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2024-10-31 00:00:00姜有荣

命题规律总结

选文特点

2024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材既重视“叙”,即叙述史实,又重视“议”,即评议史实。其结构方式有二:一是交融式,即所选文本有“议”有“叙”,以“议”带“叙”,“叙”后生发“议”;二是组合式,即将叙述史实文本和评议史实文本加以组合,二者在内容上深度关联。“叙”“议”结合的选材方式,不仅拓展了文言文阅读的选材范围,还为命制“高阶式思维”试题提供了条件。

2024年新课标Ⅰ卷文言文试题材料由两段文言文组合而成,材料一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中李陵请命抗击匈奴、战败后投降的一段;材料二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是王夫之针对《资治通鉴》所记载的李陵事迹而作的一段议论。2024年新课标Ⅱ卷文言文试题材料由三段文言文组合而成,材料一节选自《史记·魏世家》,讲述魏文侯礼敬名士段干木的故事;材料二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讲述汉太子与“商山四皓”的故事;材料三节选自《论衡·非韩》,是汉代思想家王充对上述两个历史故事的评述。2024年全国甲卷文言文试题材料是一则文言文,节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七,它在内容上既“议”三国时期君主的用人之道,也“叙”其相关的立身行事。总览三套试卷文言文阅读文本,所叙史实清晰晓畅,所议事理简易明了,“叙”与“议”相生相应,有机结合。

题型设置

2024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都是“因‘境’设题”,呈现出“无情境不成题”的典型特征,具体表现为“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它要求考生理解一个词时必须将其放到全句中去观照,理解一句话时必须将其放到全文中去审视,切不可“就词论词,就句论句”。命题者的“题眼”常常设在“孤立地看并无问题,置于情境就会出问题”的地方,极具迷惑性和干扰性,考生需以“境”析题,谨防“中招”。如:

例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全国新课标Ⅰ卷第10题)

为将而降A降而为之B效死C以战D虽欲浣E涤其污F而已G缁之素不可复白

答案:ADF

例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新课标Ⅱ卷第12题)

C.四位贤人表示太子仁孝爱士,汉高祖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希望他们好好辅助太子;四人本是留侯亲自招来的,这也是没有另立太子的一个因素。

例1,“而已”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用在陈述句末尾,有把事情往小里说的意味”(《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考生如果无视例1的情境,机械套用,就极易在其后的G处断开;但结合情境就会发现,“而已”在该句中是两个词“而”是表转折的连词,有“但是、可是”之义,与上文的“虽”呼应,“已”为副词,表示“已经”,是“缁(染黑)”的状语,“已缁之素”是一个完整的结构,是后句的主语,中间不可断开。例2中,“四人本是留侯亲自招来的”的概述源于材料二的“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一句。如果“就句论句”,似无不妥;但结合情境“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就会发现,这四人不是留侯亲自招来的,而是太子在其建议下派辩士请来的,故而此概述错误。

考查重点

2024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强化教考衔接,不仅在考查内容层面与课程标准、统编教材紧密衔接,更在能力、素养层面深度契合。文言实词、虚词、翻译等题型注重在具体语境中考查考生对文言知识的积累掌握和迁移运用,或与教材中的含义和用法进行比较,进行显性考查;或在翻译题中设置采分点,进行隐性考查。这也在警示考生,教材中的文言文、部分古代诗歌都是学习文言文的典范文本,应把教材中的古诗文当作学习的重点,并在举一反三中增强自己的积累。如:

例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新课标Ⅱ卷第11题)

B.怪,以……为怪,意动用法,与《师说》中“不耻相师”的“耻”用法相同。

例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全国甲卷第13题第⑴小题)

操使霸出二人,霸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

参考答案:曹操让臧霸交出那两个人,臧霸说:“我之所以能够自立的原因,是因为不做这样的事情。”

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3分,“出”“所以”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例1采用的是文本与教材比较方式,是显性考查。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对“不耻相师”一句有明确注释:“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其中,“耻”就是意动用法,以……为耻。例2采用的是设立采分点的方式,是隐性考查。“所以”这一采分点就源于教材,《出师表》一文中有“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的句子,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对其中的“所以”有明确注释:“这里表示原因。”“所以”的这一用法在普通高中教科书上更不乏其例,如《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等。

命题趋势预测

选文方向

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在命题上呈现出稳中有变、守正创新的特点,“稳”和“正”体现在考查的内容、重点没有发生较大变化,“变”和“新”则体现在试题设计上有变化,有创新。

题型预测

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注重发展考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加大了对考生思辨能力的考查力度,引领考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融会贯通地思考,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促使考生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提高思维品质。如:

例1:王充认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如“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请根据材料分析二者的相似之处。(新课标Ⅱ卷第14题)

参考答案:①敬贤礼士:太子敬重四皓,魏文侯礼敬段干木,都是通过尊重贤士来赢得他们的支持。②化解危机:太子通过敬重四皓,化解了汉高祖废太子的危机;魏文侯通过礼敬段干木,使得秦国不敢轻易进攻魏国。③德行感化:太子和魏文侯都通过自己的德行感化了贤士,使得他们愿意为其效力,从而达到了保全自己的目的。

例2: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新课标Ⅰ卷第14题)

参考答案:①李陵打仗失败后即投降匈奴;②与降将卫律一道成为单于左膀右臂;③率领大军追击汉军。

例1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材料三王充议论的基础上,归纳出材料一中“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与材料二中“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两件事的相似之处。两件事情表面上无关,但在“力少则修德”上是相通的,考生只有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由“事”及“理”、由“术”及“道”。例2中,由于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司马迁和王夫之对李陵之降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判断,但该题考查目标在于引导考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明辨是非而不拘于一隅之见,对相关事件、人物从不同角度进行多元评判,以此引起考生的批判性思维,并培养其通过“观其行”来“察其心”的思辨能力和“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的思维品质。

应考策略

1.文言断句题:利用好匀称的结构作推断;利用好句末语气词辅助判断。

2.文言词语题:掌握好教材内容(对照语句均来自语文教材);通过分析相关语境,正确理解词语意义。

3.文意理解题:理清文本思路,然后将选项中的概述与原文作严格比对;透彻了解命题者设置干扰的常用方法(如“无中生有”“夸大其辞”“颠倒事实”“强加因果”等)。

4.文句翻译题:整体把握语句在文段中的意义与作用;正确理解具体语言环境中词语的意义,重点关注关键词语的理解,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可留意形声字的形旁);落实好特定的句式结构的翻译;直译为主,有机配合以意译。

5.探究类简答题:由观点入手,找出对应的支撑材料;全面、有序地组织好答案(注意分点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