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考点
一、古代职官
1.常见的官职介绍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其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军事长官,汉代称大司马。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后世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
【太史】西周、春秋时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执掌范围渐小,地位渐低。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中】西汉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即“参军事”“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的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经略使】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太守】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如《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即鲁智深。
2.官职的任免升降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便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指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擢】提升官职,如《乐毅报燕王书》:“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的意思。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二、古代称谓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表达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等。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
【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寡人”。
三、古代地理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具体所指区域因时而异。
【淮左】淮水东面。《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可见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所指地域不尽相同。此处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的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地区。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西域】古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泛指北方。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郡、州】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过秦论》“北收要害之郡”,《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赤壁之战》“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
【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提分要领
在2015年至2024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中,古代文化知识题一直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显性考查,为四选一的“选非”形式。
将传统文化知识在试题中显性表达,将庞杂的文化体系具体化,更能体现出不同学科间知识的相互交叉,反映出了对学生知识视野开阔度的重视。
但随着对考生核心素养的重视,古代文化知识题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如下题的设题方式: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由以上四个选项可以看出,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查与实词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比如都强调语境义。C项在考查实词意义的同时,还考查了“蔽”的一词多义,而D项“国门”则是典型的古今异义。
随着新高考的深入推进,高考命题越来越科学,以往依托文本显性考查古代文化知识的方式将变成隐性考查,开始与断句、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进行融合考查。
比如全国甲卷断句题中的“商于”“寡人”,全国乙卷实词题中的“放”;也有可能独立于文言文本,由考法更灵活的创新型古代文化常识题所取代。
设题方式
1.注重积累,分类记忆。
①根据教材注释积累,对教材注释中的古代文化知识进行分类记忆,类别可以按照古代文化知识的常规类型——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等划分。
②根据平时阅读文段、备考资料、文化知识图书等积累,还可以精读、查阅等方式进一步扩大积累范围。
2.明确误区,准确理解。
古代文化知识题常见的设误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以今释古。比如“南面”,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方位名词,意为“南边”;但在古代汉语中却是一个动词,意为“面朝南”,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理政时皆面朝南而坐,称帝王之位或其他尊位为南面。
②张冠李戴。比如“汤武”中的“武”,指古代明君周武王,古人常常将商汤与周武王这两位明君并称,而非商汤与孙武的并称。
③特称扩大。比如“太子”,必须是经过正式册封“被确定”成为“继承君位的人”,因而是不可能用“太子”这一特定称呼来指太子之外的“其他皇子”的。
直击高考
(2023年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苻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注〕曰:“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下列对材料中黑体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温和。
B.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
C.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
D.果,指实现、成为事实,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果”意思相同。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项“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说法错误。“金”指“钲”,古代军中乐器,作战时击之为收兵信号。而“刁斗”是古代行军之器具,白天煮饭,夜间敲击巡逻防卫。故选B。
答案:B
试题演练
1.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门地,指门阀地位。魏晋之际,为讲求门阀特权形成的一种以贵族门阀为贵的等级制度。
B.交趾,指今越南北部。秦朝以后,设“交趾郡”,十世纪三十年代独立建国后,北宋称其为“交趾”。
C.祭文,祭祀或祭奠时表示哀悼或祷祝的文章,用来颂扬逝者的品德业绩,寄托哀思,以激励生者。
D.中牢,即少牢,古代祭祀用的牛、羊二牲。根据祭品搭配的种类不同,有“太牢”“少牢”之分。
2.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扶丧,即护送灵柩。不同于服丧,后者指长辈或平辈亲属死亡后一段时间戴孝表示哀悼。
B.总裁,意思是“汇总裁决其事”,后逐步演变为商业组织机构中的一种职位。
C.诏檄,诏书和檄文。檄文,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D.降榻,意思是下榻,原指客人来家中住宿,也指皇帝赏赐座位给臣子以示关爱之情。
3.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处士,指有才德而隐居不做官之人,孟子笔下的孙叔敖可称得上是“处士”。
B.竖子,本义为童仆,又用于对人的蔑称,范增就曾在鸿门宴后怒曰“竖子不足与谋”。
C.斑白,指头发花白,又用来指年老,孟子的王道理想就有“颁(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博士,指精通经典的博学之人,后世地方官学也设有博士,与今天的学位含义不同。
4.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理,即大理寺,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官名为大理寺卿。
B.流,即流放,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治的一种刑罚,同义词有徙、迁、出等。
C.调露,即唐高宗年号。年号一般由君主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D.朕,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人人都可自称。自秦始皇开始为皇帝的专用词。
5.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光禄四行:考试从官,以敦厚、质朴、逊让、节俭四项品行作为选拔任用的标准。
B.辟:指征召布衣出仕,朝廷召之称征,三公以下召之称辟,是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
C.举谣言:指朝臣向朝廷列举民间诋毁官员的流言,以此来判别官员好坏的一种制度。
D.北寺狱:东汉黄门署属下的监狱,主要用来拘禁将相大臣。因官署在宫省北,故名。
6.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中,地名,指东潼关、西散关、南武关、北萧关这“四关”之内地区,现位于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杨凌五市一区。
B.监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指皇帝外出时,通常由宰相留守宫廷,代为处理国事。
C.侍郎,官名,唐以后中书省、门下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
D.西突厥,古国名,立国于6世纪中期,强盛时疆域囊括整个中亚,7世纪后期为唐朝所灭。
7.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崇祯二年,年号纪年法。就是用帝王年号来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等。
B.里居,即乡居,古代官员辞官后会返回家乡居住,后则以里居指官员辞官返乡居住。
C.追赠,古代大臣死后皇帝授予其官爵或荣誉称号。赠典,则是把官爵授给官员已死父母及祖先的典礼。
D.明季,明朝末年。我国古代有伯、仲、叔、季之说,分别指代家中儿子的长幼顺序。此处“季”有末尾之意。
8.对标题《江津送刘光禄不及》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江津”是人名,“光禄”是地名
B.“江津”是人名,“光禄”是官职
C.“江津”是地点,“光禄”是官职
D.“江津”是地点,“光禄”是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