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为红色文化旅游带来了新机遇与挑战。本文旨在探讨如何结合互联网技术,创新红色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开设“理实一体化”课程、优化红色文化教师师资结构、支持红色旅游创新创业、进行项目考核反馈与评价等措施,培养既具备深厚红色文化底蕴又精通互联网技术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些策略旨在提升红色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和传播力,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好地满足行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
0 引言
“互联网+”是在现代信息社会推动下,由互联网联合各个行业发展的新业态,也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应用,将“互联网+”的优势融入传统行业,实现传统行业的优化升级转型,赋予其新的驱动力。
红色文化旅游是对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通过旅游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人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中国革命历史,感悟革命先烈的艰苦斗争和爱国情怀。红色文化旅游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是对中国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是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社会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在促进旅游业多元化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繁荣的同时,为游客提供独特的精神文化体验。
1“互联网+”技术在红色旅游中的应用
1.1 数字化资源保护与展示
通过高精度扫描、三维立体(3D)建模等技术手段,将革命旧址、纪念场馆、文物等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数字化建档,形成数字化资源库。
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打造虚拟的红色旅游体验空间。
建立红色旅游在线平台,如贵州“红飘带”,将红色资源进行整合与集成,以数字化形式进行展示。
1.2 智慧化管理与服务
通过智能导览系统,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游览路线推荐、语音讲解等服务。
推广在线票务预订系统,如通过官网、微信小程序等渠道,实现无接触、安全便捷的票务服务。
建立红色旅游数字监管平台,整合用户数据信息,建立红色旅游数据交换平台,推进文旅与党史办、网信办、交通等部门联动,通过动态监管和预警系统,及时掌握景区内外的人车流量及流向、红色文旅资源的保护情况、旅游投诉或旅游安全等信息,以便及时应对旅游突发事件。
1.3 创新传播与教育
通过新媒体平台,如微博、抖音、小红书等,以图文、音频、直播等多种形式传播红色文化。
开设富有红色文化特色的在线教育课程,如党史学习教育课、国情思政课、国防教育课等。
在红色旅游景点设置互动触摸屏、全息投影互动、红外动作感知系统等技术设备,让游客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了解红色历史、感受红色文化。
2“互联网+”背景下对红色旅游人才的要求
红色旅游人才是指从事研究、规划、设计、开发、生产、经营、服务、讲解等知识和技术性较强的工作的工作人员[1]。在“互联网+”背景下,红色旅游人才的职业特征与能力要求日益凸显,这些特征和要求不仅体现了传统旅游行业对红色旅游人才的基本要求,还包含了互联网技术的革新对红色旅游人才提出的新挑战。
2.1 政治立场坚定
红色旅游作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方式,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只有坚持政治立场,才能深刻领悟红色旅游的重要意义,准确传达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从而更好地发挥红色旅游在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方面的作用。
2.2 在文化传承中创新
在文化传承中创新,是一种既尊重传统又面向未来的理念与实践。创新不是对原有传统文化的摈弃,而是在保持文化核心价值的同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方式,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融相通,更好地服务于当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红色旅游人才既要深入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传承红色基因,又要具备创新意识,能够结合时代特点,创新红色旅游产品和服务形式,提升游客体验。
2.3 内容营销,品牌吸引
互联网背景下的红色旅游人才要具备优秀的内容营销能力,能够围绕红色文化主题创作吸引人的旅游故事、攻略和体验分享等内容,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更好地向游客讲述革命历史故事,展示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使红色旅游的信息能够迅速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中[2]。
2.4 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红色旅游也逐渐走向国际舞台。红色旅游人才需要国际化视野,了解国际旅游市场的变化规律和趋势,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借鉴和学习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不断提升红色旅游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促进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实现红色旅游资源的全球化共享与可持续发展[3]。
3 红色旅游人才培养现状与不足
3.1 人才数量与需求不匹配
随着红色旅游的普及和深化,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参与红色旅游活动,对红色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红色旅游涉及历史、政治、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需要具备跨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然而,道德情操深厚、专业素质过硬,能胜任红色旅游文化规划设计、宣传、服务、管理的优秀旅游人才还是比较缺乏[4]。
3.2 人才结构不合理
当前红色旅游人才队伍中,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相对较少,而低层次、单一型人才占比较大。高素质人才的缺乏也限制了红色旅游的创新发展,具体体现在产品开发、市场推广等方面缺乏新颖独特的思路和策略,难以吸引更多游客参与红色旅游活动。
3.3 培养机制不完善
尽管高校开始设立与红色旅游相关的专业或课程,但整体上培养体系仍不完善。课程体系、培养方式、教学实践环节等方面仍需进一步优化和提升,亟需培养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此外,课堂教学存在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缺乏针对性等问题,难以有效提高红色旅游人才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3.4 国际视野与跨文化沟通能力欠佳
在全球化程度日趋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红色旅游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然而,目前红色旅游人才在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难以适应国际化进程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红色旅游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4“互联网+”背景下红色旅游人才培养建议
4.1 课程
4.1.1 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并重
基础课程能够为学生建立全面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而专业课程则能使学生深入掌握红色旅游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培养出既具备广泛知识面又拥有专业技能的红色旅游人才,推动红色旅游行业的创新发展。
4.1.2 开设“理实一体化”的红色文化课程
与红色旅游景区、纪念馆、博物馆等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和实习实训基地。通过组织实地考察、模拟讲解、志愿服务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组织学生进行校外实践,前往红色旅游景区进行实地考察和志愿服务,增强实践经验和团队协作能力。
4.2 师资
4.2.1 加强专业能力培养
由于红色旅游具有极强的政治性,作为专业教师,必须熟悉党政方针,熟悉旅游业态和实事政策。同时,红色旅游以革命历史、典型事迹为讲解内容,作为专业教师必须精通中国革命历史、革命精神、红色文化遗产等[5]。定期举办红色文化培训班、革命精神研讨会、抗战英雄故事会等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文化自信。鼓励教师学习并掌握互联网技术在红色旅游中的应用,如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社交媒体营销等,这有助于教师将传统红色旅游知识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
4.2.2 优化师资结构
积极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学术水平的红色旅游专家、学者和行业领军人物,充实师资队伍。同时,注重引进具有互联网技术背景的人才,为红色旅游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构建由校内专任教师、企业导师、行业专家等组成的多元化师资队伍。知识产出和红色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动力来源于师资,通过校企合作与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红色旅游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6]。
4.3 评价反馈
4.3.1 项目驱动
项目驱动加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和传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使命感,为红色旅游行业输送实践型人才。首先,项目设计应紧密围绕红色文化资源,如革命遗址、纪念馆、博物馆等,确保项目内容具有鲜明的红色文化特色。其次,将项目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设定具体的步骤进度和验收标准,鼓励学生在红色旅游产品的设计、营销等方面EQ8LovI+Wdzbxw9Vlp/Wgbg6wAhJGp3yx0PXJo8YTmM=进行创新,增强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最后,鼓励学生开展红色旅游创新创业项目,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项目协作和指导,实现远程沟通、资源共享和实时反馈,提高红色旅游项目实施的效率和效果。
4.3.2 多元评价
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等多方评价主体,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在线测试、项目作业、模拟演练等评价方式,同时结合线下实践、实地考察等传统评价手段。通过学生参与红色文化旅游项目的设计、实施和评估,综合评价其团队协作、问题解决、创新思维等能力。鼓励学生通过演讲、报告、展览等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以更加直观的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5 结语
红色文化旅游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高校有效输出红色旅游人才,同时也需要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与协作。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具备的红色文化旅游专业人才,将成为红色文化传播的主要力量,让红色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引用
[1] 王占龙,吴若山,剧岩.河北省红色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路径研究[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22,27(3):52-55.
[2] 曾影,宣文菁,王雨薇,等.“互联网+数字经济”背景下红色文化景区数字文旅的发展对策研究[J].旅游纵览,2022 (8):175-177.
[3] 张宁.重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21.
[4] 白稚萍.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研究[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23(1):80-84.
[5] 张晓惠,龙艳玲,李亚娟.红色文化旅游人才培养研究——以吉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8(33):234.
[6] 白长虹,刘欢.新时代背景下的旅游目的地发展及旅游人才培养——南开大学白长虹教授访谈[J].社会科学家, 2017(11):3-7+162.
本文系2022年度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校级课题“疫情常态化下‘互联网+微旅游’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22KC06)成果;2020年度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课程思政视域下红色文化资源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融合路径研究”(2020_GX-423)成果
作者简介:高桂鸿(1996—),女,重庆人,硕士研究生,就职于重庆科创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