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学习在初中美术“欣赏•评述”教学中的应用

2024-11-02 00:00:00武汉云
求知导刊 2024年25期

摘 要:在初中美术“欣赏·评述”教学中,学生要了解并赏析中外美术作品。由于学生要学习的内容比较庞杂,教师可以采用项目化学习的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利用资料自主研究、实践操作、解决问题。教师要基于项目化学习模式的特点,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究不同美术门类的特点;引导学生真实探究,了解不同材料的用途;鼓励学生参与展示,阐释水墨变化的原理。教师要结合数字时代的特点,拓展项目化学习的途径,让学生在学科融合中理解对称、对比等方面的美术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参与制作年画泥塑;在社区服务中感受雕塑建筑之美。教师要聚焦提升学生的高阶认知能力,设计创新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中熟悉空间造型,在动手操作中弘扬工匠精神,在小组合作中发展批判思维。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欣赏·评述”教学;初中美术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提出“欣赏·评述”是美术学科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学生“学会解读美术作品,理解美术及其发展概况”。项目化学习是一种建构性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的学习任务项目化,指导他们基于真实情境提出问题,并利用相关知识和信息进行研究、设计、实践,最后解决问题并展示成果。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研究项目化学习的模式特点,结合数字时代的特点拓展教学途径,引导学生在项目探究中提升高阶思维能力。

一、基于模式特质,把握项目化学习的要素

(一)问题情境,思量门类特点

教师要认真分析项目化学习的要素,结合该模式的特点,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安排成果展示活动。在设置问题情境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和当前艺术门类的特点,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到问题探索中,进而总结归纳该艺术门类的特点。

在教授“抒情与写意——中国花鸟画”时,教师可先创设问题情境:“大自然中有如此多美丽的花鸟,我们常常会用照相机记录下它们的姿态。可是,古人没有照相机,他们要如何记录下花鸟的样貌呢?”将学生带入到赏析情境中。此后,教师再展现工笔花鸟画和写意花鸟画这两种不同的门类,再次设计问题情境:“请对比赏析这两种花鸟画,说说哪一种能更真实地展现花鸟的形貌特点?它们的特点是什么,该如何赏析?”学生可以围绕具体的画作展开欣赏,说说自己的观点。有学生表示:“工笔花鸟画和真实世界的花鸟形态更为相似。写意花鸟画虽然不像真实的花鸟,但是却能展现出意境。我觉得它们一种形似,一种神似。相比之下,我认为神似更为重要。”

项目化学习要求教师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这样学生可以沉浸到特定的情境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对特定艺术门类的理解也会更为深刻。

(二)真实探究,了解材料用途

引导学生真实探究,也是项目化学习的要素之一。教师可以结合问题设计一系列探究项目,让学生切实参与到实践中。通过收集数据、对比分析等方法,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美术创作需要哪些材料,它们的用途是什么,为后续的自主创作奠定基础。

在“抒情与写意——中国花鸟画”项目探究中,教师可以展示毛笔、墨汁等各种花鸟画创作的材料,让学生在鉴赏画作的同时对比分析,说说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工具和材料。有学生采用对比法,对比了毛笔和蜡笔、水彩笔等硬笔绘制的花鸟画。该学生认为:“我觉得毛笔可以晕染开,更适合展现花朵枝繁叶茂的样子,展现小鸟毛茸茸的形态。在画中国花鸟画上,毛笔比其他硬笔更有优势。”此后,教师再让学生对比墨汁和油画颜料,看看呈现效果有什么不同。有学生表示:“油画颜料不能晕染开,我觉得和宣纸配合的效果不好。但是墨汁则不一样,能展现不同的浓淡深浅。可以用淡墨体现小鸟嫩嫩的绒毛,也可以用浓墨展现鸟儿粗长的翎毛。”

教师要专门安排和材料探究有关的项目。这样,学生就能通过了解不同材料的特点,在创作不同门类的美术作品时,更准确地把握材料特性。

(三)成果展示,阐释变化原理

项目化学习的要素之一是引导学生进行成果展示。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展示自己的作品,还要让他们说说自己的创作构想是什么,如何控制水墨变化,让作品符合自己的创意设计。

在参与“抒情与写意——中国花鸟画”项目的过程中,学生欣赏了不少画作。教师可以让他们总结归纳墨色晕染变化的原理,并展开自主创作。一开始,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具体画作欣赏,说说画家如何运用墨色变化。有学生表示:“作者在展现鸟儿腋下的嫩毛时,加了不少水,墨色变淡,而且容易晕染开。”接着,教师再引导其思考自己如何借鉴:“你打算画什么鸟呢?分析一下它的羽毛是比较柔软的,还是硬而长的,如何在墨色中呈现这些变化呢?”教师让学生试着调整加水的量,控制墨色的浓淡和干湿。学生很快发现了墨色的变化原理。有学生提出:“我多加一点水,墨色就会变淡,少一点水,就会变浓,画出来给人干涩的感觉。我想画的是刚出生的小鸟,毛虽然短,但是却很柔软,所以我要多加点水。”

在实践创作和解释说明的过程中,学生对水墨变化的原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使他们积累经验,能够在后续的实践中迁移运用,不仅提升了他们的欣赏水平,也增强了他们的创作意识[1]。

二、指向数字时代,拓展项目化学习的途径

(一)学科融合,理解对称对比

《标准》认为要与时俱进,适应数字时代的要求,建构具有视、音、图、文等要素的数字教材。《标准》中提到要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联系。教师可以基于学科融合的思想,将美术和数学、物理等学科结合在一起,设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数字课件,帮助学生探究对称、对比等方面的美术知识。

在“图案之美”项目化学习中,教师可以融合数学,结合多媒体技术,先在课件中展示各种剪纸图案,让学生展开欣赏和评述,说说它们美在何处。有学生提到,剪纸给人“和谐、匀称”的感觉,教师可以借此机会介绍轴对称的几何知识,并在课件中展示剪纸图样的对称轴。此后,展示几何学知识,给学生介绍各种基本图形,然后让学生在剪纸图样中找出这些基本图形,并说说创作者如何调整图形,制造出大小对比、形状对比、疏密对比的效果。有学生发现:“剪纸的外框是圆形,而里面则配上了方形,这样给人方圆对比的感觉,体现出变化性。”还有学生发现:“这幅剪纸有的地方花纹很密,有的地方花纹则比较稀疏,给人繁简有度的感觉。”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融合多学科的知识,拓展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这使他们更轻松地理解对称、对比等知识,开启了思维新形态[2]。

(二)实践活动,制作年画泥塑

实践活动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可以在欣赏评价的基础上参与到实践创作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加制作年画、泥塑等活动,并尝试欣赏评述彼此的作品,使他们活学活用,提升综合能力。

在“图案之美”项目探究中,教师可以在介绍剪纸的基础上,再引入其他中国传统艺术,如年画、泥塑等。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索,自主寻找年画、泥塑类作品,并赏析评价。教师可以提醒他们思考:“请说说有哪些中国文化中常见的图案,同时出现在年画、泥塑类作品中,说说这些图案有什么寓意。”学生发现在年画和泥塑中常常出现祥云、瑞鹤、鱼等图案,这些图案大多寓意祥瑞,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此后,教师组织学生参加自主创作,让他们利用电脑软件绘制年画或者泥塑的图样,并结合电脑设计图制作年画或泥塑作品。

实践活动让学生手脑并用,拓展了传统教学途径。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对年画、泥塑等传统工艺的理解更深刻,创作兴趣也更强。

(三)社区服务,感受雕塑建筑

社区服务有助于突破课堂教学的模式,让学生融入到社会生活中,让他们意识到美术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小区结构、房屋建筑、城市雕塑等,并思考如何能优化小区设计,服务小区居民。

在“图案之美”项目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索小区雕塑或建筑物的图案,感受其美。教师可先通过小区的网站、微信公众号或者业主微信群等渠道,和社区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得到同意后,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最美建筑或雕塑”的评选活动。学生要在小区各种建筑物或者雕塑中找到自己认为最美的那个,拍摄照片或者绘制平面图,上传到网络上,并写上自己的评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美观度、功能性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入手评价。有学生提到了小区的隔音墙,认为那上面雕刻美丽的花纹,而且还有隔音效果,有一举两得的功能。还有学生提到了小区的维纳斯雕像,认为其和喷泉融为一体,具有美感。

在社区服务活动中,学生深入欣赏了小区的雕塑建筑,认识到它们和构筑美好生活有着一定的关系。同时,学生也认识到美术和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了美术学习的重要性。

三、聚焦高阶认知,创新项目化学习的策略

(一)任务驱动,熟悉空间造型

在“欣赏·评述”类项目活动中,教师要设计创新的策略,帮助学生提升高阶认知能力。高阶认知能力指独立思考、实践感悟、反思批判等方面的能力。教师可以围绕特定主题设置任务,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在设计任务时,教师可以安排欣赏、评价并创造空间造型类的任务。

在“装点生活”项目中,教师可以设计任务驱动,引导学生一步步了解空间造型。首先,介绍什么是空间造型,让学生明白空间造型指通过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技巧来塑造和组织三维空间中的形状、结构和比例的过程。其次,让学生运用演绎思维,分析日常生活的装饰装潢中,一般会使用哪些方法处理空间造型。如折叠,它具有节省空间的效果;又如剪切,它能设计出具有独特性的空间造型。最后,让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围绕某个空间进行设计,要求学生不仅要放进规定的家具,还要适当调整,呈现出更和谐的艺术效果。学生可以表述自己的创造理念,并欣赏评论同伴的作品,选出最优作品。

在上述任务中,学生熟悉了各种空间造型的特点,并尝试提出自己的创造性意见,这使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了提升。

(二)动手操作,弘扬工匠精神

在实践中感悟,这也是高阶思维的具体表现。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动手操作的活动,并让他们说说从中获得了什么领悟,这有助于学生理解什么是工匠精神。

在“装点生活”项目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工匠设计的家具装饰品,并让他们说说自己的赏析感受,体会工匠精神。有学生提到了蛋雕作品,认为蛋雕不仅要耗费很大的精力,还要小心谨慎,需要艺术家有一定的耐心。他认为蛋雕体现了工匠精神。此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与自主创作的活动。学生要选择制作某种工艺品,将作品放到此前设计的空间造型中。教师可从两方面入手引导:一是引导学生提升欣赏和评述能力,让他们先欣赏原先的空间造型,然后再思考新放入的艺术品如何与之和谐融合。这种精益求精的行为也是工匠精神的表现形式之一。二是让学生反思并自我评价。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实践中遇到了什么困难,自己如何战胜困难。

在欣赏评价中,学生感受到了作品中的工匠精神。在动手操作中,他们认识到要形成工匠精神十分不容易,这让他们更为崇敬有工匠精神的艺术家。

(三)小组合作,发展批判思维

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学生可以提升反思批判能力。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具有可辩性的赏析评述项目,让学生说出各自的看法,审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发现其中的漏洞,并尝试调整观点,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小组合作很适合“装点生活”这个项目。教师可以让学生合作分工,完成对真实生活空间的改装任务。如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改装教室,使教室环境能激发学习的欲望。不同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如有一名学生认为要加入多种色彩元素,调动积极性。但是另一名学生认为要减少色彩,因为色彩过多容易让人分散注意力。教师可以让他们批判思考,并探讨如何能扬长避短,综合两人的观点。学生探讨后认为可以适当增加色彩,但是色彩的种类不要超过三种。在选择色彩的时候要避免选择明黄、粉红等容易让人过于兴奋的色彩,可以选择淡绿、淡蓝等能让人心情舒畅的色彩。讨论过后,学生综合观点,拟定改装计划。

在合作探究中,学生认识到一个人的想法可能会存在片面性,因此需要和小组同伴共同商量,带着批判的眼光看待彼此的想法,这样才能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

结语

《标准》认为在美术教学中要更有效地开展综合性和探究性教学。项目化学习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能将学生引入到特定的项目情境中,让他们自主积累知识、拓展研究、发展思维能力,项目化学习的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欣赏·评述”的能力。

[参考文献]

纪海荣.项目化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要点与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21(21):159-162.

毛秀梅.小学美术“项目化课程”的研发、设计与实施[J].新教育, 2023(10):72-73.

作者简介:武汉云(1977—),女,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舜耕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