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发展乡村旅游既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又可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有关乡村旅游的现有研究已涵盖产业融合、文化旅游融合、传统村落、特色小镇、和美乡村建设等诸多领域。归纳当前乡村旅游的研究主题,分析乡村旅游的特征与类型,以期为乡村旅游的产业融合和发展路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振兴;文献综述;展望
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当前全域旅游研究持续升温的背景下,探寻以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振兴的共性,以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新视角和参考。
一、研究概况
在CNKI的数据库中输入“乡村振兴”“旅游”关键词,搜索文献时间截至2024年3月15日。搜索北京大学核心期刊中的相关研究论文,总计有2 702篇;学位论文总计3 620篇,其中硕士论文3491篇、博士论文129篇;会议论文527篇;报纸文章662篇。乡村旅游研究的主题分布为:乡村旅游,乡村振兴,全域旅游,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振兴,产业振兴,文旅融合,融合发展,红色旅游,农村人居环境,乡村旅游发展,旅游业,振兴路,生态旅游,绿水青山,全面推进,旅游公路,休闲农业,美丽乡村建设,疫情防控,乡村旅游品牌,有效衔接,旅游扶贫,新路径,厕所革命等。分析发现,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旅游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其研究内容也愈加丰富和多元。
二、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概述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夏倩认为乡村旅游是将乡村的自然风光、人文底蕴、农耕生活、风土人情等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活动。朱晓荣,刘洪利认为乡村旅游是指以农村自然、人文景观和乡土文化为主要资源,以休闲、度假、观光和体验为主的旅游方式。而且乡村旅游的概念也不仅仅局限在乡村,它涵盖了乡村风貌区、新农村建设区、城乡接合部古村落等。Vikneswaran Nair等认为乡村游是一种旅游活动,在给乡村地区带来经济增长、环境改善等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乡村文化、自然风光等乡村特有体验。李立华提出,乡村旅游主要定位于乡村地区,作为吸引游客的主要资源,要充分利用乡村地区特有的生态特色和民俗文化。本研究认为乡村旅游是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休闲、度假、观光和体验为主的让人身心愉悦的旅游活动。
(二)乡村旅游的特征和类型
刘敬允认为乡村旅游的特点是可持续发展和产业融合,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金卫东认为,乡村旅游资源丰富,覆盖面广,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还在初步发掘,文化积淀厚重,未来市场可观。孙园园的研究显示,东北三省的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不均,总的来说是西多东少,南密北疏,西南多于东北。这种差异受到经济环境、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的影响。
关于乡村旅游的类型,赵珊提出,乡村旅游大致可归纳为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富多彩的农事活动、给人休憩舒适的感受、具有浓郁的红色文化及神圣的宗教信仰等多种不同形式。而陈珊珊和王成超则提出,乡村旅游可进一步细分为包括自然风光优美、果树种植细致、庄稼优质、景点优美、园林精致等多种形式。骆高远将世界各地的乡村旅游分为休闲观光型、务农活动型、体验型和综合型四种。洪学婷指出,乡村旅游的形式多种多样,在地域上可归纳为与城镇接壤的乡村,以及与城镇相距较远的乡村,根据距离的远近进行划分。
(三)乡村旅游的作用
姜涛认为乡村旅游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而发展的经济也将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壮大。张锋锋以浙江温州苍南县为主要研究对象,不仅从苍南县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政策扶持、规划引导、发展环境、品牌营销等方面分析了政府的作用,还就苍南县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探讨,同时也借鉴了国内外地方政府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的经验,对苍南县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兀婷认为在数字乡村背景下,随着乡村旅游需求的不断扩大,乡村旅游将会发展带动高质量的制造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将会使更多的游客走进乡村,带动乡村发展。唐健雄指出,乡村旅游能有效减轻农民的生活压力,有效解决农民就业问题。
(四)乡村旅游的产业融合问题
刘娜的研究显示,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正在日趋成熟,人们越来越重视乡村田园的自然风光,而新型的发展模式也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潮流。为此,有学者对江苏的乡村旅游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寻找到一种能够实现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这也正是江苏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杜仲莹的研究以昆明为例,认为要激活市场经营主体参与乡村旅游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的积极性,需要着力解决文旅融合发展中存在的土地要素、资金筹集、人才保障等瓶颈问题,切实为企业解除后顾之忧,推动昆明“乡村旅游+康养”产业融合发展。夏正超认为,产业整合能够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学者建议,通过整合农业资源、资源环保、文化活力等多种形式,打造出更加完善的乡村旅游服务,以此来推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林业资源优势,推进森林观光等旅游产品开发,扩大乡村旅游生态功能,使其品质得到较大提升。
(五)部分地区乡村旅游的现状
徐群峰以泰安市岱岳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为例, 发现当地政府对岱岳区乡村旅游项目建设高度关注并积极推动,齐心协力扶贫增收,促使乡村旅游总体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杨胜以贵州乡村旅游为例,调查发现贵州省乡村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乡村旅游景点同质化程度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升等一系列问题。王萍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乡村旅游为例,认为尽管宁夏乡村旅游发展取得了成效,但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管理机制不健全、专业人才缺乏、生态环境脆弱等棘手问题。为准确了解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现状,唐红星设计了问卷量表,通过文献调查和实地调研,发现乡村旅游目前存在同质化严重、基础设施不健全、旅游营销宣传人才短缺等问题。
(六)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及对策研究
李美霖等认为,为适应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消费者需求,提升旅游业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应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路径。邓芳认为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保护传统村落的生态环境,融合发展乡村红色文化;提出要发展乡村旅游夜经济、打造乡村文旅产品、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乡村旅游人才等。郭艳认为,完善乡村旅游规划,应大力提供政策支持;大力引进科技旅游项目,还应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创新乡村旅游产品,也要发挥现代科技的作用。唐红星认为,乡村旅游可以通过数字经济赋能,以此来促进乡村振兴;政府可以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和服务,并与当地的优势相结合,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从而实现乡村旅游经营宣传模式的转变。华剑英等调研显示,政府要大力投入资金,逐步美化乡村文化环境,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形象,推动金华乡村旅游的发展。王柳杰以洛阳市乡村旅游现状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要加强监管力度,提升景点管理的水平;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旅游;利用新媒体,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和培养引进人才,加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张梦婷以江西省乡村旅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现有问题并提出要注重乡村旅游产品创新、挖掘本土特色,开发乡村旅游智慧服务平台、加强信息化建设,重视乡村旅游人才培养与引进、夯实人才基础等措施。梁海龙等以张兰镇为研究对象,提出张兰镇乡村旅游应以政府、开发商和当地居民为主体,政府应该保持时刻关注、加强引导,并给予大力支持;开发商引入人才和资金,充分利用好资源;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建设,共同发展。袁丽霞以岭南地区槎塘村为例,提出要以政策保护和产业创新来促进特色文化村的发展。杜宇以河南为例,对河南乡村旅游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就完善乡村旅游智慧化平台建设、打造品牌特色、丰富旅游产品、培育乡村旅游专业人才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三、总结展望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学界从多角度、多层次展开了相应的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发现在乡村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乡村旅游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促进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空间区域流动,推动城乡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推动乡村地区产业联动发展。当然,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发展层次不高、形态单一、产品同质化严重、员工素质有待提高等。农业强则百业兴,农民富则国家盛。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本之策就是要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为此,今后相关部门要在科技引领、产业拓展和高端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通过各种措施,持续挖掘乡村发展潜能,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逐步提升农村的生活质量,从而更好地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倩.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路径探析[J].西部旅游,2023(24):1-3.
[2]朱晓荣,刘洪利.数字化赋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3,3(21):80-83.
[3]VikneswaranNair,NatalieKing.Redefining Rural Tourism in Malaysia:A Conceptual Perspective Asia Pacific[J].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15,20(3):314-337.
[4]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125-128.
[5]刘敬允,赵娟.美丽乡村建设视域下的乡村旅游内涵与特征[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4,42(1):78-80.
[6]金卫东.梳理乡村特征,助推乡村振兴[J].教学考试,2023(54):27-31.
[7]孙园园,王颖.东北三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与技术,2023,43(15):141-145.
[8]赵珊.平昌县乡村旅游亲子景观优化策略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23.
[9]陈珊珊,王成超.福建省县域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及发展类型划分[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21,33(4):28-35.
[10]骆高远.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类型[J].乡村振兴,2021(1):92-95.
[11]洪学婷.流动性视角下乡村旅游地乡村性的演化特征及影响机理[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21.
[12]姜涛.乡村旅游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山西农经,2024(2):76-78.
[13]张锋锋.温州苍南县乡村旅游升级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3.
[14]兀婷.数字化背景下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实现路径[J].农业经济,2022(2):133-135.
[15]唐健雄.乡村旅游的民生效应探讨[J].旅游学刊,2010(9):6-7.
[16]刘娜,许沁乔.产业融合视角下江苏省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商论,2017(33):144-146.
[17]杜仲莹.促进昆明“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N].昆明日报,2024-01-21(003).
[18]夏正超,项小伟.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模式与创新:文献综述与展望[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2):5-11
[19]徐群峰.泰安市岱岳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山西农经,2024(3):35-39.
[20]杨胜.贵州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广东蚕业,2024,58(1):154-156.
[21]王萍.宁夏乡村旅游现状与发展[J].智慧农业导刊,2024,4(2):97-100.
[22]唐红星,李萌,赵紫如.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西部旅游,2023(24):10-12+16.
[23]李美霖,孟凡钊.广西北部区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23,51(8):248-254.
[24]邓芳,谭小莉.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融合的功能与路径[J].中南农业科技,2024,45(2):207-210.
[25]郭艳.体验视角下科技助推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4(2):143-144.
[26]王红丽.弘扬非遗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翟家坡村依托民间社火发展乡村旅游之路径探索[J].天南,2024(1):59-61.
[27]华剑英,杨文亚.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金华乡村旅游发展困境与突破对策[J].农业与技术,2022,42(12):166-169.
[28]王柳杰.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研究:以洛阳市为例[J].河南农业,2024(1):35-36.
[29]张梦婷,方婕.江西省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探究[J].广东蚕业,2023,57(12):148-150.
[30]梁海龙,刘琦,田佳丽,等.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以张兰镇为例[J].山西农经,2023(23):142-144.
[31]袁丽霞.文旅融合助推岭南乡村文化振兴与发展:以肇庆市槎塘村为例[J].广东蚕业,2024,58(1):125-128.
[32]杜雨.河南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究[J].广东蚕业,2024,58(1):148-150.
[责任编辑:樊 霞]
作者简介:冯琳慧(2000—),女,浙江绍兴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乡村旅游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