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考点
一、表达方式
1.叙事。叙事诗一般是以叙述历史或事件为内容的诗,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古典诗歌中著名的叙事诗有《木兰诗》《孔雀东南飞》《长歌行》《长恨歌》《琵琶行》《连昌宫词》等。
赏析叙事诗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中心事件,分析人物形象。叙事诗中的情感与主旨是通过事件和人物揭示出来的,只有明确了诗中描写的中心事件,并能分析事件所描绘的人物形象,才能准确而深刻地体现诗歌主题。
(2)抓住关键诗句,体味诗歌情感。叙事诗是叙事与抒情的结合体,最终的落脚点在于表达情感,要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就要结合诗中展现的生活画面、塑造的人物形象,抓住彰显诗人情感的关键句。
(3)着眼结构形式,关注表达技巧。叙事诗离不开事件,而事件的展开多讲究方式,或倒叙或突转。因此考生在鉴赏叙事诗时要注意把握诗歌的结构形式。叙事诗大都通俗易懂,诗人常用比喻、夸张、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为使人物形象鲜明,叙事诗也常常综合运用语言、外貌、心理等人物描写方法。
2.抒情。这种表达方式主要通过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生活,一般不详细叙述生活事件,也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其特点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鉴赏抒情诗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抒情方式。解读抒情诗,要先根据诗歌内容明确抒情方式。就抒情方式而言,可分为两类:一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诗人直接对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二是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等。
(2)把握景物特征。抒情诗多把情感倾注在景物描写上。考生在鉴赏这类诗歌时,要留意诗人观察和描写景物的角度,要注意景物描写的冷暖色调,要学会抓住景物描写中的典型意象,体会景物描写的意境。通过把握景物的特征,明确景物描写的色调,感受景物描写的气势,理解诗人的情感。
(3)分析情感的表达方式。正确解读抒情诗的关键在于对诗人情感的准确把握。阅读这类诗要抓住诗歌中能够体现诗人情感的关键词。如一些诗句中出现的“相思”“愁绪”“离别”等。阅读时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情感强加在诗人身上,要善于结合景物描写所表现的意境、氛围,把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密切结合起来,分析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系,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
3.议论。优秀的哲理诗都是以形象说理。因此,首先要品味诗句,抓住形象(景、物、事)特点,进而联系社会现象、生活实际,由此及彼地联想,悟出其中蕴含的哲理。
鉴赏哲理诗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描写自然景物的哲理诗中的议论。如: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2)描写社会政治的哲理诗中的议论,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观点。如:左思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咏史》);曹松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白居易的“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放言》)等。
(3)描写人生理想的哲理诗中的议论,往往催人奋起。acVN/D5WCVq04iB6WDnaFw==如: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画菊》)等。
(4)描写文艺创作的哲理诗中的议论。如:王安石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张问陶的“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工纯始自然”(《论诗绝句》)等。
(5)描写爱情的哲理诗,也不乏名篇,不过这类作品,大 都是借助比喻或象征来表现感情的。如: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离思》)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二首·其一》)等。
二、修辞手法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喻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的典型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
2.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使诗歌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时高兴的心情。“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山坡羊·燕子》),作者把燕子趋热避寒想象成搬运寒热,赋予了燕子更多的人情味。
3.借代。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常用的古文借代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是以部分代全体。如:“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鳞”是鱼的一部分,这里代指整体的鱼。第二种是以特征代事物(人)本身。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布衣”本指没官职的人穿的衣服,这里代指平民。第三种是以具体代抽象。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丝和竹是两种制作乐器的原料,因而可以代指乐器,这里代指音乐。第四种是人名代本体。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杜康是传说中的酿酒始祖,这里代指美酒。
4.对比。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分得更加鲜明。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诗人截取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段,通过写军中宴乐、表达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琵琶可以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感情内容,所以说“新”与“旧”的对比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徐兰《出关》)诗人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节点上,对比鲜明。另外,“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气氛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着思乡的情感。
5.对偶。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句子来表示意义的相近、相对或相关,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三种方式。正对是指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称的对偶形式。反对是指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的形式。串对也叫流水对,是指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6.衬托。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分正衬和反衬两种,反衬又包括动衬静、声衬寂、乐衬哀。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听蜀僧濬弹琴》)第四联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的状态,侧面衬托了琴声的魅力。“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苏轼《阮郎归·初夏》)尾句以棋声衬托了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7.设问。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的一种修辞手法,目的是引起注意,启发人进行思考。如:“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白居易《卖炭翁》)
8.顶真。顶真就是用句末的词语作为下一句开头词语的修辞。作用是回环跌宕,有旋律美。如:“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马致远《汉宫秋》)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回百转的愁绪。
9.双关。双关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有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如:“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朱淑真《秋夜》),第三句中“凉”字一语双关,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凄凉。诗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用语巧妙;烛花、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10.通感。也叫移觉,是通过比喻或形容把人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沟通起来的修辞。如:“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郎士元《听邻家吹笙》)诗人用通感写出了寻访不得后的想象,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了乐声的明丽、热烈和欢快。
11.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手法,往往可以增强语势,起强调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木兰诗》)
12.移情。移情是指为了突出某种感情,诗人会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的特性的修辞手法,从而更好地表达思想情感。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三、表现手法
1.比兴。“比”指比喻,“兴”指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写主要对象,如果两者同时具备就叫比兴。如《氓》中的“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用“鸠”引出所写的主要对象“女子”,且“女子”和“鸠”在迷恋对象方面具有相似性。
2.用典。用典指使用有出处的语言或史实来抒发作者的感情,表达含蓄典雅,意境深远。分为语典和事典。语典指引用或化用前人的诗文名句,事典指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3.衬托。衬托指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以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反性作为构成条件。运用衬托可使表现的事物更加突出。利用相似事物衬托的叫正衬,利用相反事物衬托的叫反衬。
4.烘托。烘托指通过写其他事物来写主要事物,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如白居易《夜雪》中的“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写衾枕、窗户、竹子的目的是突出雪大、雪多、雪重。雪大,才感觉到衾枕太冷;雪多,才看到窗外光线明亮;雪重,才听到竹子被压断的声音。
0f98625281bcdd4a902b953f86a4ae16b000ba60eb281cf0e42d226861758da6四、结构技巧
1.以景结情。诗歌中的景情顺序,可以分为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其中,以景结情是考查的重点。以景结情即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结束全诗,引起读者联想,从而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结尾一句,便是典型的以景结情。
2.卒章显志。卒章显志是指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恰当运用这种结构方式,可以增加诗歌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从抒情角度来说,它是直接抒情,从结构方式上看,它是卒章显志。
3.重章叠句。重章叠句是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结构方式。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设题方式
一、在客观题中考查
客观题在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与鉴赏时,有的选项会涉及对表达技巧的分析,一般是四选一的形式,选出分析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
二、在主观题中考查
1.分析诗歌的写法(即表达技巧)。如新课标Ⅰ卷第16题“本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属于直接考查情感和写法,即诗句的表达技巧。
2.在分析情感、内容、主题等时考查表达技巧的运用。如新高考Ⅰ卷第16题“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题干是分析诗句在表达情感时的作用,并没有对表达技巧提出明确要求,因而在作答时,不少考生忽视了这一点,以致答题要点不全而失分。分析某一内容的作用或表达效果这类题目,虽没有直接点明分析表达技巧,但一般要点明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并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提分要领
一、积累表达技巧,构建知识网络
1.表达方式。古代诗歌运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抒情与议论,考查较多的是叙事艺术、描写技巧或抒情方式。①叙事艺术常用的有对比、叙事的人称、叙事的顺序、叙事的口吻等。②描写包括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景物描写手法主要有起兴、渲染、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人物描写手法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其中,正面描写包括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
2.修辞手法。古人写诗为了使描写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常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为了突出形象特点、表现主题,多运用对比、反问、设问等修辞手法;为了使字句更加精巧、意蕴更加丰富,常采用借代、双关、对偶、反复等修辞手法。
3.谋篇布局。主要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卒章显志等。
4.其他表现手法。主要有想象、象征、烘托、正衬、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对比、以小见大等。
二、认真审读题意,熟悉答题模式
1.在审读题意时,首先要分清题目涉及的范围,并由此揣摩命题者考查的角度与意图,确定答题的侧重点。一般说来,修辞手法着眼于诗歌小处(某个词句)设题,表现手法着眼于诗歌大处(上、下联甚至全诗)设题,思路结构着眼于整体设题。
2.要在弄懂诗意和诗歌主题的基础上,针对相关内容准确判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说明,分析情感或表达效果。
3.客观题答题要对手法和分析两部分进行判断,看是否都是正确的。
4.主观题的答题要做到有针对性、条理性,能有序组织语言作答。主观题答题的基本模式是表达技巧+结合诗句分析+表达效果。
三、坚持多读多练,提高鉴赏能力
1.要读好课内诗歌。通过课内诗歌的背诵培养良好的语感,通过分析理解掌握常见的艺术手法,为分析理解课外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养成阅读与摘抄诗歌的习惯,可以每天读一首诗歌,对诗歌名句加以摘抄并写下对相应诗句的鉴赏,诗歌的理解与鉴赏能力自然会在阅读积累中不知不觉得到提高。
3.在具备了较强的分析能力的基础上,考生还可以选择难度与高考题相近的诗歌,尝试命题并拟写参考答案。这是提高鉴赏与分析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直击高考
(2023年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21题。
游京师郭南废园记
◎〔清〕汪 琬
①出宣武门,横径菜市,穿尾巷而南,得废地数亩,有胜国时民家故园在焉。予居京师十年,游其地者屡矣,最后偕二三子会饮于此,箕踞偃松之下,相羊杂花之间。予与二三子皆乐之,日中而往,及晡而后返。
②予乃告二三子曰:“昔孔子乐以忘忧,子渊氏箪瓢陋巷,不改其乐,此皆至人。惟道德之适而性命之安,是以无所往而不乐也。至于吾党则不然,学焉而不足,养焉而不充,纷纷然劫之以忧患,而济之以私欲,斯二者日相寻而未已,则其所不乐者不既多乎?苟非有所寄焉,亦何以逌然而笑,洒然而歌,悠然而有会心也哉!”
③然则吾与二三子取酒以为欢,撷芳以为玩,盖亦出于无聊之思,不得已而寄诸斯园以相乐也,非所谓乐其乐者也。夫必能乐其乐,然后命之曰“至人”。
21.赏析第②自然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掌握和了解。
参考答案:“逌然而笑”“洒然而歌”“悠然而有会心”构成排比,突出游园时闲适自得的情态,“笑”“歌”“会心”表现快乐的心情渐次朗然。全句以反问语气,慨叹有所寄托才能快乐,发人深思。
试题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饮马长城窟行
◎汉乐府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1.关于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开篇以沿河的青草连绵不断,引出女主人公对远离家乡的丈夫的思念。
B.“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用“枯桑”和“海水”暗示远方的人纵然感情淡薄也应该知道她的孤凄和想念。
C.本诗最后说有位客人从远方带来装有丈夫书信的鲤鱼形状的木盒,解除了她的思念之苦,在书信中获得了远方传来的情意。
D.全诗以第三人称的角度为我们刻画出一个思妇形象,全诗语言清新,语句简短质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抒情主人公是用哪些手法表达的思念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夜 饮
◎〔唐〕元 稹
灯火隔帘明,竹梢风雨声。
诗篇随意赠,杯酒越巡行。
漫唱江朝曲,闲征药草名。
莫辞终夜饮,朝起又营营。
有评论认为,这首诗首联的描写非常精彩,请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