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 辞 手 法

2024-11-05 00:00:00万靓靓
作文周刊·决胜中考 2024年3期

抢分攻略

修辞手法是重要的语文基础知识之一,直接关系到写作时语言文字表达的魅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要求学生辨析、运用的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八种,除此之外,教材中还经常出现的修辞有借代、引用、反语、顶真等。从近年来的各地中考试题来看,修辞手法类试题主要考查的是考生辨析和使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

常见的考查题型包括:(1)辨识题,即对一种或多种修辞手法进行辨识。解答时,考生应注意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手法,如比喻与带比喻词的非比喻的区别、拟人与比喻的区别、设问与反问的区别、排比与反复的区别等。(2)实际运用题。一般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如提供带有某种修辞手法的情境,按要求拟写句子等。(3)对各种修辞手法作用的理解、分析及判断。解答时,除了要抓住各种修辞的本质特征,也要结合句意进行理解。

综上所述,解答修辞手法类的试题,要求考生能够了解并掌握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并加强修辞方面的训练;要能够结合具体语境辨别修辞的种类,分析修辞的作用;要能够按照要求写出指定类型修辞的句子,这样才能在考试中游刃有余。

锦囊妙计

一、巧辨别,抓住关键词。

1.比喻:即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也就是所谓的打比方。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借喻。(关键词:相似点+喻体)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关键词:把物当人写)

3.夸张:将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夸大或缩小。(关键词:夸大或缩小)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关键词:三个或三个以上)

5.对偶:用字数相等、形式相同、词性对称,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关键词:字数相等+词性相对)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有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一般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则中间有其他词语。(关键词:重复+强调)

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关键词:自问自答)

8.反问:指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关键词:问句不需答,答案在其中)

二、破假象,调用知识储备。

1.比喻的假象:不要把含有“像”“好像”字眼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多数情况下,“像”“好像”“仿佛”表示比喻,但以下几种情况不是比喻:

(1)表示比较的。如: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2)表示推测、揣度的。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3)表示例举。如:本次考试很多同学的进步很大,像张昊、李疏桐等。

(4)表示想象。如: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解析:(1)句的本体喻体不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2)句没有喻体;(3)句仅表示举例,没有喻体;(4)句仅表示想象,没有喻体。

2.反问的假象:他是否来过呢?(是疑问不是反问)

反问句的答案一般都在句子里,不需要回答,该句来过没来过都有可能,没有明确答案,因而不是反问。

三、回头望,争取不遗漏。

有些语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往往不止一种,而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当找到一种修辞手法的时候,还要继续寻找,看看是否有第二种甚至第三种修辞手法。

BHKQXR5QOBE1gS3PLH4vbgIwfTHEQK6Yteo00/uyIdk=

例1: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比喻、排比)

例2: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他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拟人、夸张)

例3:一阵春风过后,小草跳起了欢乐的舞蹈,有时伸展双臂,有时弯腰触地,有时左右摇摆,真像小孩子一样。(排比、拟人、比喻)

赏析语句的时候需要注意这一点,运用的修辞手法需要找全,才不会失分。

四、阅读理解,赏析修辞手法的作用。

阅读题中的语句赏析,考生不仅要能辨别运用了哪一种或几种修辞手法,还要加以品味,现归纳八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比喻: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进行解说,帮助考生深入理解,可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拟人:使事物人格化,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夸张: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表达作者的情感,引发联想。

排比:增强语言的气势,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对偶:整齐匀称,高度概括,富有音韵美和节奏美。

反复:突出感情,强调某种意思,增加语气的节奏感。

设问: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反问:加强语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八种常用的修辞手法中,比喻、对偶、排比这三种是综合运用考查的重点,考生对它们的语言特点及作用要牢牢掌握。

真题解析

一、(2024年广东卷)

春到零丁洋

◎刘白羽

①迷蒙细雨,给珠江三角洲增添了朦胧的妩媚,甚是好看。珠海可真是一个漂亮所在。木棉花红得那样浓,像拼着一腔热血濡染了南天,我觉得她正象征着繁荣的今天。珠海之美,在晚间以惊人姿态出现。伫立海边,一轮圆月清凉透彻,把无边的碧海照得浩浩荡荡、迷迷茫茫。大海正在涨潮,海水发出絮语,不太远的水面上,粼粼波光像无数金蛇在飞舞。朋友透过虚无缥缈的月光,指给我看海湾中一座渔女明珠的雕塑,它的雪白、圣洁,正像这美丽的城市,永远带着海的清澄、海的温馨。近揖零丁,远眺虎门,这片海在中华民族艰苦跋涉的历程中,曾经怎样火光盈盈,血泪盈盈,而今又是怎样灯火盈盈,笑语盈盈。此时此刻,我的心灵深处如波涛起伏,一下涌起悲哀,一下涌起欢乐。这一晚久久不能入寐,待得辗转睡去,那海水、那月光,还在梦中萦回飘逸呢。

请结合上下文,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参考答案】画线句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光下的水波比作金蛇飞舞、海水絮语,将海水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下大海浮光跃金的美景,体现出作者对珠海的喜爱、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与赏析。画线句“海水发出絮语”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絮语”二字赋予海水以人的情态。“粼粼波光像无数金蛇在飞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下的水波比作金蛇飞舞。这两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照在大海上,随着波浪浮动跳跃的美丽景象,再结合第①段“珠海可真是一个漂亮所在”“珠海之美,在晚间以惊人姿态出现。伫立海边,一轮圆月清凉透彻,把无边的碧海照得浩浩荡荡、迷迷茫茫”“朋友透过虚无缥缈的月光,指给我看海湾中一座渔女明珠的雕塑,它的雪白、圣洁,正像这美丽的城市,永远带着海的清澄、海的温馨”等句可知:在作者眼里,珠海的白天和黑夜都很美丽,海水让人感到很清澈、温馨,表现了作者对珠海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二、(2024年天津卷)

小巷有花守流年

◎陈 莉

③儿时的小村,也有这样曲折的小巷,人家的房前屋后也开着五彩的花朵。那时,我家门口的柴垛上,爬满了红的、紫的牵牛花,密密地结成一张网,牢牢地网住人的视线;邻居家门口的紫茉莉,白天紧紧抿着小嘴,直到傍晚才张开,纤小娇弱,却吐着幽幽的香气。还有石竹、波斯菊、大丽花……都是好养活的草花,在乡下恣意地开着,虽粗陋简朴,却有鲜丽的花影相守,有爱花种花的人相伴,这样的小村,就是人间好风景。

④最难忘的是流水落花图。村南的半山坡上栖着几户人家,门前绕着一条水渠,水渠旁团团开着一棵美丽的粉红月季。我和几个小伙伴跟着母亲,端着脸盆,从远远的家里走来,蹲在水渠沿上洗衣裳。流水清凉,笑语盈盈。忽然,一片粉红的花瓣从上游飘来,顺着水势,轻盈地旋转着,灵巧地滑过我们的指尖。又一片滑过,有人眼疾手快,一下子就把一瓣粉红捉在掌心。更多的花瓣顺流而下,我们便纷纷扔下衣服,去奔跑,去追逐,感觉自己也变成了娇俏的花朵,与微风嬉戏,和乡村相拥。偶一回头,看到母亲年轻的脸上,正开着一朵褐红色的花,那是被太阳光抚触过的颜色,是被泥土亲吻过的颜色,健康、动人……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请结合文章内容,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的句子。

【参考答案】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紫茉莉俏皮可爱的情态和纤小娇弱、香气幽幽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花的喜爱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赏析。第③段画线的句子“邻居家门口的紫茉莉,白天紧紧抿着小嘴,直到傍晚才张开”中,“抿着小嘴”“张开”这些本是人的动作,被赋予在紫茉莉上,生动形象地展现出紫茉莉的俏皮可爱。“纤小娇弱,却吐着幽幽的香气”则突出了紫茉莉的纤弱以及香气的清幽。结合第③段“儿时的小村,也有这样曲折的小巷,人家的房前屋后也开着五彩的花朵”“在乡下恣意地开着,虽粗陋简朴,却有鲜丽的花影相守,有爱花种花的人相伴,这样的小村,就是人间好风景”可知,这样细腻而生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紫茉莉的喜爱,而花是故乡的一部分,也间接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三、(2024年四川宜宾卷)下列各组是“中国李庄”同济纪念碑碑文选句,其中不属于对偶句式的一项是( )

A.壶中民生久/舟边社稷长

B.禹王宫中雷雨沸/东岳庙里书声朗

C.川音如酒诉衷肠/山乡处处是吾乡

D.新侪一新学界/古镇万古流芳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对偶句式的辨析。构成对偶的两个句子需满足的条件是:上下句的字数相等,同一位置的词性相同,句式结构相同,内容相关联。C项,上句“川音如酒诉衷肠”的结构是:两个字的名词+一个字的动词+一个字的名词+一个字的动词+两个字的名词;下句“山乡处处是吾乡”的结构是:两个字的名词+两个字的名词+一个字的动词+两个字的名词。由此可看出这两个句子不符合对偶句“句式结构相同,同一位置的词性相同”的条件,因此它不是对偶句。

四、(2024年四川广安卷)记叙文阅读。

陪 考

①那年,我参加高考,心里既紧张又忐忑。回到家,我对父亲说:“你陪我去高考吧?别的同学都有家长陪。”

②父亲正在堂屋内编一只柳筐,抬头笑吟吟地看着我,嘴里只吐出一个字:“好!”

③考场在市区的一所中学里,而我家住在偏远的郊县农村,离市区有二十多公里。我和父亲在高考前一天坐车到市里,然后在考场附近找一家小旅馆住下,第二天再进入考场。为了能让我晚间休息好,父亲特地订了个两人的小单间。小单间里面有两张床,我想,我和父亲正好一人一张。

④在旅馆里安顿好后,父亲又特地带着我去考场“踩点儿”,熟悉一下考场的位置、行车路线,以及考场周围环境等具体情况。再回到旅馆时,天色已经完全黑了下来,父亲看了看窗外,转头对我说:“你早些睡吧,好好养足精神,明天好好考!”之后又说:“天热,我睡不着,旅馆旁边有个小公园,我去那里凉快凉快。”

⑤我感到身体有些疲乏,便胡乱地答应了一声,脱了衣服倒在床上,不一会儿便呼呼睡着了。

⑥翌日,我一觉醒来,发现父亲不在,床铺收拾得齐齐整整,床单也平展得没有一丝皱痕,就好像昨晚根本没有人睡过似的。我刚洗漱完毕,父亲拎着油条、豆浆和茶叶蛋从门外走了进来:“快过来吃饭,咱们早点去考场。”吃饭时,我发现父亲脸上有些倦色,还不断地打着哈欠,便问他是不是昨晚没有睡好?父亲笑笑说:“睡惯了家里的床,冷不丁在旅馆睡,还真有点不习惯呢。”

⑦第一天考试考下来,自我感觉考得还不错,卷面答得满满登登,没留下一块空白。父亲听了很高兴,去外面买了烤鸡腿犒劳我,而他却就着白菜吃着早晨剩下的干油条。我咬了一口烤鸡腿,然后递给父亲。父亲抬手把鸡腿挡了回来:“你吃,你考试脑袋需要营养。”

⑧晚饭后,父亲又像昨天那样,对着我扔下一句:“你早些睡吧,好好养足精神,明天继续好好考!”然后就又出门去公园里纳凉了。

(有删减)

赏析画线词句。(从修辞手法角度)

【参考答案】(1)画线句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我”吃鸡腿与父亲就着白菜吃干油条的场景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朴素而深沉的父爱。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句的赏析。该句中,“买了烤鸡腿犒劳我”表明父亲对“我”取得好成绩的欣慰与关爱,让“我”享受美味的烤鸡腿;而“他却就着白菜吃着早晨剩下的干油条”,凸显出父亲对自己的节俭与不在意,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生动地展现了父亲宁愿自己吃苦,也要把好的东西留给孩子的伟大形象,体现出了父爱的无私和深沉,让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这种强烈的情感反差和厚重的父爱。

真题演练

1.(2024年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泰山之春

◎王剑冰

①这天早上,整座泰山,变成了一座通体深红的山。空气的明净通透,使得深红没有一点杂质,就像覆盖上了一层釉彩。

②泰安人说,这景象一年也见不到几回,太阳不知怎样投入,才会在泰山做成一篇好文章。

③《诗经》有赞:“泰山岩岩,鲁邦所詹。”泰山处于东方。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所以泰山那雄重盘礴的山体,有着直达心灵的神秘色彩,有着安定、康泰的丰厚内蕴。泰山也便承载着“国泰民安”的美好祝愿。

④已经立春。阳光照耀天空和大地。一只鹰飞过,像一个舞者划过冰面。我似乎从来没有听到鹰的叫声。鹰一声不吭,就那么轻轻地划过山巅,向前冲去,和阳光一个方向,在泰山之穹拉出一缕丝滑的弧线。

⑤泰山上的植物在云雾中发育,逐渐挺直自己的腰杆,实际上是挺直了自己的个性。这些植物,有些是独立的个体,有些是以群体的形象出现,有的甚至开出了小小的花朵。还有,那些历经无数岁月的松柏,或在石缝中直立,或在山崖边斜逸,将一些葛藤也拉了上去。

⑥泰山展现的不光是岩石,也有另一种生命的渲染。我虽然叫不全它们的名字,但我知道,它们悄悄汇集、增添着泰山的风采。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减)

读完文章,你与同学一起品味语言。

小鲁:我读到第②段“太阳不知怎样投入,才会在泰山做成一篇好文章”时,觉得这句话与“造化钟神秀”在修辞手法上有一致的地方,请你赏析一下吧。

你:

2.(2024年江西卷)从遣词造句或修辞角度,给下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做一个批注。

首先出现在眼前的古道,先让我一步跌入前朝。位于大庾岭的梅岭海拔不高,却地势险峻,古道建得便格外不容易。那种鹅卵石铺就的斑驳古道,虽然经过了整修,却依然存有古迹古风。千年风雨的侵袭所留下的悠久岁月的皱褶,和如今很多经过翻修一新整容过的景点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那是历史这部大书镌刻下的印迹。就是梅岭上什么都没有,只有这样一条古道,也是值得来的。

3.(2024年吉林卷)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走进校园不是为了走进一条课本知识的胡同,而是走向一个追求真、善、美的广阔原野。

A.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B.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C.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

D.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做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弗朗西斯·培根《谈读书》)

4.(2024年湖北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海的声音

①在海岛一个纪念品摊上,我的目光被几只雕有属相图案的贝壳吸引住了。“买一只吧,不贵的,五块钱。”摊主说,“把它贴到耳旁,就能听到海的声音。”

②有这么神奇?我不信,但还是把这贝壳举到了耳边。嗬,还真是听到了一种声音,那么遥远又那么朦胧的一种声音,像是涛声,又像是风声……可是,真的是海的声音吗?

③不等我发问,姑娘就用那好听的声音向我讲解道:“它在大海里待得久了,那潮起潮落的声音,就留在了里面。”

④真是一个非常诗意的解释。

⑤我买下一只,要把这“海的声音”送给女儿。坐在离岛的船上,极目眺望碧波万顷的大海,并将那贝壳附于耳畔。海的声音遂如漫卷而来的潮水,从遥远的天边涌入耳郭……那是激荡了亿万斯年的海,那是包裹了一个星球的海。此时此刻,它以无从捉摸而又生动逼真的声音,在我的心中展开了另一种景象。那是更为浩瀚、博大、壮阔而又空茫的海,是比视野内在烈日下蒸腾的海更有魅力的海。

⑦回到家,我把这宝贝给了六岁的女儿。女儿听说能听到海的声音,欢喜地接过。一听果然,却又心生疑窦,一再问我为什么会这样。我便只好拿那姑娘的说法搪塞她。这样说着的时候,我却笑了。

⑧几天后,女儿也不信了。她以自己的实验,证明这种说法是荒谬的。她告诉我,她用任何一种贝壳,或者空瓶,或者纸筒,甚至用拢起的手掌,都可以在耳旁制造出这种声音来。

⑨“什么呀,还‘海的声音’呢!净骗人!”

⑩我又一次为这“海的声音”笑了。是的,女儿自然是对的。但我仍愿意相信,这贝壳,是一只收聚了海的声音的耳朵。它是想象的贝壳,文学的贝壳,诗的贝壳。

(文/洪浩。选自2024年4月15日《人民日报》。)

赏读画线句子,这里把贝壳称为“耳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和深刻含义?

5.(2024年黑龙江齐齐哈尔卷)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下面文段中的画线语句。

每天放学,我们这些小孩子都会努力寻找冰凌花,然后采摘几把带回家。采摘冰凌花,就要采摘那些待开未开的圆圆的花骨朵。有一些花骨朵微微张开笑脸,露出了一点点蛋黄色,娇羞的样子像刚出嫁的新娘,怯生生的,令人爱怜。每一次我都蹑手蹑脚地,生怕吓着娇嫩的它们。那时候我不懂大自然是怎样恩赐它们,让它们在这样的季节里给东北大地装点着美丽,不畏严寒绽放着异彩,成为早春里的一道胜景。

6.(2024年北京卷)

结 语

①融入当代建筑美学元素的北京坊,经过整体改造,成为北京的新景点。②箭杆胡同20号是新文化运动的摇篮,记录了光辉历史,承载着红色记忆。③北京第一热电厂曾经的壮观与辉煌让人难以忘怀。④智能化立体书库是现代化图书馆的标准配置,堪称新时代的藏书楼。

北京的文化生活场所建设,兼顾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推动红色文化的薪火相传,注重工业遗产的综合改造,重视公共文化空间的智能化升级……这些无不展现出首都北京的人文气象。

文段中的第①~④句是小组成员对各个文化生活场所的描述。你从修辞的角度判断,下列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第②句 B.第③句

C.第④句 D.第①句

模拟训练

一、判断下列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1.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

2.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3.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5550b3e61bc1790df61621132e96eca2人类世界吗?

4.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

5.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6.天上的云像峰峦。

二、在括号中填入最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1.下列句子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图书馆是书籍的宝库,那里贮藏着无数的人类智慧的结晶。

B.蚂蚁身躯虽小,但力量很大,一只蚂蚁可搬动一粒米,一群蚂蚁不就可以翻江倒海了吗?

C.那翠绿的叶片,那满树的繁花,给我这小小的书房带来了一室的春光,一室的清香,一室的暖意。

D.盛开的藤萝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彼此推着挤着,好不热闹。

2.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意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想起它9909ad228eb01081b9568b7e87b5948d(纺车),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分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抒发作者对延安纺车深厚真挚的感情。

B.你们是早晨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分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朝气蓬勃的青年一代寄予的厚望。

C.奋斗,是改变现实的杠杆,是亿万人民共攀现代化高峰的坚实阶梯。

分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抽象的概念和道理变得更加严谨。

D.你就是调尽五颜六色,又怎能画出祖国的面貌呢?

分析: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意在表明即使多调一些颜色,祖国的面貌也是画不出来的。

3.下列句子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她那红润的脸蛋犹如盛开的梨花。

B.南京的“金城”摩托车在广交会上赫然登场。

C.阅览室里安静得连针掉到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得见。

D.谁会欢迎脱离实际的空头理论家呢?

4.对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的人骑在人民的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分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骄横无耻,准确生动地刻画了鲁迅先生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形象。

B.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分析: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要把延安巨变尽收眼底的急切心情。

C.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

分析: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D.在北美的沙漠中,我是一株水土不服的故园里的橘树,我的诗篇不过是些苦涩的果实。

分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作者在异国他乡的苦闷,集中反映了他思念祖国、企盼回归祖国的强烈愿望。

5.对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比喻)

B.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拟人)

C.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比喻)

D.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引用)

6.对下列句子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夸张)

B.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

C.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反语)D.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反问)

7.下列各项中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

A.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B.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C.衔远山,吞长江。

D.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8.下列各项中,上下句的关系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同的是( )

A.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B.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C.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D.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

三、综合运用

1.三年的初中语文学习,你一定收获很多。请以“语文学习之旅”为话题,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抒情性文字。(不少于50字)

2.班级将进行《环保法》普法宣传,请你使用比喻或对偶的修辞手法,拟写一则宣传语。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前两句为什么把“沙”比喻成“雪”,把“月 (光)”比喻成“霜”?

4.完成下面(1)~(2)题。

选段一: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选段二:托尔斯泰的目光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选段三:在没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非常临近。

(1)仿照示例,填写表格中的内容。

(2)至少运用以上两种修辞手法,写一个你熟悉的某个人物的特点。(不少于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