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藏地区神山圣湖崇拜的文化由来已久。囊谦作为涉藏地区代表性文化重镇,其神山圣湖崇拜更是以历史悠久和内容丰富著称。“达伽莫谢”山神是囊谦县众多山神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个,“达伽莫谢”是对藏文“zla rkyl rmok xel ”的音译,在康藏方言中一般把“达(zla)”念成“匝(rdza)”,如把“达瓦(zla ba)” ,即月亮叫作“匝瓦(rdza ba)” ,“达摩寺(zla mo dkon)”叫作“匝摩寺(rdza mo dkon)”等。因而也把“达伽莫谢(zla rkyl rmok xe)”称作“匝伽莫谢(rzda rkyl rmok xel)”,该山神位于囊谦县城以东,扎曲河东岸[1]。以“达伽莫谢”山神为切入口,观察和研究当地文化的形态和历史有利于进一步了解该区域人文和社会的内在和本质。基于此,本文简单论述了“达伽莫谢”山神文化的形成背景,以山神信仰文化为基点探讨了当地佛苯教的文化变迁的可能性,以及山神的组成性地理单元和宗教结构,阐述了山神崇拜的文化内涵和所具有的文化功能。
1 信仰与变迁
“达伽莫谢”山神与其崇拜体系的形成与宗教是直接联系的。有关圣地志对“达伽莫谢”山神记载的描述如下:
“在世界形成之始,不法之徒占据了世间,在经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金刚持菩萨主持正道,使得狂徒入正道,届时世间还未有那么多愚昧人类,而由食肉空行占据于此,后佛法广为发展,印度的大法师们开释密宗金刚以教世间各地。观音菩萨化身藏王松赞干布为藏地之主时,世间呈现食肉空行渐少而人类日益增多的局面,随之在藏王赤松德赞时,‘师君三尊’和诸多译师法师为佛法在藏地的弘扬而现身,土牛年首次请乌仗那的莲花生大师,而后莲花生大师降伏世间食肉等妖魔,将诸多山、湖、雪山等封为佛教修行之地,此时佛法在藏地如日中天般兴起,藏地也正处于春暖花开之时。经岁月轮转,很长时间里,这片地方亦被称为‘达隆大瓦日莫’。”
上述引文主要讲述了“达伽莫谢”山神的形成背景和此山神与莲花生大师的潜在联系。文中的“达隆大瓦日莫(zl klong dl ba ring mo)”应该是指山神所在区域。8世纪末,莲花生大师在藏地化苯为佛,是为藏传佛教的滥觞,其中就有把藏地原有的苯教山水神祇收作佛教的护法神的做法。
因此,本文认为囊谦的“达伽莫谢”山神也极有可能是从一个苯教的山神转变为藏传佛教的护法神,因为从关于“达伽莫谢”山神的山神志或煨桑的经书中找到了许多有关苯教的文化符号,如“达伽莫谢山神……是为雍仲苯教与(印)藏人的财神”,又或是“达伽莫谢山神是拉钦多杰雍仲匝之子,作为雍仲巴(苯)的护法时……”等,所以“达伽莫谢”是由一个苯教山神转变为佛教的山神的观点有其理论支撑。“达伽莫谢”由一个苯教山神转变为佛教的山神,这看起来是一个化苯为佛的过程,其实质是文化的涵化表现。涵化是文化变迁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文化体系间持续接触、互相影响而造成的一方或双方发生的大规模文化变异”。文化的涵化的过程是漫长的,是一种进步的文化变迁。从“达伽莫谢”山神信仰体系的前后变化中,我们不难看出其所在区域内的人和社会文化的变化,这从一方面印证了囊谦地区各宗派之间的和睦共融。总而言之,“达伽莫谢”山神是一个集苯教和佛教文化信仰于一身的存在,其文化内涵是多样的。
2 山神文化圈
SPSt2+D30NxQ2Sg1WAj00w==“达伽莫谢”山神的组成并不是单一的,它由多个殊胜(佛教用语:事之超绝而稀有者,称为殊胜)的区域组成,其轮廓为多个点组成的面状。就如“达伽莫谢”山神志中提到的那般,“神山周围圣山环绕,四方有四大护卫,四方之间有拉鲁怒金等四大格倪”。
除了此处提到的四方护卫和四大格倪外,还有诸多点状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形成都与一些著名的宗教人物相关联,或者说这些宗教人物的出现让圣地得以开光,有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如在山神的东面有名为“将仓绒(spyng tshng rong) ”的修行洞,据《莲花遗教》记载,莲花生大师曾在“将仓绒”修行六日。在“将仓多(mdo) ”往上一点有极为殊胜的莲花生大师修行地“嘎措普玛(dkar mtsho phuk dmar)”。“将仓绒”再往东有“东喀噶(dung mkhr 'gag)”,是为海螺谷的意思,因在那里有一形似海螺的巨石而得名。在那上方又有莲花生大师和二十五君臣(rje abngs nyer lng)的修行洞“阳宗闑鈤巴瓦(yang rzong me ri 'br ba)”,在其旁又有措嘉修行洞“尼玛鄱(ni ma phuk)”,该修行洞的右边有莲花生大师的伏藏水和伏魔塔等。
如此多的殊胜区域为“达伽莫谢”山神在囊谦众山神中特殊地位的确立提供了有利的要素,众多的人、村落、教派也十分崇拜这座神山。相应产生的文化活动,如祭祀仪式、煨桑经的撰写、寺院羌舞等也体现出了“达伽莫谢”山神崇拜文化内容,丰富了当地的人文历史、民风民俗。当然更多的,还是为当地的人提供了一种可供祭祀、祈福、还愿的对象。
3 寺院分布状况
原先从藏区的整个区域分布来界定的话,囊谦属于“朵卫康”中的康巴地区,朵康六岗中的“萨摩岗”,简称康区。该地区属于边缘地区,远离藏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卫部。从吐蕃王朝时期人员的流放和驱逐的情况来看,更加可以看出康区的边缘性,如赞普赤松德赞时期的佛教大师毗卢遮那就曾被流放到康区等。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边缘地区,对藏传佛教的复兴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公元838年,朗达玛颁布禁佛政策伊始,众多的佛教徒、僧人离开藏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卫部逃往外地,其中往康区者居多。也有印度的学者僧人,如念智称“弥底伽那”等也在康区活动过。在这种佛教文化的迁徙的大背景下,康区的包容与影响力可谓是立竿见影,为藏传佛教长足的发展,尤其是为各教派的传徒授教起到了促进作用。
除了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原因,自然地理环境也对宗教的产生、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不论是藏区固有的原始宗教,如苯教,或是印度佛教在藏区的本土化的产物——藏传佛教的形成发展来看,河谷平川地带的确是各教派的传徒授教的最好选择。关于自然地理环境对藏传佛教的影响,暨南大学的博士生王开队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对此的论述颇有参考价值。论文中作者以自然地理环境对早期佛教的传入和形成,对藏传佛教的传播和分布、习俗及教义、寺庙建筑等方面的影响做了可观的研究和探讨。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衍生出了独特的教派生存形式以及寺庙建筑形式。囊谦处于河谷地带,农牧业兼有,各种生产手工业也交相辉映。就囊谦整体的藏传佛教教派来说,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等居多,这些教派建造的寺院和设立的法场数不胜数。而“达伽莫谢”一带的山脉正是扎曲河谷形成的重要地理单位,河谷的农业和高山草甸的牧业使得这一带人口较为密集,人口流动较大,为佛教教派和寺庙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基础。如此,该地区便有噶举派和萨迦派等的教派和寺庙依山傍水而居。在有关山神志中,“巴瓦多杰”是开创“达伽莫谢”祭祀的重要人物,这位先贤也曾作有“达伽莫谢”山神的桑书,所以从这种寺庙和山神的依附关系中不难看出,有关“达伽莫谢”山神的崇拜和文化活动的形成跟这些寺院及其寺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2]。该区域还有一座萨迦派寺院“达沙贡(rta ksr dkon)”,是由萨迦派教法传承者“达沙措郎(rta ksar tshoks lm)”活佛修建的,寺院规模较小,僧人也较少,但是这座寺院以“达伽莫谢”山神为寺院护法神,每逢世界煨桑日都会祭祀山神,同时还会在藏历12月29日那天举行法会,进行跳羌舞的活动,届时会有僧人头戴白色威武面具扮成“达伽莫谢”山神跳羌舞,来为新的一年消灾祈福。
4 文化功能
从文化功能主义的视野和理论出发探讨各个文化现象的研究方式在学术界已屡见不鲜,但是就如马克思主义人民史观所指的那般,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我们所生活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无非是人所造就的,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由人创造的,如此我们应当探讨和观察自己所生活区域的精神、物质文化,剖析它们的文化功能来为我们的社会生活服务,让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更加接近现实。这一过程也是我们作为人所拥有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的体现。马林诺夫斯基谈文化的功能现实时提到“文化即在满足人类的需要当中,创造了新的需要。这恐怕就是文化最大的创造力与人类进步的关键,文化把人类提高于禽兽之上,并不是由于给人类以其所能有的东西,而是指示给他看其所能奋斗追求的目标。[3]”因此分析和研究各类文化现象的功能是非常有意义的,下文对“达伽莫谢”山神崇拜的文化功能进行简单探讨。
4.1 生态保护的功能
山神崇拜的文化功能是多样的、复杂的,其主要的现实价值体现在它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功能层面。前面提到“达伽莫谢”山神所在区域处于河谷地带,从其地理位置来说,适宜人类社会组织的构建。相对应的,人类生存所需的大部分资源都是通过索取大自然的方式获得的,这导致了对生态的破坏。一方面,青藏高原的独特性正在于它的生态价值,但青藏高原的环境相对脆弱,自我修复能力较弱,因此保护其生态环境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实情,展望未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是马克思生态文明观本土化的重要思想成果,为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思想和行动指南。
坚持“达伽莫谢”山神崇拜中所蕴含的积极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对该区域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着重大作用和意义,有利于增进该区域的民生福祉。
4.2 整合与认同功能
“达伽莫谢”山神崇拜对该区域的社会整合与族群、社区的认同感的维系具有重要作用。王明珂先生曾提到涉藏地区的山神信仰体系下形成的“山神社会”这一概念,即一定区域内的山神信仰代表着该区域内部的一致性和整体性,在这种山神信仰的影响下,不同的个体和群体之间有了无形的联系,对于同一个山神信仰体系下的人和社区而言,他们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较强,因为他们祭祀和供奉的是同一个山神,有关的文化活动都是围绕这一山神展开。
“达伽莫谢”山神作为该区域内山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该区域内人与人的沟通交流,几个村落社区的和谐发展,共同的历史与族群记忆的维系,社区内部文化和社会的整合以及认同感的强化等做出了巨大贡献。
5 结语
总之,“达伽莫谢”山神崇拜的历史是悠久的,它的文化内涵是丰富的。山神崇拜可以作为一个切入口,带我们认识到涉藏地区的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文化,从而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向着未来前进。
引用
[1] 尕玛东周编.囊谦风物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9.
[2] 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7:97.
[3] 丹珠昂奔.藏族文化发展史[M].甘肃: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1.
作者简介:俄金尼玛(1999—),男,青海囊谦人,研究生,就读于青海民族大学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