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冀东民歌融入高校声乐教学路径分析

2024-10-31 00:00马安吉
海外文摘·学术 2024年8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冀东民歌的传承具有文化、教育、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意义,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民族记忆的延续,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丰富和发展。因此,要在高校教学中融入冀东民歌,应该高度重视冀东民歌的传承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和推广,促进冀东民歌内容形式不断丰富,提升冀东民歌的知名度。

1 非物质文化遗产冀东民歌的发展历程

1.1 起源与早期发展

冀东民歌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伴随着冀东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而不断发展。冀东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人文风俗独特,为冀东民歌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早期,冀东民歌主要是农民表达生活和劳动情感的一种方式,以农民的耕作、收获和生活为题材,通过歌唱表达了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对丰收的期望和对未来的希望。

1.2 中期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冀东民歌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当地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在明清两代和民国初年,冀东地区收集了大量的民歌,这些民歌的艺人多是农民,他们在农闲时自娱自乐地演唱。晚清时期,还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民歌艺人,如成兆才、金菊花、任连会等,他们不仅演唱民歌,还逐渐转向评剧等新的艺术形式,使这种传统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1.3 近现代发展

进入近现代,冀东民歌的发展更加多元化。在冀东地区的改革开放时期,冀东民歌开始反映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等新的主题,歌曲的形式也日趋多样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民间歌谣,还涌现出了一些新的曲种和演唱方式。此外,冀东民歌还受到了现代音乐元素的影响。现代冀东民歌的传承人刘荣德先生,其早期的舞台演唱经历、相关资料收集和专著的出版都为冀东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4 当代传承与发展

目前,冀东民歌作为重要的文化瑰宝,受到了广大群众和文艺界的关注。许多冀东民歌作品被改编成其他艺术形式,如舞蹈、戏剧等,为冀东地区的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有一些冀东民歌作品被选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全国范围的保护和传承。

2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冀东民歌具有的重要意义

2.1 文化价值

促进历史传承。冀东民歌作为冀东地区民间音乐的典型代表,承载了该地区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的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民族记忆的延续。

彰显地域特色。冀东民歌反映了冀东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历史传说和编年史,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传承有助于保持和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

2.2 教育价值

促进知识传播。冀东民歌的歌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冀东地区的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通过学习和传承冀东民歌,可以增进人们对这些知识的了解和认识。

加强审美教育。冀东民歌旋律婉转悠扬,调式色彩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传承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2.3 经济价值

开展文化旅游。冀东民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通过举办冀东民歌专场音乐会、展览等活动,可以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从而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推动文化产品开发。冀东民歌的歌词、曲调等元素可以被用于开发各种文化产品,如音乐唱片、纪念品等。这些产品的销售不仅可以为传承人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还可以进一步推广和传承冀东民歌。

2.4 社会价值

一方面,增强社会凝聚力。冀东民歌的传承有助于增强当地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通过共同学习和传唱冀东民歌,人们可以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交流。

另一方面,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冀东民歌的传承不仅是对传统艺术的保留和继承,更是对其进行创新和发展的过程。通过改编、创作新民歌等方式,可以使冀东民歌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从而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3 非物质文化遗产冀东民歌融入高校面临的掣肘

非物质文化遗产冀东民歌融入高校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涉及文化传承、教育资源、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兴趣等方面。以下是对这些挑战的详细分析:

3.1 文化传承的挑战

一方面,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的融合面临挑战。冀东民歌作为传统艺术形式,其内在元素和表现方式可能与现代年轻人的审美需求存在差距。如何使传统民歌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作出既保留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作品,是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另一方面,文化认同感的缺失。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的广泛传播导致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减弱,对冀东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兴趣。

3.2 教育资源的挑战

一是专业师资匮乏。高校中专业从事冀东民歌教学和研究的教师较少,且民间艺术家的数量也有限,专业知识和有相关教学经验的教师匮乏,同时高校缺少与民间艺术家的合作关系,无法共同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二是教材与课程资源不足。目前缺乏系统的冀东民歌教材和课程资源,使得教学难以深入开展。高校声乐教学中缺少冀东民歌教材,并未开发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同时,教师没有根据教学需要自行开发课程资源,如制作教学课件、录制教学视频等,影响学生声乐知识的学习。

3.3 教学方法的挑战

一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传统的教学方法可能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在冀东民歌的教学中,实践是非常关键的环节。缺少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互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实践教学环节薄弱,课程教学活动单一,难以满足实践需求。二是方言与音乐表演的难题。冀东民歌的演唱涉及方言表演,这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带来一定的困难。因为教师可能难以掌握好方言中蕴含的音乐味道,学生也可能因为方言障碍而难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冀东民歌。

3.4 学生兴趣的挑战

高校学生对于声乐学习兴趣不足,部分学生可能对冀东民歌等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缺乏兴趣,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活动和形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 非物质文化遗产冀东民歌融入高校的有效策略

4.1 传承冀东民歌文化,夯实学生文化底蕴

冀东民歌是河北地区乃至中国民歌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通过声乐教学传承冀东民歌文化,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为其未来的艺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高校声乐课程中融入冀东民歌教学内容,可以将冀东民歌的经典曲目、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艺术特色等纳入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教授冀东民歌的演唱技巧、方言特点以及音乐理论知识,使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这一艺术形式。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冀东民歌文化节、音乐会等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高校可以建立完善的传承人体系,合理利用老一辈冀东民歌艺术家的专业能力,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挑选具有潜力的年轻音乐人才进行重点培养,通过师徒传承、专业培训等方式提升其演唱技艺和文化素养。

4.2 拓宽民歌教学资源,保证声乐教学质量

一是建立教学资源库,收集整理冀东民歌的经典曲目、乐谱、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建立系统化的教学资源库。邀请冀东民歌传承人、专家学者参与资源库的建设,确保资料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二是加强校际合作与资源共享,与其他高校、文化机构、民间团体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发和分享冀东民歌教学资源。通过举办研讨会、工作室等活动,促进学术交流与资源共享。三是利用网络资源,借助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对冀东民歌进行数字化处理与保存。开发冀东民歌教学应用程序(APP)、在线课程等,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四是挖掘民间资源。深入农村、社区等基层地区,挖掘整理散落于民间的冀东民歌资源。邀请民间艺人、传承人进校园授课或举办讲座,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冀东民歌的魅力。

4.3 创新民歌演唱方法,培养学生演唱能力

一是融合现代音乐元素。注重节奏与节拍,将现代音乐的节奏和节拍融入冀东民歌中,使其更具时代感和动感。例如,可以借鉴现代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节奏模式,对冀东民歌的旋律进行改编和重新编排。比如加强和声与编曲,运用现代和声理论和编曲技巧,为冀东民歌增加丰富的和声层次和音效。这不仅可以提升歌曲的音乐性,还能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听众的审美需求。

二是探索多样化的演唱技巧。在传统冀东民歌的发声基础上,探索更加科学、高效的发声技巧。例如,可以借鉴美声唱法中的呼吸控制和共鸣运用技巧,使声音更加饱满、有力。冀东民歌以其独特的润腔技巧著称,如嘟噜音、卷舌音、滑音、颤音和控音等。在保持这些传统技巧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创新和发展新的润腔方式,使演唱更加丰富多彩。可以加强情感表达在演唱中的重要性,通过细腻的情感处理和丰富的肢体语言,将歌曲中的情感传递给听众。同时,可以借鉴现代音乐中的情感表达方式,使情感表达更加自然、真挚。

三是跨界合作与创作。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将冀东民歌与舞蹈、戏剧、戏曲等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通过跨界合作创作出具有新意的作品。这不仅可以丰富冀东民歌的表现形式,还能拓宽其受众群体。可以邀请现代音乐人进行合作,与现代音乐人、作曲家等进行交流,共同创作具有冀东民歌特色的现代音乐作品。通过不同风格的碰撞和融合,产生新的灵感和创意。

4.4 营造民歌传承氛围,激发声乐学习兴趣

一是举办冀东民歌文化节。定期组织冀东民歌文化节,邀请各地民歌手、传承人、学者和爱好者参与。通过音乐会、展览、讲座、工作坊等形式,展示冀东民歌的独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设立奖项鼓励优秀表演者和创新作品,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和荣誉感。二是推广冀东民歌进校园。将冀东民歌纳入学校音乐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和欣赏冀东民歌。邀请冀东民歌传承人或专家进校园开展讲座和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冀东民歌的了解和兴趣。组织学生参加冀东民歌比赛、演出等活动,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三是利用媒体进行宣传。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平台,播放冀东民歌节目和专题报道,提高公众对冀东民歌的认知度。制作冀东民歌的纪录片、音乐视频(MV)等多媒体作品,展示其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和传承现状。

5 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冀东民歌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通过声乐教学传承冀东民歌文化,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为其未来的艺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融入高校声乐教学中,高校应该继续加强对冀东民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推动其与高校声乐教学课程的融合和发展。同时,高校应该引导学生加强对冀东民歌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培养学生对冀东民歌的了解与演唱能力,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积极宣传冀东民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

作者简介:马安吉(1988—),女,河北迁安人,硕士,讲师,就职于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