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规律总结
选文特点
1.唐诗宋诗占主角,向宋诗倾斜,兼或宋词
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选文大多来自唐诗、宋诗词,新高考以来宋诗出现的频率渐高。2021年四套全国卷中,两套考查宋诗,一套考查宋词,一套考查唐诗;2022年四套全国卷中,一套考查宋诗,一套宋词,两套考查唐诗;2023年四套全国卷中,两套考查宋诗,两套考查宋词;2024年三套全国卷中,三套考查宋诗。
2.选文作者名家渐少
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选文首选名家诗歌,但因为名家诗歌出题资料已少见处女地,于是便转向非名家作品。当然所谓非名家也只是相对而言。2022年四套全国卷中,新高考1卷选用了宋代魏了翁的词,其他还是名家诗歌;2023年除了陆游的诗歌外,另外三套都是非名家作品——新高考Ⅰ卷选用了宋代林希逸的诗,新高考Ⅱ卷选用了宋代林逋的诗,全国甲卷选用了宋代晁补之的词;2024年三套全国卷中,都是非名家作品——新高考Ⅰ卷采用了宋代刘克庄的诗,新高考Ⅱ卷采用了宋代叶梦得的诗,全国甲卷采用了宋代吕本中的诗。
3.选文以单篇为主
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题一般是单篇诗歌,近5年只有2022年全国甲卷选取了欧阳修的《画眉鸟》和文同的《画眉禽》进行比较阅读,但也不排除有双篇的比较阅读题,也要注意隐性的比较阅读。
4.由交际化回归生活化、日常化
以往高考卷诗歌选文倾向于交际化,最近两年淡化了诗歌的交际属性,回归生活化、日常化。2021年的四套全国卷中,有三套具有交际属性:新高考Ⅰ卷诗歌题目为《寄江州白司马》,新高考Ⅱ卷为《示儿子》,全国甲卷为《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都有明确的写作对象,展示诗歌作为一种表达方式的交际性。2022年的四套全国卷中,也是有三套具有交际属性。2023年四套全国卷中的诗歌阅读选文,有两套具有交际属性,其他两套选文则都回归生活化——新高考Ⅱ卷选用林逋的《湖上晚归》,描写晚归时所见的秋色、夕阳、树木、鸡犬;全国乙卷选用陆游的《破阵子》,描写登山穿林的所见所感。2024年三套全国卷中,新高考Ⅰ卷刘克庄的《宿千岁庵听泉》,描写所听泉水之声;新高考Ⅱ卷叶梦得的《雨后为山亭独卧》,描写夜晚的宁静和自己的心事;全国甲卷吕本中的《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描写泛舟时所见春景。
5.选文首选能衔接教材的内容
2024年三套全国卷中,全部都衔接了教材内容——新高考Ⅰ卷在选择题中关联了《兰亭集序》中的“曲水流觞”“无管弦之盛”,新高考Ⅱ卷选择题关联了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梦回吹角连营”,全国甲卷选择题关联了《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和斥鷃。另外,新高考Ⅰ卷选用的是刘克庄的诗,而在背诵篇目中就有刘克庄词作《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且在选材上与《琵琶行》《李凭箜篌引》有关联性,都是用描写使声音形象化。
题型设置
高考古代诗歌命题呈现“守正”的特点,试题的题型设置和分值稳定不变,一道客观选择题和一道主观简答题。客观选择题分值为3分,要求从四个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主观简答题分值为6分,一般设置一个问题。客观选择题错误选项设置总体难度不大,一般考查对诗句内容或个别字词的理解,或对诗句行为主体的识别,或对手法、效果及情感的鉴赏。主观简答题注重对诗歌整体的理解与赏析,设问常常限定诗句范围,要求考生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对考生的能力要求稍高。
考查重点
新高考注重落实新课标理念,在古代诗歌阅读上强化对“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和理解”核心素养的考查。诗歌文本一般与教材有机关联,彰显了“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构建真实、具体的学科认知情境,激发考生自身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体现课程标准中“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的要求;选择具有形象美、情感美的诗歌,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从历年考查的具体情况看,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试题越来越多。如2024年三套全国卷中,三个选择题中有两个答案选项是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一个是对缺字内容的判断;三个主观简答题中,题干都很明确指出要鉴赏理解的内容,在审题上没有难度,但要求答题的角度很细致,考生必须深入理解诗歌文本内容,才能体味诗歌表达的内涵。
命题趋势预测
选文方向
在选文上依然以唐诗、宋诗词为主导方向,多选规范性比较强的诗歌,在贴近生活的同时,让考生感受到古诗的音韵美、形象美、意境美、情感美。整个命题方向以稳定为主,在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考查有关诗歌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
题型预测
高考古代诗歌阅读的命题在以“守正”作为基调的同时,也会尝试新的命题形式,如2024年全国甲卷选项很新颖,“斥鷃见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以缺字的填写来考查诗歌的对偶,需要考生进行逻辑判断以及对诗歌文本和教材内容的理解。
选择题选项的设置上,依然以理解诗句的基本内容为主,涉及具体诗句所使用的技巧、手法和情感等。选项和教材中的内容相关联,让考生感到亲切的同时,也实现了“引导教学”的目的。可以说,选择题基本上是将整首诗的大部分内容做了解读。要正确理解选项需要掌握诗歌鉴赏的必备知识,需要借助熟悉的诗歌进行文本互证。
主观简答题的设置上,对比阅读依然是命题的重点题型,特别是和教材内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如2022年全国乙卷主观题要求和教材中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进行对比。主观简答题在题干上不设置难度和陷阱,但考查的内容却更加细致,如2024年新高考Ⅰ卷诗歌主观简答题题干明确指出对比手法,并指出颈联“泉水的声音既响亮又微小”,把对比表达的大致效果都已经告知考生,在此基础上分析对比的表达效果。同时对诗歌整体内容的解读也是主观简答题考查的重点,如2024年新高考Ⅱ卷问“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需要借助注释和全文内容进行整体性解读。
应考策略
1.理解诗句,重视积累。高考诗歌阅读选文虽然看起来比较陌生,但是因为有选择题的正确选项助读,全诗的大意可以基本掌握。最需要注意的是个别处是否解读正确,这就需要考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文言知识、诗歌基础,进行理解、筛选、甄别。
2.教考衔接,重视教材。近年来全国卷中的很多诗歌都或隐或显与教材衔接。有的是关联题材,如《示儿子》关联《示儿》,《插田歌》(节选)与《插秧歌》题材相似;有的是整体衔接,如2022年全国乙卷主观简答题直接与教材中同属于王勃作品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进行比较;有的是部分衔接,在客观题选项中关联教材的相关内容,如果考生对教材中的诗歌很陌生,则会影响理解和判断。
3.以练代读,重视素养。考生可以通过做诗歌鉴赏题,把诗歌、题目、答案和相关解读作为阅读材料,去理解一首首具体的诗歌,进而有效提升对诗歌的理解力和鉴赏力,也能熟悉命题思路和常见角度。诗歌命题者往往按照作者写诗写文所遵循的规律命题,把诗歌的重要内容以题目的形式集中呈现出来,考生如果能以练代读,将在有限时间内提升诗歌鉴赏素养。
4.落实基础,重视细节。近年高考诗歌阅读无论是客观选择题还是主观简答题,都需要具备扎实的诗歌鉴赏知识,如手法技巧、描写角度、情感态度等,要掌握必备知识来应对百变题目。对诗歌的准确理解,最终可能落实到某个诗句的理解上,因此要重视解读细节。
5.拒绝定势,重视能力。古代诗歌阅读都是随文设题,主要考查对文本的理解水平和思维能力,很难套路化,考生要重视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