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整·驱动·延展

2024-11-04 00:00吕敏燕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4年11期

[摘要]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指导下,语文教学不仅是语言文字的教学,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小学语文低段教学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起点,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落实“任务群”的视域下,结合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践行统整、驱动、延展的教学策略,才能有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亦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而有深度的学习体验。

[关键词]统整;驱动;延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任务群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一、问题提出:基于“任务群”视角的低段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现状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正式实施,语文教学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与使命。在小学语文低段教学环节中,尤为显著的是,如何有效融合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在习得语言文字技能的同时,亦能深入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核心议题之一。笔者对杭州市余杭区36名小学语文低段教师进行了访谈调研,发现目前传统文化教学面临如下困境:

第一,文本价值挖掘尚显不足。当前的教学模式过度集中于知识点的灌输,而鲜少挖掘和展现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文价值。这种倾向可能使学生仅停留在对传统文化的表层理解上,未能深入领略其内在精髓和价值。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加强对教材文本中人文价值的挖掘,通过资源整合与审美聚焦等策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领会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刻价值。

第二,情境创设缺乏精妙构EytIj+xyZCQhzyuH6Z3WSg==思。在当前的低段语文学科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情景认知引导不足,且任务设置不够恰当,导致学生难以深入理解和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针对此现状,教师应积极提升情景认知能力,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具体而言,可以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设计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情景教学活动,并设置与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主题探索任务,以此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体验。

第三,实践拓展环节相对薄弱。当前教学体系中实践拓展的缺失,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的传统文化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这不仅可能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可能影响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增设实践拓展环节,通过任务驱动和实际应用导向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将传统文化知识融入日常生活,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研究探索:“任务群”视域下低段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第一学段的语文教学活动,作为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使命。为了确保传统文化理念的有效渗透,笔者以教材为基础,从统整、驱动和延展三个维度出发,进行了深入的策略性分析与实践。

(一)统整:构建传统文化知识体系

新课标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为汉字、书法、成语、格言警句、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故事、古代诗词、古代散文、古典小说、古代文化常识、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基于此,笔者对第一学段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或元素进行了统整。

1.挖掘典型文本,融合文化智慧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这些精神价值与语文学科的发展息息相关[1]。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度挖掘并融合传统文化精神,以启迪学生的心灵,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梳理发现,第一学段的统编教材,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国传统民俗活动、传统民间技艺、传统民间语言、优秀古诗词等几个方面向学生展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表1所示)。

2.捕捉插图意蕴,拓展文化视野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以其图文并茂的呈现形式,为学生提供了直观且生动的学习材料。这些图文素材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直观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成为第一学段学生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需敏锐捕捉这些图文素材,通过设定明确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深入思考和积极交流,进而深刻体验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小学一年级上册《我上学了》中的“我是中国人”部分为例,该部分展示了56个民族的传统服饰。这些服饰色彩鲜明、样式独特,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视觉感受,更直接传递了传统服饰文化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组织学生细致观察,引导他们描述服饰特点,并深入了解不同民族服饰背后的文化寓意,从而深化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此外,教材封面亦是不容忽视的教学资源。如一年级上册封面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风筝,体现了古代科技文化的独特魅力;一年级下册封面则呈现了我国传统小吃冰糖葫芦,展现了传统饮食文化的丰富内涵。二年级上册封面以皮影戏为主题,凸显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二年级下册封面则展示了虎头帽,这是中国民间儿童服饰中典型的童帽样式,蕴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为充分发挥这些图文素材的教学价值,教师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服饰文化探究”活动,通过亲手制作民族服饰模型或绘制服饰图案,让学生深入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传统节日文化体验”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制作传统美食、表演民间戏剧等形式,亲身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二)驱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1.借助识字阅读

语文教学不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和文化品位的提升。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汉字的甲骨文、金文等演变过程,向学生展示汉字形体的变化,说明汉字不仅仅是一种书写工具,更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和传承者[2]。通过欣赏汉字的演变过程,学生可以感受到汉字背后蕴含的文化智慧和审美价值,从而培养其对汉字美感的认同。例如,“国”字教学中就蕴含着传统文化:甲骨文“国”外部为圆圈,表示疆域边界;内部“或”字代表戈,象征守卫。字形直观表达国家概念:有边界和武力的地域。金文、小篆简化但仍保留“口”与“玉”组合,象征国家为人民生活的空间,充满珍宝。

除了课内教学外,教师还应积极探索与汉字相关的活动,以任务群为视域,设计具有统整性、驱动性和延展性的课外指导策略。例如,在本学期,笔者就生字教学展开了整本书阅读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汉字演变故事会”,让他们通过讲述汉字的演变过程,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故事。

2.借助诗词经典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增强文化自信,培养爱国情怀”。这为教师借助诗词经典,渗透传统文化提供了理论支撑。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艺术等元素,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统编版教材一年级下册《赠汪伦》的教学活动为例,可以将教学活动设置为感受音韵之美、体会语言之妙和了解寓意之广三个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朗读《赠汪伦》,感受语音、语调变化,领略诗人与汪伦的友情;分析诗中意象,如“桃花潭水”和“千尺”,理解其文化内涵,感受诗人对友情的珍视;结合《赠汪伦》内容,拓展文化知识,如诗人与汪伦的生平事迹,增强文化自信,培养爱国情怀。

3.借助学习情境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要求中指出,落实学段要求的全过程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初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为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3]

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中国美食》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创设一个小主人公为外国朋友举办一场“中华美食荟”的情境,宣传中国的饮食文化,让外国友人了解中华美食。以此情境为主线,设置“中华美食荟”的各项任务(如表2所示),依次开展学习活动。

以《望庐山瀑布》为例,设计古诗体验活动,如班级接龙、诗词唱演和歌舞,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文学之美。这些学习活动可以营造积极氛围,锻炼学生的表达和表演能力,促进学生主动融入传统文化学习,享受成就感。

(三)延展:拓展传统文化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目的是指向实践[4]。教师要深化传统文化教育,围绕确定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相关主题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乐趣与魅力,让传统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1.实践活动显身手,文化传承见真情

(1)“传统节日”主题。针对传统节日,教师可以设计贴合第一学段学生认知特点的任务群活动。例如,在春节的契机下,组织学生编辑拜年短信,录制视频介绍春节习俗,以及收集春联和俗语等。当教学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的《春节童谣》时,鼓励学生与家人共同体验制作腊八粥、打扫房屋、采购年货、蒸馒头等传统活动,并记录下这些珍贵的瞬间。同时,鼓励学生收集与春节相关的故事,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交流,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国学经典的积累,如背诵《元日》等诗词,以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感知。

跨学科学习在这一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制作春节绘本、编写春节小报、用彩泥塑造春节习俗形象、制作龙灯以及演唱与春节相关的歌曲等,这些活动都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2)“二十四节气”主题。语文教学作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要求教师正视其重要性,并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内容。围绕“二十四节气”这一主题,教师可以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活动[5]。例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节气的变化,记录每个节气的特点和习俗,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传统农业文化的魅力,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升文化素养。

2.综合评价促发展,文化素养显提升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实施“任务群”视域下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策略,可设计“传统节日文化学习任务群”,以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和传承意识为目标,指导学生分组选择传统节日,通过查阅资料、采访、制作小报等方式,深入了解节日历史、习俗和文化,再结合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如学生自我反思评分、小组成员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给予肯定和建议等方式,做到教学评一致。

[参 考 文 献]

[1]毛旭芝.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J].格言(校园版),2023(21).

[2]李琼仙.基于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专题教学——“维常之华”的“三生三世”专题研讨[C]//2020年新时代语文教育学术展评活动.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5.

[3]章俊.基于统整策略的学习任务群教学探讨[J].新课程研究,2022(13).

[4]兰靖.学习任务群指导下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042).

[5]杨青山.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教学刍议[J].求学,2019(12).

[作者简介]吕敏燕(1997),女,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天空之城小学,二级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