其后按语说:“董斯张《艺文补》载宋葛胜仲卜居宝溪,建观禊亭于水滨,绍兴癸丑泛舟修禊。”此条征引了南宋湖州知州葛胜仲在菱湖宝溪招集修禊集会的史料,以作为补充说明。此类补史事、订讹误、考著述的内容很多,由此也说明《吴兴诗话》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对湖州诗史研究和校勘有重要参考意义,而在人物、诗歌的品评上则稍显不足,文学批评性较弱。

3.4 酬赠为主,尤重科名

《吴兴诗话》有别于其他地域诗话最显著的特点是,所选诗歌绝大多数不是本人作品,而是以他人寄酬赠答之作为主。例如,卷二“徐倬”条载魏象枢、唐孙华酬赠诗各一首,王横云《徐方虎招同胡孟纶诸公集祖氏园亭》一首,以及其学生查慎行赠诗三首,而徐倬本人只有和查慎行诗的残句。又如卷三“蔡升元”条仅录其本人《传胪诗》一首,但却选录了徐倬、朱彝尊、陈廷敬、王士禛、胡会恩、查慎行、陈文简等人给蔡升元的题赠、酬答诗。这种选排的目的首先是宣扬乡邦风雅之盛,借郡邑名贤的地位和文坛政界的赞颂提升和扩大湖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考虑到与地方诗歌总集、方志的偏重有所区别,故采选他人酬赠诗歌以作品评之用,起到补充和辅助的效果。重视科名是《吴兴诗话》的又一大特色,有赖于戴璐对该问题的特别研究,诗话对人物科举情况的考述为研究清代湖州地区的士林学风提供了史料参考。书中对清代湖州科甲整体的发展变化也有较多关注,如讲到康熙九年庚戌(1670年)蔡启僔中状元时有按语道:“湖州自万历庚戌韩敬状元至是恰六十年,榜眼孙屺瞻又同府也。”又有如“国朝鼎甲始于顺治辛丑,吴长庚(光)以第三人及第”“吾湖康熙末年科名不振”等评论。

3.5 梳理亲缘,闺秀单列

梳理和总结郡邑氏族的文学成就向来是地域诗话的重点内容,这也是此类诗话地方文化价值的体现。《吴兴诗话》中不少人物名下往往纵横关联,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姻亲关系,对其中科名鼎盛的家族又更多有着墨。例如德清徐氏,核心人物为徐倬,康熙十二年癸丑(1673年)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其子徐元正,康熙二十四年乙丑(1685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孙徐志莘、徐志岩皆能诗。曾孙徐以升,雍正元年癸卯(1723年)进士,官至广东按察使。玄孙徐松坞,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年)进士,官户部主事。松坞兄徐天柱,乾隆三十四年己丑(1769年)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戴璐对评价徐氏“五世清华,一门鼎盛,吾湖三百年来几无其匹”。在诗话中采录闺秀诗作在清代已成为一种风潮,在诗歌史上是重要的进步。《吴兴诗话》的卷十一、十二所列皆为郡邑闺秀,收录女诗人二十余家。对于尚未获得独立社会地位的女性诗人来说,她们的活跃更依赖于家族的教育水平和文学风气。如归安叶氏家族闺秀辑有《织云楼诗集》,作者为叶佩荪的两位夫人及女儿、媳妇。以氏族为归属、重视闺秀诗人的编撰形式,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文学家族与地方传统之间的关联。可见,《吴兴诗话》既沿袭了清代地域诗话的一般性特征,又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4 清代湖州的其他地域诗话

除戴璐《吴兴诗话》以外,清代湖州地域诗话还曾有过两种,但皆佚。

一种是沈棠臣的《吴兴诗话》。沈棠臣,字持谦,号爱庐,以其子沈荣嘉封中宪大夫。其著作大多已佚,仅有《爱废斋诗钞》存于蒋鸿《湖州十家诗选》[8]。戴璐《吴兴诗话》卷七“沈封翁(棠臣)”条说:“积学未第,著《爱庐诗钞》《竹溪笔谈》《吴兴诗话》《续群辅录》。”张宗泰《四跋两浙輶轩录》也提到,“又如《吴兴诗话》为沈棠臣撰”[9]。就笔者所知见,仅有以上两处提到过该书,尚未见其他文献资料中有任何著录或引用。沈棠臣与戴璐既是同乡,又曾有过诗歌往来,可见关系较为熟悉,所叙应属实,只是流传不广未得刊行而甚少有人知道。

另一种是吴又禄的《续吴兴诗话》。吴又禄,字蓉洲,有《知白斋诗稿》,已佚,《归安前丘吴氏诗存》卷二十收录其诗四十五首。吴玉树《宝前两溪志略》卷十二“续吴兴诗话”条记载道:“吴又禄以戴太常《吴兴诗话》所载,宝前两溪间人仅有官爵名号,而诗则未备,且有沿误处,因仿其体,补正之先。录原编于前,附所补诗于后,兼引杂书考订,盖亦襄太常所未逮也。”其中“宝前两溪”指的是清代湖州府归安县菱湖镇的宝溪和前溪,可知吴又禄《续吴兴诗话》只是对戴璐《吴兴诗话》中归安籍人物记述的一个补充和订正,而并非针对整个湖州地区。遗憾的是《续吴兴诗话》今亦未见,目前仅能从《宝前两溪志略》和《(道光)武康县志》的征引转录中窥得片语。为方便后续论述,迻录几条相关引文如下:

《续吴兴诗话》:“公诗清雄隽拔,著有《万里谣》。大约取法少陵而能自见,神力不减渔洋《蜀道集》也。罢官后著有《归田吟》,则又宛然一放翁面目矣。”

——《宝前两溪志略》卷十二《著述二》“吴鸣虞”条

《续吴兴诗话》:“公字古年,又字果园。邑廪生,诗才隽拔。有拟江文通《杂体诗》三十首,神采面目直逼古人。又有和苏《归去来词集字》十首,几与坡公相埒。年未三十而殀,人咸惜之。”

——《宝前两溪志略》卷十二《著述二》“吴椿龄”条[10]

从以上几条引用的内容可以看出,除了记述对象范围的不同,吴又禄《续吴兴诗话》与戴璐《吴兴诗话》在书写上还有一个明显的区别:戴璐主张以事为要,不参己见;吴又禄则会对其人其诗作一番品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两浙輶轩续录》卷十七“吴芳锜”条有这样的记述:

《吴兴诗话续》:“芳锜所著甚富,甲辰前编次者俱烬于火,今所存惟《北游草》。《秋日游东林山》诗云:‘菱叶败时堪进艇,芦花深处忽逢樵。’摹写秀绝。”[11]

文中提到的《吴兴诗话续》经笔者检阅文献发现并无相关记载,推测应是《续吴兴诗话》的误写。首先,吴芳锜从籍属地来看符合吴又禄的采录范围;其次,吴芳锜、吴鸣虞、吴椿龄三人与吴又禄同属于归安前丘吴氏,说明吴又禄将他们一并录入诗话的可能性很大;最后从行文用语来看,述评兼重的方式符合吴又禄的写作习惯。因此,《两浙輶轩续录》所征引的文献应是《续吴兴诗话》。因此,目前可见的、保存完整的以湖州为对象的地域诗话仅有戴璐所撰《吴兴诗话》[12]89BOe5F/8v2htm9qxerDsg==

5 结束语

清代地域诗话在编纂体例、题旨上具有一定的共性,在诗歌采摭、人物传述上则各有偏重。在清代考据学风的影响下,地域诗话对于一地诗学、诗史资料的整理汇编扎实而详备,有效地补全了方志之缺,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地域诗话除了乡贤的逸闻雅迹,也广泛涉及城镇、山川、庙观、亭桥等的历史沿革,为人们了解该地风土民俗提供了便利,具有丰富的地域文化价值。直至清代末年,随着报刊的出现,以《东洲诗话》为代表的报章诗话以新形态昭示了地域诗话“从文士案头走向普罗大众、贯通乡邦诗史与国家鼎革的新貌”。清代地域诗话的兴盛,让诗话不仅停留在文学批评层面,而更多地与地方史学、文化学相联系,让传统文学形式具有更广阔的应用性,值得我们深入考察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黄叔璥.国朝御史题名[M]//续修四库全书:第75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 孙殿起.贩书偶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 张寅彭.新订清人诗学书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4] 徐永明.清代浙江集部总目[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

[5] 戴璐.吴兴诗话[M]//续修四库全书:第170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 戴璐.吴兴诗话[M].吴兴严氏随分读书斋抄本,1912.

[7] 江庆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8] 蒋鸿.湖州十家诗选[M].归安蒋氏月河草堂刊《月河草堂丛书》本,1909.

[9] 张宗泰.鲁岩所学集[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51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0]吴玉树.宝前两溪志略[M]//丛书集成续编:第49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11]潘衍桐.两浙輶轩续录[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

[12]佘志敏,倪晋波.新辑《东洲诗话》:古典郡邑诗话的新形态及其近代转向[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5(3):1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