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考点
一、通过特殊句式考查
1.疑问句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
参考译文:武王打败了商朝,召见姜太公,问他:“该拿那些商朝的士人和百姓怎么办?”
本句中,“将奈其士众何?”是一个疑问句,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疑问语气译出来。古汉语中常见的疑问语气词包括:与(欤)、邪(耶)、乎、焉、安、孰、何等。
例1: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例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例3: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2.省略句
把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则将以我为忍人,而爱夫爵禄也。
参考译文:那么(人们)将认为我是狠心的人,并且是吝惜(赏赐)爵位俸禄啊。
本句是典型的省略句。文言文翻译题中的省略句,有省略主语的,也有省略宾语的,主要考查的是考生补充省略部分的能力。
例1:(苏子)举酒属客。(《赤壁赋》)
例2: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例3:沛公军(于)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3.判断句
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知其有可以与之之道而不与,是亦志于残民而已矣。
参考译文:知道(上面)那些情况有可以给予百姓(刑赏忠厚)的道理却不给予,这也是存心伤害百姓罢了。
本句是典型的判断句,句中的“是”一词,是判断句的标志之一。
文言文翻译题中的判断句,尤其要关注“是”“不是”等词的出现。
例1: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例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赤壁赋》)
例3: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滕王阁序》)
二、通过课内实词考查
文言文翻译题除了通过特殊句式考查外,还会围绕重点实词的考查来设题,其中,课内实词的迁移运用便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如翻译题: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宣许之。
npILVrzgs58Nci1GnQMA2w==句中的“故事”应译为“旧事”“先例”,与《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一句的“故事”意思相同,属于课内知识的迁移运用。
再如下题: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句中的“数”应译为“多次”,与《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一句的“数”意思相同,也属于课内知识的迁移运用。
设题方式
对文言文翻译的考查,主要是在材料中选取两个有代表性的句子,让考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再结合平日里学到的文言知识积累进行翻译,考查考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
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文言文翻译题一般都是两句,均为主观题。
采分点包括:特殊句式、重点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重点虚词、固定结构、修辞手法等。
例1: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解析:本句的采分点是特殊句式,这是疑问句,也是省略句,翻译的时候既要把语气翻译到位,又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参考译文:难道都是人的力量(造成的)吗?大概也有上天精妙的意图吧。
例2: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
解析:本句的采分点是重点实词——鳏寡,考生如果翻译不准确就会失分。
参考译文:现在我请求找来老弱而没有人养活、丧妻丧夫却没有房屋的人,评定之后安置他们。
例3: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解析:本句的采分点是古今异义——文理,在现代汉语中,“文理”是“文章内容和词句方面的条理”或“文科和理科的合称”的意思。但在古代汉语中,“文理”却是“条理”的意思。
参考译文: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虽超过王涣,却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
例4: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解析:本句的采分点是词类活用,“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译为“说人的坏话”。“纷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纷乱诸事”即“使诸事纷乱”,译为“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参考译文: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例5: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
解析:本句的采分点是一词多义,“第”是一个多义词,可表示“次第、次序”“贵族的住宅”“科第”,也可作副词“只、只管”。结合语境,这里应译为“只、只管”。
参考译文:药师蛮横暴戾,对府中事务独断专行,王安中无力控制,只得违心顺从他,所以药师更为骄横。
提分要领
一、联系语境明大意。
将所要翻译的文句放入原文中,使之前后连贯,然后联系语境,进行分析。这里的语境有大、中、小之分,小语境即词语所在的句子,中语境是词语所在句子的上下句,大语境即文段所有与该词语相关的句子。
有时候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对词语的解释符合小语境,甚至还符合中语境,但不符合大语境。这种符合局部语境但与完整语境不符的情况极具迷惑性。
所以,考生在翻译时不能只满足于推敲其是否符合上下句的意思,还要在完整的语境中揣摩其含义。
具体方法如下:
1.补出省略成分。文言文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比较常见,主语、谓语,甚至句子都有可能被省略,在翻译省略句时,语境能给出很好的提示。
2.取得“大意”分。在高考文言文翻译的评分标准中,把握句子大意一般有2分,如果考生在考场上遇到较为晦涩难懂的句子,无法准确把握采分点,结合语境就能够让考生得出句子的大概意思,从而取得“大意”分。
3.突破难点词。翻译句子的关键,还在于对难点字词的把握。只要攻克了难点字词,其他词义就能迎刃而解,而语境在突破重点词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考生了解字词的大概意思。
二、字句落实抓人物。
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中的关键词语和重要的语法现象,仔细斟酌,确保准确到位。
翻译句子时,部分考生经常把人物名字,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人物名字当作实词,甚至是虚词来理解,闹出了不少笑话。
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有时根据表达需要,还会改用“名”或“字”来指代人物,
如《鸿门宴》中,“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便是项羽的名,如果缺少对人名的理解,就容易造成翻译时的障碍。
考生在翻译句子时,抓人物可以更快地理清人物关系和人事关系,有助于提高翻译的精准度。
三、翻译句子要得法。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是依靠关键词、关键句式来设置考点的,因此,考生在翻译前应该要有采分点意识,将所要翻译的句子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抓住句子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把采分点落实到位。
四、连缀成句有条理。
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将翻译出来的字词连缀成句,要特别注意特殊句式语序的调整及省略成分的补充。
如果句中出现了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现象,如词语搭配不当、句子不通顺等,便要根据文言文相关知识,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让句子更加通顺合理。
直击高考
一、(2024年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吕后恐,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强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辟”,通“避”,逃避,躲避;“自”,自愿;“游”,交游。
参考答案:我访求先生们好几年了,先生们都逃避我,现在先生们为何自愿跟随我儿交游呢?
二、(2024年新课标Ⅰ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2)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参考答案:(1)我愿意亲自率领一支队伍,到兰干山南面去分散单于的兵力,不让他全力对付贰师将军的军队。
(2)李陵说“我是想找一个适当的机会来报答汉朝”,只不过是见到苏武义举感到惭愧而找的借口。他的背叛,本来就不是司马迁所能文饰的。
试题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前凉州刺史祝良,初除到州,多所纠罚,太守令长,贬黜将半,政未逾时,功效卓然,实应赏异,以劝功能,改任牧守,去斥奸残。又宜更选匈奴乌桓护羌中郎将校尉,简练文武,授之法令,除并、凉二州今年租更,宽赦罪隶,扫除更始。则善吏知奉公之祐,恶者觉营私之祸,胡马可不窥长城,塞下无候望之患矣。
(节选自《后汉书·李陈庞陈桥列传》)
1.实应赏异,以劝功能,改任牧守,去斥奸残。
2.恶者觉营私之祸,胡马可不窥长城,塞下无候望之患矣。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月,定卫、所官军及将帅将兵之法。有事征伐,诏总兵官佩将印领之。既旋,则上所佩将印于朝。权皆出于朝廷,不敢有专擅。
丙辰,禁宦官预政典兵。上曰:“汉、唐末世,皆为宦官败蠹。”二年秋,命吏部定内侍诸司官制。上曰:“古时此辈所治,止于酒浆醯醢,司服守祧。驭之之道,但当使之畏法,不可使之有功。有功则骄恣,畏法则检束。”
冬十月,诏天下郡县立学。上谕中书省臣曰:“朕谓治国之要,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为本。今京师虽有大学,而天下学校未兴,宜令郡县皆立学。”
八年春,诏天下闾里皆立社学,延师儒教子弟,有司以时程督。谕曰:“致治在于善俗,善俗在于教化。教化行,虽闾阎可使为君子;教化废,虽中材或坠于小人。”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开国规模》,有删改)
1.有事征伐,诏总兵官佩将印领之。既旋,则上所佩将印于朝。
2.教化行,虽闾阎可使为君子;教化废,虽中材或坠于小人。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后周世宗显德三年春正月,唐兵万余人维舟于淮。帝命太祖皇帝击之。太祖皇帝遣百余骑薄其营而伪遁,伏兵邀之,大败唐兵于涡口。
十二月,乙卯,唐泗州守将举城降。上自至泗州城下,禁军中刍荛者毋得犯民田,民皆感悦,争献刍粟;既克泗州,无一卒敢擅入城者。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世宗征淮南》)
1.太祖皇帝遣百余骑薄其营而伪遁,伏兵邀之,大败唐兵于涡口。
2.民皆感悦,争献刍粟;既克泗州,无一卒敢擅入城者。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宣徽五坊小使秋阅鹰狗,所过挠官事,厚得饷谢乃去,下邽令裴寰,才吏也,不为礼,因构寰出丑言,送诏狱,当大不恭。度言寰无辜,帝曰:“寰诚无罪,杖小使。小使无罪,且杖寰。”度曰:“责若此固宜,第寰为令,惜陛下百姓,安可罪?”帝色霁,乃释寰……于时讨蔡数不利,群臣争请罢兵。唯度请身督战,俯伏流涕曰:“臣誓不与贼偕存。”度屯郾城,劳诸军,宣朝廷厚意,士奋于勇。是时,诸道兵悉中官统监,自处进退。度奏罢之,使将得颛制,号令一,战气倍。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八》,有删改)
1.责若此固宜,第寰为令,惜陛下百姓,安可罪?
2.度屯郾城,劳诸军,宣朝廷厚意,士奋于勇。
五、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十三年春二月,申将士屯田之令。时康茂才屯积充仞,他将皆不及,特申谕及时开垦。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平定东南》,有删改)
2.乾元初,代子仪为朔方节度使。滑汴节度使许叔冀战不利,降贼,思明乘胜西向。光弼敦阵徐行,趋东京,谓留守韦陟曰:“贼新胜,难与争锋,欲诎之以计。然洛无见粮,危逼难守,公计安出?”陟曰:“益陕兵,公保潼关,可以持久。”光弼曰:“两军相敌,尺寸地必争。今委五百里而守关,贼得地,势益张。不如移军河阳,北阻泽、潞,胜则出,败则守,表里相应,贼不得西,此猿臂势也。”遂檄河南纵官吏避贼,闬无留人,督军取战守备。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六十一卷》,有删改)
3.建安元年八月,曹操在许,谋迎天子。众以为:“山东未定,未可卒帛。”荀彧曰:“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今义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怀感旧之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操乃遣扬武中郎将曹洪将兵西迎天子。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有删改)
4.君子之仕,以任事,必观其势。以达志,必尽其情。以振法,必归于厚。其刚也似柔,其直也近佞,其严也以为宽也。若是所谓忠恕之术,推而行之,无古今也。夫诵《诗》三百而可以授之政者,非徒以博物洽闻之故也。盖涵濡于三百篇中,而其气味与之相入,则和平之情见,而慈祥恺悌之政流矣。
(节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5.秦惠王薨,子武王立。武王自为太子时不说张仪,及即位,群臣多毁短之。诸侯闻仪与秦王有隙,皆畔衡,复合从。周赧王五年,张仪说武王曰:“臣闻齐王甚憎臣,臣之所在必伐之。臣愿乞其不肖之身以之梁,齐必伐梁,齐、梁交兵而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王许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有删改)
6.臣闻兴师十万,日费千金,邦内骚动七十万家,此岂细事。然古者命将出师,民不再役,粮不再籍,盖虑周而用足也。今臣部曲远在上流,去朝廷数千里,平时每有粮食不足之忧。是以去秋臣兵深入陕、洛,而在寨卒伍有饥饿闪走,故臣急还,不遂前功。致使贼地陷伪忠义之人旋被屠杀,皆臣之罪。
(节选自岳飞《乞出师札子》,有删改)
7.仁宗皇帝,讳高炽,成祖长子也。幼端重沉静,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洪武二十八年,册为燕世子。太祖尝命分阅章奏,独取切军民利病者白之。或文字谬误,不以闻。太祖指示之曰:“儿忽之耶?”对曰:“不敢忽,顾小过不足渎天德。”
(节选自《明史·本纪卷八·仁宗》,有删改)
8.八年,庾翼在武昌,数有妖怪,欲移镇乐乡。征虏长史王述与庾冰笺曰:“乐乡去武昌千有余里,数万之众,旦移徙,兴立城壁,公私劳扰。又江州当溯流数千里供给军府,力役增倍。且武昌实江东镇戍之中,非但捍御上流而已,缓急赴告,骏奔不难。若移乐乡,远在西陲,一朝江渚有虞,不相接救。”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江左经略中原》,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