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体”视域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价值

2024-11-02 00:00:00孙建欣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4年10期

摘 要:在“五位一体”视域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展现了“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经济价值,“强化绿色执政为民理念,推动执政方式深刻变革”的政治价值,“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现代生态价值观念”的文化价值,“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建设人类美好生活世界”的社会价值,以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态价值。深刻理解与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价值,对于更好地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五位一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时代价值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生态文明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就生态环境领域而言,表现在生态产品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基础上,系统提出了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科学严谨的生态文明思想,科学回答了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历史课题与时代任务,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经济价值: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经济价值主要是指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认识生态与经济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始终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要求着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生态文明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关系的必然选择;其培育和发展的关键不仅在于处理和平衡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也在于在寻找新动能和处理老问题上把握好方向、节奏和力度。如果在“生态+”产业发展过程中,能够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那么“绿水青山”就能成功转换为“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则是以生态环境为依托的,即“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生态环境是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的自然资本。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资本价值,就是保护经济发展潜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促进自然资本增值,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个百分点,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相当于少用标准煤约14亿吨。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 260 582.1亿元,与2012年的538 580亿元相比,上升了57.3个百分点。其中,我国规模以上工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产量、风力发电机组分别比上年增长30.3%、36.9%、28.7%,“新三样”产品出口突破万亿元大关。

二、政治价值:强化绿色执政为民理念,推动执政方式深刻变革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政治价值主要是指强化绿色执政为民理念,深化执政方式变革,提高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认同。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有超越各种利益主体之上的政治领导力,进行政策创新,破除利益藩篱,真正实现生态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相应地,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期盼也发生了变化,已经从过去的“盼温饱”“求生存”转变为“盼生态”“求生态”。人民群众对蓝天、碧水、净土等优质生态产品的需要越来越热切。当前,在生态环境领域展示出人民对生态环境的高需求和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滞后之间的不平衡。如果生态环境问题处置不当,容易引发社会风险和动荡,甚至影响政治安全。各级党委、政府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深化执政方式变革,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度和协调性,为人民群众提供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生态优质产品,以此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生态环境的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使命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扎实掌握对自然、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再认识,以对规律的认识指导行动,在生态环境领域不断打破思想束缚,推动绿色执政理念不断深化。2017—2022年,全国强制和优先采购节能节水产品以及环保产品的规模分别占同类产品采购规模的平均比例约为89.1%、87.8%,均接近90%,在支持绿色发展方面成效显著。2023年,全国累计完成36.88万张排污许可证质量审核,25.66万份执行报告内容规范性审核,2 266条重点河流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一河一策一图”,指导3.15万家限期整改企业完成历史遗留问题整改,人们对国家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的认同感不断提高。

三、文化价值: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现代生态价值观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文化价值,主要是指传承与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生态文明思想,重塑现代生态文化。生态文化的核心是一种行为准则、一种价值观念。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在5 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不仅孕育了丰富的文化生态,也沉淀了完整的生态智慧,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从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看,作为文化起源的长江、黄河孕育了无比璀璨辉煌的中华文明,也维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不断的历史传承。在为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不懈奋斗的伟大实践中,新中国涌现出了许多先进事迹,形成了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时代精神,如牢记使命、艰苦奋斗、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八步沙精神,久久为功、利在长远进行沙地造林的右玉精神,以及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焦裕禄精神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集众家之大成、取思想之精髓、汲历史之营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今社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于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塑造现代生态价值观。在用水方面,2016—2022年,全国用水量由6 040.2亿立方米降至5 998.2亿立方米,下降0.7个百分点;人均用水量由435.2立方米/人降至419立方米/人,下降3.72个百分点,有效促进了资源节约。在广泛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2012—2022年,全国保护类志愿服务项目超过130万个,累计超过55亿人次义务植树216.86亿株(含折算),完成造林399.8万公顷,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践行者和推动者。

四、社会价值: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建设人类美好生活世界

社会价值就是社会责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社会价值,主要是指运用现代生态文明理念和技术等,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工业化模式进行生态化改造、绿色化发展,深化生产生活方式变革,使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退化脱钩,推动人类美好生活世界建设。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为了发展一方而必须舍弃另一方的对立矛盾关系,可以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且在保护与发展中深化生产生活方式变革。

绿色发展理念是新发展理念之一,不仅深刻揭示了发展与保护的本质关系,更新了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传统认识,也带来了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转变,引领社会公众主体观念行为的绿色重塑,推动生态自然观形成。生态自然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道观念的现代转化,是唯物辩证地、科学地看待自然界的世界观。现在的黄土高原以及河西走廊在古代都曾经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并且水lDafDPi99yvlZYOVPfm59lDujyDyNJwYar9jvQa6MWE=草丰茂,但是由于当时的人们没有尊重自然规律,乱砍滥伐,毁林开荒,肆意破坏生态,使自然环境承受了不可逆转的毁灭,也使经济受到不可避免的损失。人类管理不善或者惨烈的战争,都会对自然环境造成难以挽回的灾难。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生态危机日益加剧,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威胁。面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生物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必须牢固树立生态公平观,重塑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携手合作、共享共治,更好守护人类美好生活家园。当前,中国正在积极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预计建成时全球能源比重可提高到80%以上,全球CO2排放量可控制在115亿吨左右,实现全球温控在2℃以内的目标。中国坚持以实际行动为世界生态问题谋求解决之道,坚持绿色发展、享受低碳生产生活,是通往人类美好生活世界的必由之路。

五、生态价值: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生态价值就是环境价值。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态价值,就是将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实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生态环境领域,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日益增长,高质量生态产品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恩格斯指出,“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转变,即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其中,“人类与自然的和解”是指从和谐共生的角度出发,人类与自然之间矛盾冲突的化解;“人类本身的和解”是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人与人之间矛盾的化解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冲突的化解。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所以,人类社会须从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入手,去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进而实现人与人之间冲突的化解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调和。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具体到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人民对优美自然生态环境的向往就是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OeZhccAeHyCWFPS+frsz5zbsAYH/VWAYQYpalip88GE=各界共同发力,通过向环境污染宣战,重点解决损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全面加强环境污染防治,促进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自然生态美景重现。2016—2023年,全国城市环境空气PM2.5平均浓度从42微克/立方米下降至30微克/立方米,下降28.6%,优良天数比例从83.1%上升至85.5%,上升2.4个百分点;全国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为304万平方千米,占陆地国土面积比例超过30%,有效保护了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EB/OL].(2024-05-31)[2024-07-25].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4-05/31/c_1130154174.htm.

[2]习近平讲故事(第二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71.

[3]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63,230.

[4]邓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生态意蕴[J].统计与决策,2023(11):38-46.

[5]孙建欣,李成勋.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探论:基于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全面剖析[J].理论导刊,2020(8):80-85.

[6]张乾元,赵阳.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思想[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26-34.

[7]刘广超.“林草兴”之于“生态兴”的基础性作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39-47.

[8]人民日报评论部.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N].人民日报,2023-05-26(005).

[9]郇庆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与实践意义[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3):15-25.

[10]程志高,朱雨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传统文化基因和理论创新逻辑[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23(10):4-8.

[11]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253.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3.

[13]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21.

[责任编辑:王 丽]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KJQN202404014)资助

作者简介:孙建欣(1987—),女,河北石家庄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党的建设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