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考点
一、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现象较多,古人在表达时根据前后语境,常常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于”“以”等。
如下面关于断句的选择题,句子为:不榖不烦一兵[甲]不伤一人[乙]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甲、乙处均根据语境省略了主语,谁不伤一人?谁得商于之地六百里?考生在答题时,如果根据语境准确地补出这两处省略的成分,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也就相对容易了。
古汉语中常见的省略句主要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例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例2: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省略介词“于”“以”。
例1:臣与将军勠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鸿门宴》)
例2: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以)金千斤,(以)邑万家。(《荆轲刺秦王》)
3.省略谓语。
例1: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例2: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4.省略修饰语和中心语。
例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2: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荀子》)
5.省略宾语。
例1:屠惧,投(之)以骨。(《狼》)
二、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等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形式灵活,其标志词有“者也”“为”“即”“乃”“则”“皆”“本”“诚”“亦”“必”“非”等。
如:把“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译成现代汉语。
该句中“此乃……也”是判断句,考生在翻译时,一定要译出这一句式特点,方可拿到采分点。
古汉语中常见的判断句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用“者……也”表判断。
例1: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例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例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2:百战百胜,非战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
3.用“者”表判断。
例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例1: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例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肯定判断。
例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例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例3: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6.用“非”表否定判断。
例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例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7.无标志判断句。
例:刘备天下枭雄。(《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三、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语序而言的,包括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后置句、定语前置句等。
如:把“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译成现代汉语。
此句中的“复断之以法”是状语后置句,“以法”是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翻译时,考生需先按照现代汉语语序加以调整,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然后再翻译。整句用现代汉语翻译为“既然已经知道不可以这样处置,再依法裁决,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保全了大的信用啊”。
古汉语中常见的倒装句主要有以下几种:
1.状语后置句。
古汉语中介词结构一般放在谓语之后。
例1: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例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例3: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2.主谓倒装句。
古汉语中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会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例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例2:渺渺兮予怀。(《赤壁赋》)
例3: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战国策》)
3.宾语前置句。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
例: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
例:沛公安在?(《鸿门宴》)
(3)以“是”“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何陋之有?(《陋室铭》)
4.定语后置句。
(1)“之”“者”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1:马之千里者。(《马说》)
例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2)数量词作定语时后置。
例1: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例2: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例3:尝遗余核舟一。(《核舟记》
四、被动句
被动句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表动。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动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于”字式,格式为“动词+于”。
(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可译为:(李子蟠)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世俗不良风气的拘束,向我学习。
(2)“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可译为:出使不被诸侯侮辱,给他授官担任上大夫。
2.“见”字式,格式为“见+动词”等。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可译为:诚信而被怀疑,忠诚而被毁谤,能没有怨恨吗?
(2)“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可译为:我害怕被大王您欺骗而辜负于赵国。
3.“为”字式,格式为“为+(介词宾语)+动词”“为所”“为……所……”等三种。
(1)“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绕朝策》)可译为: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可译为:不这样做,你们这些人都将会被他俘虏。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可译为: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原列传》) 可译为:诚信而被怀疑,忠诚而被毁谤,能没有怨恨吗?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可译为:我不能拿着吴这整个地方,以及十万的大军,还被人制约着。
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是指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就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义来判别。
(1)“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六国论》)可译为: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
(2)“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可译为:荆州的百姓依附曹操的原因,是被曹操的兵势所逼迫。
(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译为: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
(4)例: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荀子》)
(5)例: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司马迁《鸿门宴》)
设题方式
一、将特殊句式融入到断句题中综合考查
如:用“/”给“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断句。
该句中只出现了一个主语“襄”,前面语句都省略了主语。主语是什么?这是考生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换句话说,如果能根据语境准确补出甲、乙、丙、丁处(如下所示)省略的主语,每句的意思也就容易理解了,从而便能正确断句。
答案:[甲]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乙]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丙]诚以为非是/[丁]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
再如下面关于断句的选择题,句子为: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擢为大理少卿”这一句,省略了主语,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省略句,根据前一句语境可推知其省略的主语是戴胄;同时这一句又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被动句,意为“(戴胄)被提拔担任大理寺少卿”。本题综合考查了古汉语中的省略句和被动句,考生在答题时,只有掌握了这两种特殊句式的相关知识,才能选出正确答案。
答案: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二、将特殊句式融入到翻译题中综合考查
如:把“[甲]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乙]录状以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中的甲、乙处,都省略了主语,是典型的省略句,考生翻译时需要补全省略成分,语意才能更完整、通顺。
提分要领
熟悉并掌握文言特殊句式可以分三步走:一是勤于阅读,二是勤于积累,三是勤于练习。这三步环环相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每一步都不容忽视。
一、勤于阅读
这里的阅读,就是大量阅读文言文,默读、朗读、诵读均可,但必须将“读”落实到位,且要勤读,最好做到天天读一段,或读一篇,甚至更多。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一步无关考试,只要读起来,读下去,在大量的阅读中,初步感受古汉语表达的规律、特点即可。建议阅读:
1.初高中课内文言文,最好都能背会。
2.阅读经典文言作品,如《史记》《唐史》《宋史》《通鉴纪事本末》《左传》《战国策》等史书经典,甚至《论语》《孟子》《庄子》等先秦经典作品,以及《古文观止》等。最好能做一个规划,尽可能多涉猎一些。
二、勤于积累
这里的积累,主要指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积累。建议积累:
1.将高中课本中出现的高频文言文特殊句式分类整理出来,可用思维导图呈现。
2.阅读课外文言经典作品时,要把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类整理,方法同上。
3.高考文言文阅读真题中高频出现的文言文特殊句式要重点积累。
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可以将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融会贯通,解答文言文特殊句式类的题就能得心应手了。
三、勤于练习
这里的练习,主要指对近5年的高考真题进行训练。通过练习,将平时积累的文言文特殊句式应用于实践之中,查漏补缺。
总之,解答文言文特殊句式题,唯有勤字当头,勤于阅读成习惯,勤于积累是能力,勤于练习提素养。
直击高考
一、(2024年全国甲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操使霸出二人,霸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
解析:“出”,表示使某人离开或交出。“霸所以能自立者”是一个判断句,“所以”,翻译为“……的原因”。“以不为此也”中,“以”表示原因,“不为此”即不会这样做,“也”是句末语气词。
参考答案:曹操让臧霸交出两人,臧霸说:“我之所以能够立身,正因为不做这类事情。”
(2)吾前听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
解析:“不笃”,形容词短语,“不深厚”“不坚固”。“以此负汝”,介词短语,表示“因为这个原因”;“负”是动词,表示“辜负”或“对不起”。
参考答案:我先前听信谗言,和你的父亲君臣大义不够坚定专一,因此对不起你。
二、(2024年新课标II卷)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魏君贤A人B是礼C国人D称仁E上下F和G合H未可图也。
解析:句意是魏君对贤人特别敬重,魏国人都称赞他的仁德,上下和谐同心,不能谋取。“贤人是礼”是宾语前置句,意思是“礼贤人”,做“魏君”的谓语和宾语,在后面C处断开。“国人称仁”是主谓宾结构,在后面的E处断开。“上下和合”是主谓结构,在后面的H处断开。故选CEH。
答案:CEH
三、(2024年全国甲卷)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刘备为吕布A所袭B奔C于操D程昱E以备F有雄才G劝操H图之。
解析:“为……所”表被动,“袭”是动词,“刘备为吕布所袭”是一个被动句,所以从“袭”后B处断开;“奔于操”承接前边主语“刘备”,“奔”是谓语,“操”是宾语,结构完整,所以从“于操”后D处断开;“以”是“程昱”的谓语,“备有雄才”是宾语,所以从“有雄才”后G处断开。
答案:BDG
四、(2024年新课标II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
解析:“……者……也”,判断句,翻译为“……的原因是……”“……是因为”;“贤”,名词意动用法,“以……为贤”;“高”,形容词做动词,“推崇”。
参考答案:撤回军队,不侵犯魏国领土,是因为秦军尊重段干木操行贤良,推崇魏文侯的礼义。
试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冬,十月,壬子,上①幸辟雍,初行养老礼。以李躬为三老,桓荣为五更。三老服都芝大袍,冠进贤,扶玉杖;五更亦如之,不杖,乘舆到辟雍礼殿御坐东厢遣使者安车迎三老五更于太学讲堂天子迎于门屏交礼。(天子)道自阼阶,三老升自宾阶,至阶,天子揖如礼。三老升,东面,三公设几,九卿正履,天子亲袒割牲,执酱而馈。五更南面,三公进供,礼亦如之,礼毕,引桓荣及弟子升堂,上自为下说,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缙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于是下诏赐荣爵关内侯,三老、五更皆以二千石禄养终厥身。赐天下三老酒,人一石,肉四十斤。上自为太子,受《尚书》于桓荣,及即帝位,犹尊荣以师礼。尝幸太常府②,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上亲自执业。诸生或避位发难,上谦曰:“天师在是。”既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及笃,上疏谢恩,让还爵土。帝幸其家问起居,八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赐以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乃去。自是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步行)拜床下。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子郁当嗣,让其兄子泛;帝不许,郁乃受封,而悉以租入与之。帝以郁为侍中。上以中山王焉,郭太后少子,(阴)太后尤爱之,故独留京师,至是始与诸王俱就国,赐以虎责、官骑,恩宠尤厚,独得往来京师。帝礼待阴、郭,每事必均,数受赏赐,恩宠俱渥。甲子,上行幸长安。十一月,甲申,遣使者以少牢祠萧何、霍光,帝过,式其墓,进幸河东,癸卯,还宫。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①上,指汉明帝。②太常府,官署名,桓荣任太常,太常府为其办公场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乘舆到辟雍礼殿/御坐东厢/遣使者安车迎三老/五更于太学讲堂/天子迎于门屏交礼
B.乘舆到辟雍/礼殿御坐东厢/遣使者安车迎三老/五更于太学讲堂/天子迎于门屏/交礼
C.乘舆到辟雍礼殿/御坐东厢/遣使者安车迎三老/五更于太学讲堂/天子迎于门屏/交礼
D.乘舆到辟雍/礼殿御坐东厢/遣使者安车迎三老/五更于太学讲堂/天子迎于门屏交礼
2.下列文中句子不属于古汉语倒装句的一项是( )
A.盖亿万计 B.肉四十斤
C.赐以床茵、帷帐、刀剑、衣被
D.自是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明帝讲论经书时,儒生们手执经书在明帝面前询问疑难,引来很多观看和聆听的士人,可见其学识水平之高。
B.汉明帝对三老和五更的尊重,不仅体现在养老礼时的礼仪接待上,更体现在物质照顾上,赏赐给他们每人定量的酒肉,便是明证。
C.汉明帝在太常府听讲之时,儒生中有人向明帝提出疑难,他为表对老师桓荣的尊重,谦让着没有做出解答。
D.本文通过写汉明帝对待三老和五更特别是其老师桓荣的恭敬态度,告诉人们应保持对长者和老师的尊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
(2)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