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只有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才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背景下,文化自信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的支撑性作用进一步明晰,为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根本遵循。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大学生加入返乡创业的浪潮中,不断探索返乡创业的新途径,振兴非遗文化是其中之一。基于此,本文对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返乡创业振兴非遗文化的可行性、意义及路径展开研究。
1 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返乡创业振兴非遗文化的可行性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对自身文化坚定信心和自豪感的表现,包括传统文化的自信和当代文化创新的自信。我国高度重视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制定了系列政策。2023年,《教育部关于做好2024届全国普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就业〔2023〕4号)》明确提出,“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积极鼓励和支持高职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2024年,就业促进司发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开展2024年“源来好创业” 资源对接服务季活动的通知(人社部函〔2024〕60号)》,明确提出“加大返乡入乡创业扶持力度,探索推广多元搭建平台”。同年,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主办“2024年全国高职院校非遗政策与实务培训班”,面向普通高职院校大学生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相关文件精神,并组织大学生进行实地调研,为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返乡创业振兴非遗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指导。
2 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返乡创业振兴非遗文化的意义
2.1 积蓄非遗文化振兴动力
文化自信视域下,如何振兴乡村非遗文化是一个难题。大学生返乡创业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在突破地域性限制的情况下,返乡大学生对非遗文化项目进行深度挖掘,并融合现代经济产业发展模式进行开发,可为非遗文化振兴提供强大动力。
2.2 拓展非遗文化在地保护空间
返乡大学生既怀有对乡村非遗文化的热爱,也掌握市场化运营技巧,可以在政府支持下打造更加广阔的非遗文化项目发展空间,协助完成对非遗文化的保存与振兴。比如,在浦江县甘溪镇明月村,返乡大学生以活着的邛窑“明月窑”为基础,紧扣陶艺元素与竹编文化、茶文化进行创业,成功打造了非遗文化在地保护空间。
2.3 促进乡村文化品牌影响力提升
文化自信视域下,乡村手工艺是返乡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对象之一。返乡大学生通过设计并制作具有现代审美价值的高质量非遗产品,可以成功提升非遗产品的价值,吸纳当地农户参与,逐步打造非遗文创产品品牌(IP)。同时,返乡大学生对非遗的热爱,可在周围村镇形成正面的社会影响,成功提升乡村文化品牌影响力。
3 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返乡创业振兴非遗文化的路径
3.1 打造大学生非遗创客发展平台
非遗创客是文化自信视域下的新兴概念,特指以非遗为主题,关注非遗项目与乡土文化,努力保留、保存甚至重塑非遗项目,留存乡村文化美的创业主体。大学生非遗创客可以突破地理位置的局限性,探索个性化创业模式,逐步形成文化产业链,为非遗文化振兴提供充足支持。因此,应从媒体、手工艺、媒体+手工艺三个层面着手,打造大学生非遗创业发展平台。在媒体层面,鼓励大学生借助旅游领域创业契机,从媒体人视角深挖非遗内涵,介绍、宣传非遗文化项目。比如,2019年,位于南充的高职院校举办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活动周邀请南充市科学技术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青团南充市委员会、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高坪区人民政府代表与国内知名双创导师参与。在活动周中,学生贯彻了“展示成就,激励创业,推动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的理念,深挖区域特色非遗内涵,用创新创业点亮了南充新未来。
在手工艺层面,允许大学生借助产品研发生产契机,整合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生活美学。比如,2024年7月,位于成都的高职院校围绕“十四五”非遗保护重点工作,依托校内师资力量和区域丰富的非物质遗产文化资源,组建“橙汁节节高”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以团队为单位进入宜宾市翠屏区高桥竹村,开展“弘扬非遗竹编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团队成员进入竹编工坊、竹村民宿和村民家中,了解非遗竹编现状,学习竹编技巧,并根据当地村民需求组织“竹编电商,拍摄+直播”主题宣讲活动,积极利用专业优势夯实手工艺层面的大学生非遗创客发展基础。整个活动历时一周,为大学生亲自尝试传统手工艺提供了充足机会,也为大学生整合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生活、现代技术进行电商宣传内容的编辑、拍摄提供了实操空间,进一步巩固了大学生在手工艺领域创业振兴非遗文化的专业认知。同时,在活动周开展期间,成都的高职院校与高桥竹村共建大学生实践基地,确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明确了双方优势发挥方向。在实践基地运行过程中,大学生志愿者前往李庄古镇,尝试借助现代力量联动线上销售与线下销售,并为竹村分享电商知识,在提高非遗竹编知名度的同时,为非遗竹编传承与弘扬注入了生机。
在媒体+手工艺层面,开放更多大学生非遗创客发展端口,联系产业链上下游,打造集设计、研发、生产、宣传、销售为一体的非遗产品生产体系。比如,位于天津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参与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利用面对面介绍优秀项目(侗兴宝艺、职造荣华、榫卯工艺、津彩宝艺等)、新媒体传播等多种形式宣传体验“穆氏传统戏法”“葫芦烙绘制作技艺”“传统木工榫卯技艺”等天津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探讨了制作“非遗”产品与学习专业技术技能的共通之处,对文化自信内涵有了更深的感悟,认识到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积极实践、坚定认可文化生命力。
3.2 完善返乡大学生文化创业商业模式
完善的商业模式,可以为返乡大学生文化创业提供充足支持,促进非遗文化振兴。文化自信视域下,返乡大学生文化创业可以将乡村传统非遗工艺与现代时尚设计相结合,探索互联网传播渠道,逐步打造具有现代商业价值的电子化新商业模式,模式见图1。
根据图1,返乡大学生可以发掘互联网的开放性、大流量服务优势,事先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用户群,精准定位用户需求,进行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的私人定制,并有针对性地开辟线上营销渠道,促使非遗文化产品入驻各大线上商业贸易平台。与此同时,返乡创业大学生可以线下对村民进行非遗手工艺培训,为项目的非遗文化振兴提供人力资源储备,并与线下专业技术顾问、产品指导建立良好关系,打造互利共赢的商业合作化生产模式,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有条件的情况下,返乡创业大学生可以参与打造体验民俗风情的精品购物与旅游平台,降低客户购销非遗创意产品的门槛,进一步整合电商线上宣传销售与线下宣传销售,可实现多元盈利,真正将文化财富转化为非遗振兴动能。
在基于返乡大学生文化创业的电子化新商业模式运行过程中,可综合运用非遗创意产品线填补、非遗创意产品线双向延伸、新非遗创意产品开发等策略。其中非遗创意产品线填补需要返乡创业大学生在原有产品线内填补空白,丰富非遗创业产品类型,充分利用过剩的非遗文化潜力,增加创业成功率;非遗创意产品线双向延伸需要返乡创业大学生立足中档产品线,定位中端价格的年轻化消费市场,结合市场调查,适当增加高档产品项目、低档非物质文化产品项目,在满足消费者多元需求的同时打造非遗文化品牌忠诚度;新非遗创意产品开发需要返乡创业大学生紧密结合市场潮流,构思新的非遗创意文化产品,并在单品出售或套装出售的前提下,扩大新非遗创意文化产品占有率。
3.3 优化大学生返乡创业环境
文化自信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也是一场持久战,需要举全社会之力共同参与。优化大学生返乡创业环境,是非遗文化振兴的关键。因此,应以政府为主导,以高职院校、乡村社会(含乡村非遗传承人与乡村企业)为辅助,全面优化大学生返乡创业环境。
政府应继续执行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增加培训人群中返乡大学生的占比,弥补返乡大学生在文化修养、文创市场意识等方面的短板。同时,政府应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性,从资金扶持、培训交流、宣传推广等多个方面,加大返乡开展非遗文化创业的大学生的扶持力度,并下达年度任务清单,匹配导师跟踪辅导,全周期记录返乡创业大学生的成长轨迹,支持返乡大学生成长为非遗振兴的领军人物,进而带动非遗类就业创业,促进文化自信。
高职院校应根据大学生非遗创业能力培养需求,制定新时代非遗创新创业教育方案,坚持弘扬非遗传承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充分挖掘和运用各专业群蕴含的体现区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根据方案,高职院校可策划“学非遗、传非遗、展非遗”系列活动,搭建非遗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基地、实践基地、返乡创业工坊,真正将区域特色非遗引入学校。借助系列活动开展契机,高职院校可将非遗文化融入艺术、文化研究、社会科学、历史、人类学等课程,系统指导大学生学习乡村非遗文化,大力培养热爱非遗文化的人才。同时,高职院校应建立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一方面,邀请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传播人,定期开展非遗文化讲座访谈或为非遗传承人建立校内工作室,由非遗传承人或传播人为校内大学生介绍非遗项目特点、表现形式、历史沿革、经济潜力等;另一方面,组织大学生返乡调研或进入民族非遗点采风学习,促使大学生成长为非遗活态传承者。有条件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可以开设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创业项目,兼顾地方非遗精华与新兴元素,为大学生提供参与和体验非遗民俗、技艺、服饰、口头传说、音乐等内容的机会,进一步激发大学生返乡创业振兴非遗文化的热情。
乡村社会应破除传统思想,放开对非遗传承人群性别以及姓氏限制,吸引年轻大学生回乡传承非遗文化。同时,乡村企业应参与扶持那些返乡开展非遗文化创业的大学生,以建立基金、入股、合作培训、共建平台等方式,为大学生返乡创业振兴非遗文化提供充足支持。比如,乡村企业从带动本地非遗振兴效果显著的传统工艺类返乡创业大学生中遴选合作对象,乡村企业负责每年给予10万元人民币经费支持,返乡创业大学生则负责开发非遗文化创意产品并将产品交由合作企业生产。
4 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自信视域下,现有政策为大学生返乡创业振兴非遗文化提供了充足支持。返乡大学生借助创业契机振兴非遗文化,可以积蓄非遗文化振兴动力,拓展非遗文化在地保护空间,促进乡村文化品牌影响力的提升。因此,应根据非遗传承精神,积极打造大学生非遗创客发展平台,丰富大学生文化创业模式,在提升大学生返乡创业成功率的同时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
作者简介:王琴(1980—),女,四川宜宾人,硕士研究生,高级职业指导师,就职于成都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