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不登校”学生的蛰居之路

2024-11-02 00:00:00师艳荣
留学 2024年21期

日本学生“不登校”的问题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萌芽至今,已成日本教育的一大顽疾。所谓“不登校”,指的是中小学生因心理、情绪、身体或某种社会原因(不包括疾病或经济上的原因),不去上学或者想上学却不能上学,一年缺勤30天以上的行为。近年来,日本的“不登校”问题加速恶化。2023年10月,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22年,日本小学生和初中生中,“不登校”人数再次刷新历史纪录,高达299048人,比2021年增加了54108人(22.1%),占在籍学生总数的3.2%。这意味着,每35人的班级里至少有1名“不登校”学生。与2012年相比,“不登校”人数增长了约3倍。“不登校”人数激增所折射出的教育危机,引发日本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担忧,甚至被视为日本教育的崩溃。“不登校”给学生本人的心理、学业、社交及未来职业等方面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然而,其危害远不止于此,由其衍生出的“蛰居”问题更值得关注和警惕。

“不登校”是日本青少年蛰居的重要诱因之一

一些“不登校”学生喜欢宅在家里,甚至完全闭居在自己房间内,不外出,也不与他人联系,过着昼夜颠倒的生活。这种逃避学业和人际交往的生活方式与“蛰居族”如出一辙。根据日本内阁府的定义,所谓“蛰居”,是指基本上待在家里或房间,偶尔去便利店等场所,或者只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外出,原则上这种状态持续6个月以上。

2023年3月,日本内阁府公布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2022年日本“蛰居族”人数约为146万人,创历史新高。其中,针对15—39岁的蛰居者的调查显示,排在第三位的蛰居动机是“初中阶段不登校”,占比高达18.1%。也就是说,接近两成的“蛰居族”是因初中阶段的“不登校”而导致的。此外,因小学、高中阶段“不登校”而导致蛰居的比例分别达到了4.9%和9.0%。

很显然,“不登校”是导致蛰居的重要诱因之一。一些“不登校”学生长期闭居在家,逐渐丧失社会行为,成为“蛰居族”的预备军,而那些不接受任何援助的长期“不登校”学生,更容易加入“蛰居族”行列。据日本文部科学省调查,2022年,“不登校”的小学生和初中生中,有11万余人(38%)没有得到任何援助,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很可能走上长期的蛰居之路。

影响“不登校”学生走上蛰居之路的因素

“不登校”学生之所以会走上蛰居之路,与日本的学历主义密切相关。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日本是典型的学历社会,对“不登校”学生普遍存在偏见。在日本,一个人的学历决定着这个人的就业、升迁,甚至结婚等人生各个重要时期的方向。“不登校”往往因被视为偏离主流的行为而受到歧视。例如,日本福井县副知事山本雅俊曾将东海北路六县120万名学生中的14000名“不登校”学生比喻为“残次品”。

其次,学校提供了最重要的社交空间,“不登校”会导致学生的社交严重受限。一方面,“不登校”就意味着丧失了与同龄人共同成长的机会,弱化了学缘关系。另一方面,“不登校”学生的家人也视“不登校”为耻辱,为隐瞒孩子“不登校”的事实而减少社交。

再次,在重视学历的日本社会中,因长期“不登校”而学业受挫的青年很难找到稳定的工作。2011年,日本文部科学省设立了关于“不登校”学生的追踪调查研究会。该研究会以2006年度41043名初中三年级的“不登校”学生为对象,对其接受援助、升学以及5年后的现状进行跟踪调查,并于2014年发布了《2006年度不登校学生的跟踪调查报告书》。其结果显示,初中毕业5年后,不上学也未就业的学生占比高达18.1%,参加工作的学生占比为34.5%,其中,能找到正式工作的比例仅占9.3%。这意味着,约20%的“不登校”学生会成为“啃老族”或“蛰居族”,那些靠打零工维持生活者转而蛰居的也不在少数。

最后,“不登校”学生的心理危机加重。对于“不登校”学生来说,因自己的生活轨迹偏离了主流价值观的导向,很容易陷入自我否定,找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强烈的自卑感、长期的焦虑和不安使其精神压力不断增大,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不登校”学生长期蛰居的严重后果

长期的蛰居生活不仅给蛰居者本人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也会给蛰居家庭及社会带来一系列的严重后果。

首先,加重蛰居者本人的精神负担,严重者会诱发精神疾病。“不登校”学生一旦陷入蛰居状态,就会长时间几乎不出门地过着昼夜颠倒的生活,或者为回避家人而持续闭居在自己房间内。这种脱离社会、不再参与社会生活的状态,会加重他们的精神负担,使之出现悲观、绝望、不安、孤独、失眠等抑郁症状,严重者还会表现出强迫症、社交恐惧等精神疾病症状。

其次,将家庭拖入黑暗的深渊。一方面,从“不登校”走向蛰居的过程,也是亲子关系逐渐紧张和恶化的过程。一些“不登校”学生蛰居后会产生自责感,也会将怨气发泄到父母等家人身上,对家人施暴,甚至出现杀亲惨案。另一方面,蛰居者没有任何经济收入、无法自立,完全依靠父母供养,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据内阁府2018年的调查,日本40—64岁的中老年“蛰居族”已高达61.3万人。很多高龄父母依然要供养没有经济收入的中老年蛰居子女,巨大的经济压力让这些家庭处于崩溃的边缘。

最后,阻碍社会发展。在少子化、老龄化问题加剧的情况下,蛰居人数的增多使得就业人口不断减少,导致日本面临更为严重的劳动力短缺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日本经济的发展。而随着“蛰居族”年龄的增长,当他们的父母年事已高无法为其提供生活来源时,日本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负担也会随之加重。蛰居问题研究专家、精神病学家斋藤环教授曾警告:2030年日本将进入“蛰居长寿社会”,65岁以上的数万名蛰居者将成为养老金领取者。

日本政府的应对之策

日本很早就出台了针对“不登校”问题的应对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通过立法支援“不登校”学生。2016年,日本颁布了《教育机会确保法》,在肯定“不登校”学生有必要进行休养的同时,首次明确提出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开展针对“不登校”学生的支援活动,并倡导通过与教育支援中心、自由学校等机构合作,共同构筑教育咨询机制,以保障“不登校”学生享有受教育的机会。该法案的出台既为应对“不登校”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使得家长、学校及社会对“不登校”学生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宽容。二是建立健全心理疏导机制。为便于家庭和学校对有“不登校”倾向的学生做到及早预防和介入,日本政府向公立中小学派遣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有“不登校”倾向的学生开展一对一的心理疏导,以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和心理压力。三是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路径。为保证“不登校”学生的受教育机会,政府、学校及民间机构通过设立教育支援中心、“不登校”特例学校、夜间中学、函授高中、自由学校等组织,为“不登校”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习机会和学习场所。四是增加财政投入。“不登校”学生人数的激增使得自由学校等援助机构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导致仍有约四成的“不登校”学生无法得到援助。鉴于此,日本文部科学省拟增加相应预算,通过在校内外增加更多可供“不登校”学生使用的学习场所,以及强化在线学习机制等措施,为更多“不登校”学生提供帮助。例如,爱媛县推进了“元支持校园”、群马县利用3D虚拟空间开设了“不登校支援中心”、东京设立了“虚拟学习平台”等等。

与此同时,日本逐渐加大了应对蛰居问题的力度。一是日本政府制定了《儿童和青年培养支援推进法》(2009年出台,2010年实施),将青少年蛰居者列为政府援助对象。二是日本厚生劳动省通过调查研究,发布了《关于蛰居的评价、援助指针》(2010年),主张通过家庭访问、提供居所、就业体验等援助方法,对蛰居者及其家人开展援助,构筑了包括教育、保健、福祉、医疗等多部门协作的支援体系,逐步引导蛰居者离开家庭,恢复人际交往,参与社会活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国各地设立了“蛰居地域支援中心”作为蛰居问题的专用咨询窗口,其已逐渐成为应对蛰居问题的核心力量之一。对于不愿意主动求助的青少年蛰居者,相关援助机构会派遣人员到家中提供咨询和指导,帮助他们回归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三是众多的NPO(Non-Profit Organization,非营利组织)法人等民间团体积极开展电话咨询、面谈、家庭访问、家庭会、生活训练和就业体验等各种各样的援助活动,同时承担着很多由政府委派的援助任务,在应对蛰居问题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系天津社会科学院亚太合作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