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大课间活动:从育体走向育人

2024-11-02 00:00:00黄永明
留学 2024年21期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要求学生逐渐养成“每天校内锻炼1小时、校外锻炼1小时”的运动习惯。小学大课间是“每天校内锻炼1小时”的重要保障。大课间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运动能力、增强体育核心素养,还是学校重要的德育阵地。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小学的大课间活动却呈现出各种问题。本文拟通过透析小学大课间活动的现状,提供具体的应对措施和解决方案。

现状一:“大课间究竟是谁来负责?”

一般情况下,体育教师认为自己的主阵地是体育课堂教学,而大课间不属于体育课堂教学时间;班主任认为大课间活动是体育教学组和学校德育处的事;更多的教师则认为,大课间就是加长版的课间十分钟,让学生放松一下,没必要严格管理和组织。这些认识客观上造成大课间失去了“精气神”,导致课间活动质量不高,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笔者认为,学校大课间活动作为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重要突破口,不仅是学校精神面貌的展现,更是实现学校师生共同价值追求的重要路径。首先,学校教师应该更新认知,改变思维。作为校长,要将著名教育家张伯苓“不懂体育者,不可以当校长”的理念当作自己的岗位自觉;作为教师,要时常提醒自己跳出“教书匠”的角色,以一个教育者的担当思考如何培育全面发展、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高素质人才。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从步入学校大门伊始,您要充当的不仅是自己那门课的教师,而首先是教育者。”因此,教师要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和‌全覆盖的“四全”育人,这是新时代的育人思维。其次,在组织管理上,学校要将大课间活动作为学生运动习惯养成的重要契机,并将其纳入文明班级评价体系,通过大队委的自主管理和教师的有效组织,为学生成为终身运动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现状二:“大课间没意思,不好玩”

学生常感觉大课间运动“不好玩”,据笔者观察,他们对大课间运动的不满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课程资源缺乏、运动项目单一。大部分学校在春季和冬季会安排学生在大课间围绕操场内、外圈跑步;夏季和秋季则安排学生做第三套全国小学生广播体操《希望风帆》;在每年国家体质测试的前后几个月,很多学校会将体测项目作为大课间活动的主要项目,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此外,如果赶上雨雪、雾霾天气,许多学校缺少室内活动项目、游戏等课程资源,大课间活动经常被移作他用。

场地、器材落后。因运动场地狭小,一些学校只能将高、低年级学生分别安排在上、下午实施大课间活动,学生的运动时间得不到保证。而且,由于学校的体育器材品种单一、数量缺乏,教师只能安排学生进行无器材练习或跳绳,大课间运动的趣味性不足。

运动强度低下。有些学校操场离教学区距离较远,进场耗时较长,再加上教师拖堂等各种原因,大课间实际活动时间被极大缩短,学生锻炼达不到预期的运动强度和效果。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优化——

建设课程资源,丰富活动选项。和每天吃同一种食物易出现厌食症一样,每天如果只做同一种运动项目也容易产生“厌动症”,因此学校需要开发校本运动课程,优化大课间运动项目,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热情、强化体能,同时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首先,按照不同季节、不同运动与游戏的特点,设计多样态运动。春季和冬季天气较为寒冷,大课间运动可以以跑操热身为主,同时辅以一些身体柔韧类、灵敏类、协调类游戏;夏季和秋季天气相对炎热,可以以操类运动为主,辅以一些针对身体不同部位的趣味练习,既不让学生感到乏味,又可以锻炼到全身体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其次,针对特殊天气无法进行户外活动的问题,学校可充分利用教室、走廊和过道等物理空间,实施合适的大课间活动。一是可设计一些适合室内玩耍的传统游戏,比如翻花绳、挑小棒、抓子儿等,既能锻炼手部精细动作,又富有趣味。二是可以挑选节奏欢快的音乐操,比如《给我一个拥抱》《加油!AMIGO》《青春修炼手册》《左手右手》等。三是在廊道设计AI智能运动吧,为学生提供一分钟跳绳、开合跳、纵跳摸高、立定跳远、仰卧起坐等各种自选运动项目。四是提供一些运动与趣味兼具的游戏,如石头剪刀布、跳皮筋、扔沙包、跳房子、呼啦圈等,或一些益智的棋类项目,如五子棋、跳棋、象棋、算24点等。

借助多元评价,增强活动吸引力。笔者认为可从即时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两方面着手。即时性评价是指学校体育组和德育处结合每周文明班级评选,对每次大课间的运动情况进行及时总结,对学生的态度、动作、与他人协作及完成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阶段性评价是指结合学校“挑战校园吉尼斯”项目,围绕大课间练习项目开展阶段性线上、线下挑战赛,分别设置不同项目的年级、班级和个人名次,另外设置个人进步奖,让不同运动能力的学生都能得到鼓励和肯定,以此激发学生参与大课间活动的积极性。

强化运动负荷,提升运动实效。运动负荷是评价大课间成效的重要指标。首先,学校要确保大课间的活动时间充足——除去进退场的时间,学生的实际活动时间不得少于15分钟;其次,群体运动密度、强度安排合理,做到运动时间多、等待时间短,运动负荷科学合理,符合人体运动规律;最后,实现“真流汗”,要求每次大课结束时,每个人的平均心率达到130—140次/分。

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学校大课间起于“育体”,终于“育人”,不仅能点燃学生的运动热情,提升他们的体能,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他们的未来提供更多可能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