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之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

2024-10-31 00:00:00邓美玲

高频考点

一、古代诗歌的形象

1.人物形象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知人论世”,了解了诗人的出生年代、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就能基本把握其诗歌的情感基调和创作风格,进而理解诗中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如近两年高考涉及到的诗人:阮籍、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欧阳修、秦观、岳飞、辛弃疾、张先、孔尚任、张孝祥、姜夔、黄庭坚、王安石、范成大等。

(2)恰当描写,景物衬托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这种描写或是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是人物的语言,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或是环境和景物营造的氛围等。通过恰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积累常见的艺术形象

①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表现了他淡泊富贵、傲岸不羁的思想;“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反映了他傲视权贵、豪放自信的性格。

②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没有停留在个人遭遇的哀怨中,而是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然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王维的《山居秋暝》则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并通过这样一幅纯洁美好的自然图景,表现出诗人的心志高洁。

④投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昌龄《凉州词》中“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和《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都表现了他忠心报国、投身边塞的感情。而杜甫的“三吏”“三别”则体现了其体察民疾、反对战争的思想。

⑤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无法施展的知识分子形象。

⑥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却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陆游的《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

⑦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如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⑧爱恨绵绵、儿女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描写了作者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2.意象

(1)树木类

①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或顺利。

②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③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④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⑤松柏:傲霜斗雪的典范,作者常把它当作坚贞、高洁、坚挺、傲岸、坚强、富于生命力的象征。

⑥竹:气节、积极向上。

⑦梧桐:凄苦。梧桐往往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就抒发了一种凄凉的愁思。

⑧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杨柳更多的是与“离愁”联系在一起。

⑨折桂:喻科举及第。

⑩芭蕉:常与孤独忧愁,离愁别绪相联系。

(2)花草类

①花开:象征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②花落:表现凋零的状态,比喻人生的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同时惜春感怀,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等。

③菊:象征隐逸、高洁脱俗。菊花作为傲霜之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它是坚贞、坚强、高洁脱俗的代言词。如屈原的《离骚》中“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作者以花来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纯洁。

④梅:象征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在中国诗歌中,“梅”是诗人最喜欢歌咏的对象之一。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的芳香,因此在古诗中梅花常常是冰清玉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代言词。

⑤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唐代牛峤的《感恩多》:“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

⑥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蕴含着追求淡泊的精神,象征隐士、君子。如: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陶渊明《饮酒·幽兰生前庭》)

⑦牡丹:象征富贵、美好。

⑧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也有用莲花赞美纯洁高尚节操的文句,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⑨禾黍:禾黍之悲,比喻悲悯故国破败或胜地废圮。

⑩转蓬,又名:飞蓬、飘蓬、征蓬、孤蓬。蓬草随风飘转。比喻飘零的生活,表现漂泊的孤寂和哀伤。如: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

(3)动物类

①子规(杜鹃鸟):悲惨凄恻。子规鸟即杜鹃鸟。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便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

②鹧鸪: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有其特定的内涵。鹧鸪的叫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其容易勾起人们对旅途艰险的联想,饱含离愁别绪。

③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只剩下几声时断时续的哀鸣了,可以说是命在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了悲凉的同义词。

④燕子:燕子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他物类所能及。

⑤猿猴:象征哀伤、凄厉。

⑥鸿鹄:表示理想、追求。

⑦孤(鸿)雁:用来比喻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⑧鹰:比喻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⑨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唐代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⑩双鲤: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指代书信。

(4)器物类

①珍珠:象征美丽无瑕。

②簪缨(冠):比喻官位名望。

③和璧隋珠:楚人卞和的璧与隋侯的宝珠,比喻极其珍贵难得的东西。如宋代朱熹的《题祝生画》:“问君何处得此奇,和璧隋珠未为敌。”

④怀瑾握瑜:怀里揣着瑾,手里拿着瑜,比喻具有美好的道德与高尚的情操。《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⑤金戈铁马:比喻战士在疆场的雄姿或豪迈气概。如元代萨都剌《雁门集·登歌风台》:“淮阳年少韩将军,金戈铁马立战勋。”又如南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⑥吴钩:泛指宝刀,利lxxxPLW7wtIpNBvbXiuqpH0oBa6Hm8/GBBuhWT/8Kh4=剑。

⑦捣衣砧:与妇女对丈夫的思念相关。捣衣砧是古代妇女为远行的丈夫准备衣物时使用的工具,常用来象征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⑧汗青:象征史册。在诗歌中常用来象征历史或记忆。

⑨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

(5)景物形象

①海:比喻辽阔、力量深邃、气势宏大。

②海浪:象征人生的起伏。

③海浪的汹涌:象征人生的凶险、江湖的诡谲。

④江水:比喻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愁思的绵绵不断,也用来比喻历史发展的趋势。

⑤烟雾:比喻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⑥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⑦东风:春天、美好。

⑧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⑨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⑩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路途的坎坷、挫折。

11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12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13云:游子漂泊。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14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15天晴:欢愉光明。

16破晓:初现希望。

17深夜:愁思怀旧。

18月亮:人生的圆满与缺憾,思乡、思亲。

19朝阳:希望、朝气、活力;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20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21穿云裂石:声音穿过云霄,震裂山石,形容笛声或歌声高亢嘹亮。语出宋代苏轼《〈水龙吟〉序》:“善吹铁笛,嘹然有穿云裂石之声。”

二、古代诗歌的语言

古代诗歌的语言因具有凝练性、跳跃性、含蓄性和抒情性,展示了诗歌的艺术之美,既体现了诗人的丰富情感,也提升了读者的审美体验。

高考一般考查的方向有炼字(动词、形容词、虚词、数量词、叠词、色彩词、拟声词……)、赏句(开头句、转折句、结尾句……)、鉴赏语言风格(清新雅致、平实质朴、含蓄隽永、绚丽飘逸、雄浑开阔、豪放旷达、沉郁顿挫、悲壮慷慨、婉约细腻、幽默讽刺……)等。

设题方式

一、客观题

客观题注重基础性,主要考查对字、词、句的理解和形象的赏析等,考生在作答时要注意读懂诗歌、逐一对比、综合分析,才能选出正确选项。一般而言,均是四选一的题型,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如新高考Ⅱ卷第15题D项“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考查了对重点字“君”的理解;全国甲卷第14题A项“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考查了对诗歌人物形象的理解。

二、主观题

相对于客观题的基础性,主观题的设题更具层次和深度。

形象上,如全国甲卷“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考查鉴赏物象的能力;天津卷“‘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考查鉴赏景物的能力。

语言上,如全国乙卷“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考查了宋词语言风格的赏析;课标全国Ⅲ卷“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比较性地考查了两首诗歌的语言风格。

提分要领

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1.鉴赏人物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要明确诗中的人物形象是作者形象还是主人公形象,注意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要结合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概括出人物的特点,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意义。答题时:①概括相关诗句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刻画了什么形象;②概括人物所处场景的特点或作者使用的描写手法;③概括形象特征、社会意义或蕴含的作者情感等。

2.鉴赏意象

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结合,即为“意象”,也就是融入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答题时:①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意象;②结合诗句,分析所咏意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的神韵;③结合作者的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意象所托之情。

3.鉴赏意境

意象组合,形成意境。意境是诗歌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产生联想和想象,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答题时: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展开联想和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应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并说出景与情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1.炼字

古人写诗,尤重炼字,贾岛“推敲”的典故由此而来。一个生动传神、凝练形象的字往往能表露诗歌的情感,体现诗歌的语言艺术。考生要重点关注动词、形容词、叠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词类活用的一些词等。答题时:①表明自己的看法,或指出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个,或对题干的说法表明态度;②用一两句话准确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该字运用的特殊文言现象、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③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④展开合理想象,说说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或者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分析该字在诗歌结构上的作用。

2.赏句

赏句其实是炼字的一种升华,除了炼字中需要掌握的基本字词外,还要从诗歌的表现手法、思想感情、语言特点、结构特点的角度进行多维分析。答题时:①理解诗句的表层含意,分析诗句所表现的意境;②抓住关键字词,联系上下文,把握诗句所表达的深层内涵;③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用词特点、诗句位置等方面,分析诗句在表情达意或谋篇布局上的作用。

3.鉴赏语言风格

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如李白浪漫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陶渊明质朴自然、李清照婉约含蓄、辛弃疾慷慨悲壮等。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豪放派的诗人(词人)也不乏婉约的作品。此外,还要广泛涉猎古代诗歌的形式。答题时: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风格;②结合诗中的相关句子,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是如何体现的;③指出这种语言风格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直击高考

(2023年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①)

◎杜 甫

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②在还思归。

昔去为忧乱兵入,今来已恐邻人非。

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③。

共说总戎云鸟阵④,不妨游子芰荷衣。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4年。杜甫于760年在成都营建草堂。762年,严武入朝,杜甫送行至绵州。其后,成都发生兵乱,杜甫流亡至梓州。764年,严武封郑国公、拜剑南节度使,再次镇守成都。②乌皮几:包着黑皮的小桌。③息机:熄灭用世之心。④总戎:主帅。云鸟阵:一种作战的阵法。

14.杜甫的诗内涵深刻而丰富,往往一联就有多重意蕴。此诗“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一联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一联有哪些内涵。

解析:鉴赏诗歌语言包括理解文本关键词句的意蕴、作用。本题即考查这一点。

参考答案:对战乱的痛恨,对国家、百姓的担忧;壮志难酬的无奈与隐痛。

试题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①

◎〔宋〕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②,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兴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①此诗作于欧阳修被贬任滁州太守之时。②画角:彩绘的号角,用以报时。

这首诗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是如何塑造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早寒有怀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①,平海夕漫漫。

〔注〕①“迷津欲有问”化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

(1)“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虚实的角度赏析颈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昌谷①北园新笋四首

◎〔唐〕李 贺

其一

箨落②长竿③削玉开,君看母笋④是龙材⑤。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其四

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⑥归卧叹清贫。

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尊。

〔注〕①昌谷:李贺家乡福昌县(今河南省宜阳县),这一组诗为诗人任奉礼郎以病辞归昌谷时所作。②箨(tuò)落;笋壳落掉。③长竿:新竹。④母笋:大笋。⑤龙材:成龙之材,比喻不平凡之材。⑥茂陵:地名。

请简要赏析两首诗中“长竿”(新竹)与“古竹”这两个意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晚过盘石寺礼郑和尚

◎〔唐〕岑 参

暂诣高僧话,来寻野寺孤。

岸花藏水碓①,溪竹映风炉②。

顶上巢新鹊,衣中得旧珠③。

谈禅未得去,辍棹且踟蹰。

〔注〕①碓(duì),舂米用具。②风炉:一种专用于煮茶的炉子。③《法华经·五百授记品》载,穷困的愚夫被富有的朋友赠送宝珠,而愚夫因醉酒不知,仍到处奔波谋生。偶然再遇,才知道自己衣服里藏有贵重的珠宝。

这首诗善于借助侧面描写塑造郑和尚的高僧形象,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