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和分析文意

2024-10-31 00:00:00孟渊

高频考点

“概括和分析文意”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即根据题目的要求,筛选出符合要求的信息。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自己对文章的独特见解。此类题目是建立在理解文章基础上的一种考查方式,因信息量大,综合性强,已成为近几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型之一。

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即对所述事件或所说明的道理进行综合判断和推理,要求考生把握某个论点的依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导致的某种结果等。这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此类题目的设误项往往以假乱真,即在大体正确的情况下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解答时可采用“题文对照”的方法,把每个选项还原到文中,找到对应区域,每一处都应找到依据,尤其要注意细节之处,要仔细对照,看看有无曲解文意之处。

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即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基础上,抓住文本中简评、议论性的句子,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但在考试中,以上三个考点往往会融于一道题中进行考查。

如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说理为主,始终围绕刑赏忠厚,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照,层层递进,通顺畅达,体现了作者“汪洋淡泊”的文风。

B.作者认为,要以忠厚仁爱为本,如果只把刑赏作为手段,就起不到劝善惩恶的作用,这反映了作者儒家仁政治国的思想。

C.文章指出,从君与民的关系上看,君强民弱,君上民下,君不应用权力压制百姓,而应让百姓得到更多好处,顺应百姓愿望。

D.作者认为,圣人对罪恶不可掩盖或解脱的人,对在朝廷无功劳、在家乡不讲信义的人,进行刑赏,其他情况要舍有罪从无罪。

解析:D项,“圣人对罪恶不可掩盖或解脱的人,对在朝廷无功劳、在家乡不讲信义的人,进行刑赏”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夫惟天下之罪恶暴著而不可掩,别白而不可解,不得已而用其刑。朝廷之无功,乡党之无义,不得已而爱其赏”,这段话是作者对刑赏的议论,并不是“圣人”的做法。

答案:D

设题方式

从考查形式来看,“概括和分析文意”这一考点主要以客观题为主。而从考查内容来看,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聚焦人物形象

1.人物本身分析错误

如:2022年新高考Ⅱ卷

吴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吴汉爵位俸禄最尊重,然但治宅,不起巷弟。(原文节选)

错误选项:D.吴汉处世俭朴恭敬谨慎,不置田产,不起巷第,他出征在外时家人曾置买一些田产宅业,他归来后全部都分送给了故旧部署。

解析:根据原文“遂尽以分与君弟外家”可知,吴汉将田产宅业都分给了兄弟和外家,并不是送给了故旧部署,属于人物本身分析错误。

2.人物之间张冠李戴

如:2021年全国甲卷

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原文节选)

错误选项:D.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

解析:“主动提出议和”错误,根据原文可知,并非宋朝皇帝主动议和,而是契丹主动议和。

二、聚焦信息准确

1.时间颠倒

如:2020年课标全国Ⅰ卷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原文节选)

错误选项: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解析:“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错,原文是“明年春……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可见“同时”表述错误,“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是第二年春天的事。

2.空间错位

如:2018年课标全国Ⅰ卷

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原文节选)

错误选项: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解析:从空间错位的角度设误。选项中为“蜀地饱受侵扰”,原文中是“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意思是“天水郡与蜀地相邻,多次被蜀军侵扰掠夺”,被侵扰的是天水郡,而不是蜀地。

3.观点混乱

如:2020年浙江卷

自三代以来,最喜读太史公、韩退之之文。司马迁奇迈慷慨,自其少时,周游天下,交结豪杰。其学长于讨论寻绎前世之迹,负气敢言、以蹈于祸。故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鼎俎,至其放逸超卓,不可收揽,则极言语之怀巧,有不足以过之者。嗟乎!退之之于唐,盖不遇矣。然其犯人主,忤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而信实,而其学又能独出于道德灭裂之后,纂孔孟之余绪以自立其说,则愈之文章虽欲不如是,盖不可得也。(原文节选)

错误选项:B.作者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评价司马迁和韩愈因触犯君主,遭遇灾祸,一生理想郁结于心,而文风典雅,如同庙堂礼器。

解析:司马迁是“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文风特点是“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韩愈的文风特点是“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鼎俎”,遭遇是“犯人主,忤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而信实”。选项把二人的遭遇和文风特点混为一谈,属于观点混乱。

三、聚焦词句理解

1.曲解文意

如:2021年全国乙卷

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原文节选)

错误选项:D.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

解析:“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错误。根据原文“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可知,在唐太宗看来,隋朝灭亡是因为皇帝无道和大臣不尽忠两方面造成的,而不仅仅是大臣的原因。

2.无中生有

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原文节选)

错误选项: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解析:“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错误。由原文“安用重法耶”可知,太宗认为没有必要使用严刑峻法,并非否认严刑峻法的作用,选项属于无中生有。

四、聚焦观点提炼

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

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作者写作目的的能力。首先要解释“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资治通鉴》是一部专为皇帝编撰的介绍历代兴亡得失的作品,其创作目的就是告诫君主如何吸取历代教训。司马光的评价源于唐太宗三个善于纳谏的故事,说明君王要提升自己的道德和执政水平,上行下效,成为臣子的表率,实现良好的君臣互动。

参考答案:1.这句话的意思是君主如同测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动则影子随之而动。君主品性的好恶影响着臣子的态度,司马光认为君主需要为人正直,因为臣子会效仿君主。2.目的是赞扬唐太宗善于纳谏,告诫君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成为臣子的表率。

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还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或者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都要以准确理解关键字、词、句为基础,需要考生引起足够重视。

提分要领

一、把握文体特征,了解文章出处、背景、作者及作品风格。

文言文阅读,首先要明确文本的文体特征,由于全国卷的考查出现了说理类散文,因此要扩大复习视野,了解其出处、作者,进而推断作品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这些相关信息基本都在课内所学的知识范畴内,不难把握。

二、对照选项,在原文中勾画关键部分。

考生要充分利用已有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的积累,准确翻译文本和理解文意,勾画出关键信息,分清主次,进而对文本中所叙述的事件、人物品行和文章阐述的道理等做出概括和分析。

三、关注表现技巧或论证方法。

1.人物传记类文章,重点关注表现人物的各种手法。如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2.议论说理类文章,重点关注论证方法。如2022年全国乙卷文言文阅读中,文本大篇幅地运用举例论证来说明人民和统治者的根本关系,民心是君王自己安身立命的基础,也就是“定命安存”,概括和分析文意这一题也就不难判断了。

四、主观题要仔细筛选,组织答案。

1.对梳理筛选出的相同、相近信息进行合并归类,使答案言简意赅。

2.注意句式的选择,要做到问什么答什么,有针对性,且详略得当。

3.有条理,针对题目分值,恰当分点作答。

直击高考

(2022年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 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15.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与比较诗歌内容的能力。《白下驿饯唐少府》中,提到诗人排遣离愁的句子是尾联“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大意是走哪条路离开呢?长安就在太阳边上。“日边”即太阳的旁边,一方面写出了此去长安距离很远,另一方面也写出了长安的位置,如若想念在长安的唐少府,可抬头看看太阳,借举目可见太阳来排遣离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提到诗人排遣离愁的句子是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大意是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此句写出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参考答案:在《白下驿饯唐少府》中,诗人借可见之景太阳来遣愁,尾联“长安在日边”,即长安就在太阳边上,如若想念在长安的唐少府,可抬头看看太阳;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诗人借乐观的态度来遣愁,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说明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只要心意相通,心胸豁达,就无需感到离愁。

试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文本1:

李贤,字原德,邓人。举乡试第一,宣德八年成进士。景泰二年二月上正本十策,帝善之,命翰林写置左右,备省览。转吏部,采古二十二君行事可法者。曰《鉴古录》,上之。

英宗复位,命兼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与徐有贞同预机务。未几,进尚书。贤气度端凝,奏对皆中机宜,帝深眷之。山东饥,发帑振不足,召有贞及贤议,有贞谓颁振多中饱。贤曰:“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遂命增银。

石亨、曹吉祥与有贞争权,并忌贤。诸御史论亨、吉祥,亨、吉祥疑出有贞、贤意,诉之帝,下二人狱。会有风雷变,得释,谪贤福建参政。未行,王翱奏贤可大用,遂留为吏部左侍郎。逾月,复尚书,直内阁如故。

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当亨、吉祥用事,贤顾忌不敢尽言,然每从容论对,所以裁抑之者甚至。

时岁有边警,天下大水,江南北尤甚。贤外筹边计,内请宽百姓,罢一切征求。帝用其言,四方得苏息。贤因请行宽恤之政,又请罢江南织造,清锦衣狱,止边臣贡献,停内外采买。帝难之。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贤退曰:“大臣当知无不言,可卷舌偷位耶?”

初,御史刘濬劾柳溥败军罪,触帝怒。贤言御史耳目官,不宜谴。石亨谮贤曲护。帝渐疏贤,寻悟,待之如初。每独对,良久方出。遇事必召问可否,或遣中官就问。贤务持大体,尤以惜人才、开言路为急。

宪宗即位,进少保、华盖殿大学士,知经筵事。成化二年遭父丧,诏起复,三辞不许,帝遣使宣意,遂视事。冬卒,年五十九。帝震悼,赠太师,谥文达。

(选自《明史·卷六十四·李贤》,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1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李贤很有才学。他曾考乡试第一,考中进士后,写正本十策呈给皇帝,皇帝常常将此本放在身边。他还编写了《鉴古录》给皇帝作为参考。

B.李贤忠诚能干,很受皇帝信任。景泰年间上书言事,颇被采纳;英宗复位以后,也很听从他的意见;宪宗即位后,他照样得到了重用。

C.李贤敢于进谏。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哪怕遭到权臣石亨等人的诬陷忌恨,都能够始终如一,从不避讳。

D.李贤为政识大体,尤其把爱惜人才、广开言路作为国家的急务。深得皇帝倚重,皇帝遇事常常向他征询意见。

文本2:

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韩信、张耳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路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否则必为二子所擒矣。”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诸将效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信募生得广武君者予千金。有缚致麾下者,信解其缚,东乡坐,师事之。问曰:“仆欲北攻燕,东伐齐,何若而有功?”广武君辞谢曰:“臣败亡之虏,何足以权大事乎!”信曰:“仆闻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今仆委心归计,愿足下勿辞。”广武君曰:“今将军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东下井陉,不终朝而破赵二十万众,诛成安君。名闻海内,威震天下,农夫莫不辍耕释耒,褕衣甘食,倾耳以待命者,此将军之所长也。然而众劳卒罢,其实难用。今将军欲举倦敝之兵,顿之燕坚城之下,欲战不得,攻之不拔,情见势屈。旷日持久,粮食单竭。燕既不服,齐必距境以自强。燕、齐相持而不下,则刘、项之权未有所分也,此将军所短也。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韩信曰:“然则何由?”广武君对曰:“方今为将军计,莫如按甲休兵,镇抚赵民,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飨士大夫。北首燕路,而后遣辩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于燕,燕必不敢不听从。燕已从而东临齐,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如是,则天下事皆可图也。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二》,有删节)

【相关链接】

诸将效首虏,休,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节)

2.下列对文本2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韩信率领几万军队攻打赵国,赵王在井陉集结军队,号称有二十万之众。双方军队人数悬殊,同时汉军不占据地利。

B.广武君认为,汉军乘胜攻赵,不可阻挡,赵军应断绝其粮草,固守,伺机取胜;而成安君则恃众轻敌,急于迎战。

C.广武君被擒后进言韩信,如果不能使燕臣服,燕、齐两国势均力敌,相持不下,于刘邦统一天下不利。

D.韩信采纳广武君的计策,不战而屈燕之兵,韩信遣使向汉王报告,张耳被封赵王。

3.结合文本2和相关链接,你认为体现出了韩信什么样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