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环境教育是地理课程教育的重要内容,重视渗透环境教育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在开展高中地理教学时,教师应注重环境教育思想与地理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在阐述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从教材内容、教学资料、课外活动、合作探究、问题引导五个方面入手,对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环境教育
在当前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教育背景下,通过地理课程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既能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知识,又能拓展地理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地理视野,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环境教育思想的理解。为此,地理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并合理渗透环境教育,以此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对环境保护进行深入思考。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课程增加了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内容,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思考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方法等,让学生对环境问题形成系统的认识,从而加深学生对我国当前环境现状的认识和了解。但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依然不重视环境保护知识的讲解,这不利于教学内容的丰富,也不能加深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因此,教师要有效渗透环境教育,注重讲解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以此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
(二)有助于突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师通过地理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树立环保理念,践行环保行为,能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突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将环保内容与社会发展、经济进步等联系起来,以让学生明白环保问题出现的原因,对环保问题进行探讨[1]。同时,教师也应重视渗透环境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引导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提升学生保护环境的能力。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对环保的内容并没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一方面与教师的授课方式有关,部分教师主要以知识讲授为主,过于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忽略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另一方面与学生自身学习压力过大有关,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对环保知识进行深入探究,进而无法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为此,地理教师应重视讲授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组织学生在地理课堂上深入探究环保问题,从而有效落实环境教育。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立足教材内容,渗透环境教育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能够让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深入思考;教材是学生认识和了解地理知识的主要资料,可以为学生提供基础性与重要性并存的地理内容。教师应有效开展地理教学活动,在地理课堂中有效渗透环境教育。这样,学生便可逐渐认识到环保问题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为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地理教师需要围绕地理教材内容有效讲解环境教育知识。
例如,在研究“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等地理知识进行思考,深入探究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缺水问题的可行性[2]。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围绕沙特阿拉伯缺水的原因、解决措施、措施实施的局限性等提出具体的思考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这样能加深学生对环境保护问题的理解,让其逐渐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以及水资源对全球环境的影响。在探究前,教师可根据教材中的资料内容,为学生准备沙特阿拉伯的有关资料,如人口增长情况、工农业发展情况、城市人口数据、海水淡化情况等。同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关于南极冰山的资料。综合教师提供的资料,学生能够明白将南极冰山运往沙特阿拉伯会带来哪些问题,如导致海平面上升、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等。
(二)拓展教学资料,加深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其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能够对相关地理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在地理教材中,基础性知识较多,这些知识可以让学生对环境问题形成基本的认识,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产生过程,明白环境问题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教师在此基础上拓展教学资料,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拓宽学生的环境视野,让学生深入了解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并探究相应的解决办法。
例如,在学习“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时,教师可在讲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拓展教学资料,让学生深入了解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我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采取的措施,从而让学生在深思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过程中,加深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首先,在认知可持续发展理念时,教师可从历史和现状两个方面为学生拓展资料。在历史方面,教师可展示相关的史书内容,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识,深入理解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内涵。其次,在讲解保护环境方面的知识时,教师也可为学生引入相关的资料,如“空中农业”“鱼菜共生”“白色农业”等,这些生态农业方面的措施能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借助相应的拓展资料,学生可以加深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从对环境问题“点”的分析转变为对环境问题“面”的研究,进而实现对环境问题的深层思考。由此可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拓展教学资料,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与环境问题相关的内容,以加深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有效渗透环境教育。
(三)借助课外活动,丰富环境教育体验
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应对课堂学习有辩证的认识,不能陷入死读书、读死书、书读死的困境中[3]。对此,教师需要在合适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以此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效运用地理知识。在进行环境教育渗透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亲身了解环境问题。这样,学生经过亲身体验,能对环境教育的知识有更深入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时,教师需要讲授固体废弃物是如何成为大气、水、土壤环境污染源的,以及固体废弃物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等知识内容,并让学生认识到城市垃圾的特点与树立垃圾分类意识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知识有更深入的认识,教师可在完成课堂教学后,带领学生到一处受到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固体废弃物,进而让学生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具体而言,在讲授“城市垃圾特点”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为学生呈现数量大、品种多的垃圾的状态,向学生提出“我们在生活的城市中不曾见过如此多的固体废弃物垃圾,这是为什么呢?”等问题,并以课外活动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此外,在带领学生进行课外活动时,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做到只观察、不动手,以免被固体废弃物污染源影响。在完成实践活动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自己观察到的环境现象,以此让其加深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在课外活动实践中,学生能走出课堂,亲身感知相关的现象,这有助于促进学生环境教育认知水平的提升。从成长的角度讲,学生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仅能夯实知识基础,还能提升实践能力,获得多个方面的发展。
(四)通过合作探究,提升环境保护意识
在渗透环境教育时,教师应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加强环境保护意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要自主总结学习经验,并对知识进行深入探究,迁移运用已学的地理知识,以确保合作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水污染及其成因”时,教师便可让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对水污染成因、危害等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节水建议,以此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环保观念。比如,在探究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什么是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有什么作用、自净过程机理是什么、不同水体有怎样的自净规律等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小组还可进一步挖掘与地理环境自净能力有关的知识。比如,在了解自净过程机理时,学生可在了解物理、化学、生物三种自净方式的基础上,深入探究物理自净方式的过程及其适用于哪些水体等。需要注意的是,在合作探究中,学生需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能力,积极提出自己对水污染相关知识的看法,从而实现小组成员整体环保意识的增强。经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认识环境问题,掌握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合作探究,以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效促进学生对环境保护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五)通过问题引导,深化环境理念思考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在渗透环境教育时,教师便可以采取问题引导的方式,围绕环境保护的内容设置具体的思考问题,以此逐步加深学生对环保理念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环境问题认知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理念,提升环境教育渗透的有效性[4]。
例如,在学习“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时,教师便可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世界淡水资源紧缺的问题、耕地有效利用与合理保护的措施以及土地退化的防治措施等。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思考中国淡水资源紧缺问题”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提出如下关键性问题:世界淡水资源紧缺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在思考时可以从世界人口、经济发展、冰川融化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以得到相应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提出第二个思考问题:我们可以运用哪些对策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学生可以从开源与节流两个方面进行思考。从开源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从建水库引水、有效开发地下水、废水处理再利用、海水淡化、人工降雨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节流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从改善农业灌溉技术、提升工业水资源利用率等方面进行分析。在学生思考相应的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广泛搜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这有助于学生完善自己的思维体系。
通过运用问题引导法,教师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构建网状认知结构,这对学生深入思考环境教育内容有重要作用。
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能有效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加深学生对相关环境知识的认识。基于此,为了有效渗透环境教育,教师应做到高效实施地理教学活动。具体来说,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从立足教材内容、拓展教学资料、借助课外活动、开展合作探究、运用问题引导等方面入手,有效渗透环境教育,以此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林新杰.关于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策略[J].家长,2022(35):64-66.
徐玲玲.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和融合策略探究[J].学苑教育,2022(16):52-53.
董江美.论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J].智力,2022(4):139-141.
张娟.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路径分析[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11):43-44.
作者简介:孟艳(1983—),女,陕西省靖边县靖边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