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几点思考

2024-11-02 00:00刘思佳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4年10期

摘 要: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统一。乡村全面振兴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农民实现物质和精神富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农村地区还存在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价值观念相对落后等问题,在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过程中面临一定挑战。进一步推动乡村产业兴旺、优化人才队伍、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物质富裕;精神富裕;共同富裕

近年来,学界关于共同富裕精神层面的研究更侧重于其基本内涵、理论特质、内生逻辑等方面,大多认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基础上,人民不断选择、追求、创造、共享精神资源以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要,并在国家共同体的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活动与精神富足状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着力解决农民精神生活贫困问题,对于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乡村振兴视域下推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在意蕴

(一)乡村振兴为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物质保障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战略,它关系国家总布局,也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和关键问题。乡村振兴战略致力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其中产业兴旺是解决一切农村问题的前提,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主要目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自古以来,人民都是在吃饱穿暖的基础上考虑自己的精神需求,乡村振兴就是以农民生活富裕为目的,致力于实现农民“仓廪实”和“衣食足”的质朴愿望。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消除了绝对贫困。在此基础上,要继续通过振兴乡村产业和乡村教育为推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二)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的主体是农民,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也是农民,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价值引领。乡村振兴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实现农民的生活富裕,但仅仅物质层面的富裕,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还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在物质和精神的共同发展中才能凝聚起磅礴伟力。“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农民问题是核心所在,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也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与主力军,其精神生活的改善直接影响乡村振兴的实施效果。乡村振兴是缩小城乡差距与贫富差距、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共同富裕不仅指人民在物质层面的共同富裕,还指人民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因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亟须解决农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推动农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同向同行,进而推动乡村振兴获得实质性的进展。

二、乡村振兴视域下推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乡村振兴取得了显著成效,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更进了一步。依托电商直播等平台,乡村产业发展不断兴旺,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农民开始追求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是,经济基础相对薄弱、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农民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一)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农民精神生活受限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换言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作为精神生活的基石,其发展水平深刻影响着精神需求的层次与结构。生产活动不仅塑造了需求,需求亦在反作用中推动生产的进步。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唯有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飞跃的背景下,方能得以孕育与满足。因此,农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追求,与物质生活质量的持续提升密不可分,其要求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以确保精神领域的繁荣与发展能够稳步前行。尽管我国已圆满实现脱贫攻坚的战略目标,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然而,部分农村地区仍受制于地理环境等外部条件的制约,面临收入来源不稳定的挑战,农作物种植效率亦有待提升,使得农民仍然存在返贫的风险。

(二)农村人才流失较为严重,教育资源匮乏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迫于生计压力离开土地走向城市,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在教育、医疗、居住环境、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的差距,但最根本的差距是在教育。一方面,本就非常紧缺的农村教育人才流失率较高,大量的农村教师通过考试调动到城镇。农村地区不仅在培育高端人才方面面临困难,也存在难以吸引外部专业人才入驻的问题。另一方面,个别农村出现空心化、老龄化现象,科学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工作难以得到专业人才的有效支撑,影响了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三)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农民精神生活贫乏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事业仍存在一定不足。一方面,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缺乏文化优质产品供给,图书馆、文化站、老年活动室、青少年活动室等公共文化设施不完善,导致部分农民的娱乐消遣方式逐渐偏向于刷短视频、饮酒打牌等,精神文化生活呈现单一化趋势。另一方面,供给不够精准。一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不高,少数农家书屋特定情况下才会开放。还有农村大舞台、村史馆、活动中心这些设施,虽然建设力度很大,但建好后存在一定的闲置率,未取得应有的效果。

(四)价值观念相对落后,农民主体性缺失

部分农民接受教育程度较低,再加上所处时代环境和自身经历的影响,思想观念相对狭隘且受限于传统框架,难以与当前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求相契合,成为制约乡村全面发展的内在因素之一。由于本身落后的价值观念,使得农民在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没有足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比如,部分农民认为乡村振兴以及乡风文明建设是政府和国家的事情,与己无关,存在“等靠要”的错误思想。这些错误思想不但阻碍乡村振兴的实现,也阻碍了农民自身精神生活富裕的实现。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推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相关建议

(一)推动乡村产业兴旺,夯实经济基础

实现农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先要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一是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城市先进技术和模式也会被引入农村,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推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实现。二是优化村集体经济发展,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加强村集体班子建设,是夯实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础。选优配强班子,可以从拓展选人渠道、注重后备干部培养、加强教育培训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提高村集体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品牌,在市场上形成一定竞争力,促进现代科技与农业相结合,使农业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环节提高效率,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扩大农产品的销量。还可以利用乡村特有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发展旅游业,实现农文旅有机结合。

(二)优化人才队伍,丰富农村教育资源

人才是动力之源,高素质的人才是创新驱动的重要动力。只有创新,才能有质的突破,不结合当地实际的照抄照搬,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一是切实解决农村教师的相关问题。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领域的投资力度,聚焦于农村教师群体的待遇优化与绩效考核机制改革,提升相关补贴标准,切实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与稳定性。同时,持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全面考量教师的年龄构成、学历背景及教学经验等多维度因素,以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农村教师z5fjigZRCKvKnRKOa+mVBuFWWWv3fK2C2pcOtQgSnnI=队伍。二是完善农村教育基础设施。为了实现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在完善农村教育硬件设施的同时,也需注重软件设施的建设与优化,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均等化。三是强化人才引进与奖励机制。应设计优化一系列富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配套科学合理的激励措施,以吸引并留住具备较高文化素养与领导能力的人才。

(三)提升农村公共文化供给能力,实现精准供给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公共文化需求正在向更高层次发展。如果供给不够精准,更新也比较缓慢,并不是群众所想,那自然吸引力不足。唯有深入扎根于本地实际,紧密贴合农民的实际需求,方能显著提升其在享受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的获得感与幸福感,确保公共文化服务的普惠性与实效性,使更多农民从中受益,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一是优化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产品。要逐步改变自上而下、大包大揽式的供给模式,强化农民在供给决策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农民参与决定文化服务的方式和文化产品种类。可以采用调查、采访、询问意见等方式深入基层了解当地农民所需要的文化产品或者文化设施,根据大多数农民的意见和需求采取相应措施落地见效。二是推动农民生产精神文化产品。农民生活在农村,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容,因此厚植乡土文化、传承农耕文明刻不容缓。可通过深挖文化传统、民间传说等,推动农村本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锻造出更受当地人喜爱的文化产品。

(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性质。在迈向新时代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征途中,应不断巩固农民的主体核心地位,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在农村地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动员和激励广大农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民心中生根发芽。二是注重农民主体地位。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基本原则,农村的发展要靠亿万农民的共同努力。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不断解放农村社会的生产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三是大力宣传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宣讲乡村振兴战略,让农民了解乡村振兴战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让农民清楚自己在乡村振兴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真正参与其中,成为美丽乡村的建设者、自身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打造者。

四、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农业农村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其深远意义不仅在于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更在于为农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构筑起坚实的屏障。不论是乡村的全面振兴,还是全体人民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求全体人民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从乡村经济着手,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提升供给能力等举措,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新需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精神文化水平,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献策献力,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项久雨,马亚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层次结构与实现进路[J].思想理论教育,2022(6):11-16.

[2]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5,34.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

[责任编辑:朱松琳]

作者简介:刘思佳(1999—),女,河南安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