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地理充分展现了地理学科的基本理念与方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人地观念、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使学生尝试从地理的角度认识自然和人文环境,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参考,以高中地理关键能力为切入点,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立足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探讨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策略。
关键能力是高考内容创新的落脚点,在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当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高中地理的学科特征,《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将高中地理学科划分为知识获取能力群、实践操作能力群和思维认知能力群,其中一共包括13种关键能力。主要考查学生是否拥有获取图文信息和整合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尝试结合所学基础知识,利用地理语言解答地理问题。
一、地理学科关键能力概述
(一)关键能力的概念
地理学科关键能力指的是学生在面对真实问题时,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素养。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各个学科的关键能力是以核心素养为落脚点划分的,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不同,各学科关键能力也有一定的差异。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更强调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人地观念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核心素养导向下,要求学生具备与之相对应的地理学科关键能力[1]。
(二)关键能力的构成要素
1.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指的是利用空间视角看待地理环境的思维模式,能够将不同的地理环境划分为不同的区域类型。因此,在认知能力导向下,学生所需要具备的地理学科关键能力主要包括空间认知能力、区域认知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比如空间认知能力需要学生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来认识当前的地理环境,并判断不同地理区域的特征。区域认知能力指的是学生需要正确判断不同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关键要素,并明确各个区域的特征及比较区域间的差异。
2.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指的是学生综合运用当前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地理技能判断地理要素的能力。在不同的时空下,地理要素决定了地理环境未来的发展趋势,学生需要全面而系统地分析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因此,在思维能力导向下,学生所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包括信息整合能力、综合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其中,信息整合能力指的是学生需要对原本分散的地理信息进行整合并分类处理,为今后分析数据和信息做好准备。
3.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指的是在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当中所具备的关键品格和行动能力。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尝试运用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地理思维。地理实践一方面指的是室内地理实践,另一方面指的是室外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能力主要包括信息收集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团队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
4.人地观念
人地观念要求学生在看待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态度。高中地理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使学生正确看待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形成尊重自然的正确理念[2]。与人地观念相关的关键能力主要包括认知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等。其中,认知能力指的是能够准确判断当前地理环境问题的能力,比如人类的生存现状;辩证思维能力指的是以辩证的态度看待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并形成协调发展的理念。
二、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形成关键能力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思维导图,扎实掌握基础知识
要想帮助学生打好地理基础,必须提升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和观察力,使其熟练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维导图能以简单的文字和图片等形式呈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种直观的形式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而正确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打好地理基础,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学生自主构建思维脉络,有助于提升知识获取能力。地理习题大多是以某一特定的区域作为大环境综合考查学生对当地的自然背景和人文特征的分析能力,这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如何根据题目构建思维导图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比如首尾相连法。部分学生在拿到地理习题时很难判断应当从题干入手还是从材料入手。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材料的图片或表格等信息入手,提取关键信息,寻找这些内容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或者从题目给定的结论出发,反向推理,寻找两者之间的联系,构建思维导图,理清思绪。
以2016年全国I卷36题为例: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喜光。根系发达。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开花季节,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开放吐香时间从20时左右至次日10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
……
(1)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
对此,学生可先根据题目给定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将问题拆分成多个元素,并提取关键词,再从各个要素出发,调动所学基础知识构建思维导图,从不同的角度论证问题,提升思维判断能力[3]。这种构建思维导图的方式能够使学生从更多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思维导图的构架如图1所示。
(二)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思维障碍
高中地理学科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特征,高考中经常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来设计问题。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受时空限制,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解的基础知识。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综合调动视频、音乐、图片等教学素材,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使学生根据当前已有的基础知识开展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关键能力。
地理学习不仅是认知过程,也是情感变化过程。传统的地理课堂强调使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课堂评价也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当下,教师应合理利用线上教学平台的反馈工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诊断,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捕捉学生存在的思维障碍,而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设计,提升教学的针对性。比如,虚拟地球和网络地图等线上教学工具能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
以高三复习课“地形对农业的影响”为例。这一课要求学生根据实际农业生产情况,利用信息解读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了解农业区位因素,培养学生认识地理规律并合理利用地理规律论证问题的能力。根据复习目标,教师可在课前将学习任务和课堂学习材料上传到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教师资源库中的“打卡”板块,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完成预习打卡任务。学生可以在课前自主复习与某些地理现象相关的基础知识,初步形成空间思维和推理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学生完成的自学任务进行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也要利用图文材料精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材料分析地形特征并思考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会明白区域地形会对农业生产产生间接影响,比如,坡度、坡向不同,会导致水热条件与地质条件有一定的差异[4]。地形是问题的外化表现,实质还是与当地的气候与土壤相关。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形成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在课堂总结时,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测验促使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强化学生对专题知识的认识,进而实现复习目标。
(三)丰富技能实践,提升实践能力
地理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手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尝试将技能实践作为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主要方式,充分认识到地理实践活动的意义。在设计地理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为目标,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地理基础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理性认知,并逐步建立起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5]。
例如,“地球的运动”这一部分内容涉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知识。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标志性建筑组织学生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比如,部分学校设有日晷,教师可以“探究日晷的使用原理”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创设实践情境:学校的日晷自建校起便已经修建,但是大部分人认为这只是一个装饰性的建筑,并不认为这个建筑物真的能起到辨别时间的作用。在历史上,日晷是人们分辨时辰的重要工具。今天我们就去看一看这个日晷是如何工作的。在正式开展实践活动之前,教师可以先简单地向学生讲解日晷的使用原理,使学生在具备一定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开展实践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从日晷的结构切入,先让学生自主观察日晷并猜测日晷不同部分的功能,再让学生互相交流总结。教师可分别在8:00—12:00、12:00—16:00两个时间段,每间隔一小时就带领学生观察一次日晷影子的变化。在观察时,学生能够发现日晷的影子位置会跟随太阳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由此,学生理解了日晷的使用原理。这一实践活动不仅能使学生直观理解地球的运动过程,还能使学生学会观察和记录的方法,提升地理实践能力。
总的来说,地理关键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活动。教师应当丰富实践活动形式,提升学生的地理技能,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使学生动手、动脑,将地理基础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四)传递基础知识,渗透人地观念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理知识的内涵,并认识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重要性,了解到各个地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此外,教师还应当使学生明白自然环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人类的日常生活,甚至是人类未来的生存。所以在学生了解基础知识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在人类与大自然之间,人类处于主导者角色[6],进而使学生树s029pFPzUnlmRBGWWBMcSQ==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例如,在教学“荒漠化的防治”时,教师可向学生分析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土地资源被破坏的问题,鼓励学生思考人类的行为会对大自然造成怎样的影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下学习任务:第一,分析西北地区出现荒漠化的客观原因,并梳理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的过程。第二,指出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的主要措施以及取得的效果。第三,分析西北地区区域环境的特征。通过“真实案例+任务驱动”的方式,学生能深刻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同时,循序渐进的学习任务也能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使学生对可持续发展进行辩证思考。如此可让人地协调观念扎根于学生心中。
三、总结
地理学科的关键能力是当前高考考查的重点,高考地理试卷体现着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思想,这同样也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手段。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和应用信息技术的方式,帮助学生扎实掌握地理基础知识,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王萍.浅谈高中地理课堂中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3(12):120-122.
雷喆,王文治.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J].学园,2023,16(12):23-25.
杨丽丽.核心素养立意下的高中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3(4):65-67.
宋艳.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分析[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4):176-178.
田红霞.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宁夏教育,2023(4):56-58.
张一林,李俊峰.深度教学视域下高中地理融合式教学模式建构[J].地理教学,2023(7):24-30.
关键词:地理教学;关键能力;地理知识;地理技能
作者简介:申娟(1980—),女,云南省昭通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