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考点
在语言发展迅速、新词不断涌现的当下,规范语言的使用显得尤为重要。“辨析并修改病句”这一考点综合考查了语法、逻辑、修辞、标点符号等方面的知识,是高考语文中的高频考点之一。
所谓“病句”,就是指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不合事理逻辑或修辞不当的句子。辨析病句考查的是对病句的识别能力,修改病句则以辨析为基础,在判定语病类型的基础上,明确语义表达,在不改原意的基础上,多保留少改动,使语句表达清晰准确。
设题方式
一、客观题的形式考查
2017年以前的考查形式为:在四个独立的句子中,找出“有(没有)语病的一句”,注重考查对病句的辨析;2018年开始,病句改为在语境中考查,将辨析并修改病句、正确使用词语等题型放在一个情境语段中,设题方式一般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在辨析语病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病句修改能力的考查。
二、主观题的形式考查
2022年全国甲卷和乙卷对病句的考查题型变为主观题,但依旧为情境考查,设题方式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重点考查考生修改病句的能力。
虽然客观题和主观题题型有一定的差距,但对病句考查能力的要求并无太大区别,且命题时常见的设误角度也差不多。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考查情境式语病,在一个句子中会综合2~3种病句类型,需要考生仔细辨析。
提分要领
一、语序不当
语序不当主要指句中词语或分句的顺序不符合语法习惯或事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多项定语语序不当
多项定语一般不属于同一个层次,但都修饰同一个中心语,因此,若句子定语很长,且不止一个,那么应先找到中心语,然后将多项定语的层次划分清楚。
多项定语一般可按以下次序排列:(1)表领属性或时间、处所的短语;(2)指称或数量短语;(3)动词或动词短语;(4)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5)名词或名词短语。可简记为:“属”“指(数)”“动”“形”“名”。另外,带“的”的定语要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后。
如:花园里(领属性的)那(指示代词)几朵(数量词)盛开的(动词)美丽的(形容词)红色(形容词)玫瑰花(名词)被人摘走了。
2.多项状语语序不当
状语指动词前的修饰成分,排列顺序一般是:(1)表目的或原因的介宾短语;(2)表时间的名词或介宾短语;(3)表处所的名词或介宾短语;(4)副词(表范围或频率);(5)形容词或动词(表情态);(6)表对象的介宾短语。可简记为:“目(因)”“时”“处”“范(频)”“情”“对”。
如:那位失主为表谢意(表目的),昨天(表时间)在电视台(表处所)又(副词)诚挚(形容词)地为他(表对象)点了一首歌。
3.虚词位置不当
(1)副词的位置不当。“把”字句和“被”字句中若有否定副词,应将否定副词放在“把”或“被”之前。
如:“如果把眼前的事情不赶快做完,就会耽误后面的工作。”(“不”字应移到“把”之前。)
(2)关联词的位置不当。在复句中,如果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那么主语应置于关联词之前;如果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分句的主语应放在关联词之后。如:“有些疾病,西药能治,中药照样能治。不仅中药能与一般抗菌药媲美,而且副作用小,成本也很低。”(后面的复句,主语都是“中药”,所以应提到“不仅”前)
4.并列词语或短语语序不当
(1)并列成分之间往往存在事理、先后、轻重、大小等关系,应根据句意判定其次序是否恰当。
如:“互联网在中国民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国公民行使表达权、监督权、知情权和参与权的重要渠道。”(语序不当,先有“知情权”才有“表达权、监督权和参与权”。)
(2)有些句子中并列词语或短语不止一组,而是多组,这时前后就要保持对应关系,否则就会出现语病。
5.分句位置不当
在承接复句、递进复句中,分句之间的次序分别有先后和轻重的关系,如果颠倒,就会造成分句间次序不当。
如:“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是热情的优秀诗人,是卓越的学者。”(正确语序应为“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是热情的优秀诗人,是大勇的革命烈士。”)
二、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主要包括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定语、状语、补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及关联词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
这类语病的出现,常常因为主语和谓语是比较复杂的短语而造成多个主语不能共用同一个谓语,或多个主语与多个谓语不能对应搭配。
2.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
这类病句,或动词是不及物的(不能带宾语)而带上了宾语;或动词是及物的,但不能支配宾语对象;或动词不止一个;或宾语包括两项及以上而造成顾此失彼的情况。
3.主语与宾语意义上的不搭配
这类病句中最常见的句式是“是否(能否、有无)……是……”,即前面用肯定+否定的选择形式,后面却只用肯定或否定的形式。修改的原则是使前后一致。
4.定语、状语、补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如:我们有一双聪明能干的手,却什么造不出来?(“聪明”不能用来修饰“手”。)
5.关联词搭配不当
复句中一般用关联词把各分句连接起来,从而准确地表达意思。关联词之间有比较稳定的组合,不同关联词之间的意思表达是有区别的。
对于绝大部分病句来说,可以通过默读发现句子不通顺的地方;而对于搭配不当的这种设错类型,如果句子当中出现了关联词、两面词、介词时,不妨注意一下句子成分之间的搭配问题。此外,也可以将句子当中的主、谓、宾等核心成分画出来,体会彼此之间是否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具体方法如下:
(1)主干提取法。句子主干指“主+谓”的形式,如果有宾语,则构成“主+谓+宾”的形式。既然是主干,那它就是句子结构的主要部分。如果能熟练地把句子主干提取出来,那么对句子的结构就可以了如指掌,辨析搭配不当这一语病就有了可靠的保证。要注意的是,一个句子并不是只有一个主干,各分句都可能有主干,每个主干都不能放过。为使考生充分认识到“提取主干”的重要性,我们可以用一句口诀来表示:“提取主干最重要,主谓宾语要记牢,一眼看穿主谓宾,错误搭配跑不了。”
(2)动宾连读法。动宾搭配是高考中最常见的考查形式之一。一般说来,每个动词都有其所支配的对象,与之构成动宾结构。所以,辨析动宾搭配是否正确,要养成“看到动词找宾语”的好习惯。有些宾语离支配它的动词比较远,找到动词后,要跳过宾语的修饰成分,将其一眼辨出,然后把动宾连在一起读,即可看出其搭配的正误。口诀是:“动宾搭配经常考,动宾连读是法宝。看到动词找宾语,搭配正误见分晓。”
(3)事理验证法。定语和中心语搭配是否妥当,可用事理进行验证。如“矛盾的化解”不能说成“矛盾的分担”;“意识的增强”不能说成“意识的提高”等。值得注意的是,是否符合事理,不能单纯看词语的搭配习惯,还要看特定的语境。所以,运用事理验证法,要注意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三、成分残缺或赘余
成分残缺或赘余属于语法性错误,主要考查的是考生依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对句子中成分残缺或成分赘余的内容进行辨别和修改的能力。
1.成分残缺。成分残缺主要包括主语残缺、谓语残缺、宾语残缺、介词的残缺、关联词的残缺等。其中,主语残缺和宾语残缺是考查的重点,谓语残缺是考查的难点。
2.成分赘余。主要包括主语赘余、谓语赘余、宾语赘余、定语赘余、状语赘余和补语赘余等。
答题时,考生可参考以下方法:
1.审清题干
审清题干很重要,因为只有按照题干的要求去答题才能答对题。客观题要看清要求是选择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一项。
修改病句时,有的要求从整段文字中找出病句并修改,有的则要求从某一段中的某几句话里找出病句并修改。
2.确定错因
和单一性的病句类型不同,本考点有两种错误类型:成分残缺或赘余。这就要求考生结合语境,做好分析。
(1)语感。大部分的题目都要先依靠我们的语感来做第一次判断。读一读句子是否拗口,是否和平时类似的语句不一样。良好的语感能在第一时间帮你做出正确的判断。
(2)语法。当语感无法判断时,就要运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来进行分析。我们知道一般的句子应具备主语、谓语和宾语成分,而主、谓、宾成分又是成分残缺或赘余的重要设误点。答题时,同学们可以标注出句子的各种成分,看是否存在残缺或者赘余的问题。
(3)设误规律。熟悉常见的设误规律可以帮助考生迅速地确定错因,从而有效地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3.规范答题
客观题只要将选项找出并涂到卡上即可。通常情况下,修改病句的答案格式为:“X”修改为“Y”。而成分残缺或赘余的答案格式与常规的有明显不同。成分残缺的答案格式为:在“X”前加“Y”或在“X”后加“Y”。成分赘余的答案格式为:删除“X”。
近几年,成分残缺或赘余这一考点一般会在以下几个方面设置错误,考生在答题时要格外注意。
(1)介词
①把介词放在句首,或将主语放入介宾短语结构中。
【例句】关于《品三国》,粗略一看,似乎与其他同类的书没有多大的区别,但反复品读,就会发现其意味深长。
【解析】句首介词“关于”使全句缺主语,应去掉“关于”。
②没有完整的介宾结构,句子表意不明。
【例句】我没有任何理由同我交往了十多年的好朋友分手。
【解析】在“同”的前面加一个介词“与”即可。
(2)关联词
①只用一个关联词。
【例句】他虽然是个农民,平常喜爱学习,识不少字,编秧歌也在行。
【解析】应在“平常”前加“但是”。
②该用关联词时而未用。
【例句】一个人犯错误有时是难免的,不要再犯过去的错误,不要明知故犯。
【解析】第一句与第二、三句是转折关系;第二与第三句是递进关系,因此须在第二句前头添上“但是”,第三句前头添上“更”。
(3)长定语
①定语过长,主语被漏掉。
【例句】开学的第一天,一位戴着眼镜,额上略带几丝皱纹,约摸四十岁,精神抖擞,带着微笑走进了教室。
【解析】“四十岁”后加上“的老师”或“的人”。
②把宾语前的长定语当作宾语。
【例句】执法部门对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传播反动、淫秽、暴力、凶杀、封建迷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应依法从重处罚。
【解析】宾语残缺。应在“音像制品”一句的后面加上宾语“的人或单位”。
(4)数字
句中有了表示约数的数字,还出现其他约数,从而呈现赘余。
【例句】当下,各品牌轿车争相国产化,价格也越来越亲民,像“奇瑞路虎”售价才三十几万元左右。
【解析】“三十几万”本身就是约数,加上“左右”多余。
(5)代词
代词的出现往往会造成代词和句中其他成分重复。
【例句】由于这次特大交通事故,京藏高速昌平路段的交通为此封闭了近三个小时。
【解析】语义重复,“为此”就是“由于这次交通事故”。
(6)文言词语、书面语
文言词语、书面语容易让人望文生义,造成重复。文言词汇有很多是兼语词(一个字实际上是两个字的组合),在实际运用中很容易被当成一个字的意思来理解。书面语往往由于我们理解得不全面、不正确而造成重复。
【例句】虽然有国家资源作支撑,但面临重重困难,国有企业能取得现在这样的成绩,确实可说堪称不易。
【解析】“可说”“堪称”意思一样,去其一即可。
类似的错误用法还有“过早夭折”“过分溺爱”“卫冕桂冠”“令寒舍蓬荜生辉”等。
(7)“和”
“和”前后的概念、内容往往有包含、交叉、等同的关系。
【例句】人们一走进教学楼就看到,许多关于甲午战争的历史图片和宣传画被挂在走廊的墙壁上。
【解析】“图片”中包括“宣传画”,应将“宣传画”删除。
四、结构混乱
结构混乱就是在语言表达中,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构混杂在一个句子中,造成结构纠缠不清的现象。出现“结构混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句式杂糅
(1)把两种语义挤在一句话中,前后交叉错叠,结构混乱。
【例句】这些陈旧的观念不清除,将会直接阻碍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进行。对此,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解析】全句说的意思是“旧观念阻碍深化改革”,而“深化改革”又做了“进行”的主语,造成“前后牵连”。可将“的进行”删除。
(2)在一个句子中,把两种本来不能结合在一起的句式混在一起使用。
【例句】他们本着保证质量、降低成本为原则,使用了新的工艺技术。
【解析】这句话包含了两个句式,一是“本着……的原则”,二是“以……为原则”,这两种句式不能出现在同一个句子中。
下面是高考和模拟试题中的典型病句(括号内为正确的形式):
①是由于……的结果(是由于……,是……的结果)
②是为了……为目的……(是为了……,
以……为目的)
③对于……问题上(对于……问题,在……问题上)
④原因是……造成的(原因是……,是
由……造成的)
⑤经过……下(经过……,在……下)
⑥借口……为名(借口是……,以……为名)
⑦靠的是……取得的(靠的是……,是
靠……取得的)
⑧大多以……为主(大多是……,以……为主)
⑨成分是……配制而成的(成分是……,
由……配制而成的)
⑩需要……不可(需要……才行,非……不可)
2.中途易辙
(1)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开启另一话题。
【例句】屈原出生在春秋战国时代,以及后来的各个历史时期,人民对屈原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都很高,都称他为爱国诗人。
【解析】第一分句的主语是“屈原”,着重讲屈原出生的时代,下面的内容应该接着介绍屈原其他方面的情况,但讲的却是“各个历史时期”的人们对屈原的评价,句意割裂,句式混乱。
(2)在复句中,分句的主语被不恰当地省略,可视为中途易辙(也可看作主语残缺)。
【例句】去年入冬以来,少数目无法纪的人,任意偷窃、哄抢电线电缆厂大量物资,损失在百万元以上,目前警方已经立案侦查。
【解析】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少数目无法纪的人”,而“损失”的主语缺失之后,读者会误认为主语是“少数目无法纪的人”,可在“损失前”加上主语“企业”。
3.层次不清
(1)思维不严密造成层次混乱。
【例句】新华社发出“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人工合成在上海胜利完成”的消息后,广大读者非常重视,科学界人士也非常重视,引起了强烈的反应。
【解析】“引起强烈的反应”是一句抽象的话,应先说,然后再具体地说;对于科学成就,应先说“科学界人士”的反应,再说“广大读者”的反应。
(2)标点错误造成层次混乱。
【例句】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够成功都归功于集体的力量,电影艺术局的领导,舞台原作者的协助,全体演员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才使这部影片如此成功。
【解析】“集体力量”后边用逗号,读者自然会把下面的“领导”“协助”等都当作“归功于”的宾语,而作者的本意是把“领导”“协助”等用作“才使”的主语。因此,“力量”之后必须用句号。
4.反客为主
即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做下半句的主语,因此造成结构混乱。
【例句】山鸡椒的花、叶和果实均含香油,从油中提取的柠檬醛,为配制食用香精和化妆品香精的主要原料,都离不开它。
【解析】“都离不开它”的主语为“食用香精和化妆品香精”,与前面的主语(柠檬醛)不一样,造成结构混乱。
五、表意不明
1.多义词或多义短语
【例句】他走了一个多钟头了。
【解析】若句子中某个词或短语是多义的,那么这个句子就可能有歧义。“走”有“行走”和“离开”两种不同的解释,故而本句可理解为“行走”了一个多钟头,也可理解为“离开”了一个多钟头。
2.兼类词引起歧义
【例句】许多投资者不了解证券投资和基金产品的风险,没有区别股票和基金产品与储蓄、债券的差异,便贸然进行证券和基金投资。
【解析】“没有区别股票和基金产品与储蓄、债券的差异”中的“和”如果是连词,那么句意为“没有区别股票和基金产品/与储蓄、债券的差异”;如果是介词,那么可理解为“没有区别股票/和基金产品、储蓄、债券的差异”。而依据“许多投资者不了解证券投资和基金产品的风险”,句意原本指向的是“没有区别股票和基金产品/与储蓄、债券的差异”。
3.结构切分不确定
【例句】市政府关于严禁在市区养犬和捕杀野犬、狂犬的决定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拥护和支持。
【解析】“严禁在市区养犬和捕杀野犬、狂犬”有歧义,如果是并列结构,句意为“严禁在市区养犬(的决定)/和捕杀野犬、狂犬(的决定)”(即“捕杀野犬、狂犬”不在禁止之列);如果是动宾结构,句意为“严禁/在市区养犬和捕杀野犬、狂犬(的决定)”。
4.指代不清或省略不当
【例句】曾记否,我与你认识的时候,还是个十来岁的少年,纯真无瑕,充满幻想。
【解析】“还是个十来岁的少年”说的是“我”还是“你”,存在不同的理解。若在“还是”前加一个“你”,歧义就消除了。
六、标点不当
【例句】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解析】这个句子有多种理解:会议组织方是只解决出席证问题,还是可以帮助解决出席证问题和住处问题,还是三个问题全部可以解决。这句话的表意很不明确。
七、限定模糊
【例句】县里通知他10月5日前去报到。
【解析】由于“前”字在此处限定模糊,以致于造成疑惑:是10月5日之前的任意一天,还是就在10月5日这一天去报到。
八、承接关系不明
【例句】今年4月23日,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来到国家图书馆参观展览,聆听讲座,度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世界阅读日”。
【解析】“几十个”放在“报社”之前,是与“报社”承接呢,还是与“(同一家或几家报社的)编辑记者”承接?这句话意思含混。
九、不合逻辑
1.句中若出现多个并列的概念,应检查是否存在概念不清、并列不当等语病。
【例句】人与人之间总会有不同的邂逅和相逢,正是不同人的生活轨迹不停地相交,才编织成这大千世界纷繁的生活。
【解析】“邂逅和相逢”并列不恰当,“邂逅”是“不期而遇”,属于“相逢”的情况之一。
2.如果句中出现多个否定词,要留意是否存在否定失当的情况。
【例句】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解析】“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谁又能否认呢”,也就是谁也要承认,在这里,反问相当于一重否定。显然句子由于多重否定才造成了意思的错乱。
3.当句中出现“对”“对于”“与”“和”等介词时,要防止主客颠倒类的语病。
【例句】王夫人丧子后好不容易再次得子,无论从母性本能还是从自身权益出发,王夫人对宝玉都弥足珍贵。
【解析】“王夫人对宝玉都弥足珍贵”主客颠倒,应改为“宝玉对她来说都弥足珍贵”。
4.注意句子前后是否对应,即关注“能否”“是否”“好坏”“强弱”这类词,看是否存在两面对一面的问题。
【例句】学校能否形成良好的、有促进功能的校园文化,学习者能否真正适应并融入它,这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解析】“能否”与“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前后不一致,或者说照应不当。
5.检查前后分句是否强加了因果关系,或误用了“反而”“然而”“都”等词语而造成逻辑的语病。
【例句】
(1)周谷城先生早年就投身于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所以最终成为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历史学家。
【解析】“周谷城先生早年就投身于‘五四’运动”,与“他成为学者、历史学家”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此句属于强加因果关系。
(2)对这部小说的人物塑造,作者没有很好地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凭主观想象加了一些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减弱了作品的感染力。
【解析】“反而大大减弱了作品的感染力”不合逻辑,“反而”表转折,句中应改用表因果关系的“从而”或“因而”。
6.自相矛盾(即前后不一、互相矛盾)类病句也不可忽视。
【例句】日前,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和宿州市文物管理所将联合对宿州市区的一段隋唐大运河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解析】“日前”“进行了”表示已发生,“将”表示未发生,如果不删去,就会造成前后矛盾。
直击高考
1.(2024年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山可谓家喻户晓,但真正了解它的人恐怕不多。怎样算是真正了解天山呢?不妨做个测试。你闭上眼睛,念出“天山”这个名字,试试看,能不能想象出一幅天山的全景图来?在这幅全景图里,山脉或平行或交错,许多巨大的、汽车要开上很久很久的盆地坐落其间。两座威严的雪峰——托木尔峰和汗腾格里峰巍然耸立,俯视着周边十多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带着充沛的水汽在伊犁河谷一路长驱直入的暖湿气流造就了一片片麦浪滚滚的田地和水草丰美的牧场。博斯腾湖碧水连天,赛里木湖晶莹澄澈,艾比湖“盐”装素裹,天池静卧在苍翠环绕之中……①如果在你的脑海中,②能包罗万象地浮现出这样一幅全景图,③图上呈现了天山的任何山脉、盆地、雪峰,④还有河流、和湖泊,⑤你就算真正了解天山了。
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序号②语序不当,“浮现”是客观词语,不能用“包罗万象”修饰,应该放在“全景”前。序号③用词不当,把“任何”删掉或改为“所有”;语序不当,并列词语间应该有视觉顺序,比如由高到低,“盆地”放在后面,以便与低处的“河流”“湖泊”更好地衔接。序号④成分赘余,有了顿号没必要再加“和”,应删掉顿号或“和”。
参考答案:序号②修改为:能浮现出这样一幅包罗万象的全景图;序号③修改为:图上呈现了天山的所有山脉、雪峰、盆地;序号④修改为:还有河流、湖泊(还有河流和湖泊)。
2.(2024年新课标Ⅰ卷)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你觉得劳累而懒得说话,情绪、胃口不佳且脑子不转时,往往是身体在提醒你:“电量已经触底,需要立即充电。”常用的充电方式,包括合理睡眠、适度运动、调整饮食等多种,其中睡眠最为重要。①如果睡眠不足和睡眠过度都会加重人的疲惫感,②引发多种疾病,③所以,④通过睡眠如何快速让自己精力充沛,⑤才是问题的关键。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句,成分残缺或赘余,“如果”后面没有与之搭配的“那么”,可删掉“如果”,应修改为:睡眠不足和睡眠过度都会加重人的疲惫感。④句,语序不当,“如何”应放到“通过”前面。应修改为:如何通过睡眠快速让自己精力充沛。
参考答案:①可修改为:“无论睡眠不足还是睡眠过度都会加重人的疲劫感。”修改后,逻辑更为连贯,表达更准确。④可修改为:“探讨通过睡眠如何快速让自己精力充沛。”加入“探讨”,使语句更具逻辑性和连贯性。
3.(2024年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众所周知,运动可以帮助放松肌肉、减轻身体紧张感、改善血液循环,让我们身体更健康,但是,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运动更是让我们心情愉悦、大脑强健的“灵丹妙药”。多年以前,运动就已被列入情绪障碍的治疗方法之一,疗效不但立竿见影,令人信服,而且适用范围很广。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解析:本题考察了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得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这句话中存在一些语法和表达上的错误:“疗数不但立竿见影”应该是“疗效不但立竿见影”,表示治疗效果立即显现。且缺少主语。“已”和“被”语义杂糅,删去“已”,使句子更加简洁。
参考答案:多年以前,运动就被列入情绪障碍的治疗方法之一,其疗效不但立竿见影,令人信服,而且适用范围很广。
试题演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何为鲸落?从字面含义来看,它描述的是逝去的鲸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解消耗的过程。在生物学意义上,它指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当这样独特的一个生态现象进入公众视野,使得人们惊叹大自然的瑰丽奇幻,更被“一鲸落而万物生”的故事所打动。不少人将鲸落视作“献给大海的浪漫”,赋予其温柔而又诗意的内涵。
鲸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摄食鲸的身体,仅仅是这场饕餮盛宴的开始。当大块鲸肉被掠食干净,深海鲨鱼、鼠尾鱼等食腐动物就会心满意足地散去。随后,多毛类和甲壳类动物会蹑手蹑脚地聚拢过来,它们直接利用鲸骨及附近营养丰富的沉积物生活,快速繁殖、扩张。慢慢地,鲸的身体在深海厌氧分解过程中悄悄释放出硫化物,依赖硫化物生活的细菌将其转化为有机质,造就了依赖有机质而存在的生物群落。最终,鲸骨的遗骸作为礁岩而成为生物欢腾的乐园。整个过程严丝合缝、环环相扣,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
文段中画横线部分的句子有多处语病,请加以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我一向固执地认为,是秀丽神奇的中国山水画哺育了唐诗、宋词空前绝后的绚丽和辉煌,成就了王维、吴道子、米芾等震古烁今的丹青宗师和绘画巨匠。而中国的山水自然,又拥裹着风花雪月,夹缠着离愁别绪,浸渍着爱恨怨忧的历史境况和人生体验。在平平仄仄的诗赋歌咏中,醉人身心;在追求形意神韵的丹青绘画中,张扬魅力。
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是我特别酷爱的,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
一座好山或一川好水,就是一本好书。畅游好山好水,犹如欣赏一部传世名著。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是我特别喜爱的,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
B.我对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特别酷爱,“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是我喜欢的。
C.我对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特别喜爱,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
D.我特别酷爱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是我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