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堂到课程: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校本探索

2024-11-02 00:00:00张远洋施叶挺
留学 2024年21期

宁波市象山县丹城第三小学(以下简称“丹城三小”)自1992年创办以来,始终秉承“润心教育,阳光少年”的办学理念,坚持书法和羽毛球两大教育特色,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致力于实现“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我”的育人目标。在办学实践中,学校围绕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开展了从课堂到课程的一系列探索。

科学教育不应局限于学科教学

学生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在科学知识、方法、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强调以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作出决策的能力。从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视角出发,丹城三小的教师们认为,科学学科存在“四个有限”——物态环境创设有限、涵盖知识广度有限、实践探索体验有限、科学素养提升有限,其本质是学科学而非做科学。为此,学校主张科学教育应该从课堂走向课程。

那么,具体来说,科学教育应该如何实施呢?首先,要以课堂教学为基础,配齐专职教师、开足课时,认真上好每一堂科学课。其次,应进行适当的课外拓展。比如,在科学教育中融入STEAM理念,以项目化的学习方式,开设校园科学俱乐部和社团、科学夏令营与冬令营、科学主题日/周/月、科学实验小课堂,组织科普讲座让学生与科学家面对面,建立创新实验室,等等。所有这些,学校都可以通过实践探索,发展为自己的特色项目。

浙江省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中小学校一直在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开发了大量的主题课程、项目课程、统整课程、社团课程等,这些为学校推进科学教育提供了更多的路径和可能。

“走进中医”: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校本实践

2019年,学校开设了一门校本主题课程“走进中医”。为了营造浓厚的科学探索氛围,学校积极创设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育人环境。

开辟课程基地。学校开辟了占地800平方米的“百草园”,搭建了占地100平方米的智慧生态玻璃房,种植了上百种中草药,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种植、观察、欣赏、认识和收集中草药的实践基地,而且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感受物联网和大数据等现代科技的魅力。

布置文化环境。为了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受到中医药文化的熏陶,学校充分利用楼道、走廊等公共空间,张贴学生绘制的中药名片、历代名医画像及简介,并设置“中草药文化墙”“中草药展柜”等,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了解中医药知识、提升科学素养。

营造学习氛围。学校积极鼓励家长参与到孩子的中医药学习中来,和孩子一起种植中草药、写观察日记、制作标本等,并在班级的“中草药展览会”上进行分享。同时,学校与附近的中医馆和中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聘请中医专家为师生开展专题讲座,并带领学生参观中医馆,亲身体验中医药的神奇魅力。

开展实践探索。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医药文化、提升科学素养,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探索活动。具体来说,采用学科融合的学习方式,将中医药知识与科学、语文、美术等学科相结合,设计了一系列主题式学习活动。例如“中医实践园”板块,以综合实践为主,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学习劳技、信息、科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各类中草药的名称、药用部位、形态特征和功效作用等。一是融合活动,项目式学习。学校通过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例如“设计中草药名牌”项目,让学生通过观察、查阅资料、询问专家等方式,了解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学习设计技巧,讨论材料的选定等。这样的项目式学习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二是融合生活,体验式学习。本课程注重实践生活体验学习,让学生走进生活,切实接触中草药。例如“中草药的种植与养护”项目,要求学生了解中草药的生长环境、种植方法和养护技巧等,通过亲身实践来解决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能培养他们的生活技能和合作精神。

开展多维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为了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科学素养,学校采用了多维评价方式。一是注重过程性课程评价。以“制作中草药香囊”活动为例,学校关注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各种表现、香囊药材的科学搭配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以此为依据进行评价。二是制定个性化评价标准。学校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差异,在制定评价标准时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潜力。三是采用多元化综合评价。学校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等。同时,与学校“阳光少年”学生综合评价对接,更好地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通过“走进中医”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不仅了解了中医药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科学原理,还学会了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作者单位:宁波市象山县丹城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