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是教育领域、课程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学科融合重视学科间的交融渗透,但不是学科拼凑,而是将相互联系的各个学科进行关联与组合,整合学科资源,突破学科壁垒,综合解决问题。随着融合观念的深入人心和各学科多元化发展,越来越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初中音乐课程中实施综合教学,将音乐与其他艺术和学科进行融合,让它们以生态方式相互交叉、建立联系,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本文探讨学科融合背景下的初中音乐课程综合教学策略和设计,希望为一线教师提供进行初中音乐课程综合教学的一些思路和方向,通过跨学科的方法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全面综合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推进音乐教育的深度发展。
1 初中音乐课程综合教学的意义
(1)跨学科整合,促进全面发展:音乐课程综合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加强音乐与自然、社会、生活、科技的关联,挖掘各学科不同的审美元素,发挥协作育人作用,给学生提供更丰富多元的技能与知识,促进其融会贯通,实现全面发展。
(2)创新教育方法,培养健全人格:音乐课程综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可以让学生参与音乐综合表演和创作过程,每个孩子在自己擅长的艺术领域找到适配性,这将激发他们的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培养自信及健全人格。
(3)提升音乐素养,实现个人发展:音乐课程综合强调学生通过不同的学科角度和形式来理解音乐的本质和表达方式。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音乐,感受生活,提升音乐素养。帮助学生发展自我认知、情感表达和自我调节能力,实现个人发展。
(4)结合技术应用,促进文化交流:随着科技的发展,音乐课程综合也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和多媒体资源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平台和虚拟现实技术来探索音乐的历史、文化和创作过程。通过音乐课程综合,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形式和表达方式,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2 初中音乐课程综合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如何有机联系音乐与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艺术学科,同时强化与其他非艺术学科的关联,是初中音乐课程全面实施的新挑战。
难点:
(1)音乐师资队伍综合教学能力的培养;
(2)课程综合教学设计尺度的把握,不能变成大杂烩,主次不分。
3 初中音乐课程综合教学策略
(1)建设综合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对大部分音乐教师的培养是以传统的专业学科为主,音乐教师的综合能力相对缺乏。如何有效对音乐教师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实现音乐教师艺术专业能力和跨学科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音乐教师要改变艺术教育观念。
观念上要重视音乐课程的综合性,改变以往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整合较少的情况。在当前背景下,社会发展与艺术发展均呈现综合与交叉的趋向。对学生而言,能在具有交叉与综合特性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可获得更全面更丰富的艺术知识和技能。另外,有些音乐体裁本身就体现了学科综合性,如音乐剧就和舞蹈、戏剧、舞台美术、文学(剧本)等学科相融。
2)音乐教师要破除专业的“围墙”,进行专业革新和迭代。
目前教师队伍中舞蹈、戏剧、影视三个学科的专项教师稀缺。学科综合对音乐教师的素养和能力带来了更多的挑战。教师需要破除专业的“围墙”,通过专业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与教学能力。相关部门要有序组织艺术教师全员培训,参加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师资培训,打造一支综合能力强的音乐教师队伍,以适应跨学科教学活动。教师一专多能,可带动课程综合化具体实施。教师既要具备综合全面的艺术素养,又要具备学科整合的能力与意识,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3)音乐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与实践中寻求各学科之间内容的联结点。
挖掘各个学科内容的内在逻辑与相通之处,当然要注意主次关系,切忌其他学科对音乐学科的喧宾夺主,融合要围绕音乐学科紧密展开并渗透组合。通过学科知识的相通与互补来达到课程综合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等综合素养。
(2)初中音乐课程综合教学设计探究。
初中音乐课程综合教学设计应以音乐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学科的综合。通过设置综合性学习任务和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联系、关联真实情境、聚焦核心素养,将各学科学习的基本内容融入具体学习任务之中。突出任务群教学,在以音乐学科为主线,将其他学科予以综合的基础上,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群,使学生深度参与综合与交叉的训练,获得全面的、多学科融合的知识与技能,提升学生艺术创意与创作的实践能力。当然,学科综合还是基于一切从音乐本体出发,切记不要把音乐课上成了地理课、历史课、美术课或一般性的娱乐活动。
4 初中音乐课程综合教学的设计案例分析
(1)音乐与其他艺术(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有利于课程的深度学习[1]。
1)音乐与美术的融合。
例1:德彪西的《月光》与莫奈的画综合赏析,感受印象派独特的艺术特征。
例2:赏析歌曲《伏尔加船夫曲》与相应的油画作品,引导学生思考男低音音色与美术作品色彩的共通性及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2)音乐与舞蹈融合。
例1:如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的学习可融入平稳柔美的傣族舞蹈鉴赏,学生能更深刻感受到傣族歌舞优美抒情的特点。
3)音乐与戏剧。
例1:古琴曲《梅花三弄》学习中,学生分小组创编古琴历史故事《高山流水》《广陵散绝唱》并进行表演。学生在情境中能更加深刻体验了解古琴艺术传递的高洁纯善的人文精神。
(2)重视音乐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增强课程的丰富性。
以音乐学科为主线,融合、吸取人文学科(如语文、历史等)和自然科学(如数理化)等相关内容,以学科融合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音乐与思政。
通过挖掘音乐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知识、技能和价值引领紧密结合,形成立德树人的育人格局。通过音乐创作和表演活动,让学生表达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热爱和关注,如《保卫黄河》《红旗颂》等作品,可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
2)音乐与地理。
例1:云南傣族歌舞平稳柔和的特征与人们所处的热带地理环境有关,而彝族歌舞热情奔放、动作幅度较大,也和彝族人民很多生活在高寒的山区,需要运动驱寒,以及崇尚火的信仰有关。
3)音乐与历史。
例1:《世界民族音乐》中拉丁美洲音乐为什么融合了欧洲和非洲音乐,具有混血特质?是因为在历史发展中,欧洲对拉丁美洲进行了殖民统治,并带来了大量的非洲黑人奴隶。
4)音乐与文学。
首lsDnZi4NT0D7Jw9OdTmmmB5fmRGVZqRZioyj5D1+orA=先音乐与文学本身就密不可分,将音乐与语言学习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及音乐作品。
例1:学生熟悉的歌曲当中有《但愿人长久》——苏轼的《水调歌头》;《当你老了》——爱尔兰诗人叶芝作品等等。
5)音乐综合课例。
例1:《春江花月夜》
听景——《春江花月夜》主题音乐欣赏演唱
写景——《春江花月夜》诗歌欣赏,吟诵、创作藏头诗。
画景——《春江花月夜》绘画、书法创作
舞景——《春江花月夜》中国古典舞创编表演
课堂以音乐为主线,在赏析中融合文学、绘画、舞蹈,创设特定的情境与气氛,采用听、唱、画、舞、诵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组织欣赏、表现、创造以及与音乐相关文化的艺术实践活动,加强音乐与其他艺术、其他学科的联系,既培养了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能力,也增进了学生对音乐以及相关文化的理解。
(3)强调音乐与自然、社会、生活、科学之间的关联,突出课程的综合性。
突出艺术与自然、社会、生活、科学等方面的联系,这也是新课标修订的一个重点。事实上,美育本身就包含了自然美育、社会美育、艺术美育、科技美育等多个方面。
1)音乐与自然。
美育包括了自然美育。大自然中的星辰大海、壮美山河,对学生都起到了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美育作用。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去发现、收集自然界的声音,获取音乐感受,建立音乐无处不在的大音乐概念,如赏析《森林狂想曲》等。
2)音乐与社会生活。
社会美育同样是美育的大课堂,如音乐厅、美术展览、校园美育、城市美化等,以及社会日常生活美育(如家庭美育、社区美育等)都是能够影响学生审美的大课堂,例如课例《发现生活中的音乐》中“破铜烂铁打击乐团”的表演将很多生活的声音(篮球声、拖地声)等都变成了音乐节奏的一部分。初中音乐教育需要同社会生活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为学生营造一种真实审美的环境与氛围,让学生懂得音乐无处不在,善于发现生活的美,让生活之声成为音乐创作的源泉。
3)科学美育。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是出色的小提琴家,他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正是音乐赋予我无边的想象力。”科学与艺术是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科学需要创造力,艺术培养创造力。科学同艺术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数字技术、电脑科技的日新月异,对音乐的种类、创作、展示等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艺术创作形式与艺术表现方法。对学生而言,可以从科技发展中获得新的思维方法和手段,促进艺术创新。例如,学生用人工智能(AI)人声进行歌曲的演唱;通过使用电脑软件来进行音乐作品的创作等。
音乐教师要设计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音乐任务活动,通过具有创造性的学习环节,促进其深度理解知识、技能,提高综合素养。音乐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观察现实情境,发现问题,综合运用音乐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创造性地完成音乐作品或解决现实问题。扩宽音乐课堂不只局限于教室,音乐教师还要引领学生走进校园、社区、音乐厅等进行艺术实践活动。
5 结语
学科交叉与融合成为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的教学改革创新方向。课程综合是新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期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和教学努力方向。不仅是音乐课程,其他课程、科目的教师也要坚持学科融合,实现教学新突破,落实学科的共同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引用
[1] 彭吉象,刘沛,尹少淳.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22.
作者简介:顾华(1975—),女,江西上饶人,硕士,高级教师,就职于云南师范大学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