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好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2024-11-02 00:00范家慧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4年10期

摘 要:“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面貌,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学习好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的规律、方法、智慧,针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应利用好政策优势,守住文化传承的灵魂,抓住乡村产业兴旺的根基,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关键词:千万工程;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

一、“千万工程”经验的发展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任职期间,通过深入全面的调研,立足浙江省当时的经济发展规律和发展阶段特征,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开启了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品质为目的的村庄环境治理行动,提出从全省近4万个行政村中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 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20年来,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擘画和重要指示批示,顺应浙江不同发展阶段特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实施“千万工程”。浙江“千万工程”以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环境“脏乱差”为先手棋,全域推进农村垃圾、生活污水、户厕改造“三大革命”,经历了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示范引领,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三个大的阶段,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在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千万工程”形成了一整套系统成熟、行之有效的发展理念、推进方法和工作机制,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加快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方法路径。“千万工程”既在全国范围内起到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效应,也在国际社会上得到了认可,2018年9月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为打造绿色生态和谐宜居的人类家园贡献了中国方案。

二、“千万工程”经验推广的实践启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见表1)。

近年来,全国各地聚焦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四大领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快补齐短板弱项,实现了农村人居环境质的飞跃。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40%以上,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保持在90%以上,全国开展清洁行动的村庄达95%,村容村貌明显改善,从根本上扭转了农村长期以来存在的脏乱差局面,大大提高了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进入新时代,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

(一)坚定不移以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引领,学习好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正确处理农业农村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扎实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局面。

(二)坚定不移用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破与立、先进生活方式与落后生活习惯较量的系统工程,也是一场转变观念、重塑思想的持久战。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原则,不照搬城市建设模式,不搞千村一面、“一刀切”,把挖掘原生态村居风貌和引入现代元素结合起来,防止乡村景观城市化、西洋化。

(三)坚定不移建立健全制度机制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存在“痛点”“堵点”易反复、整治成果难维护、各方力量难聚合等现实矛盾,必须探索常态长效机制,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坚持规划先行,注重创新驱动,通过建机制、定规矩、强管护、抓宣传、严考核,推动由“整”到“治”、由“管”到“建”、由“净”到“美”的持续转变,确保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形成良性健康发展局面。

(四)坚定不移强化资源要素保障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方位、全过程要素保障既是基石,更是工作动力源和效能倍增器。实践中,应始终坚持调动政府、群众、市场等多方力量,全力做好产业、资金、人才保障,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模式,提高要素保障能力,实现要素高效配置,切实激发各类要素潜能和活力,促进整治工作高效率推进、高标准落实。

(五)坚定不移发动群众广泛参与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涉及群众生产生活方方面面,无论是居住环境的整洁,还是生活习惯的养成,都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需要群众广泛参与、贡献智慧。坚持全过程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提高群众参与度,引导广大群众从“要我干”到“我要干”,齐心协力,同频共振,整治效果才能长久持续。

三、部分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的短板

(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政策执行有偏差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一项事关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民生工程。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部分地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存在差距,在实践中提出超过当地发展水平、经济水平承受能力的目标任务,给农民群众和基层增加负担,影响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认识。

(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投入有缺口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村庄亮化等项目投入、运行、维护所需资金庞大,仅靠财政资金供给远远不够。部分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无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供给,容易出现设施建设配套不足、标准低质量差、运行管护不到位等现象。

(三)农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主体意识不够强

农民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受益者,也是参与者、主导者。但是实际工作中,有些群众觉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应该由政府主导,自己是局外人,出现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一些群众的卫生意识不够强、生活习惯不够好,仍有房前屋后垃圾乱丢乱扔、生活污水乱排乱倒现象。

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举措

(一)利用好政策优势

强化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借助各方的优势,推进工作落实。一是借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的政策优势。在“三年行动”结束后,既要保持住成效、又要巩固好成果、也要扩展好经验。二是借助大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工作优势。各级各相关部门对学习好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高度重视,要形成合力,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实际成效。三是借助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力量优势。乡村全面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是关键,生态振兴是重要支撑。开启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的乡村振兴新征程,补齐生态文明建设在体制机制、思想观念、物质基础等各方面的短板,推动农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确保乡村振兴行稳致远。

(二)守住文化传承的灵魂

一是保护传统农耕文化。在村容村貌提升中尊重农家风情、传承农耕文明,对村中老房、老墙、老井、老树、老作坊等“五老”进行保护性开发和保护性改造。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mLk0p/zCqhVkWwpDoN4sRA==,并以此为依托,建成特色文化村。二是弘扬时代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倡树乡村文明新风,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内生动力。

(三)抓住乡村产业兴旺的根基

实践证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乡村“美化”,而是必须有产业支撑。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带动乡村发展,一是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二是与发展美丽经济相结合,三是与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相结合。整合农村人居环境中的旅游元素,发展乡村旅游,把美丽家园变成生态田园,让老旧的农房变成旅游的客房,把农家的土菜变成游客口中美食,把绿色的农产品变成有特色的纪念品。

参考文献:

[1]专题调研组.总结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J].今日海南,2023(6):31-34.

[2]王成军,庞婧,李雷.“千万工程”变迁的逻辑及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24(4):95-103.

[3]方问禹,黄筱,郑梦雨,等.十组数据解码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二十年[N].新华每日电讯,2023-04-13(004).

[4]江娜,施维,孟德才,等.持续性发力 创造性转化[N].农民日报,2023-08-30(001).

[5]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8(5):23-28.

[6]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报告》[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8):3-6.

[7]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报,2021(2):6-13.

[8]新华社.中办 国办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J].农村工作通讯,2021(24):4-8.

[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农村工作通讯,2022(21):4-22.

[10]中央财办等部门印发《关于有力有序有效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指导意见》[J].农村工作通讯,2023(14):4-7.

[1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J].上海农村经济,2024(2):4-9.

[12]农业农村部关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报,2024(2):12-19.

[责任编辑:王 丽]

作者简介:范家慧(1993—),女,河南正阳人,助理农艺师,硕士,主要从事土壤肥料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