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自2011年播出以来,时至今日,热度依然居高不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对剧中人物和情节的态度却几经变化。这种态度的转变不仅仅是观众在对剧情和人物的反复解读过程中认知不断深化的结果,也源于当代受众对影视作品的期待和需求产生了变化[1]。尤其是观众对“甘露寺”剧情的态度反转(有的观众出于种种原因会选择跳过这段剧情),更反映了受众需求对文艺作品口碑的重塑。
1 研究假设
1.1 心绪转换与受众观看行为
心绪转换效用,指的是电视节目可以提供消遣和娱乐,能够帮助受众“逃避”日常生活的压力和负担,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感。如果电视媒介内容可以使受众感受到快乐,得到情绪上的解放,那么对于该电视媒介内容,受众则会更加偏向于观看,甚至于多次观看。
H1:心绪转换因素对跳过行为存在正向促进作用。
1.2 人际关系与受众观看行为
人际关系效用包括两种,一种是现实人际关系,即通过谈论节目内容,可以融洽家庭关系,建立社交圈子;另一种是“拟态”人际关系,即受众对节目出场人物、主持人等所产生的一种“熟人”的感觉,“拟态”人际关系,同样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人们对于社会互动的心理需求[2]。
在现实人际关系中,人与人之间需要共同话题、共同兴趣爱好等共通点以维持人际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受众或许天然会对观看同一电视节目内容的另一陌生人产生认同感、归属感。
H2:现实人际关系因素对跳过行为存在正向促进作用。
H3:现实人际关系因素对不跳过行为存在正向促进作用。
在“拟态”人际关系中,受众如果对某一出场人物或者主演角色持有“喜爱”的感情,便会产生一种“熟悉感”。在这种“熟悉感”的驱动下,受众更愿意观看该节目内容,甚至反复多次观看。与之相反的,如果不喜爱某一出场人物或主演角色,则会产生“我不想看到她/他”诸如此类的想法,采取跳过该电视节目或者节目片段的行动。
H4:“拟态”人际关系因素对跳过行为存在正向促进作用。
H5:“拟态”人际关系因素对不跳过行为存在正向促进作用。
1.3 自我确认与受众观看行为
自我确认效用,指的是电视节目中的人物、事件、状况、矛盾冲突的解决方法等,可以为受众提供自我评价的参考框架,通过这种比较,能够引起受众对自身行为的反省,并在此基础上协调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受众除了在社会实践中进行自我确认,在电视媒介生产的节目内容中也能进行自我确认。许多电视剧也会将人生道理寓言于台词、剧情、人物命运中,以便受众加深理解,引起受众思考与反思。
H6:自我确认因素对跳过行为存在正向促进作用。
H7:自我确认因素对不跳过行为存在正向促进作用。
1.4 环境监测与受众观看行为
环境监测效用,指的是通过观看电视节目,可以获得与自己的生活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信息,及时把握环境的变化。
如果受众发现某一电视节目内容确实可以获得信息,那么受众就会选择继续观看甚至反复观看;如果受众发现这一节目内容没办法满足其信息需求,受众就更会选择换台或跳过。而在“甘露寺”片段中,不同受众对于其信息需求是不同的,可能会造成受众不同的观看习惯[3]。
H8:环境监测因素对跳过行为存在正向促进作用。
H9:环境监测因素对不跳过行为存在正向促进作用。
2 研究发现
2.1 受众态度因事件而发生转变的情况
影响《甄嬛传》受众对“甘露寺”剧情态度转变的因素可分为心绪转换、现实人际关系、“拟态”人际关系、自我确认因素和环境监测五大维度。心绪转换维度中,九个因素的平均值介于2.66至2.75之间,标准差在1.102至1.182之间,说明心绪转换在受众态度中的影响较为一致。现实人际关系的五个因素平均值在2.65至2.73之间,标准差在1.108至1.188之间,显示出现实社交对受众态度的影响较为显著。拟态人际关系维度的五个因素平均值稍低,介于2.52至2.66之间,标准差在1.135至1.197之间,表明受众与角色的“拟态”情感联系对观看行为的影响较弱。自我确认的六个因素平均值介于2.52至2.68之间,标准差在1.146至1.186之间,说明受众的自我确认行为对观看态度的影响不大。环境监测的四个因素平均值介于2.61至2.73之间,标准差在1.177至1.228之间,表明外界舆论对态度转变有一定推动作用。在跳过行为方面,果郡王“洗白”事件前的三个维度平均值分别为2.71、2.66和2.60,表明当时受众倾向于跳过该剧情。相反,事件后不跳过行为的平均值有所上升,三个维度分别为2.74、2.67和2.66,显示出受众因事件影响倾向不再跳过“甘露寺”剧情。
2.2 相关性分析
2.2.1 跳过行为与五大维度的关系
通过相关性检验,对心绪转换因素、现实人际关系因素、“拟态”人际关系因素、自我确认因素和环境监测因素进行相关性检验。
结果显示(表1),心绪转换因素、现实人际关系因素、“拟态”人际关系因素、自我确认因素和环境监测因素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为0.407、0.427、0.416、0.425和0.424。因此可得出心绪转换因素、现实人际关系因素、“拟态”人际关系因素、自我确认因素和环境监测因素与跳过行为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2.2.2 不跳过行为与四大维度的关系
结果显示(表2),心绪转换因素、现实人际关系因素、“拟态”人际关系因素、自我确认因素和环境监测因素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为0.434、0.451、0.429、0.429和0.473。因此可得出心绪转换因素、现实人际关系因素、“拟态”人际关系因素、自我确认因素和环境监测因素与不跳过行为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2.3 实证结果分析
2.3.1 变量选取
本文选取心绪转换因素、现实人际关系因素、“拟态”人际关系因素、自我确认因素和环境监测因素作为实证模型的自变量(表3)。
2.3.2 模型设定
《甄嬛传》受众对待“甘露寺”剧情态度转变行为作为被解释变量Y。解释变量为心绪转换因素X1、现实人际关系因素X2、“拟态”人际关系X3、自我确认因素X4、环境监测因素X5。回归模型设为:
其中,β1~β7为回归系数,u为随机误差。
2.3.3 回归分析
(1)跳过行为分析。
表4中模型的R²为0.529,调整后R²为0.518,回归方程能解释总变异51.8%,模型拟合程度较好。DW统计值为2.090,非常接近2,说明残差独立,变量间没有自相关性。在显著水平下,模型中的F值为29.064,表明自变量与因变量线性相关。
《甄嬛传》观看体验的心绪转换因素、现实人际关系因素、“拟态”人际关系因素、自我确认因素和环境监测因素与《甄嬛传》受众对待“甘露寺”剧情态度选择跳过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
Y1=0.403+0.265*X1+0.132*X2+0.196*X3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心绪转换因素是影响《甄嬛传》受众跳过“甘露寺”剧情的最大因素,心绪转换每提高1个单位,跳过的行动力提高0.265个单位。根据麦奎尔的受众需求理论,受众更期待“熹妃回宫”片段,该部分剧情提供更多娱乐与消遣,能够缓解压力,受众因此更倾向跳过“甘露寺”。其次是“拟态”人际关系因素和现实人际关系因素,分别对跳过行为产生0.196和0.132的正向影响。受众对“熹贵妃”身份更熟悉,更易跳过甄嬛在“甘露寺”的低微地位片段。同时,受众通过讨论“甘露寺”片段建立社交共鸣,也促进了跳过行为的发生。
(2)不跳过行为分析。
表5中模型的R²为0.568,调整后R²为0.558,回归方程能解释总变异55.8%,模型拟合程度较好。DW统计值为2.120,非常接近2,说明残差独立,变量间没有自相关性。在显著水平下,模型中的F值为34.541,表明自变量与因变量线性相关。
《甄嬛传》观看体验的心绪转换因素、现实人际关系因素、“拟态”人际关系因素、自我确认因素和环境监测因素与《甄嬛传》受众对待“甘露寺”剧情态度选择不跳过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
Y2=0.907+0.207*X2+0.172*X3+0.257*X5
回归分析表明,环境监测因素是影响《甄嬛传》受众选择不跳过“甘露寺”剧情的最大因素。环境监测每提高1个单位,不跳过的行动力提高0.257个单位。根据麦奎尔的受众需求理论,环境监测因素与受众获取信息的需求紧密相关。果郡王“洗白”事件后,受众对“甘露寺”剧情的好奇心增加,过去跳过的观众开始怀疑是否有重要信息遗漏,因此更倾向不跳过该部分剧情。同时,现实人际关系因素对不跳过行为产生0.207个单位的正向影响。果郡王口碑逆转后,观众间讨论增加,受众在他人的影响下,对“甘露寺”片段更感兴趣,从而增加不跳过的意愿。“拟态”人际关系因素也有0.172个单位的正向影响。受果郡王“洗白”事件影响,曾对果郡王抱有成见的受众开始认可和喜爱他的角色,与其建立了“拟态”人际关系,从而更愿意不跳过“甘露寺”片段。
3 结语
通过实证分析,本文《甄嬛传》观看体验的心绪转换因素、“拟态”人际关系因素和现实人际关系因素都可以有效促进《甄嬛传》受众对待“甘露寺”剧情态度选择跳过行为。其中,心绪转换因素相较于其他因素而言,对于《甄嬛传》受众对待“甘露寺”剧情选择跳过行为的影响更大。
《甄嬛传》观看体验的环境监测因素、现实人际关系因素和“拟态”人际关系因素都可以有效促进《甄嬛传》受众对待“甘露寺”剧情选择不跳过行为。研究假设H1、H2、H3、H4、H5和H9成立。
引用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3-16.
[2] 王振.意义与反思:“爽文化”与青年主体建构——基于热播剧《延禧攻略》的探讨[J].文化艺术研究,2019,12 (1):17-23.
[3] 马雅楠.B站中“甄学家”迷群的文本再生产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23.
作者简介:何冰洁(2002—),女,贵州都匀人,本科,就读于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傅依瑞(2003—),女,四川泸州人,本科,就读于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陶晶莹(2002—),女,云南普洱人,本科,就读于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