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明确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农家书屋作为农村基层的思想文化阵地,就是通过阅读这种方式为农民铸魂、为农村铸魂,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保障、精神动力、文化氛围和知识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而文化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部分。农家书屋的建设与发展是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途径[1]。同时,农家书屋的建设与发展在为农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加强城乡服务均等化发展。
农家书屋的建设是文化振兴的重要基石,要推动农家书屋提质增效,从而助力乡村振兴。通过以往学者对农家书屋的相关研究,可以将农家书屋定义为:为满足农村居民基本精神文化需求和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文化消费需求,在行政村建立的、能提供给农民使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工程[2]。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农家书屋对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农家书屋可以为乡村的产业发展带来知识和技术的助力,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同时,农家书屋可以通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1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家书屋的发展现状
山东省农家书屋建设工作于2007年全面启动,2012年实现了农家书屋的全覆盖,截止到2023年,山东省已建成农家书屋5.6万个,居全国首位。自农家书屋建设项目开展以来,山东不断加大对农家书屋建设的重视程度,除每年印发“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之外,山东要求各地用好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落实相关经费,每年每个农家书屋出版物配备资金不少于2000元。确保每年每个农家书屋补充更新图书不少于60种、开展主题阅读活动不少于4次。在农家书屋配备的出版物中,国家推荐目录列入品种比例不低于70%,鲁版推荐目录列入品种比例不低于25%,其余应选取适合农民阅读、近两年出版的优秀图书。近几年随着经济及科技的发展,部分农家书屋无论是在资源配备还是管理模式上都再上新台阶。2023年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阅读与乡村振兴论坛”发布了198个最美农家书屋,山东有7家入选。7家书屋无论从阵地服务开展、管理系统、人员服务、特色活动开展等方面都各具特色,真正让农家书屋成为文化传播的主阵地、乡村振兴的“加油站”。
但通过对相关资料及部分农家书屋实际情况的了解,笔者得知仍有相当一部分农家书屋受资金、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正处于发展瓶颈期,并且多数农家书屋面临的问题也具有一定的共性。
2 农家书屋发展面临的困境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及相关农家书屋发展情况的了解,笔者发现当前农家书屋发展面临的困境大部分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不充分有关。具体来说,其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图书资源配置未能满足当前形势下乡村居民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农家书屋缺乏专业的人才队伍管理维护;农家书屋人才队伍建设面临困境;建设力量薄弱等。
2.1 图书资源配置未能满足农村居民的阅读需求
受经费、管理等因素的限制,部分农家书屋的资源配置与乡村振兴形势下居民的实际需求存在很大差异。部分农家书屋依然采用“线性供给模式”,忽略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无法精准提供阅读服务,从而造成农民对农家书屋的需求率过低。部分农家书屋所配备图书类型与村民喜好及文化水平不相适应,图书资源配备不能满足农民产业发展或技能提高的需求;同时,图书资源更新也不及时。当前大部分农家书屋图书资源配置存在大同小异的情况,而农村地区情况各不相同,各村特色产业发展导致的经济状况,空心化、农村留守问题等各类社会问题造成的农村人口结构等情况都存在差异,所以对农家书屋的需求就各不相同。如果继续采用一刀切政策,根据以往经验,采用大同小异的方法建设同类型农家书屋,就不能满足农民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2.2 缺少专业的人才队伍对农家书屋进行管理维护
受资金、人员短缺等条件限制,大部分农家书屋采用本地村民或者村干部兼职维护管理的模式,普遍缺乏专业管理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的图书推荐和宣传能力,管理者难以根据农民的阅读兴趣和需求,精准地推荐适合的书籍。这不仅使得农民对农家书屋的藏书情况了解不足,也限制了他们阅读视野的拓展。许多有价值的书籍因此被束之高阁,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长此以往,就限制了农家书屋功能的发挥和阅读活动的开展,从而使农家书屋的文化功能流于形式。本地村民参与农家书屋建设,其在了解本地风土人情、人口结构的基础上对农家书屋进行管理维护虽然有一定的本土优势,但由于其专业性不足、日常工作繁忙等因素的影响,在图书资源流通、活动的策划、举办,以及农家书屋的日常维护等方面的技能都有所欠缺,长此以往,影响农家书屋的持续性运营。
2.3 农家书屋功能定位较为单一,无法做到因地制宜发展
有学者对农家书屋的空间价值做了研究,认为在农家书屋初期建设中,存在着“重资源配置、轻空间利用”的问题,农家书屋千篇一律的“课堂式”布置使农民缺乏持续性的阅读兴趣,导致设施使用效率偏低。大部分农家书屋仅仅成为一个“图书中心”,无法发展成满足村民多元化文化需求的文化中心。尤其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家书屋不能只单单作为一个图书流通借阅机构而存在,它应该为提高农村居民生存发展技能、改善其生活环境、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更多助力。因此,应充分挖掘农家书屋的衍生价值,做到因地制宜,根据每个乡村的特点,将其发展成具有多功能的基层文化机构。
2.4 建设力量较为单一,建设资金来源不足
农家书屋作为一项公益性文化事业,长久以来,其建设资金主要都是由各级财政承担,资金来源较为单一。但随着农家书屋的建设数量增多,持续运营投入的资金增多,仅仅依靠财政拨款只能维持最基本的农家书屋运营水平。当前,农家书屋发展中面临的各类困难,如资源配置不合理、缺少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农家书屋功能单一等,都与建设资金短缺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只有多渠道筹集资金、多元化力量参与运营农家书屋建设,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
3 对策建议
根据复合治理理论,由于各类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样态复杂性加剧,在此背景下,农家书屋的治理也应该从主体多元化、治理空间开放化、治理资源整合化、治理工具多样化、治理客体互动化等入手,对农家书屋的发展进行综合施策。
3.1 借助“互联网+”技术,通过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丰富图书资源
针对图书资源配置较为单一、资源更新不及时等问题,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为农家书屋的数字阅读发展注入新动力。通过构建数字阅读资源共享平台,公共图书馆可以将其丰富的数字阅读资源以开放共享的方式提供给农家书屋。同时,开发多样化的小程序、应用软件,如手机阅读应用程序(app)、电子书阅读器,使农民能够通过手机、平板或电脑等设备便捷地访问这些资源,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这种数字化的方式不仅符合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还能有效缓解农家书屋纸质图书资源不足的问题。通过数字化手段,农家书屋可以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为读者提供更加广泛、及时、个性化的阅读选择。如此一来,既节省了成本,又丰富了农家书屋图书资源配置。
3.2 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多元化渠道参与建设
当前农家书屋的建设中,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建设资金来源问题。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农家书屋助力乡村振兴,需要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来建设农家书屋。为此,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家书屋建设。例如,以企业名称命名农家书屋,并给予相关的惠企政策,吸引当地有实力的企业提供企业资助,参与农家书屋建设,进而实现企业与农家书屋双赢的局面,打造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同时,可以借助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及地方高校的力量,建起图书馆联盟,实现资源共建共享[3]。通过建立图书馆与农家书屋的联系,实现资源共享,使农家书屋图书资源得到及时更新。
3.3 立足本土,组建专业的“农家书屋管理团队”
农家书屋的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是发展农家书屋的重点,农家书屋是否规范,与农家书屋管理人员密不可分。因每个农家书屋所处村舍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地缘特征,其发展也受当地乡村文化、风土人情的影响,因此,可以由当地村民组建“农家书屋管理团队”。管理人员扎根本土,因此在农家书屋的建设管理、图书的配备、村民的交流等方面更有优势。同时,可以由公共图书馆专业管理人员对“农家书屋管理团队”定期进行业务专门培训。除此之外,农家书屋的建设管理也可以采用志愿者援助机制,如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农家书屋建设维护,策划开展活动,给农家书屋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4 根据乡村发展特色,拓展农家书屋的空间功能
针对农家书屋利用率较低的问题,可以结合各地区人口结构和各地区社会状况的实际情况,积极拓展农家书屋的空间使用功能,多渠道发挥其文化主阵地作用。例如,针对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较多的现状,可Y2ikgMJMYWEGj7DiTo7BsR3wFCnRO9oO7RAVJbne2fU=以利用农家书屋开展“课后托管”服务[4],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安全、有益的学习和活动空间。同时,针对农村地区空巢老人较多的问题,可以结合农家书屋的图书配置,为老人提供养生保健类服务,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此外,对于有特色产业的农村地区,可以采用“农家书屋+电商”的模式,借助新媒体的风口,帮助农村特色产业快速发展[5]。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农家书屋的利用率,还能促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另外,还可以依据当地特色,打造“农家书屋+乡村旅游”的模式,为游客带来独特的文旅体验,推动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其中,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对于推动乡村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农家书屋作为乡村重要的文化机构,不仅是缩小城乡文化差距、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载体,更在乡村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从供给侧不断完善农家书屋的建设与发展,可以培养乡村居民良好的阅读习惯,树立新的乡村风貌。农家书屋已成为乡村居民提升文化素养、滋润文化之魂、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必将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
展望未来,在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多元化参与建设的格局之下,农家书屋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有理由相信,农家书屋将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不仅助力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更将通过带动文化发展实现农村的全面振兴,为我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贡献重要力量。
引用
[1] 娄文龙,王晓萌.从“线性”到“复合”:我国农家书屋的供给模式转向[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4,1(2):81-88.
[2] 黄德林,董树婷.农民参与农家书屋阅读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湖北老河口、山东济南的实证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7(3):57-62.
[3] 李玉鹏,谢军,黄镇江,等.公共服务均等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农家书屋建设策略研究——以菏泽市为例[J].许昌学院学报,2022,41(6):109-112.
[4] 宋文娅.空间价值凸显:乡村振兴背景下农家书屋的新形态[J].老区建设,2024(2):75-82.
[5] 范新美.乡村振兴视域下“农家书屋+电商”服务模式发展研究[J].情报探索,2024(2):106-111.
本文系山东省艺术教育专项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农家书屋助力乡村文化发展研究——以山东省为例”(L2023Y10 23010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俊霞(1993—),女,山东莱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就职于烟台科技学院;徐向菲(1989—),女,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馆员,就职于济南市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