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发展的路径探析

2024-11-02 00:00李泳乐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4年10期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四川省巴中市整体农业综合能力持续增强,农村改革发展稳步推进。但仍面临产业融合不紧密、农民职业化程度不够高、生态环境基础薄弱等问题。应通过强产业、抓人才、优生态、促增收等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从而推动其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性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强市;农业产业化;路径探析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环节就是以区域现代化为标志的农业强市建设,推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是四川省巴中市委、市政府近年来一以贯之的工作目标,也是巴中作为农业大市服务全国全省大局的责任担当。

一、巴中市农业强市发展目标概述

近年来,巴中市农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农业综合能力持续增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农业产业化建设快速推进。巴中市委、市政府因地制宜,明确了巴中农业强市发展定位及发展目标。

(一)发展定位

一是成渝地区绿色农产品供给地。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牢牢抓住国家和省级产粮大县、生猪调出大县、牛羊优势区布局等战略机遇,推广种养结合、循环利用模式,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提升绿色农产品供给总量、质量和市场占有率。二是秦巴山区高效特色农业样板区。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深度挖掘地方优质种源,按照县(区)“1个主导产业+1个特色产业”的发展定位,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聚力打造“核心示范、连片成带、延链补链、集群发展”的高效特色农业新样板。三是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区。巩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市和通江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成果,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强化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及产品质量检测,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四是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和切实盘活农村资源资产目标,以建设“三农”工作综合示范片为抓手,探索农村土地、农村宅基地、农村集体产权、现代农业园区、农村改革推进体制机制,搭建城乡要素自由平等流动平台,将资本、人才向乡村流动,让乡村成为聚宝盆。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巴中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现代农业综合水平显著提升,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明显成效,农民全面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整体实力跻身全省前列。一是推进农业高质高效。“三农”“压舱石”更加稳固,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主要农产品生产保障能力和质量安全稳步提高。现代高效、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农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180亿元。二是推进乡村宜居宜业。农村生态环境有效改善,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取得重大突破,农业综合执法水平全面提高,农业对外开放合作成效明显,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三是推进农民富裕富足。高素质农民培养制度和教育培训体系健全完善,农民就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和全省平均水平。

二、巴中市农业强市建设面临的制约因素

(一)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紧密

一方面,农业产业链条延伸不够。巴中市现代农业起步较晚,且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不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不高,大部分农业企业规模小,竞争优势不明显,产业链条短,特别是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仓储设备等设施设备配套不够,部分产业仍然面临着“货好货少、要货缺货”的困境,由此无法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无法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导致农民收入增长有限。另一方面,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缺乏创新性。一是产业融合发展不充分,发展缓慢。部分农业产业融合停留在田园观光、瓜果采摘等较为单一的方式上,吸引力不强;二是农业产业融合项目的配套设施未能跟上市场需求的变化,如餐饮与住宿层次不高,条件较为简陋;三是农文旅项目服务内容同质化,部分项目在景区和游览活动的设计上如出一辙,行业内存在恶性竞争。

(二)农民职业化程度不够高

新型农业人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当前,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依然严峻,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需求不匹配。

首先,农民专业化程度较低。巴中市目前多为留守老人在村务农,采用传统的种养技术,种养效率不高,生态意识不强。其次,农业人才短缺。随着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农民离土非农化就业的趋势越来越突出。大量农村青壮年选择到城市工作和生活,在城镇有相对稳定的经济来源,建立了新的生活圈,享有更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个人与村庄发展之间的关系不断弱化,返回农村发展的意愿不高,各类人才流往大城市,乡村人才逐渐减少,部分乡村成为老人和儿童居多的“空心村”,影响了乡村经济的发展。最后,农村劳力“老龄化”。农村空心化导致村里缺少主体劳动力,留守农民的生产能力和乡村振兴的内在需要存在差距,且随着时间的增长,留守农民年龄不断增加,劳动能力不断减弱,不仅不利于特色产业发展,还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尤其在巴中市部分边远地区问题更为明显。

(三)生态环境基础相对薄弱

农村的生态环境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但巴中市部分地区忽视了农村环境管理,生态治理模式较为落后。一方面是历史遗留问题。在以往的农村建设过程中,一味追求农村经济增长,弱化了环境保护,导致环境矛盾加剧,阻碍了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农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环境保护意识相对缺乏,对于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解不深,环境污染问题较难得到根治。如农民生产生活中会产生大量污水、养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弃物以及向土地投入大量化肥农药等,都影响着农村生态环境。

三、巴中市农业强市建设发展路径探索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视域下,巴中市农业强市建设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应通过强产业、抓人才、优生态、促增收等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实现农村繁荣和农民富裕,从而推动巴中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发展。

(一)强产业,做好“土特产”这篇文章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农民获得持续稳定收入来源的重要手段,是增强乡村振兴强大内生动力、激发乡村振兴主体活力的必然选择,要重点支持特色产业,多途径推进龙头带动,助推产业提档升级和联户带动、规模互动、集约联动。

打牢特色产业发展基础,提升特色产品品质。农产品品质的提升离不开良种开发和新技术的助力,应加大对优良品种的培育,积极引进良种。改进生产技术,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充分挖掘农产品的价值。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打造标准化生产基地,对产品实行全过程标准化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打造特色品牌。

延长产业链,提升农特产品附加值。农业发展与当地的经济、生态、人文等发展状况紧密相连,相关部门应立足实际制订农业发展计划,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新型农业产业发展。目前,巴中市农业产业链条延伸不够,很多特色农副产品仅仅进行了粗加工,附加值提高不足。因此,相关部门应积极挖掘有利资源,突出本地特色以及农业优势,推动新型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例如打造有机农场、“互联网+”共享农场、发展特色旅游农业等。着力培育品牌,做优做精巴中优质农产品,并将其向外大力推介,可以采取抖音直播、网红带货等方式拓展销售渠道。

深入推进乡村一二三产业高效融合,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第一,从产业生态的角度,按照“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的思路,打破产业层次与价值利益链的藩篱,推动产业相互融合,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第二,要重视农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提高农业的价值和就业带动能力。第三,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更多更丰富的“农业+康8hDaLGu/4fdspodSHFhJVA==养旅游”“农业+休闲体验”“农业+文体活动”等“农业+”新产业、新业态。

(二)抓人才,打造“能管用”的人才队伍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农业强市建设的重要保障。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者,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从源头上把控做好产业指导和人才培养。由于受资源、视野、知识的限制,部分群众对特色产业的选取无法做到科学、精准,对市场的把握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上发挥指导作用,提出建设性意见,帮助群众选准产业,规避一些风险。同时,针对当地的特色产业,培养一批高素质职业化农民,定向委培或招聘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农业部门和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力量,提高产业推广和服务指导能力,从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从政策上扶持吸引更多人才回流。通过相关政策扶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筑巢引凤和牵线搭桥,鼓励、引导更多产业人才、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吸引更多企业注入社会资本,推动当地特色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鼓励符合条件的乡贤返乡创业,利用乡贤人缘广达、资本雄厚、眼界开阔的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从而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克服空心化、老龄化造成的发展壁垒。

建立乡村人才保障机制。首先,要加大农业人才引进力度,着力在将“才”引进来、培养好、留得住等方面下功夫,完善农业人才的培养机制。其次,增加农村就业岗位,积极鼓励大学生等高素质人才返乡就业,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最后,要建立社会人才支持系统,积极培养本土人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充分重视农民主体作用,探索在基层农村发现、培养、使用人才长效机制,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锻造一支能战斗、带不走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三)优生态,强化农业强市建设生态支撑点

只有生态优,才能农业强。巴中市农村生态建设整体水平不高,所以要提升农村生态发展水平,实现农村资源利用最大化,加强生态治理,着力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从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首先,建立农村生态治理专项资金,着力在农村环境问题上下功夫。安排专人负责农村环境治理,系统分析污染环境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实现环境零污染。加大力度引进优质绿色企业,使当地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其次,加大环保知识宣传力度,提升群众的环保意识。只有思想上注重环保,才能彻底改善农村环境问题。组织开展环保农机和环保技术使用讲座,让更多的农民加入绿色生产队伍,从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最后,努力实现清洁生产全覆盖。成立农业技术专业指导部门,对基层农技专员和农户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改善生产过程,优化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可持续性利用。

总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农村绿色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主要途径。只有乡村美起来,提升乡村的吸引力,才能让外出打工者和更多的人才回流,才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四)促增收,千方百计保障农民利益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乡村振兴的中心任务,也是推动共同富裕、建设农业强市的必然要求。一要稳定就业促进增收。一方面,要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增收,落实好财政、金融、用地、人才等扶持政策,发展特色产业,形成创新带创业、创业带就业、就业促增收的格局,让农民在家门口就有活干、有钱赚。另一方面,促进外出务工就业增收,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完善就业支持政策,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工稳岗就业。二要利用新业态助农增收。以文旅康养产业为牵引,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推动“文旅+”产品提质升级,构建一批多业态、多形态的乡村旅游经济带,让农民获益增收。

参考文献:

[1]任浩琦.浅谈“空心村”现象及其发展构想[J].建筑与文化,2022(3):76-77.

[2]程玉伟.乡村产业振兴视角下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23.

[责任编辑:王 丽]

基金项目:巴中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23年研究规划项目(BZ23ZD005)

作者简介:李泳乐(1995—),女,汉族,四川通江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