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践行新发展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建设“健康中国”,深刻领悟新质生产力对推进中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全面认知新质生产力“新”“质”“力”的理论逻辑,系统把握其质量之变、效能之变、动力之变的价值内涵,探索加强人才支撑、创新智能工具、铸造新型对象的实践路径,对于实现因地制宜、因“业”制宜,着力推动中医药健康产业更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中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时代中医药健康产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新征程必须回答且必须回答好的时代课题。
2023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在2024年1月31日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体现数字时代融合性、发展理念全面性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中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行动方向。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需要深刻领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价值意蕴,增强新时代推动中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底气和创新锐气,提升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的创造力、影响力和推动力。
一、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对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内涵理解,目前学界尚未形成共识。查阅并参考众多学者的见解,本文认为中医药健康产业内含了3种产业形态:以“中药作物种植、动物养殖、药材开发保护”等为代表的第一产业;以“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器械制造业”等多种中医药产品制造为代表的第二产业;以“商贸物流、医疗护理、保健养生”等中医药健康服务为代表的第三产业。
近几年3种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增速显著、产业科技深度融合等特点。相关资料显示,在中药材种植方面,2021年我国中药材种植面积约为3 758.67千公顷(5 638万亩),同比增长3.4%,我国中药材种植业已达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栽培基地生产阶段。在中药生产方面,呈现出新药临床适应证的范围扩大、中药传承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中成药及中药饮片质量稳步提升等特点。2023年上半年中成药利润增速26.5%,中药饮片营业收入增速18.0%,在全国工业中名列前茅。在中医医疗服务行业方面,2021年市场规模达到6 063亿元,同比增长16.62%;2022年达到6 321亿元,呈明显复苏态势。
中医药健康产业取得一定成就,但也面临诸多问题。从第一产业看,中药作物种植规模增大,但科学化和标准化的源头监管制度和质量控制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种植技术相对落后,难以实现高产、优质、高效;部分药材种植基地设备陈旧,影响药效和品质。从第二产业看,存在一些技术瓶颈和工艺难题。如技术更新缓慢;中药制造自动化程度低、信息化程度不高;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对外贸易竞争相对乏力。从第三产业看,中医药服务业规模虽大,但龙头企业较少。服务模式单一、质量参差不齐,中医药服务在国际健康产业中的核心竞争力不强。目前中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集中体现在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科技研发力度不够、产业与新型科学技术手段缺乏有效衔接等,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实现中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亟须着力推进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医药健康产业,努力实现全方位、深层次的创新融合。
二、新质生产力开启中医药健康产业变革的理论逻辑
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生产力的质变都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信息为代表的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引领生产力发展由量变累积而促成新的质变,不断推动着生产力新的质态演进。新质生产力也势必开启中医药健康产业的革命性变革。理解和认知新质生产力,应当看到新质生产力的起点在“新”,关键在“质”,落脚点在“力”。
(一)为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提供“新”技术
新质生产力的“新”是相对于旧生产力而言,以新科技、新经济、新业态为内涵的生产力,是更加突出关键性、颠覆性、革命性技术飞跃的生产力。作为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中医药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吸收和融合各个时期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文思想创新发展。从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发现动植物可以解除病痛后就有目的地寻找治疗疾病的方法;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论述生理、病理及“治未病”原则确定中医学思维模式,形成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到唐代孙思邈提出的“大医精诚”成为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再到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首次对药用植物进行科学分类等。历代的不断探索,推动中医药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进入近现代,特别是民国,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我国中医药从传统的以人力操作为主,转向借助科学实验、科技生产的自然科学探索。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国家对中医药科研机构的投入力度逐渐增大,进一步推动了中医药和现代医学技术的融合创新。进入21世纪,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新兴技术在中医药健康产业广泛运用,现代治疗技术不断更新迭代。
(二)为中医药健康产业与现代科技提供“质”的融合
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中医药这一古老智慧逐渐融入现代科技元素,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呈现的不仅是“量”的变化,更是“质”的变革。新质生产力的“质”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量”的投入而言,“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新的“物质、介质、品质”。首先,是新“物质”的变化。传统中医药在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等方面存在原料、人力、时间等资源消耗不合理情况。在新技术的推动下,研发出了更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产品。如由传统中药煎制汤剂到胶囊、丸剂、喷剂等新型中药制剂;由传统人力针灸到研发出能够精准控制针刺深度、力度和频率的针灸设备。其次,是新“介质”的更新。近年来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的应用为中医药介质创新增添动力,还可通过现代分析手段确保药物质量安全,介质的更迭使中医药诊疗手段多元化,医治疗效显著化。最后,是新“品质”的提升。如相比于传统中药材炮制、配伍的过程,在数字化技术的加持下更能减少人为干预,提高数据精准度。传统中药材经过现代科技的提炼加工不仅保持了药物纯度,也增强了疗效。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将为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带来“质”的变革。
(三)为中医药健康产业国际竞争提供“力”支撑
新质生产力的“力”主要指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的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强调的不是某个单一的生产要素,而是蕴含其中的新的生产要素对旧生产要素的全面超越。中医药健康产业数字化发展的落脚点是基于大数据的“算力”提升中医药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内在包含了各种新型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及创新性应用。首先,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生产要素在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创新性应用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相较于资源短缺、科研创新乏力、市场竞争不足的传统中医药健康产业,当前基于“算据、算力、算法”协同推进的数字技术的加持,各产业部门通过分析用户相应行为与用户产生持续的交互反馈,满足不同病患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其次,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中医药研究从传统经验积累转向科学验证,为中医药提供更科学的解释,增强其国际市场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最后,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依托现代制药技术、智能制造等先进技术,中医药生产更加标准化、精细化,从而提升产业竞争力。
三、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价值内涵
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内涵体现在“质量变革、效能变革、动力变革”。质量变革是主体,效能变革是主线,动力变革是关键,而推动中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把“三大变革”融入“三大产业”的全过程。
(一)推动结构优化转型的质量之变
传统中医药健康产业显示出“两头小,中间大”的不合理产业结构。第一产业种植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智能化水平低,缺乏完善的责权体系;第二产业高端产品较少,还处于“仿创结合”阶段,创新龙头企业不足;第三产业有服务体系不完善、专业人才不足、科技创新不够等问题。进入数字化时代,科技赋能让三大产业产品质量得到提升,质量的新标准也随之发生改变。大数据时代,提升中医药健康产业“质量之变”就必须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转型。通过设备研发、技术改造、统一标准、整合资源、完善产业链等方式发展以集约化、科技化、可持续化为标准的智能农业新模式;通过技术研发、管理优化、效率提升、产业融合等方式发展规范化、专业化、综合化的智能工业体系;通过建构服务分析数据系统和多模态大模型、完善智慧云服务体系等发展以信息化、优质化、精准化为导向的服务大市场。
(二)推动企业变革的效能之变
产业效能通过市场的企业效能来反映,中医药健康产业的“效能变革”也直接推动医药企业的变革。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中医药健康产业离不开众多高质量发展的中医药企业。企业通过破除技术壁垒、完善管理、提升质量等方式打破效能制约因素,从而提升整个产业效能。同时,产品质量与效能呈正相关,质量的提升意味着资源的有效利用,效能的提高也会带来质量的改善。在实现中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企业作用。当前不少中医药企业在以中药作物种植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中依托农业科技,改良中药作物品种,提升作物产量和质量;在以中医药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中重视基础性创新和应用型分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科研新成果的转化刺激市场新需求;在以中医药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中依托效能变革,降低服务价格,提升服务质量和能力,满足更多患者的医疗需求。
(三)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之变
“动力变革”是推动中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变革体现的是由传统需求端转向以创新驱动为动力的供给端。产业发展动力可分为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内在动力包括企业逐利目的驱使和传承发扬职业道德的精神激励,外在动力包括市场需求的刺激和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聚焦外在动力的革新是顺应当前市场发展的应有之义。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内在、外在动力所起作用也不尽相同。产业起步阶段,发展主要依靠消费需求拉动和政府政策支持,形成初步规模;产业成长阶段,市场竞争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和政府扶持力度的递减,行业发展增速趋缓;成熟阶段,消费者需求达到边际,市场倒逼企业由需求端转向供给驱动,产品创新受到刺激,新产品由此诞生。与传统消费相比,新质生产力具有配置高效性、融合深度性、产业畅通性等特征,能够体现在线上和线下延续、业态和场景的融合以及多功能的集合,贯穿消费者不同环节的互动需求。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在延续传统生产范畴的同时,也更依赖信息技术的投入,新质生产力在供给侧和需求侧层面,生产要素和消费方式的一系列变革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
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中医药健康产业之实践路径
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新时代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高质量的中医药健康产业,对产业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培养复合型中医药人才,提供智力支持
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最活跃和最富有创造性的第一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引领科技前沿,创造更多智能工具。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不是简单地将现代工具用于支持中医药发展,而是要从三大产业各环节的产品从研发到销售进行全方位、宽领域的融合渗透,这需要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培养复合型中医药人才,一要在课程上创建“融合、结合、混合”的创新体系。新课程体系包含多学科融合、多类型结合、多形式混合,在不同课程之间寻找联系点,打造适合不同中医药专业学生的“中医+X”系列课程。二要在路径上搭建多学科交叉的科研平台。以中医学和中药学为基础课程,结合“文、理、工、农”等其他自然学科和人文社科前沿问题,建立“中医药学+X学”的研究平台,加强实验教学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科研实力。三要在模式上构建“多元汇聚”的培养方案。将传统师承培养与院校培养、企业引进、政府科研机构合作的培养方式相结合,打造“校—政—企—院”四位一体的产学研协同新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产业转型输送复合型人才。
(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智能工具
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生产工具的科技属性强弱是辨别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的显著标志。传统生产工具在中医药健康产业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在新质生产力推动下,必然转向更为先进的智能生产设备,智能化、自动化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智能工具,一要构建产业一体化数字大平台。实现从种植到销售的全过程数字化管理,为企业提供市场分析、产品研发、营销推广方面的创新支持。二要推动工具设备数智化升级。利用当前如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开发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的生产工具和设备,实现各产业各环节在质量检测、智能配伍等多功能集合,保障中医药健康产业生产效能。同时运用区块链技术保持三大产业信息共享渠道畅通,真正做到“追根溯源”。三要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中医药健康产业链包括:提升药材从种植到炮制等环节的技术水平,保障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加强中药产品研发,提高其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拓展相关服务领域。立足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延伸产业链,进一步研发新型智能工具。
(三)优化要素配置,铸造新型对象
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传统中医药劳动对象主要是中草药材,炮制、诊断、制药工具等物态要素,新质生产力下的劳动对象不仅包括物态化设施设备,更包括数据信息、数字要素等非物态化对象。当前三大产业数据的收集加工、存储分类等成为劳动对象的新领域。铸造新型劳动对象就是把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重组优化,释放最大效能,加快行业领域数字信息技术创新。我国中医药健康产业要素配置总体上存在区域资源不平衡现象,亟须因地制宜壮大各地区特色中医药健康产业,提升产业整体质量。一要加强市场监管,助力区域市场经济平稳运行。通过加强市场监管建立更完备的要素市场,打破资源壁垒,促进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资源在区域内合理配置流动从而优化要素配置。二要大力发展中小型企业,推动不同区域特色产业建设。通过因地制宜打造不同区域特色产业,加强产业链整合,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协同发展格局,提高行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并打造特色龙头企业,实现以企业为主体的数字技术区域共同体,发挥区域最大效能。三要挖掘品牌价值,促进中医药健康产业国际化进程。对接国际标准扩大中医药影响力,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力度,加强中医药标准规范化建设,提高国际市场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建立和打磨中医药品牌效应,促进产品和资源在国际上的进一步流动和配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习近平.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 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23-09-09(001).
[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001).
[4]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N].人民日报,2024-03-06(001).
[5]中国中医医疗服务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投资趋势研究报告(2023-2030年)[EB/OL].(2023-03-14)[2024-08-2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0323187698368107&wfr=spider&for=pc.
[6]吴少祯,严文君,张燕玲,等.《中国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状况调研(2021—2023)》研究报告综述[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24(3):4-17.
[7]范军,邹开元,田静瑶.新质生产力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价值意蕴、实践要求[J].科技与出版,2024(3):90-95.
[8]《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全文)[N].中国中医药报,2016-12-07(004).
[9]吴德进.培育新质生产力 赋能高质量发展[N].福建日报,2024-02-20(009).
[10]蒋维晏,章德林.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分析及路径选择[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35(6):109-112.
[11]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和发展重点[N].人民日报,2024-03-01(009).
[12]朱伟珍,甘泉,李莉,等.大数据视域下加快推进数字中医药的发展路径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2,30(24):164-166.
[13]李燕村,朱姝.基于“学科交叉、协同创新”的中医学术类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医教育,2024,43(1):87-91.
[责任编辑:樊 霞]
作者简介:秦海燕(2000—),女,重庆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
通信作者:杨支才(1971—),男,重庆人,教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