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实词、虚词

2024-10-31 00:00:00程建军

高频考点

一、实词

实词是汉语词类中的一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常见的文言实词有120个,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一些特殊的含义和用法,包括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五大类。

(一)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即多义词,几个意义之间往往有联系。多义词以动词和形容词居多。

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包括最初的或常用的意义,即基本义;从基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即引申义;通过用基本义比喻另外的事物而固定下来的意义,即比喻义。

如:“从”,会意字,像两个人相随行走在路上。本义:跟随、随从,如“吾从而师之”。引申义:①听从、服从,如“从善如流”;②次要的,如“从犯”;③表示亲属关系,如“从弟”。

(二)通假字

通假字是文言文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音同(近)通假

从读音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具有或同音、或音近、或双声、或叠韵的关系。

如:①信以结之,则民不倍。(《礼记·缁衣》)②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例①中的“倍”和例②中的“畔”分别是“背”和“叛”的通假字,“倍”与“背”、“畔”与“叛”同音。

2.形似通假

从字形上看,通假字或被通假字如果是形声字的话,则多具有相同的声符。由于汉字中形声字占的比例极大,通假以音同音近为前提,所以通假多见于形声字,而于形声字中又特以具有相同声符者居多。

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中的“火”通“伙”,意思是“同伴”。

(三)古今异义

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过程的不同,大致有以下几种:

1.词义扩大

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词义扩大,泛指江河了。

2.词义缩小

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词义缩小,专指黄金。

3.词义转移

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

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4.感情色彩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鄙”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5.词义弱化

如:“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6.词义强化

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现在表示仇恨、怀恨等,程度更深了。

(四)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组合成一个词,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音节的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偏义复词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考生只需了解即可。

如:父兄、国家、来去等。

(五)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即名词临时具有了动词的语法功能,并具有了动词的语言现象。

①名词+代词。

如:从左右,皆肘之。(《左传·齐晋鞌之战》)

“肘”活用为动词,意为用肘击。

②能愿动词+名词,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能”为能愿动词,后面的“水”字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游泳。

2.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①动词活用为名词,一般置于主语和宾语的位置。即动词在句中具有明显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

如: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史记·项羽本纪》)

“望”是动词活用为名词,意思是民意。

②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即形容词做主语或者宾语,或形容词在“之”“其”后面充当中心语。

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史记·陈涉世家》)

“坚”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意思是坚固的战甲;“锐”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意思是锐利的武器。

3.使动用法

一般句子中,主语是施动者,宾语是动作的对象,其中表示动作的词是一般动词。如果句子的主语不是施动者,而是主语使宾语发出某种动作,这就是使动用法,这种动词叫“使动词”。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如果一个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使他……”“让他……”之类的意思,就是使动用法。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活之”,意思是使他活。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使动词时,表示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某一种性质状态。

如: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苦”“劳”即让他在精神上、身体上经受疲劳困苦的磨炼。

4.名词作状语

在古代汉语中,有时名词可以直接加在动词的前面作为状语。名词作状语,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表示比喻。

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译为:天下的百姓像云彩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响应(陈胜),人们挑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从着他。

其二,表示对人的态度。

如: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田忌赛马》)

译为:齐国将军田忌非常赏识他,并且待他如上宾。

其三,表示处所。可表示行为发生的地点,或者表示在某种环境、某种情况下。

如: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为:能当面指出我过错的人。

其四,时间名词作状语。

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译为: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

5.意动用法

所谓的意动用法,就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可以分为两类:

①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对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或“将它看作什么”等意思,是意动用法。

如: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译为:士兵们买鱼回来烹食,发现鱼肚子里面的帛书,本来已经对这事感到奇怪了。

②名词的意动用法。

如: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阿房宫赋》)

译为:宝鼎被当作铁锅,美玉被当作顽石,黄金被当作土块,珍珠被当作石子……

二、虚词

(一)副词

1.程度副词

(1)表轻度:稍(稍微)、略(略微、几乎)、少(稍微)。

(2)表比较:益(越、更加)、弥(越)、愈(更加)、尤(更加)、更(更加)、加(更)、滋(更加)。

(3)表程度:殊(很、极、特别、非常)、颇(很)、极(非常)、至(最)、甚(很)、绝(极)、良(很)、酷(极)、孔(很)。

2.范围副词

(1)表全部、概括:皆(全、都)、咸(都)、悉(全、都)、举(全、都)、俱(全、都)、尽(都)、毕(都)、凡(一共、总共)、共(一起、一同)、并(一起、一同)、率(全、都)、偕(一起、一同)、备(都)、顾(只、只是)。

(2)表局部、个别:但(只、仅、不过)、唯(只)、止(只、仅)、徒(只、仅、只是)、独(只有)、仅(差不多)、第(又作弟,只、仅、不过)、则(只、仅仅)。

3.否定副词

(1)表示否定(用于陈述句):不(不)、弗(不)、未(没有、不)、勿(不)、毋(不)、莫(不)、无(不)、非(没有、不)、匪(不是)、靡(mǐ,不)。

(2)表示禁止(用于祈使句):勿(不要、别)、毋(不要、别)、莫(不要、别)、无(不要、别)。

(3)表示疑问(用于疑问句末):不(否)、否(没有)、无(相当于否,不)、未(相当于否,没有)。

4.时间副词

(1)表示过去:已(已经)、曾(曾经)、尝(曾经)、既(已经)、业(已经)、向(此义繁体字写作“嚮”,与方向的向不同,从前、过去)、初(当初)、曩(nǎng,从前、过去)、昔(从前)。

(2)表示现在:方(正在)、会(正、正巧碰上)。

(3)表示将来:且(将要)、将(将要)、行(xíng,将、将要)、欲(将要)、其(将要)。

(4)表示经常:常(经常、平常)、素(一向、向来)、雅(一向、向来)。

(5)表示短暂:俄、俄而(不一会儿)、旋(一会儿、过一会儿)、须臾(一会儿、片刻)、且(暂且)、暂(暂且)、乍(忽然)、暴(忽然、突然)、未几(不久)、忽(忽然)、亟(jí,赶快)、有间(一会儿)、顷之(不久)。

5.情态副词

(1)表示确信:诚(的确、实在)、良(确实)、信(实在)、实(确实)、必(一定)。

(2)表示缓急:渐(渐渐)、稍(渐渐)、徐(慢慢)、遽(jù,急忙)。

(3)表示终究:竟(终究)、终(终究)、卒(终于)。

(4)表示态势:果(果真、果然)、故(故意)、乃(却、竟然;才;就、于是)、徒(白白地)、几(jǐ,繁体字作“幾”,几乎、差点儿)。

6.语气副词

(1)表示劝勉、命令:其(可译为“可要”,或不译出)。

(2)表示希冀:庶(希望)、庶几(希望)、唯(希望)、幸(希望)。

(3)表示推测、估计:岂(也许、莫非)、其(大概)、殆(大概)、或(也许)、庶(或许)、庶几(可能、也许)。

(4)表反诘:岂(难道)、其(难道)、独(难道)、宁(难道)、庸(难道)、巨(也作讵,难道)。

7.表敬谦

(1)表恭敬:谨(表示恭敬,可不译)、敬(表示恭敬,可不译)、幸(表示幸运,可译作“幸而”)、请(表示请允许我,可不译)、敢(表示冒昧,可译作“请”)、猥(wěi,因对方不惜降低身份做对说话人有关的事而表示敬意,可意译为“降低身份”)、枉(因对方不惜降低身份做对说话人有关的事而表示敬意,可意译为“屈尊”)。

(2)表谦逊:窃(表示私下里,可不译)、伏(表示谦下,可译为私下里)、辱(表示谦逊,可译为承蒙)。

8.表频率重复

(1)表频率:亟(qì,屡次、再三)、屡(屡次、接连几次)、数(shuò,多次)、辄(zhé,常常、总是)、每(常常、时常)、迭(dié,屡次、接连)、频(接连)、骤(屡次)。

(2)表重复、持续:复(再、又)、更(再)、又(又)、再(又一次)、亦(也)、尚(还)、犹(还)。

(二)介词

文言文中常用的介词有“于”(乎)“以”“为”“从”“自”“在”等。其中,“于”“以”“为”用得最普遍。文言文介词不同于现代白话文介词,其特点是:

1.文言文介词动作性较强

除了“於”(于)字以外,文言文中的介词几乎都有动词词性。特别要注意的是,有一些词在文言文中是动词,还没有虚化为介词,我们不要将它们误认为是介词,如“把”与“将”。

【例句】

(1)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九章》)

以,动词,意为任用。忠贞的人不一定被信任啊,有才能的人不一定被重用!

②以一平板按其面。(《活板》)

以,介词。用一块平的木板按压它的表面。

(2)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公输》)

前一“为”字去声,介词;后一“为”字阳平,动词。公输盘给我做了云梯,我一定要攻取宋国。

(3)①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

与,动词,等待,满足的意思。只恐怕岁月不能满足我的希望。

②孤当与孟德决之。(《赤壁之战》)

与,介词。我要与曹操决战一场。

2.文言文介词翻译

文言文介词所组成的介宾结构,作补语的情况比白话文多,所以译成白话文时往往要将补语译成状语。

(1)“于”的介词性最纯粹,这个特点也最突出。如《公输》篇中的“于”都用在动词之后。

【例句】

①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剩余,人民却太少。

②胡不见我于王?

何不把我介绍给楚王?

③今有人于此……

现在这里有这样一个人……

(2)介词“以”带宾语表示工具、方式等时,也往往放在动词后面。

【例句】

①灌油其中,裹以帷幕。(《赤壁之战》)

在它里面灌了油,用帐幕包围遮盖起来。

②何不试之以足?(《韩非子·郑人买履》)

何不用脚试一下呢?

3.文言文介词用法灵活

文言文中的一个介词,往往相当白话文的几个介词,且看“于”“为”所表示的多种意义。

(1)介词“于”

①表处所,相当于白话文的“在”。如《岳阳楼记》:“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把唐贤今人的诗赋刻在那楼上。)

②表时间,相当于白话文的“当”、“在”。如《史记·儒林列传》:“于威、宣之际。”(当齐威王、宣王的时代。)

③表起讫,相当于白话文的“从”与“到”。如《墨子·公输》:“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墨子老师听说这件事,就从鲁国启程,走了十天十夜才到达郢都。)

④表对象,相当于白话文的“向”或“对”。如《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军事情况危急了,我请求奉命向孙将军求救。)

⑤表趋向,相当于白话文的“给”。如《伯夷列传》:“尧让天下于许由。”(尧帝把天下让给许由。)

⑥表比较,相当于白话文的“比”。如《礼记·檀弓下》:“苛政猛于虎也。”(苛政比老虎还凶猛。)

⑦表被动,相当于白话文的“被”。如《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我不能全部拿出整个吴国的土地、十万的部下,被别人控制。)

⑧表范围,相当于白话文的“在……方面(中)”。如《墨子·公输》:“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楚国在土地方面有余,却在民众方面不足。)

(2)介词“为”

①表被动,相当于白话文的“被”。如《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吴巨是平凡的人,处在偏远的郡县,即将被人吞并。)

②表原因,相当于白话文的“因(此)”。如《史记·项羽本纪》:“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汉军十余万人都被逼进睢水,睢水因此不能流动。)

③表替代,相当于白话文的“为”、“替”。如《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保为将军破之。”(保证为将军击溃曹军。)

④表时间,相当于白话文的“当”。如《晏子使楚》:“为其来也。”(当他来到的时候。)

⑤表对象,相当于白话文的“向”“对”。如《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对外面的人们说。)

(三)连词

1.而

(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连接两个成分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2)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前后两个成分有时间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如:“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

(3)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递进的。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劝学》)

(4)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5)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一般把“而”放在句首翻译。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地”“着”等,或不译。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7)因果关系。可以译为“所以”“致使”,“而”后面成分是前面成分的结果。如:“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目的关系。可译为“目的是”,“而”后面成分是前面成分的目的。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2.其

(1)假设关系。常放在句首,可译为“如果”。如:“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2)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如:“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3.且

(1)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如:“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2)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并且”。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3)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况且”“再说”。如:“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4.若

(1)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

(2)并列关系。可译为“和”“与”。如:“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仇。”(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3)承接关系。可译为“至,至于”“若夫”,引导整个句子。如:“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5.与

并列关系。连接两个并列成分,可译为“和”。如:“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6.因

(1)承接关系。可译为“于是”“便”。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

(2)因果关系引导结果,可译为“因此”。如:“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看松庵记》)

7.以

(1)并列关系。并列可译为“又”“并且”等。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2)目的关系。可译为“用来”“以致”。如:“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3)因果关系。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4)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前一动作行为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5)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8.则

(1)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便”“已经是”。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2)假设关系。可译为“假使”“如果”。如:“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史记·高祖本纪》)

(3)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如:“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4)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5)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可译为“就是”“不是……就是”。如:“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四)助词

1.而

(1)相当于“以”,表范围。如:“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系辞》)

(2)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岂”。如:“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乎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如:“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表揣度语气,可译为“吧”。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如:“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4)用在句中的停顿处。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5)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6)表婉商语气,可译为“吗”。如:“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

(7)用于祈使句,可不译。如:“长铗归来乎!出无车。”(《战国策·齐策》)

3.然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相当于口语中的“……地”。如:“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石钟山记》)

(2)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可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4.所

(1)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2)和动词结合,后面若有名词性结构,则“所”起定语的作用。如:“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5.焉

(1)常用在句末的语气助词,一般可不译。如:“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2)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如:“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3)“焉”在句中,作形容词、副词词尾,表示语气上的停顿。如:“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6.也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如:“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2)表示肯定语气。如:“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在有否定词的句子中,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语气。如:“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

(3)表示疑问语气。如:“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4)表示感叹语气。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也”在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时,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7.矣

(1)用于陈述句尾。表肯定语气,有的可译为“了”,有的可不译。表已然语气,说明事情已实现,可译为“了”。表将来语气,说明事情将要实现,可译为“了”。如:“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赤壁之战》)

(2)用于感叹句。表感慨、讥刺、赞颂语气,可译为“了”“啊”。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3)用于祈使句,表请求、劝勉、禁止语气,可译为“吧”。如:“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4)用于疑问句末,表疑问语气。如:“年几何矣?”(《触龙说赵太后》)

8.与(欤)

(1)表疑问语气,用法大致和“乎”相同,但语气比较委婉。如:“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2)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如:“其可怪也欤!”(《师说》)

9.者

(1)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

(2)有时放在时间副词之后,起语气助词的作用,可不译。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10.之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4)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5)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意义,译时应省去。如:“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崔翔/供稿】

设题方式

1.将实词、虚词的用法融入文言文翻译题中综合考查。

如下题:把“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翻译成现代汉语。本句可译为:武王打败了商朝,召见姜太公,问他:“该拿那些商朝的士人和百姓怎么办?”

本题的采分点为:①克,打败;②将,将要;③奈……何:拿……如何。采分点①和②涉及的实词、虚词在课本中多有所体现,采分点③是本题的难点,“奈……何”的固定结构,是表示怎样对待或处置某人或某事的固定结构,可译为“把……怎么样”,考生只有熟练掌握这类固定用法,才能做到精准翻译。

2.将实词、虚词的用法融入文言文选择题中综合考查。

如下题: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B.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C.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D.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从内容来看,本句是“周公”和“武王”的对话,两个虚词“曰”是标志,“武王曰”前面是“周公”所言,所以“武王”前面断开,排除C、D项;从句式结构来看,“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是“……者,……也”固定句式,且“贵士君子”是动宾短语作“者”的定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项。故选B。

提分要领

第一步,关注课本注解。

1.仔细阅读初、高中课内及附录中的文言文篇目的注解,做好实词、虚词知识点的摘抄和梳理。

2.课外延伸阅读各类文言作品,如《史记》《庄子》《大学》等经典作品,或浅易的文言作品《聊斋志异》《三国演义》《古文观止》等,从中知晓实词、虚词的变化,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第二步,关注老师讲解。

1.老师讲解的高频文言实词、虚词的各类用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考生要认真做好笔记,包括用法及例句讲解。特别要注意的是,掌握大量的常见实词,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2.在老师的统筹安排下,阅读各类文言经典作品,在延伸课堂知识的同时,认真对近年高考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做归类整理,做到心中有数。

总之,在答题时,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迁移课本知识,运用字形、结构、语法、成语印证等推断法,精准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义项及其各种用法,准确地得出文言实词、虚词在句中的意思。

直击高考

一、(2024年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子墨子言曰:“古者王公大人,为政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是故何也?执有命者之言曰:‘命富则富,命贫则贫,命众则众,命寡则寡,命治则治,命乱则乱。’以上说王公大人,下以阻百姓之从事,故执有命者不仁。故当执有命者之言,不可不明辨。”然则明辨此说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必立仪,言而无仪,譬犹运钧①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②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或以命为有。盖尝尚观于圣王之事,古者桀之所乱,汤受而治之;纣之所乱,武王受而治之。此世未易,民未渝,在于桀纣,则天下乱,在于汤武,则天下治,岂可谓有命哉!盖尝尚观于先王之书,所以出于国家、布施百姓者,宪也;所以听狱制罪者,刑也。今用执有命者之言,是覆天下之义。此百姓之忧也。说百姓之忧者,是灭天下之人也。”

然则所谓欲义人在上者,何也?曰:“义人在上,天下必治,万民被其大利。”何以知之?子墨子言曰:“昔者文王封于岐周,与其百姓兼相爱,交相利,是以近者安其政,远者归其德。闻文王者,皆起而趋之,曰:‘奈何乎使文王之地及我,则吾岂不亦犹文王之民也哉!’吾用此知之。古之圣王发宪出令,设以为赏罚以劝贤沮暴,是以入则孝慈于亲戚,出则弟长于乡里。是故使治官府则不盗窃,守城则不崩叛。此上之所赏而百姓之所誉也。执有命者之言曰:‘上之所赏,命固且赏,非贤故赏也。上之所罚,命固且罚,不暴故罚也。’以此为君则不义,为臣则不忠,为父则不慈,为子则不孝,而强执此者,此特凶言之所自生,而暴人之道也。”

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执有命者之言,不可不非,此天下之大害也。”(取材于《墨子·非命》)

〔注〕①钧:制作陶器所用的转轮。②中:符合。

1.下列对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当执有命者之言 当:面对

B.此世未易,民未渝 渝:改变

C.说百姓之忧者 说:谈论

D.设以为赏罚以劝贤沮暴 沮:阻止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说”应解释为“通‘悦’,使……高兴”

答案:C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下以阻百姓之从事/是灭天下之人也

B.故执有命者不仁/而强执此者

C.或以命为有/所以听狱制罪者,刑也

D.此上之所赏而百姓之所誉也/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下以阻百姓之从事”的“之”是助词,“的”;“是灭天下之人也”的“之”是助词,“的”。B项,两个“者”都是“……的人”,用法不同。C项,“或以命为有”的“以”是“认为”;“所以听狱制罪者,刑也”的“以”是“用来”。D项,“此上之所赏而百姓之所誉也”的“而”和“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均为连词。

答案:D

二、(2024年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①,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材料二: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吕后恐,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强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三:论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闾,秦兵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虽全国有益,非所贵也。”夫法度之功者,谓何等也?养三军之士,明赏罚之命,严刑峻法,富国强兵,此法度也。六国之亡,皆灭于秦兵。六国之兵非不锐,士众之力非不劲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强弱不敌,众寡不同,虽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变孟贲之意②,孟贲怒之,童子操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也。孟贲怒,而童子修礼尽敬,孟贲不忍犯也。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秦以兵强,威无不胜。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高皇帝议欲废太子,吕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也。

(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

〔注〕①段干木:战国初魏国名士。②孟贲:战国时勇士。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同“宴”,指宴饮,成语有“新婚燕尔”,其中的“燕”字意思与此相同。

B.怪,以……为怪,意动用法,与《师说》中“不耻相师”的“耻”用法相同。

C.为寿,向尊长敬酒并祝长寿,《鸿门宴》“沛公奉卮酒为寿”的礼仪与此相同。

D.式,同“轼”,指扶轼,与《周亚夫军细柳》“改容式车”的“式”意思相同。

解析:本题考查对实词的理解及运用。新婚燕尔中的“燕尔”通“宴尔”,“宴”表示快乐,“尔”表示“……的样子”,意为快乐的样子,故错误。

答案:A

试题演练

1.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为刑以待天下之罪戾/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B.然后知吾之用刑/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C.若是二者而不以与民/求人可使报秦者

D.盖欲其思而得之也/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2.下列各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字相同的一项是( )

A.犹且从师而问焉

B.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3.下列对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其声呜呜然

A.①与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相同,③④也不相同

D.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4.下列各选项中,对“安”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项王曰:“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哪里)

B.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动词,安定)

C.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动词,安身、养生、享受)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形容词,安适、安逸)

5.与“卒然边境有急”的“卒”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B.初,鲁肃闻刘表卒

C.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D.五万兵难卒合

6.下列黑体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C.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D.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7.下列黑体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B.大王来何操/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C.或异二者之为,何哉/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D.徐公何能及君也/何以战

8.下列黑体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不同的一项是( )

A.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C.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儿寒乎?欲食乎/技盖至此乎

9.下列黑体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C.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10.下列黑体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D.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