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问题链”是依据教学目标,针对学生学习困惑,构建有逻辑而又前后呼应的课堂问题整体设计。《变形记》(节选)采用一线串珠链条式问题链教学设计,以“变形的社会意味”为问题指向。教学中依托四个不同层次的子问题来依次剖析文本,深挖文本的社会批判性,以期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实现学生理性思维的内化及思维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变形记》;问题链;思辨阅读;文本细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苏联教育专家马赫穆托夫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问题教学理论,指出学生在课堂中不仅要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培养自己的独立性思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也明确将“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高中语文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之一,要求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学生思维的批判性、独创性。“问题链”教学模式是基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在主问题统摄之下通过设置一组独立而又关联的子问题将文本教学内容串联起来,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自身主动性,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链”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功能和特点可以划分成多种类型的问题链。根据教学功能的不同,分为引入式问题链、主题式问题链、探究式问题链、递进式问题链等类型;根据教学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轮辐向心式、一线串珠式、回环往复式等多种类型问题链。
《变形记》(节选)出自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属于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要求教师结合小说的体裁特点,“以正确的立场、睿智的头脑,去观察思考”“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1]。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应“以核心问题、关键问题为引领,设计有机关联的成组学习活动,推动学生自主深入阅读作品”“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针对有深度的、一时解决不了而存疑的问题”[2]进行有效教学。《变形记》(节选)区别于一般小说作品对人物、环境、情节小说三要素的均衡用力,侧重关注人的异化及主人公变异后次要人物的系列反应,对环境、情节的描绘较少,继而对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提高了要求。同时由于作者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如何将作者投入人物塑造中所传递的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把握到位,就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文以《变形记》(节选)为例,采用一线串珠链条式阅读教学思路,围绕“小说主题指向”这一主问题展开,以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体味小说创作意图、把握作品的现2EM2EmO7NnlUN29SoErdXA==实主题为教学重点,依次设置四个子问题:小说的阅读重心、人的变形、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形、小说的现实意义,试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品读、理解、内化课文文本,传递给学生精神内涵,最终形成生命思考,提升学生对社会现实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实现理性思维的内化及思维品质的提升。
一、以疑入文,把握阅读重心
子问题1:阅读文本,梳理本文的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思考:小说以“变形记”为题,而作者卡夫卡在本文中真正关注的是“变形”这一情节吗?如果不是,那他最为关注的是哪个要素呢?
小说《变形记》全篇共三部分,而必修下册教材第六单元选取的《变形记》(节选)只摘选了小说的第一部分,并且略有改动。
经过对课文的梳理,不难发现这篇课文的故事发生环境单一。小说设置的环境场所基本没有变化,格里高尔的房间里及房间附近——隔壁厢房或者门外。整个故事的发生时间也紧凑,集中在格里高尔醒来后的早上六点半到八点前的不到两个小时时间。
《变形记》(节选)的情节设计并不复杂,主要讲述了推销员格里高尔在家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甲壳虫后,他的家人及上司作出的一系列反应。在具体的情节展开过程中,作者也是在极力简化一些故事细节。在教材文本里,格里高尔为何变成甲壳虫,又是怎样变成了甲壳虫,这些细节在卡夫卡看来并不重要,可见作者意图通过小说投射给读者的重点不是“变形”的情节,而是变形成甲壳虫的“人”。
人物作为小说的核心存在,而环境的设置及情节的设计都是服务于人物塑造,为凸显人物而存在。在《变形记》(节选)中,作者也有意识地简化环境及情节这两个要素,重点把握对人物的分析。这一关注重点其实在1915年卡夫卡写给库特·沃尔夫出版社的信中也已提到:“这个昆虫是画不得的,哪怕是从远处来表现也不行——如果允许我提个建议的话,我会选出这样的画面,如父母亲和秘书主任站在紧闭的门前,或者更好的是父母亲和妹妹在灯火通明的房间内,一扇通向房间黑漆漆屋的门敞开着。”[3]卡夫卡希望读者透过小说看到的正是“人”这一主体。
二、叩问深读,探究文本细节
子问题2:在真实世界中人不会变成虫,卡夫卡却将格里高尔一夜之间变成甲壳虫,怎么理解格里高尔的“变形”?在小说中除却格里高尔肉体上的变形外,还能否读取出人物身上别的方面的“变形”?
格里高尔在一夜之间变成了甲壳虫,对于格里高尔而言,这种变形只是单纯身体上的变异,他的内心并没有任何变化。当他清晨从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得吓人的甲壳虫”,形体上已是甲壳虫的形态,他并没有惊讶于自己的变化,却如一般社会人一样思考着自己的工作。在注意到闹钟已经六点半,自己睡过头,错过了五点出差的那趟火车时,他反而担心错过火车会被老板责骂。当公司协理亲眼目睹格里高尔变成了甲壳虫,惊吓得想从格里高尔家里逃离时,格里高尔担心的是协理怀着恐惧的情绪回公司会给自己的工作带来负面影响。作者在塑造格里高尔这一形象时没有以变成甲壳虫作为改变格里高尔性格特征的转折点,反而维持了格里高尔作为公司员工、作为资本主义社会下压抑的现代人的形象一致性。
这种从“人”到“虫”的形态变形作用下,格里高尔心理上没变化。然而,当变成甲壳虫的格里高尔从房间里走出来,父母对他的冷漠与寡情却呈现得淋漓尽致,“父亲握起拳头,露出一脸敌意”,丝毫不在乎格里高尔“擦得满是伤痕”“满身鲜血淋漓”的身体,“像一头发狂的野兽似的”驱赶格里高尔返回他的房间。
格里高尔的家庭乍看之下是一个普通的幸福家庭,但是家人对他的关心是建立在他作为“人”具有工作能力基础之上。当他变成甲壳虫、丧失劳动能力的瞬间,他就失去了原来的家庭地位,马上被父亲恶劣地不加怜悯的驱赶。作者用格里高尔的身体变形引发出他家人的态度变形,将其家人前后态度的变化具象化地呈现出来,而这种态度上的变化实则是将原本隐藏着的格里高尔所处家庭的冷漠无情、家人之间的势利赤裸裸地呈现出来而已。
子问题3:这篇小说设定的场景是在格里高尔的家里,出场人物也基本是格里高尔的家人,而作者却让公司协理进入到他的家庭,怎样理解小说对公司协理的出场设计?
这篇节选小说环境设定在家中,人物构成也基本是家庭成员,因此公司协理出现在格里高尔家里这一情节就显得格外突兀。首先,在正常情况下,员工没有早上7点准时到公司上班或者没有赶上凌晨5点的早班火车出差,公司上司并不会在7点10分就来到员工家里敲门问责。再者,当公司协理走进格里高尔家里后,格里高尔父母对儿子上司到家问责的行为没有流露出丝毫的惊讶和诧异,反而在协理面前卑微地替格里高尔解释,催促房间里的格里高尔快点出来跟协理道歉。协理只是格里高尔的上司,二者之间只是单纯的同事关系,可是协理可以直接走进下属的家里,当着下属父母的面,冠以“父母和上司的名义”直接指责下属。
在格里高尔变成甲壳虫后,作者让公司协理迅速进入家里,甚至与格里高尔的父母同一时刻发现格里高尔已变成甲壳虫的事实,有意模糊了家庭与公司的界限,让社会直接进入并介入到家庭之中,使得家庭关系与社会关系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交融混杂的状态。作者对公司协理的出场设计是带着明显创作意图的,他故意让家庭单位与社会单位融杂,将格里高尔置于完全的社会环境中,意在告知读者,紧张、物质的工业化社会里,现代人的精神只会困顿在劳动价值的实现上,他们寻不到一个可以逃避的精神空间,只能落进无限的隔膜与孤独绝望的状态里。
三、借问展思,开掘思维深度
子问题4:《变形记》记录了推销员格里高尔变形成甲壳虫后家人及同事的反应,怎么理解“变形”故事中寄予的社会批判意味?当“变形”所带来的异化也向我们席卷而来时,现代社会的我们又该如何自处?
人类都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双重属性,当格里高尔变成甲壳虫,彻底还原了格里高尔的自然属性,又将其丢置在一个只有单一社会属性的社会价值体系环境中,格里高尔这类人与外在社会环境的矛盾冲突就激化到了极致。这种“变形”之后的矛盾冲突体现为当个体生命追求不契合社会价值取向时,当个体在履行社会职能上失能时,个人就会立即被家庭所抛弃,被社会所异化。这一异化的出现不是个人的主动选择,而是一种被动的遭遇,就像格里高尔变成甲壳虫,是没有理由的,是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下默认的生存模式。
格里高尔虽然形体上发生了变化,内心却保持着一致性,从睁眼起就担心焦虑自己的工作,反而对自己变成甲壳虫如此荒诞的事情毫不在意。格里高尔性格特质在小说中没有呈现变化,也许他的内心“变形”发生在他变成甲壳虫的更早以前,发生在格里高尔服兵役“无忧无虑的微笑”之后,发生在他不再“花两三个晚上刻制一个小镜框”的时候。他渐渐舍弃作为“自己”的人,变成要为家庭偿还债务的“儿子”,变成要为公司时刻奔波的“推销员”,他只是社会的附属品。
而格里高尔更大的困境在于,他为了生存和家庭整日奔波,却无法在生活中找到归属感。
社会甚至家庭、人伦都使他感到陌生,最终他成为异己的存在物,被社会与家庭抛弃,这就是现代人在现代社会中所可能面临的生存处境的变形化的映射。正如美国诗人奥登评价卡夫卡:“就作家与其所处时代的关系而论……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4]格里高尔的“变形”又何尝不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或将面临的未来。
当卡夫卡“将尚未进入我们意识中的畸形记录下来”[5],将艺术这面镜子照向现在的“我们”,我们应当主动面对人与所处社会关系的异化状态,主动思索人的生存现状,积极探寻摆脱“异化”的可行路径,让“人”成为“人”。
[参 考 文 献]
[1]温儒敏.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93.
[2]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必修·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202.
[3]周琴.浅析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07).
[4]袁可嘉.欧美现代派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259.
[5]谢莹莹.Kafkaesque──卡夫卡的作品与现实[J].外国文学,1996(01).
[基金项目]2023年度中山市教育教研课题青年项目“统编版高中语文小说思辨性阅读的教学策略研究”(编号:C2023129)。
[作者简介]柯妮(1990),女,广东省中山市实验中学,一级教师,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