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无常形——论《黑暗昭昭》中水的象征意义

2024-11-02 00:00:00于浩哲
长江小说鉴赏 2024年21期

[摘 要] 《黑暗昭昭》是20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威廉·戈尔丁的一部小说,这部作品广泛融入了神话原型、宗教文化以及象征主义,描绘了20世纪英国的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精神状态。借助其丰富的象征意蕴,小说展现了人性的黑暗不仅存在于人的心灵内部,而且存在于外部的世界,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人类未来的关切,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选取“水”这一在《黑暗昭昭》中频繁出现且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分析其在小说中欲望与毁灭、救赎与自由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 《黑暗昭昭》 威廉·戈尔丁 象征 水

[中图分类号] I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7-2881(2024)21-0041-04

威廉·戈尔丁(1911-1993)是英国著名作家、诗人。本文研究的小说《黑暗昭昭》出版于1979年,是戈尔丁的一部后期作品。它出版后便引起了批评界的关注,并广受好评,获得了“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 Prize)。威廉·戈尔丁在给唐·克朗普顿(Don Crompton)的信中写道:“由于许多原因,《黑暗昭昭》是我拒绝谈论的一本书。我越是被压制,我的拒绝就变得越顽固。”[1]克朗普顿把戈尔丁的沉默归结于小说晦涩难懂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也无法解释[2]。由于戈尔丁的缄口不言,该作品一经出版便引起了许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与研究。

本文从象征主义的视角出发,选取“水”这一在《黑暗昭昭》中频繁出现且具有代表性的元素,结合小说中的人物象征、意象象征以及环境象征,分析“水”在小说中的象征主义体现以及象征主义意蕴,从而帮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发掘小说中的神秘主义气息,以便更好地理解《黑暗昭昭》和戈尔丁其他作品的象征意义与深刻内涵。

一、戈尔丁与水的意象

象征在《黑暗昭昭》以及戈尔丁的其他作品中随处可见,构成了作品情节结构的核心。在戈尔丁的作品中,水这一意象主要有这两类象征意义。

第一,水的宗教色彩。作为一位具有浓厚基督教背景的作家,戈尔丁笔下的水往往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例如《教堂尖塔》中因暴风雨而倾倒的尖塔,和冒着风雨去观察尖塔的情况,后被罗杰梅森打倒在一池污水中死去的教长乔斯林;《黑暗昭昭》中裸体走入池沼进行仪式的麦蒂,和喜爱在河边玩耍,对电视中的海浪感到恐惧和熟悉的苏菲等。以上这些事例都是水这一意象宗教色彩的体现。

第二,水的反面形象。在戈尔丁的作品中,火作为非常重要的意象出现,往往具有生命与希望的积极意义。正如在《黑暗昭昭》这部小说故事的开头,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世界末日的图景——被战火袭击的犬岛、被炸弹炸毁的街区……然而,一位小男孩却不可思议地从这末世的狱火中,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绝望的人们。作为小说中“善”的代表,麦蒂从出生开始,他就与火结下了不解之缘。从火中诞生的麦蒂给人以极为深刻的印象,也正为“火”这一意象,赋予了神圣与新生的象征意义。所以与之对立的水虽然有时也表现正面或中性意义,但大多数时候是作为反面意义出现的。书店水箱中的水是致使格林菲尔德小镇付之一炬的间接原因,在议会厅门口进行仪式的麦蒂也由于自动喷水器的干扰而无法点燃火柴进而完成他的仪式。同时在《品彻马丁》中,作者用了大量笔墨描写马丁为了求生与狡猾恶毒的海浪搏斗,且从一开始马丁便身穿厚重的防水服。所有这些为水的出现蒙上了一层反面的、灾难性的意味。

二、欲望与世俗之水

在《黑暗昭昭》中,人物的欲望,往往与口渴的生理状态密切联系在一起。在小说“麦蒂”篇中,作者提到了佩迪格里先生与麦蒂两人口渴的状态,它们都反映出小说中水具有代表欲望象征意义。

佩迪格里先生是格林菲尔德小镇上孤儿学校的一名男教员,同时也是一位男同性恋者。他非常中意班上一位叫做亨德森的男孩子,并与其一直保持着“精神关系”。由于他对亨德森的痴迷,佩迪格里先生会频繁地以补课的名义把亨德森叫到他的宿舍。久而久之,校长发现了他的补课行为,并禁止亨德森出入佩迪格里先生的宿舍。为了掩人耳目,佩迪格里先生暂时终止了与亨德森的来往,并不得不选择他最为厌恶的麦蒂作为补课对象。“他说,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是饥渴,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沙漠,人也有各种各样的饥渴……佩迪格里先生瘫坐在桌旁的椅子上,把脸埋在了双手之间。‘我渴’。”这一段体现了佩迪格里先生无法见到亨德森时,内心的煎熬与渴望,也是对他同性恋欲望的初窥,是他后来受尽世人白眼和牢狱之灾的根源所在。

与佩迪格里先生的经历类似,麦蒂在远走他乡的旅途中也有过口渴的经历。在这之前,麦蒂在弗兰克里五金店的生活中,产生了对于性爱的追求与渴望。他为售货亭里塑料花丛中艾伦小姐的美与芳香气息感到震撼,在日常工作之时念念不忘的也是她“香水的味道,披散的长发”。在小说中也不乏对于麦蒂渴望性欲的表述,并且往往与“水”或“潮水”等意象相关联。“由塑料花与散发出甜美光泽的褐色发浪所带来的痛苦和特别的渴望,如潮水一般涌了回来”。由此可见,在小说的前半部分,水已经作为一种表示人们内心欲望的意象出现。

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麦蒂踏上了他前往澳大利亚的旅途。途中由于他对澳洲地理的无知以及识图的失误,他驱车驶离了主干大道,迷失在了荒芜的小路上。他在寻找水源的途中,遇到了野蛮的土著。他只好向那个土著索要饮用水,但却冒犯了他,并遭遇了阉割。但在他获救之后,反而因此激发了他内心对自己使命的探索,让自己在追求至善的路上更近了一步。“借助于从空中向他跳跃的土著人的钉上十字架的力量,这个问题又发生了变化,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我的使命是什么?’”正是由于麦蒂被阉割,他更加坚定地将欲望与性欲彻底摒弃。此时麦蒂与水的关系发生了急剧的转变,他不再是那个在澳洲的沙漠中苦苦寻求水源、欲望缠身的平凡旅人,而变成了一位试图克服潮湿的环境,点燃圣火以警告世人的朝圣者与先知。这种巨大的反差使麦蒂更加靠近他“在烈火中被献祭”的最终使命,也使麦蒂与水的关系从认同、渴求,变为了阻碍、对立。例如,在麦蒂的日记中,提到“一整天我看见了马路两旁下过暴雨,但是暴雨没有下到我的附近。我认为这是一个信号,说明我的旅行是神圣的……”以及“我不常去盥洗室,因为我已经放弃了那么多的世俗生活”。这更加说明了对于现在摒弃欲望的麦蒂来说,水正是欲望的象征,是与神圣相悖的。

三、救赎与新生之水

在基督教文化中,诺亚方舟的故事为人们所熟知。《旧约圣经》中有这样的记载:“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的罪恶很大,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于是引发了持续四十昼夜的大洪水,淹没了肮脏丑陋的旧世界,而代之以洁净明亮的新世界[3]。在此水具有双重象征意义,不仅象征着巨大的、足以将世界毁灭的破坏力,同时也象征着洁净灵魂、赦免罪孽,使人获得希望和新生的神圣力量。

作为一位拥有基督教背景的小说家,戈尔丁在《黑暗昭昭》中为水赋予的象征意义与圣经故事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作为威廉·戈尔丁的一部后期作品,《黑暗昭昭》在主题和其体现方式上与代表作《蝇王》具有显而易见的相似性。但相比于《蝇王》中所表达的昭然若揭的嗜血渴望与野兽本性,《黑暗昭昭》不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人性的丑恶与潮水般的欲望,同时以更多的笔墨,着眼于对人性之善的描写与歌颂。有学者认为,与水域相关的故事总是与主人公的冒险相关,人物往往需要水的引导来迈出成长的步伐[4]。诚然,小说中的许多人物也借由水的引导和帮助,提升了精神境界,净涤了灵魂与身心。这里以麦蒂这一最能够凸显水这一象征主义意象的角色为例,每当麦蒂开启一段新的人生经历,或者更加明确自己的使命之时,大多都伴随着与水的接触。在这些决定命运的时刻,水的每一次出现,都代表着那个更加世俗的麦蒂的死亡,以及这个更加神圣、向善的麦蒂的新生。

在小说的前期,麦蒂因为爱慕自己的老师佩迪格里先生,出于嫉妒向深受佩迪格里先生喜爱的亨德森扔出了自己的体操鞋,间接导致了亨德森的惨死,并且害得无辜的佩迪格里先生锒铛入狱,从此他便一直背负着杀害同学、伤害老师的罪孽。退学后,麦蒂被安排在弗兰克里五金店工作,并对那里的一位卖塑料花的女店员一见倾心,却因为自己的罪恶之身而陷入了满足欲望与禁欲赎罪的两难窘境。在格林菲尔德小镇散步时,面临选择的他在受到助理牧师无意间的一句“你是谁?你想要什么?”的质问后,他的思想发生了改变,他认为这两句话“问得恰如其分,正是他心中所想”。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心中的塑料花与女孩的秀发被因罪孽而痛苦灼烧着他的火焰吞噬。他最终得出了结论,“他毫无吸引力的外表,会让他跟这个姑娘的接触变成闹剧和羞辱。”这时窗外细雨蒙蒙,悲伤的他也在教堂为自己消失的未来哭泣,直到自己再也哭不出来。但此时麦蒂流干的不仅仅是他的眼泪,因为作者提到“随着眼泪的流淌,他永远也不知道身上的某些东西也随之流干了”。凝视着自己流淌的眼泪,他也在这时做出了远走他乡的决定,放弃自己的欲望,毅然决然地踏上赎罪之路。这里窗外的细雨象征着麦蒂的世界观正在经历成长和变化,而麦蒂的眼泪代表着他为了获得救赎与新生,最终决定离开小镇了却欲望、赎清罪孽的决心,也见证了麦蒂的成长,从一位拥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蜕变为一位禁欲而虔诚的朝圣者。此时麦蒂终于找到了那位助理牧师的问题的答案:“你伤害了你唯一的朋友;你必须贡献出婚姻、性、爱。”

小说中类似这样的表述还有多处,例如麦蒂在五金店工作期间,俯瞰运河的水流,认为能够带来裨益与治疗之效;麦蒂从澳大利亚返回时,完好的眼睛中同样淌出了泪水。麦蒂注视书店橱窗内的玻璃球时,产生了自我的认同与觉醒,在小说中被描述为“泉水喷涌的感觉”。上文出现的种种例证都在反复证明,水在《黑暗昭昭》中被赋予了启迪思想、净涤欲望、带来希望与新生的象征意义。

四、自由与脱俗之水

此外,水在小说中也象征着自由与脱俗。在希腊神话中,海神波塞冬的性格就是放荡不羁的。海水之所以翻涌不息,发出震耳欲聋的咆哮声,正是因为海神波塞冬驾驭着烈马金车驰骋于辽阔的海面。如同海神一样,水也是自由奔放的,“它可以任意地流向各个地方,它没有被束缚,更没有被压迫,它没有外界的压力,更没有自身的压力,它有的只是自由”[5]。在《黑暗昭昭》中,水同样也代表着自由与脱离束缚的象征意义。

上文提到,麦蒂在澳大利亚的荒芜小路上苦苦寻找水源之时,看到了在上空盘旋并讥笑他的天使。在麦蒂的眼中,天使“像潮水一般从空中离开”。并且后文提到“天使嘲笑他,是因为他不能飞翔。不过,他仍然能够移动脚步,继续艰难地前行”。此处如潮水一般在空中飞翔的天使与在地面上艰难前行的麦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潮水是自由而无羁的,它滚滚向前,不会因为任何理由而驻足停下,就像天使们那样,他们超脱于世俗与欲望的束缚,可以自由自在地遨游于天界。反观在荒芜小路上行进的麦蒂,身上背负着间接杀死亨德森、使自己爱慕的佩迪格里先生锒铛入狱的罪孽,心中残存着对满足欲望的渴求与世俗的价值观,自然是“不能飞翔”的。这里的“潮水一般”不只是描写天使飞行的状态,也象征着麦蒂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希望摒弃欲望以赎罪的心理。

此外,水的自由与脱俗象征意义的体现也存在于麦蒂被禁止在议会厅门口纵火后,前往一处池塘进行的赤身裸体在水中穿行的古怪仪式之中。值得注意的是,在仪式的过程中,麦蒂在腰部围了一根悬挂着许多钢圈的链条,便走入了水中。在他从水中出来后,他将钢圈与链条收了起来放回汽车后备箱。在这一段描写中,围在腰间的链条与钢圈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束缚”的概念。而当麦蒂完成了仪式,从水中走出并将链条解开后,麦蒂仿佛真正地获得了自由,摆脱了束缚。他将小汽车送给了别人,彻底摆脱了他留在后备箱中的锁链,同时“他现在可以轻松地在男人也可以在女人中间走动,可以正视别人,而不再被任何人所打动”。由此可见,麦蒂经过水的洗礼,脱去了世俗与欲望的束缚,变得更加自由与脱俗。

五、结语

《黑暗昭昭》不仅是麦蒂、苏菲与小说中所表达的英国民众象征主义角度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戈尔丁心目中人类社会的现状。小说中的人们便是那些“不来就光”的人,麦蒂作为“光”降临世间,人们却肆意嘲笑麦蒂的古怪和丑陋,苏菲作为“黑暗”的代表,人们却纷纷夸赞其美丽光鲜的外表。这便是人们“爱黑暗”本质,也是小说人性之恶存在于外部世界这一主题的体现。

然而,“戈尔丁心目中的现代人毕竟不是弥尔顿笔下地狱中的撒旦,看不见一丝解放和希望之光”。就像小说中的水一样,诚然,水象征着人们心中如潮水般翻涌的欲望,象征着小说结尾书店的爆炸中如病毒般席卷扩散的恶意和死亡;水催生了佩迪格里先生的饥渴,让迷途的麦蒂感到痛苦,让幼年的苏菲感到恐惧,甚至在麦蒂的仪式中被视为阻碍,在结尾的灾难中助涨了邪恶的火焰,让舍身救人的麦蒂死于非命。但并非所有的水都是污浊而肮脏的。水象征着生命和新生,是佩迪格里的“生命节律”,也是蕴藏在《黑暗昭昭》中的救赎与希望。在异乡迷途的麦蒂曾在天空中看到了潮水般欢快飞舞的天使以及“闪亮的水”,而戈尔丁也在这个充满了污浊的世界里看到了依旧清澈纯粹、向往自由与至善的麦蒂。尽管黑暗不仅存在于内心,也存在于外部的世界,但戈尔丁对一心向善并赎罪成功的麦蒂和虽受缚于欲望却拥有美好内在的佩迪格里也同样证明了,光仍然存在于这个黑暗的世界,希望与救赎的故事就在我们的身边。

总体来说,《黑暗昭昭》中的水具有欲望与世俗、毁灭与死亡、救赎与新生、自由与无羁、神秘与魔幻等多重象征意义。本文对水这一意象的研究不仅是对作品艺术价值的赏析,而且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戈尔丁小说所蕴藏的深刻内涵,解读人物形象和主题,同时也为戈尔丁的其他作品以及英美文学作品中象征意义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Crawford, P. Politics and History in William Golding:The World Turned Upside Down[M]. Columbia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2002:153-154.

[2] 李晓青.《黑暗昭昭》中的善恶二元与图形——背景转换[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22(3).

[3] 李红蕾.《他们眼望上苍》中“水”的原型象征意义[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7).

[4] 严晓驰.欧洲童话中的“水”意象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20(4).

[5] 么春影,et al.叶芝早期诗歌中“水”意象探源——以The Stolen Child为例[J].才智,2014(9).

(特约编辑 范 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